標籤:

盤點關中的漢墓/西行文化

漢高祖劉邦長陵

長陵,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位於今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怡魏村。 長陵「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三十五里」。現在測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頂部東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長陵亦稱「長山」或「長陵山」。取名「長陵」或因與所在地古稱「長平」或「長平阪」有關。國務院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惠帝劉盈安陵

漢安陵為漢惠帝劉盈的陵,位於咸陽城東18公里處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村。安陵為覆斗形,底部周長725米,高25.22米。陵西北150米處為張嫣皇后墓,因呂后死後張嫣被廢,封丘很小。陵北白廟村一帶有邑城遺址,陵東還有12座陪葬墓。

劉盈,是劉邦和呂后生的兒子,生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二百一十年)。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即位於汜水之陽,尊王后呂雉為皇后,在今臨潼縣武屯鄉立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劉盈時年六歲。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高祖崩,劉盈繼皇位,是為漢惠帝,時年十七歲。

惠帝在位期間,和親匈奴,穩定邊境形勢,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修築了長安城。長安城的修建工程十分浩大,以後又建了長安的主要商業市場--西市,還把皇宮從長樂官遷至未央宮,未央宮成為皇帝議事和居住的中央政府。惠帝為人仁弱,朝庭大權掌握在其母呂后手裡,劉盈目睹母后囚禁戚夫人,殘酷地把她致死,終日哭泣,染成重病,但又無可奈何,只覺得自己無能治理國家,就憂愁而死,年僅二十三歲。

漢文帝劉恆霸陵

霸陵,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即今霸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201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通過考古研究認為霸陵位於「江村大墓」。

霸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是兩座西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陽原上)。至於為何霸陵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霸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的陵寢制度。西漢一般是帝後合葬不合陵,即皇后與皇帝葬在同一處,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墳,地面上的兩個可見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孝文竇皇后的陵寢。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寢稱為南陵(薄太后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東郊狄寨鎮鮑旗寨村西北,封土與陵園遺址均有跡可尋。陵冢呈覆斗形,現高29.5米,周長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築成的陵園垣牆,垣牆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現清理20餘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故史書有「東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說法,當地人稱為「望子冢」。薄太后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兒子漢文帝登基後被尊為皇太后的,因高後呂雉與漢高祖劉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與劉邦合葬,只能陪葬,因此從其位置和當地的「望子冢」的稱呼可以判斷,南陵必在霸陵附近。

漢景帝劉啟陽陵

陽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張家灣機場汽車專用公路西側。陵墓東西長166.5米,南北寬155.4米,高31.6米,呈覆斗型。1990年5月,漢陵考古隊在陽陵南區發現一組14行共24個俑坑的叢葬設施。現已清理的第6和第8號兩坑,雖均遭盜擾,仍出土彩俑彩陶400餘件,銅鐵兵器、農工工具、衣飾及貨幣千餘件。另從17號坑發掘出土木車數乘和一批隨車陶兵陶俑。出土陶俑均為男性裸體,除發、須、眉、眼塗黑外,通體為橙紅色彩繪。據測算,陽陵的陶俑總數可達數萬個。伴隨出土文物以金屬器物為主,有銅簇、弩機、帶鉤、馬銜、「半兩錢」、鐵矛、戟、劍,還有陶井、灶等。

陽陵為西漢景帝及王皇后的同塋異穴合葬陵園。陽陵從葬坑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位於帝陵東南,北區位於帝陵西北,各有24個從葬坑。陽陵從葬坑出土文物有銅、鐵、金、玉、石、陶、漆、木、骨、蚌、絲、麻等各種器物,以及麥、粟、菽、黍等各種糧食標本。其中數量最大、最具特色的是各種陶塑製品,包括各類陶俑及陶塑動物。

陽陵陶俑,多為裸體俑。這種裸體俑又稱著衣式陶俑,以別於塑衣式陶俑。其特點是陶軀木臂,賦彩著衣。從葬陶俑品種豐富,門類齊全,數量極多。以各種武士俑為最,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

劉啟(前188年-141年)是漢文帝劉恆之子,他們曾共同開創漢王朝殷盛時期的「文景之治」,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前126年,景帝王皇后病死,亦葬陽陵。

漢武帝劉徹茂陵

茂陵位於咸陽興平市。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茂陵於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後元二年(前0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1961年3月4日,茂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08月,包括茂陵在內的29座漢唐帝陵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西漢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墓

衛青墓位於今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在茂陵東北1000米處,東側是霍去病墓。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北坡中腰有平台。墓為山形,《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為冢象廬山。」 遙望之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北面中腰有平台。衛青墓南立石碑一通,題銘:中為「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

衛青(?—前106年),字仲卿,西漢名將。漢時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母親是平陽侯府里平陽公主家女僕,人稱衛媼。衛青在其母親膝下度過童年生活。後來年齡漸長,身體雄健,有魄力。通情達理,勤奮好學,獲得公主賞識,被任命為侍從騎士。後因他姐姐衛子夫被選進宮封為夫人,衛青遂被擢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北方匈奴日益猖狂,武帝命衛青為將軍,統兵擊匈奴,先後達7次,屢建戰功,元封五年病逝。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於茂陵東約1公里處,即今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北,墓為山形。《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冢象祁連山」。當地人俗稱「石嶺子」。墓與衛青冢並,西邊是衛青墓。1961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鄧州有霍去病墓,系衣冠冢,以示紀念。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六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形式象徵祁連山的墓琢,並在神道兩側安置馬踏匈奴、卧馬、躍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馬踏匈奴最為著名。多是根據原石自然形態,運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渾厚深沉,粗放豪邁,簡練傳神。是現存時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組石雕。

橫空出世

霍去病之父霍仲孺是平陽縣的衙役,與平陽公主的奴婢衛少兒有染,於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生下了霍去病。大約在霍去病剛滿周歲的時候,他的姨母衛子夫進入了漢武帝的後宮,並且很快被封為夫人。在他12歲的時候,衛子夫有了男孩子,被冊立為皇后。霍去病以皇后姊子的身份擔任侍中(皇帝近臣,掌管武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也會參與朝事)。他小小年紀就以善於騎射聞名。十八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與輕勇騎800直奔敵軍數百里,斬捕首虜過當,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2500戶受封冠軍侯。

戰神無敵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19歲的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霍去病只有一萬騎,而匈奴河西各部總計有十餘萬軍,但他無所畏懼。他率軍從隴西郡出發後,馬不停蹄,一路飛兵,越烏戾山(今甘肅靖遠縣東南端之屈吳山),渡黃河,伐速濮部(匈奴名族,常與單于婚姻),涉狐奴水(今甘肅武威市石羊河),六天轉戰千餘里,踏破匈奴五王國,有如摧枯拉朽般將河西諸小王紛紛擊潰。這些部落本是匈奴的「外圍組織」和「脅從分子」,所以霍去病在穿插分割並包圍這些部落後,很輕易的就迫降了他們,並承諾歸順後絕不搶掠他們的財產與子民。這樣一則是為了減輕負擔而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輕裝上陣以便高速推進,讓其他頑抗的匈奴正規軍始終無法做出有組織有計劃的反擊;二則就是為了孤立「欽差大臣」伊稚斜之子。 由此可見,霍去病不僅是個軍事天才,而且頗有政治頭腦。他為了分化瓦解匈奴河西各部,竟寧願放棄軍功的重要憑證俘虜數,這可真不像一個十九歲的小將所為。

接著,霍去病繼續縱橫河西,往北再回頭向南,縱橫兩千里,在焉支山(今甘肅張掖市山丹縣大黃山)南北殺了一整個來回,終於在皋蘭山(今甘肅臨夏縣東南)與集結起來的匈奴部隊短兵相接。經此一戰,折蘭王被殺,盧侯王被斬,渾邪王之子及其相國、都尉,全體被擒;另外還有堆積如山的甲仗輜重,甚至休屠部的聖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漢軍的戰利品。漢軍這邊,不但殺光了匈奴軍的全部精銳,斬首八千九百六十級,並擒獲了大量俘虜與輜重,而且兵力損失基本可忽略不計(銳悍者誅,全甲獲丑)。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十九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河西戰役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最後的勝利還未到來,因為河西走廊還在匈奴人的手中。同年夏天,漢武帝決定乘勝追擊,展開收復河西之戰。

霍去病遂再次孤軍深入,採取迂迴包抄式進攻,先由今寧夏靈武渡過黃河,向北越過賀蘭山,穿過號稱中國第四、第三大沙漠的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今內蒙古西北),轉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進,經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肅酒泉一帶),再由西北轉向東南,深入匈奴境內2000餘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地區,從渾邪王、休屠王軍側背發起猛攻。經過激烈的戰鬥,漢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殲敵30200人,受降單桓王、酋塗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此外還俘虜五王及王母、單于閼氏(單于妻)、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漢武帝稱霍去病所率領的將士傷亡者卻不過百分之三十。《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可謂能舍服,知成而止矣。」顏師古註:「服而舍之,功成則止也。」

河西受降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發生的時間在秋天。兩場河西大戰後,匈奴單于想狠狠地處理一再敗陣的渾邪王,消息走漏後渾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漢朝。漢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黃河邊受降。當霍去病率部度過黃河的時候,果然匈奴降部中發生了嘩變。面對這樣的情形,霍去病單騎闖營,直面渾邪王,下令他誅殺嘩變士卒。我們永遠也猜想不出此時的渾邪王心裡都在想些什麼。那一刻他完全有機會把霍去病扣為人質或殺之報仇,只要他這樣做了,單于不但不會殺他反而要獎賞他。然而最終渾邪王放棄了,這名敢於孤身犯險不懼生死的少年的氣勢鎮住了他。霍去病的氣勢不但鎮住了渾邪王,同時也鎮住了四萬多名匈奴人,他們最終沒有將嘩變繼續擴大,三十三位匈奴王及四萬匈奴軍隊全部歸降,漢軍士卒沒有傷亡。漢王朝的版圖上,從此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併入漢王朝,打通了這個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對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面對外虜的受降,不但為飽受匈奴侵擾之苦百年的漢朝人揚眉吐氣,更從此使漢朝人有了身為強者的信心。

山丹軍馬場

經濟意義上來講,霍去病徵服河西,短短一年內殲滅、受降累計近十萬匈奴,從此甘肅金城、河西並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毫無匈奴,漢朝得以邊民大息,武帝從而將隴西、北地、上郡的邊防部隊減半,由此大大減少了軍費開支,減輕了百姓的賦稅與勞役負擔。霍去病為漢民族留下了祁連山、焉支山,自古「涼州蓄牧天下饒」,為大漢帶來了無窮的物質財富。祁連山北麓有著匈奴最大的馬場,為漢朝補充了漢匈戰爭中需要的軍馬,那片廣闊的大馬營草原亦為漢朝日後養馬備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山丹軍馬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始創,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軍馬場)。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漢軍的王牌。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能力無比信任,在這場戰爭的事前策劃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單于,結果由於情報錯誤,這個對局變成了衛青的,霍去病沒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對手,而是碰上了左、右賢王部。

然而這場大戰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巔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攜帶少量的輜重糧草,驅使所俘獲的匈奴人為前鋒為漢兵開路,跨過大漠,過河活捉單于大臣章渠,誅殺北車耆王,又轉攻左大將雙,繳獲敵人的軍旗戰鼓。又越過難侯山,渡過弓盧水,抓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遠征,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斬獲胡虜70443人,其數據超越歷次漢匈戰役的總和。如此大勝,開天闢地,無遠弗屆。經此,左、右賢王所部幾乎全軍覆沒。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獨孤求敗」的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決心。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從長安出發,一直奔襲至貝加爾湖,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沿路大勝,這是怎樣的成就!霍去病乃是整個華夏五千年歷史中漢族將領中率軍北上遠離國土最遠者,大漢的雄壯的國威第一次播灑極北荒寒之地。他不僅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歷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而這一年的霍去病,年僅二十一歲。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在完成了這樣不世的功勛之後,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頂峰,大司馬驃騎將軍。然而僅僅過了兩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秋天九月,23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去世了。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將邊境五屬國的所有漢胡將士全部調來關中,讓這數萬兵馬身著黑色鐵甲(玄甲),排列成陣,從長安一路延伸到茂陵(武帝生前為自己所建陵寢),護送霍去病的靈柩去往墓地。以甲士送葬,此為王禮,大臣本不得使用。武帝還將霍去病墓的巨大封土修成了河西祁連山的模樣,從祁連山運來巨石塊,雕成石人、石馬、石獸,堆積在霍去病墓前,以彰其馬踏匈奴的赫赫戰功。霍去病謚封景桓侯,取義「並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

霍去病生為奴子,長於綺羅,卻從來不曾沉溺於富貴榮華,他將國家安危放在一切之前,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國家打出了這幾個漂亮仗。漢武帝曾經為霍去病修建過一座豪華的府第,霍去病卻拒絕收下,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短短的八個字,因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歷朝歷代保家衛國將士們的心裡。

漢昭帝劉弗陵平陵

平陵,陵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周長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現存23座。主要有竇嬰墓、夏侯勝墓、朱雲墓、張禹墓、韋賢墓等。

劉弗原名劉弗陵,生於公元前94年,是漢武帝與鉤弋夫人生的兒子。劉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兒子,少年聰慧,很得武帝的喜愛。當武帝病重時,打算立他為太子時,卻耽心他年齡幼小,可能會出現母后專權的局面,於是先逼死了他的生母趙婕妤,然後才立他為太子。武帝死後,年僅8歲的劉弗陵當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輔政。在位期間,鎮壓了兄姊和上官桀、上官安的叛亂,多次下詔削減國家的財政支出,減免百姓的田租田賦,繼續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擊敗匈奴與烏桓的侵擾,加強了邊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動蕩不安的局面逐漸穩定下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於未央宮,六月壬申,葬平陵」,終年21歲。由於昭帝突然發病死去,這使得主管帝陵營建的官員非常狼狽,因為他的陵墓還沒有認真營建,於是趕快租用了三萬輛牛車,從渭河灘拉沙,構築地下墓室。倉促歸倉促,昭帝平陵的隨葬品仍是十分豐富的。當時由霍光主持昭帝喪事,墓室中金銀珠玉,應有盡有。

漢宣帝劉詢杜陵

杜陵位於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區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來是一片高地,潏、滻兩河流經此地,漢代舊名「鴻固原」。宣帝少時好游於原上,他即帝位後,遂在此選擇陵地,建造陵園。杜陵佔地120多畝,四周環繞有夯土圍牆,牆基寬9米。陵園以殿為大門,殿與配殿共長30多米,寬20多米,門道寬約6米。墓冢在陵園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漢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銘清晰可辨。此外還有碑碣十餘方。園內還有寢殿、便殿等遺迹,四周排水的溝渠仍清晰可見。漢代以來,杜陵一直是長安的遊覽聖地,文人學士常會集於此,登高覽勝,並留下了許多詩篇。

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 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巫蠱之禍發生時,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獄。後元二年(前87年)遭赦,被祖母史家撫養。漢武帝遺詔掖庭養視,並令宗正錄其屬籍,劉病已於是被養育於掖庭。元平元年(前74年)劉賀被廢。七月,霍光等大臣將他從尚冠里住處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隨後即皇帝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於劉詢少時多到京都三輔了解民情,因此對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著名的有麒麟閣十一功臣。宣帝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並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在對外關係上,宣帝於本始二年(前72年)聯合烏孫大破匈奴,而後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並置金城安置降羌,同年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又稱「孝宣中興」,史家稱前漢國力在其治下最為強盛。在以制定廟號、謚號嚴格而著稱的西漢一朝,劉詢是四位擁有正式廟號的皇帝之一。黃龍元年(前49年)十二月,劉詢因病崩於未央宮,葬於杜陵,廟號中宗。

漢元皇帝劉奭渭陵

漢渭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東南。西漢第十一位皇帝漢元帝劉奭陵墓。渭陵始建於永光四年(前40)。陵園近方形,南北410米,東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築成的垣牆。陵冢位於陵園之中,呈覆斗形,底邊長約120米,頂邊長50米,高29米。今陵冢頂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發現一建築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建築牆基、平鋪方磚居住面和路面遺迹猶存,並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

漢元帝劉奭,字盛,宣帝與孝宣許皇后所生,27歲即位。竟寧元年(前33)五月崩於未央宮。葬渭陵,終年43歲。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是孝元傅皇后陵。現存陵冢低矮,顯系削殘。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王皇后陵園建築與元帝陵園、垣牆同為夯土築成,垣牆正中各有闕門,至今仍存遺迹。渭陵東北500米左右是陪葬墓群,排列有序,東西四行,每行七座,當地群眾稱為「二十八宿墓」。現存墓冢12座。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成帝劉驁延陵

漢延陵位於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延陵陵園略呈方形,垣牆邊長約四百米,四面垣牆正中均建築門闕,今除南門東闕已毀外,北、東、西門闕遺迹猶存,陵冢位於陵園正中,形如覆斗,陵基邊長約172米,高31米。今日延陵(咸陽市周陵鄉嚴家窖村),封土堆高31米,陵頂中央陷下一個3米深的大坑,可能是墓室被盜導致的陵頂塌落。陵冢正南有清畢沅所書「漢成帝延陵」石碑一通。

劉驁(前51~前7年),字太孫。他是漢元帝劉奭做太子時與王政君生的兒子。「驁」這個名字是他爺爺漢宣帝給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劉漢王朝的千里馬,結果卻連豬狗都不如。由於成帝昏庸失政,「趙氏亂內,外家擅朝」,便留下了王莽篡漢的禍根。因沉湎酒色,懶於理政,故其舅父王鳳專權,王氏諸弟皆封侯。在中國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漢成帝是「赫赫有名」的。歷史上對他的定評是「湛於酒色」。他自甘墮落,迷戀酒色,荒淫無道,不理朝政,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

成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31年)初春,開始在長安城西北的渭城延陵亭部修陵,因此取名「延陵」。建造五年之後,已花費巨萬,天下匱竭,而陵墓的主體工程—地下墓室和陵園司馬門還未完工。成帝震怒,問罪於負責陵墓營作的將作大臣解萬年,因他當初曾保證昌陵三年可成。早就對昌陵營作不滿的大臣們乘機紛紛上奏,說昌陵是借土它處,「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靈」,成帝的靈魂將來也不得安寧。而原來的延陵「據真土,處勢高敞」,應還復舊陵,停止徙民。成帝無奈,只得下詔罷昌陵之作。延陵的再度營作,仍極盡豪華。

延陵東北約600米處,有漢成帝班婕妤墓,當地群眾稱為「愁女墳」或「愁娘娘墳」。班婕妤是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姑母,她博通經史,為人端莊大方,常作賦抒發傷感之情。留傳今日的還有《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三篇。成帝死後,她以婕妤的身份守園陵,死後陪葬於延陵附近。陵高14米,呈復斗形,陵基周圍曾出土雲紋瓦當和其他漢代磚瓦殘塊。

延陵之西還有一大冢,疑為許皇后陵。許皇后是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恩候嘉女,成帝為太子時入宮為妃,即帝位時立為皇后。《漢書·外戚傳》載:「後聰慧,善詩書」,得寵於成帝。趙飛燕入宮後,為了奪得皇后的寶座,便向成帝譖告許皇后,結果被冊收皇后璽,廢居昭台宮。緩和元年(公元前8年),「賜葯自殺,葬延陵交道廄西」。

漢哀帝劉欣義陵

義陵,位於咸陽城北6.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南賀村。劉欣(前25~前1)為漢定陶恭王劉康之子,因漢成帝無子,立為太子。20歲即位,時值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烽火燃至長安,饑民持火上屋,擊鼓呼號。劉欣在位6年病死,葬於義陵。陵冢為覆斗形,底部周長900米,高30.41米。陵東封土為傅皇后陵。有陪葬墓15座。

漢平帝劉衎康陵

位於咸陽城北7.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大寨村。劉衎(前9~5)為漢中山孝王劉興之子,9歲即位,在位5年。時大司馬王莽輔政,嫁女為帝後。不久用藥酒毒死平帝,結束了西漢王朝的統治,改國號為新。康陵東西橫距216米,南北縱距209.7米,高30.6米。王皇后在平帝死後不肯改嫁,投火而死,葬於康陵東南500米處。

推薦閱讀:

熊黛林送貨上門?盤點以同居來試婚的女星
嬰兒黑洞!宇宙十大最奇特黑洞盤點
盤點世界上的奇葩國境線,一不小心就非法入境了!
盤點那些比棒針還實用的鉤針花樣!(附圖解)快點收藏起來!
盤點與「老男人」談戀愛的N種好處

TAG:文化 | 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