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略那些事(一)

明朝末年,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席捲大半個中國;關外後金崛起,八旗禁旅不斷蠶食,嚴重威脅明朝在北方的統治,明朝政府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隨後,鎮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充當清朝南下先鋒,滅南明,殺永曆,平定農民起義,幫助剛剛入關的大清完成了天下的統一。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清朝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自此開始了吳三桂作為雲南土皇帝的歷史。隨著權勢的加強,吳三桂的野心也進一步加大,逐漸成為清朝統治的威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撤藩,吳三桂隨即反叛。

戰爭初期,吳三桂勢如破竹。以吳國貴、夏國相為前鋒先驅,自普安入貴州,自統大兵殿後;遣王屏藩領一軍取四川,以為掎角之勢。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吳三桂已陷湖南全境,兵抵長江,正如史書所載:「三桂乃長驅陷辰、沅、常德,直走荊江,五千里無只騎攔截」。與此同時,王屏藩征四川「連陷四川州縣,進犯秦州」。清兵幾乎是望風披靡,四川提督鄭蛟麟與川北總兵譚弘率先「何某從賊」,隨後,四川巡撫羅森與總兵吳之茂並降。鄭蛟麟、譚弘、羅森與吳之茂為四川重要的軍政長官,他們的反叛從吳,使四川的形勢為之一變,王屏藩在佔領整個四川後,由保寧趨漢中,並欲出漢中,聲勢凌厲。

這時,吳三桂親臨常德督陣,陳重兵於長江南岸,分兵襲取江西,陷入贛要道萍鄉,聲去袁州,擺出一副欲渡江北上,奪取京師,與清兵決一死戰的咄咄逼人之勢。

然而在取得巨大戰果的時候,吳三桂為什麼卻突然頓兵不前,止步長江呢?其因有二,一是為等待欽差大臣入朝請命的結果。原來吳三桂自雲南起兵,囚禁了折爾肯、傅達禮等朝廷派來的撤藩使臣,但卻沒有加害,及至兵發,又偕兩人北上,「至常德、具疏付折爾肯、傅達禮還奏」。吳三桂雖是起兵叛亂,卻是希望分江而治,並沒有統一全國的野心;二是為了等待其子吳應熊的歸來。吳三桂降清後,其子吳應熊娶皇太極的女兒建寧公主為妻,吳應熊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為朝廷人質,吳三桂冀希望以武力為後盾,與清廷媾和,保其子平安。

由於吳三桂的猶豫觀望,在戰略決策上的失誤,使他失去了渡江北上的最有力時機,而且消磨了吳軍將士的銳氣,更嚴重的是他給了清朝統治者得以調兵遣將的寶貴時間,清軍先後在四川、荊湘構築了防線,穩定了局勢,把吳三桂的勢力限制在長江以南,從容的以全國之力來平叛。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吳三桂于衡州病死。吳三桂既死,其部下吳國貴總理軍務,吳國貴謂諸將曰:從前所為大誤,今日之計宜舍滇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吾輩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毋退;拚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諸將俱重棄滇,馬寶首梗議,一唱百和,計遂不行。

吳氏集團經營雲南幾十年,諸將之家口、產業均在雲南,其眷念故土之情可想而知,這也正是他們反對撤藩、憤然起兵的原因。然而正是這種思想和情緒使他們一錯再錯。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兵破昆明城,歷時八年的戰爭以吳三桂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

縱觀這場戰爭,吳三桂一開始來勢洶洶,佔得先機,卻未能一鼓作氣渡江北上,徘徊於長江邊上,坐失良機。在兵鋒受挫後,未敢背水一戰,捨棄老巢北向以爭天下,坐守困鬥,最終兵敗身亡。


推薦閱讀:

翻雲覆雨 ISIS興起與美國隱秘戰略
史安斌:中國國家戰略傳播與國際秩序變革
Yi 2017網劇要往哪兒走?6大網站齊發功,戰略方針各不同!
《重溫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書評
買傢具,白撿了個商業邏輯

TAG: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