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畫面來了,三角形畫面還會遠嗎?
《我不是潘金蓮》海報 |
當然,這部電影最特別的還是圓形畫幅以及圓形構圖。相比於這一點,主演和編劇都顯得不太重要。畢竟這個要玩好了,那便是推動電影發展的有功之臣;要玩砸了的話,那就只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這一個驚人之舉早在電影第一次預告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就被議論紛紛。最初大家的想法是覺得這只是預告片中的一個噱頭,但是不久本片的攝影師就親自解答正片也是以圓形畫幅呈現的。可以說,馮小剛導演此舉是開創歷史的一個做法,畢竟圓形畫幅在中國電影上都沒有出現過。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以圓形畫幅呈現全片的也在少數,大多都是一些藝術電影。在院線公映電影中,使用圓形畫幅更是少之又少。當然,也正如馮小剛自己所說的,這一行為既是復古也而是創新。復古在於,在人類藝術史上,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雕塑,到中國宋代以圓扇為載體的小品畫,以圓形畫幅來呈現的藝術還是比較常見的。
《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攝影師本人也說過:這部電影使用圓形畫面是從中國風情畫中有所借鑒。而從說書版的預告中也能非常明顯地看出中國風情畫的元素,尤其是預告中開篇的六福古風圓畫,每一幅都好似春宮圖,頗具吸引力。在電影的歷史上,畫幅的變動也是常事。不過這些都僅限在以方形為基礎。畫幅簡單來說就電影在大銀幕上呈現的寬高比,一般習慣定義高為單位1。現在電影院最常見的畫幅比例2.35:1和1.85:1,也可寫作2.35和1.85。
三種常見畫幅 |
但是在電影被發明的初期,愛迪生實驗室的受雇攝影師威廉·迪金森終於運用35mm膠片設定出4尺孔高的圖像,圖像寬高比4:3,也即1.33,比如1915年的經典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就是這種比例。
《一個國家的誕生》1.33 |
直到1927年有聲電影出現之後,電影畫面寬高比變為1.37。這與1.33很接近,因此也可說成4:3。這一標準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通過投票定位標準畫幅,也成為好萊塢以及全世界最常用的畫幅比,因此該畫幅也被稱為「學院比例」。不過在這期間,也曾出現過一些非主流的畫幅,比如弗里茨·朗執導的《M就是兇手》的畫幅就是1.20。這一畫幅已經基本接近正方形了,在觀影上有一種不一樣的體驗。
《M就是兇手》1.20 |
當歷史發展到1950之後,電視的出現讓電影工業收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電視的慣用畫幅為1.33與當時的學院比例1.37所差無幾,基本看不出區別。這讓大家對電影不再有新鮮感,而不願意花錢去影院觀影。所以寬銀屏應運而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畫幅高達2.59的全景電影《這是立體聲寬銀幕電影》,其工藝複雜,成本極高,並沒有得到普及。但是寬銀屏的審美卻被留了下來,所以隨後便出現了畫幅為1.66的「歐洲寬銀幕」和1.85的「美國寬銀幕」。
《這是立體聲寬銀幕電影》2.59 |
值得一提的是,派拉蒙公司的第一部1.66比例電影《原野奇俠》其實是以1.37的底片拍攝的,只不過在放映時遮蔽了頂端和底部的部分畫面,從而製造出1.66的寬高比,因而又稱遮幅寬銀幕。
《原野奇俠》1.66 |
因為歐洲美國兩個標準並存,所以當時很多影片都是以兩個版本在不同地區上映的,比如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奇愛博士》,都是在歐洲以1.66∶1上映,而在美國以1.85∶1上映。總之經過數十年的寬屏之爭,最後才形成現在比較常見的兩種畫幅。其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標準,便是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美國政府統一把16:9作為高清電視的寬高比,這種比例的優勢在於基本上可以把所有的電影畫幅都裝進去,而不至於丟失畫面。說了這麼多關於畫幅的變化歷史,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電影的關鍵在於內容,畫幅只是細枝末節的問題。但事實上,對於專業影迷來說,其實畫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電影表達技術。有許多著名的導演還特別善於利用不同的寬高比,來表達電影中的不同情緒和內容。比如有著構圖中軸線對稱強迫症的天才導演韋斯·安德森就喜歡有這個技巧,在他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就通過畫幅的不同來暗示故事的時間線不同,就好像俄羅斯套娃一般,一個套著一個。第一層是一個女孩來到墓前打開了《布達佩斯大飯店》這本書,時間點是現在,寬高比是1.85;
《布達佩斯大飯店》1.85 |
然後第二層是書中寫的故事,作者與飯店傳奇人物Zero相遇聊天的故事。時間是1968年,寬高比是2.35;
《布達佩斯大飯店》2.35 |
最後一層則是,Zero講述的他自己年輕時與古斯塔夫的故事以及飯店的歷史。其時間為1932年,寬高比則是1.33。
《布達佩斯大飯店》1.33 |
安德森非常巧妙地用寬高比這種技巧來傳達出時間不同的信息,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這三個畫幅的選擇都非常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之同樣的手法也被用在賈樟柯的電影《山河故人》中。三段故事,只不過這三段故事是按照時間順序發展的,而不是一個套一個的結構。第一個發生在過去。1999年,一段三個年輕人的三角戀情的故事,其寬高比為1.37;
《山河故人》1.37 |
第二故事則是發生在現在,2014年,講述了上一個故事中結婚後的母親,與其遠在上海的兒子之間的感情,寬高比為1.85;
《山河故人》1.85 |
第三個故事而發生在未來,時間設定為2025年,講述了上面的兒子移居海外之後與其老師之間的一段忘年戀的故事,寬高比則為2.35。
《山河故人》2.35 |
畫幅的巧妙運用除了可以暗示時間的不同,還可以用來表達電影情緒。比如在多蘭的電影《媽咪》中,前面因為兒子與母親一直存在隔閡,整個情緒非常壓抑,所以畫幅寬高比一直是1:1的正方形。但是隨著故事的發展,母子之間的關係逐漸走向融洽和諧,電影的情緒也變得溫情的時候,出現了震驚世界的一幕:主角親手「扒開」了電影畫幅,以表現開闊的情緒。
《媽咪》 |
其實不僅僅只有文藝片導演喜歡在畫幅上下功夫,許多商業片導演比如諾蘭在《星際穿越》,李安在《少年派》中都曾經有過不同畫幅來表達不同情緒。總結來說,寬銀幕總會給人一種高級、大片的感覺;而窄銀幕則有一種高冷的文藝氣質。當然這也只是個人觀感上的感受,並不一定對。
圖來自網路 |
至於在電影歷史上,出現的其他非矩形畫面,是真的不常見。據查詢資料得知,2014年比利時電影《路西法》就是用圓形畫面來放映的,但我個人並沒看過這部電影,所以無法多說。不過在電影中用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畫面來表示思考或者聯想的內容,這是比較常見的手法。尤其是在各種沒有對白的動畫片更是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來表達主要人物的內心活動。但這也僅僅只是佔據正片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也只是在矩形畫面中另加一個圓形畫面而已。所以,馮導的這次嘗試可謂是前無古人的嘗試,搞不好能有掀起一場電影畫幅的革命。畢竟看了這麼多年的矩形畫面,也該搞新意思了。既然圓形畫面都要來了,那麼三角形、多邊形畫面還會遠嗎?註:本文所有截圖大小基本為16:9,圖中畫面大小即為電影原始畫幅(四周黑邊不屬於畫面),這樣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電影的畫幅寬高比不同。最後耍個心機,給自己做個硬廣。最近剛離職,想另找一份工作,最好是編輯類的,更好的是與電影相關的,求走過路過,恰好有招人計劃的朋友豆油聯繫!我的個人作品可見日記和電影評論。
推薦閱讀:
※新手避開這5個通病,你的畫面會提升3個檔!
※有效提升畫面清晰度的11條建議
※美到窒息的語句,溫馨的唯美畫面
※《財經》記者王曉璐受調查畫面曝光(圖)
※大狗狗和小貓咪在一起的有愛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