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順基:中醫學是否是科學
2014-10-31 21:30 作者:黃順基 我要評論(0)
核心提示:中醫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它的豐富的文化底蘊鮮明地表現在:中醫學是直接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結合在一起的,從而形成了它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思維模式。中醫廢除論者所謂的中醫的現代化,實質上是中醫「西化」。原載《遼東學院學報》2008年2期。
一、中醫學與西醫學的理論體系
中、西醫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觀點不同,因而中、西醫理論體系是不同的。
(一)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中醫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它的豐富的文化底蘊鮮明地表現在:中醫學是直接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結合在一起的,從而形成了它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思維模式。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就是一部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醫學結合之作,它彙集了古代勞動人民與醫務工作者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黃帝內經》是公認的醫學經典。
《黃帝內經》是一部思想豐富的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醫學相結合的巨作,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主要包括: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強調人生活在地球的萬事萬物的大宏觀中,人的生命與健康和自然、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將人體生命置於天地變化之中,日月星辰天體的運行、氣候、日夜、四季、年度更迭等對人體生命存在相應影響;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及疾病的作用及影響。
2.生成論的整體觀。強調人體本身是一個整體,人體的氣血為生命的核心,經絡為氣的通道,並聯繫臟腑,各臟腑之間相生相剋,互為子母。生命由形、氣、神三要素組成,身心相互關聯、相互映照。
3.樸素的辯證法。(1)強調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2)強調辨證論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辨證論治的原則。(3)提倡預防,早期治療,主張「上工治未病」。
《黃帝內經》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醫學巨著,它包括以下學說:
(1)臟象學說:研究人臟腑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2)氣血精津液學說:氣、血、精、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血、精、津液學說主要探討生命的物質組成以及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3)體質學說: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徵、類型和變化規律,及其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的學說。
(4)經絡學說: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指導臨床治療的理論。
上述學說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形成了中醫學對生命規律的獨特的精闢的認識。
《黃帝內經》的成書,標誌著中國古代醫學已經有了一致公認的範式(paradigm),標誌著中國醫學已從前科學階段進入到常規科學階段①。後世有所成就的醫家,無不重視此書,中醫史上最著名的大醫家如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都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對之刻苦研讀並深得其精要。《黃帝內經》的部分內容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西醫學的理論體系
西醫學在古代屬於自然哲學,只是經過了近代科學革命才從自然哲學中分化出來,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近代西醫學得益於兩項重大的進步。
第一項是建立了人體研究的科學基礎,主要是:(1)1543年維薩里(A. Vesalius, 1514-1564)《人體的構造》出版,它標誌近代解剖學的誕生;(2)1628年哈維(W. Harvey, 1578-1657)《心血運動論》出版,它標誌近代生理學的誕生。維薩里解剖學與哈維生理學的革命,為研究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奠定了科學基礎。
第二項是提出了人體研究的科學方法,主要是:(1)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制定了以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方法;(2)法國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提出了以邏輯為依據的演繹方法。(3)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伽利略(1564-1612)把實驗歸納方法與數學演繹方法結合起來,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成功地發現了慣性定律與自由落體運動定律,這一方法成為物理學的基本方法。
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分析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萬有引力定律把天體運動與地球上物體的運動統一起來,完成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理論性的綜合,從此物理學成為「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部分」[1],它標誌物理學由前科學階段進入了常規科學階段,直到20世紀中葉牛頓物理學是西方公認的科學範式。
牛頓物理學的哲學指導思想是原子論觀點與還原論方法,按照愛因斯坦的描述:
「外在世界的客體,是由相互作用作的不變的質點組成的。作用在這些質點上的力是已知的,質點在這些力的作用下處於不停的運動中,所有觀察到的現象最終都可以歸結為質點的運動」[2]519。
牛頓物理學的科學理論框架,按照現代科學哲學的描述:
(1)基本概念:質點、力、時間和空間。
(2)基本定律:慣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3)基本方法:數學方法(微積分運算)和邏輯方法(形式邏輯推理)。
在這個科學理論中,基本概念與基本定律是在觀察與實驗基礎上的「人類理智的自由發明」[2]314;而理論的數學、邏輯推論是否與現實世界相符合,則由觀察與實驗的事實作為「最高的裁決者」[2]262。
從近代開始的、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西醫學,就是按照牛頓的科學範式發展成長為公認的世界性醫學的。
二、科學理論的基本條件
從哲學認識論的觀點看:科學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理論是一種特殊的知識體系;科學理論之所以被稱為是科學的,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這是不以歷史與文化的不同為轉移的:
1.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與發展起來的;
2.它以範疇、定理、定律的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多種現象的本質聯繫及其運動規律;
3.它是不斷從已知到未知、不斷發展的過程;
4.從它的基本假定得出的合乎邏輯的推論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
按照科學理論的基本條件,中醫學與西醫學都是科學。
三、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哲學思維是理論思維,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並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恩格斯總結了哲學思想史與自然科學思想史,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3]384。在系統地研究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特別是三大發現(細胞、能的轉化與進化論)的基礎上,認為對今天的自然科學家來說,辯證法是最重要的思維形式,因為「只有它才能為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發展過程,為自然界中的普遍聯繫,為從一個研究領域到另一個研究領域的過渡提供類比,並從而提供說明方法」[3]383。
愛因斯坦在談到哲學與科學的關係時,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一方面自然科學分門別類的研究給自然科學帶來了空前的進步[2]518;但另一方面,對於十分複雜的對象例如複雜機體的人,醫生要了解他的病因,則「普遍的因果關係的深刻知識具有頭等重要意義」[2]518。這樣醫學就不能不觸及認識論問題,不能不涉及哲學。所以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末,顯然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2]519。
推薦閱讀:
※鴻茅藥酒:極其拙劣的質控指標
※從機制不明的白菜說起
※中醫學千古之謎,你能破解嗎?
※孩子感冒發燒別急著去醫院,中醫說,一把香菜根比打針輸液還管用
※回歸古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