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留學生的一封信: 新春將至,請不要忽略父母的牽掛
寫給留學生的一封信
新春將至,請不要忽略父母的牽掛
很快就是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了。在你就讀的城市裡或許有一條唐人街,能感受到些許的節日氣氛,但我相信在這段日子裡,你們還是會格外想念在國內和父母、和親朋好友團聚的溫暖。當初你踏上出國留學之路時,一定滿懷豪情壯志,不知你現在生活是否如意,學業是否順利?
春節萬家團圓,正是留學生父母最寂寞牽掛的時候。孩子在成長、飛翔,當父母的,是驕傲多,還是牽掛擔心多,很難說清楚。我是上一代的老留學生,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到國外留學了,自己也就多了一份做父母的真切感受,今天我就和各位說說父母的心裡話。
你了解你父母的理智與情感嗎?
許多父母在對待子女出國留學這件事上,懷著極其矛盾的心理:理智上希望你去世界各國最好的大學學習,感情上其實就想讓你天天守在身邊;理智上期盼讓你遠走高飛,遍尋全人類思想、技術的精華,變成國際自由人,內心裡卻希望你的心永遠像孩提時一樣與父母貼在一起。這是一代代父母的心,不知這是否生命的輪迴,要你獨立要你成長,真守在身邊又挑三揀四,說你胸無大志,稍一遠離就失落孤獨,牽掛從此也就變得無盡無頭。
他們會想,你要進入從未經歷的教育體制,掌握陌生的學習方法,小時候也沒看過文史哲原著,你能否適應?
他們會想,你能否適應他們的考試和團隊合作項目,還要用你並不熟練的英文做自我展示?你要讀那麼多外文版的學術書,撰寫與外國人同樣水準的論文,你承擔得起嗎?
他們會想,在國外,白人在一起,黑人在一起,亞洲人在一起,外國人會不會用不同的眼光看你,你能不能交到西方的朋友,你會不會孤獨?他們會擔心你是否會被別的民族、種族的人歧視,擔心你是否會因為交不到當地的朋友而感到抑鬱難過或被邊緣化,或是交到了錯誤的當地朋友而誤入歧途,開始厭學、放縱甚至走入吸毒的深淵……
他們會想,你剛到海外,面對一個多彩的世界,又是你戀愛的季節,你是會喜歡上白人還是黑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真的會喜歡上你嗎?會和你真情相愛,牽手走下去嗎?
他們會想,你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運作體系,能不能應付得了?頭疼腦熱的你,知道怎麼看病嗎?到了醫院能表述清楚病情嗎?包括電話卡怎麼買、水電氣費用怎麼繳費,你能從容應對嗎?公寓里下水道堵了,你能找到管道工來幫你疏通嗎?這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你能應付自如嗎?
你為什麼遇到問題不願意告訴父母?
為了你的成長、留學,父母可謂傾注了他們的一切。但為什麼很多時候,遇到問題你不願意告訴他們?
可能是因為你長大了,你想自己面對很多問題。考試不如意、同學關係沒處理好、情感上受傷害,為了顯得成熟、懂事,都不告訴父母,想讓他們覺得你已經能應付一切了。你認為他們不僅幫不上忙,還很煩,還做一些可笑的事,所以能躲開的就盡量多躲開,能沉默的就一定沉默。
父母不是完人,也會處事不當。他們會讓你們不舒服,甚至難以理解。
在生活習慣上,他們老想跟你們膩在一起。從開學第一天就會發生這樣的事。他們要親自送你到國外上學報到,其實你已經猶豫了,但鑒於沒有長時間出國的經歷,也可幫把手。可到了學校你發現,外國的大多數父母送完孩子就走了。而你的爸媽總擔心你不會安排生活,幫著你去銀行開戶辦卡,去添床被子,拉拉雜雜賴著不走,多丟臉哪,很多父母在逼著孩子開口來趕走自己。
我認識的一位母親送完孩子就乾脆在學校旁邊的一個小旅館住下了,與外婆相依為命住在那眺望孩子,兩人無怨無悔地等著孩子一周一次的「召見」,就是想給他做頓飯,獃獃地看上他一會兒。
你們從校園裡搬出去自己租公寓生活後,有了自己的私生活,左推右擋不願讓他們來。父母的擔心也就更多了。他們恨不得每晚都要跟你視頻,讓電腦的探頭能照見你房間的每個角落,想看看你鋪床了沒有?房間里採光如何,溫度是否合適?臟衣服多不多,頭髮多久沒理了?房間里還有沒有其他人?是男的還是女的?真是自欺欺人。父母總是情願將虛假的現象當做救命稻草,一邊不信任,一邊自我安慰。
其實想想,孩子留學以後,母親最不適應。當年飲食起居她對你傾注了太多,一下子,你除了錢,基本不需要她,聯繫也越來越少。小時候和父母在一起你有很多的話,現在父母再多的問題回答永遠兩個字「還行」。遇上敏感的問題,你更是用善意的謊言來搪塞,孩子和父母就像是玩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一個拚命想躲,一個全力追擊。一個為擺脫追擊沾沾自喜,一個用苦追中發現的蛛絲馬跡聊以自慰。想想,在這樣的無奈中,父母要承擔多少考驗!
在價值觀上,他們跟西方觀念相距太遠,經常讓人笑話。
他們陪你出國,衣食住行,父母都想為你添置最好的。這不是因為他們很有錢,只是想讓你多一份溫暖少一份操心,他們更不想讓你在異國他鄉感到低人一等,遭遇別人不屑和鄙視。他們還想用現在的支持、關心甚至溺愛來彌補他們在你小時候留下的不足和缺憾。
但他們並不知有的行為是不恰當的,是在害孩子。
在西方的貴族學校,崇尚讓孩子睡硬板床、穿沒牌子的衣服、騎單車上下學,處處出手大方的暴發戶為人所不齒。你即使渾身上下都是世界一線品牌,可你並不容易走進他們的派對,加入他們的兄弟會。
父母希望你未來過上好一點的日子,擺脫父輩或者祖輩的貧困和尷尬,他們希望你學金融、精算師、管理,這些能去華爾街掙大錢的專業,他們望子成龍,希望你儘早出人頭地。如果你像西方同學那樣,中間休學一兩年申請去南美非洲干志願者,父母會認為你不務正業,埋怨你忘記了出國留學的初衷,辜負了他們的期望,浪費了他們的錢財。他們很難理解世界名校真正的辦學宗旨,奧巴馬也來自貧困家庭,大學畢業後去社區做義工,最後奮鬥成為美國總統。這就是世界名牌大學所自豪的,他們培養的學生不是為了尋找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去擔當更重要的社會責任,成為世界領袖。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父母更在乎你優秀的成績,其他一切都可以忽視。其實在歐美的教育中,大家都比較注重平衡發展。在課堂里,鼓勵同學要有優秀的學術成績,能讀書,能思考,能創新。在課堂外,鼓勵同學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和交流活動,這是踏上社會之後,同學要接受的一份更加嚴峻的挑戰。
我的兩次覺醒
父母和孩子的一切誤解和衝突都是因為兩代人的思維和兩種文化的不同而產生的,雙方的換位思考就成了溝通和理解的必要手段。
和父母溝通這些事情,開始的時候可能不會特別容易。但是我們到國外求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把一些先進的、有啟發的理念帶回國內,去引發一些改變。而作為一名留學生的家長,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大家,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心底里其實都知道孩子未必會沿著他們設計的道路去走,因為孩子們會變得比他們更優秀、更國際化和多元化。父母們或許仍然會試圖去操心,去嘮叨,去說教,他們或許仍然會不滿,會失落,會不安,但最終他們會帶著欣喜和驕傲看著你們豐滿了羽翼,去到他們夢想里都從未曾到達過的天空翱翔。
我的孩子聖誕節剛剛回家來住了一段時間。回來之前,我太太時不時會向我抱怨說兒子不怎麼愛聽她叮囑了,視頻的時候學會敷衍了,交女朋友的細節也開始隱瞞甚至撒點小謊了。可是聽到他要回來,立刻早早地去打聽北京哪裡可以買到最好的土雞。兒子住了幾天,隨口說了句「家裡還是挺好的」,我們就足足地興奮了好幾天。
兒子是瘦了,但是卻變得更加高大強壯,他不再亦步亦趨地依賴我們,卻不時能說出一些獨特的見解和思考。我們知道他最終會越走越遠,擁有自己的生活,但我們會欣喜地關注他留學道路上的每一點成長和每一滴成就。
這,就是父母的心,即使你以四海為家,父母總等在那裡,等你。
記得在40歲以前,我都覺得跟父母住在一起是匪夷所思的事。男人嘛,本來就應該更獨立,加之我在澳洲留學、英國工作,多少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價值觀。雖然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驕傲和自豪,但他們心裡清楚,他們生病倒在床上的時候是指望不上我的。但是,只要是中國的男人,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還是會影響他們的,但是這種回歸也需要一個覺悟的過程。第一次回歸,是自己生孩子,忙得一塌糊塗,才體會到當父母真不易,他們四五個孩子是怎麼養大的。第二次回歸,是自己孩子的獨立。兒子去美國以後,我像所有的父母一樣牽腸掛肚,想到自己將來身體垮了,不能指望兒子守候床前,是多麼的凄涼,對父母的愧疚,對父母的理解和體諒也就自然而生了。現在,我每年都會將父母和岳父母輪番接來北京住。不論下班多累,都要在飯桌上問長問短,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家常,我知道這就是他們不多的所求。
我是50歲才明白的。可是,現在兩代人的年齡差越來越大,「子欲養而親不待」,等你50歲再想孝敬父母,他們是否還能給你機會呢?會不會留下終身的遺憾?
過年了,鞭炮齊鳴,反襯的是父母對萬里之外遊子們的牽掛。記住,請大家在視頻里多陪父母說說話,談談心。你不用發誓陪伴他們終老,只要稍稍體會他們的用心,讓他們感受到一份應有的理解和關注,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愛了。(周成剛) 《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善待每一位學生
※普通動物學生物競賽試題及答案
※5月20日:學生營養日,少年強則中國強
※給學生們的勵志名言!(三)
※1872年8月11日 - 首批留學生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