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那些年:皇帝的為難事
公元1627年,信王朱由檢登基,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然而此時的大明朝,卻處在災荒連連、宦官弄權的危局之中,朱由檢登基後,迅速剷除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然而就在此時,在他面前又出現了兩個更加強大的對手,皇太極的八旗鐵騎和李自成的農民軍,崇禎皇帝傾盡全力對李自成的部隊進行圍追堵截,終於在一次猛烈的交鋒後,李自成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下18人逃進了商洛山,而農民軍的另外一位首領張獻忠也投降了明軍,正當崇禎皇帝想要喘口氣時,皇太極的八旗鐵騎又從關外呼嘯而來,大明王朝再一次面臨巨大考驗。
正當楊嗣昌指揮幾乎全國的明軍主力,在中原一帶圍剿張獻忠和李自成時,皇太極又在蒙古的大青山一帶,開始集結兵力了,他的意圖非常明顯,第一、趁明軍主力在中原一帶圍剿農民軍時,北部的防線空虛,準備再度跨過長城進攻北京,第二、他也要吸引明朝政府的注意力,不能坐視中原的農民軍被徹底剿滅,他知道如果明朝政府把農民軍全部剿滅了,那麼就能騰出手一致對外了,這樣他的目的就很難達到。
由此可見,外敵是多麼樂意看見明朝政府窩裡斗,皇太極也不止一次這樣做了,在此這前,已經對中原進攻過四次,這次據說是做了充足的準備,揚言要給明朝政府以致命的打擊。
這下就讓明朝政府很頭疼了,如果調兵北上,那麼圍剿了一年多的農民軍就會趁機逃脫了,可是如果不北上,北邊這時又防線空虛,十萬清兵根本難以阻擋。面對這種局面,崇禎皇帝急得是焦頭爛額。
這時楊嗣昌就跟崇禎皇帝提出兩國之間談判「議和」,而在當時大明王朝的君臣們眼中,「議和」不可思議,甚至會招來禍端,一代名將楊崇煥之所以會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其中有一項罪名就是:與皇太極私自議和。
楊嗣昌之所以敢提出來「議和」首先是因為局勢釋然,自遼東戰爭開打以來,每年的軍餉到崇禎三年,已經達到了六百多萬兩白銀,相當於崇禎年間兩年的財政收入,這麼大的一筆軍費,全靠稅收的方式分擔在普通百姓身上,百姓們已經是不堪重負了。所以當時的大明王朝國力已經非常虛弱、財政壓力非常大,很難再支持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了,而且是兩線同時作戰,所以對於這個建議,其實也和崇禎皇帝達成了共識。
皇太極最終也接收了明朝提出的議和要求,然而當崇禎皇帝一想起「議和」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的羞恥感後,就再次猶豫起來了,看到皇帝在議和這件事上左右搖擺,楊嗣昌著急了,他馬上找到崇禎皇帝跟他說了三個必須議和的理由。
一、目前我們打不過清國,要想徹底的平息外患,我們就必須培養出一批能征善戰的騎兵部隊,但是現在清國已經不會給我們機會去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
二、我們現在的主要精力應該是剿滅農民軍,如果不議和,我們將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
三、 我們現在和清國和談,就是在爭取時間,只要能爭取到三年的和平時間,我們就可以徹底的消滅中原的流寇,那時我們就能有時間和力量對抗清軍。正是這三個理由說動了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終於下定決心同意和清國和平談判。
推薦閱讀:
※平史 | 崇禎皇帝其實是被明朝「網路大V」,給活活騙死的
※秋石客:游景山而嘆崇禎亡國
※崇禎皇帝還向大臣借錢 這事聽著新鮮
※2、關於崇禎內帑的間接記載
※崇禎是亡國之君 為明朝滅亡第一責任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