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心語之二
古草
8、 練習太極拳是一個艱難的換勁過程,它的第一步是要將原來練習者身上的僵勁、抗勁、蠻勁、頂勁、局部勁、分散勁,完全、徹底地化掉、鬆掉,進而換成一種嶄新的螺旋勁、彈性勁、整體勁、通臂勁、出圓為方的寸勁,剛柔相濟,輕巧靈活,因敵變化的太極勁。
這個換勁的過程,對不同資質、不同基礎的每一個練習者來說,雖然不盡相同,但其複雜性、長期性、科學性、階段性,卻都是大同而小異的。
不知此理,好勇鬥狠,一味追求發力,天天想著打人,是永遠也進不了太極之門的。
習練陳氏老架一路尤其如此。
在初學階段要將鬆柔作為主要鍛煉目標,彈抖勁可以不發,震腳可以輕輕落下,竄蹦跳躍可以簡略,但纏絲勁的訓練、旋腰沉胯、重心的轉換、全身上下各關節的環形運動卻不可一日不講。
9、拳論所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即是要行拳時要保持重心側於一方,或3:7,或4:6,並不斷轉換,不可將重心5:5分配,使自己運轉不靈。其「隨」字,即拳論「上下相隨」之意。觀體育運動之羽毛球、網球、乒乓球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站立姿勢,可見運動同此一理。
10、「用意不用力」,有人解為「用重力不用氣力」,頗有些意思。陳式重心移動之「旋腰轉胯,襠走下弧」,以致「盪鞦韆」、「擦鍋底」、「磨缸沿」等諸多表述,皆為此意。
11、學拳當先從足下做起。老子云:「真人息其身以踵」,是說掌握了自然之道的人,是用腳跟實現自身的休養生息的。所謂「下面對,上面才對;下面不對,上面怎麼能對?」或「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傅」,「教拳不教胯,教胯師傅怕」,可悟此理不差。可惜眾多練太極者,大抵不懂此理。教太極者,也多懵懵懂懂。因此將太極拳打得成了甩手操、廣場舞,以致芸芸眾人,年復一年,費力勞心,而不能一窺太極之門牆,惜哉!
12、陳式太極纏絲之法,乃練陳式之核心技術,所謂「太極者,纏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見其為陳式諸法之首,為陳式有別於楊、吳、孫、武等其它各門派太極之第一要素。
而練陳式從腳下起,則應先從足底之纏絲起,繼而踝、繼而膝、繼而胯,而後腰脊、左右腰眼……終則肩、肘、腕、指,一處處轉動起來,大環小環、環環相扣,平圓、立圓、螺旋纏繞,轉換摺疊,輪軸互轉,上下相隨,如九曲之珠,迴環之水,周身一體,一動無有不動,一纏無處不纏,則陳式太極之真味,庶幾可得而味也。
13、太極拳之一術,淵源既久,流傳亦廣,自古及今,從技法到拳論拳理,頭緒紛然雜沓,派系叢脞林立,其中真真假假,正誤參差交錯,實難釐清眉目,更兼近一個時期,浮躁之風日熾,名利之爭日盛,使得本已混亂不堪的太極拳壇,變得更加烏煙瘴氣。其中,故弄玄虛者有之,裝神弄鬼者有之,一知半解者而自以為通人者有之,弄虛作假行騙斂財者有之……大師名號遍野,專家頭銜盈目,人人創套路,個個講真傳,攀家親就自稱嫡派弟子,磕個頭就成了**代傳人,真不知長此以往,太極拳之技,將變成何種面目!
習練太極,或者討論太極,在當今中國,可謂一時之顯學,然浮躁淺薄之病深入膏肓,爭名逐利之風遍布華林,太極拳界亦莫能外。以致稍加審視,即可見從理論到實踐,無不充滿混亂。真真不能不服氣這醬缸之威力。
14、當今,練習太極拳的人群,數量眾多。其習拳之目的、身體之基礎、素質之高低,可謂複雜多樣,其間忓牱抵牾之處所在多多。而僅從目的來看,大而言之,可分為四:
a、格鬥,或曰打架。
最好學打槍!一槍在手,什麼武術高手也趴下。
沒有槍可學?徒手格鬥,不如學自由搏擊,按現代科學方法,培養一位搏擊高手,參加實戰,三年可也!太極拳里的那些高招,說實話,現代搏擊術里基本都有!而且講的還清楚明白,一點也不玄。
學太極?老師說:起碼十年!還不能保證一定都行。大師們都說要窮畢生之精力!不吃不喝,不養家糊口?拿啥給大師們交學費呀?還要等到鬍子白?哈哈!何況太極場上,成群的老頭老太太,頭髮鬍子已經白了!
b、強身、美體、修身養性。
實踐證明切實可行,只要持之以恆,每天給自己的身體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認真練去,必有所得。並且不分男女、無論老少,都能日有所進,常練而常新。
記住:各項體育活動中,這太極拳是可以陪伴你走到老的。
聚三五拳友,每天練練太極,在休息時討論切磋一番,也是一大幸事。不僅有益,而且有趣。
太極拳理之研究討論,應以這些人為主要對象。
從增強體質看,有利於練習者身體的穩定性、柔韌性、靈活性、靈敏度的提高。
從美學角度看,有利於自身姿態的端正、形態的莊重美好。
而最為有價值的,則是有利於個人心態的平和,胸懷的闊大,以致人品的修為與人格的鍛煉,即修身養性的功能。
當然,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太極拳作為技擊的功能雖然已經大大減弱退化,其健身美體功能則迅速發展加強,但太極拳既然是從技擊發展而來,我們現在學習它,也必須追根溯源,不可置其技擊性於不顧,相反,而應刻刻留心,不斷琢磨,從其發展源頭領悟其運動精髓。惟其如此,方可將太極拳練得有模有樣,出神入化,將其健身、美體、修身養性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琢磨技擊性是為了強身美體,不是學習太極拳為了打架,這就是從大眾角度討論太極拳的基本出發點。
c、活動胳膊腿。
也行的。當舞跳也可,當甩手操玩兒也行,蹦蹦跳跳,出一身汗,回家洗洗,吃飯,香!睡覺,甜!
可要討論太極?咱還是省省吧。
d、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
永遠不會有錯。
專家們做吧。
15、莫將太極神化、玄化、妖魔化,應讓他回歸本原——一種運動方式。
不過真的這樣,許多大師就可能沒飯吃了。
當然,也莫將太極拳舞蹈化、表演化、行幫化、庸俗化。
像太極拳大賽之規定動作:轉身360度騰空拍腳接金雞獨立,單腿支撐下蹲穿腿,……幹嘛呢?只不過是將大量的非科班出身的練習者和年歲稍大的太極高手拒之門外耳!然細細琢磨一下:這還是太極拳嗎?還要穿各種帶刺繡的衣服,批一層又一層的薄紗,幹嘛呢?選美節目?服裝表演?你不嫌礙事啊!
16、
16、太極理論撥謬習練太極,或者討論太極,在當今中國,可謂一時之顯學,然浮躁淺薄之病深入膏肓,爭名逐利之風遍布華林,太極拳界亦莫能外。以致稍加審視,即可見從理論到實踐,無不充滿混亂。真真不能不服氣這醬缸之威力。
如下一段文字第一次讀到時,沒太在意,以為是一位太極愛好者隨手寫的個人體會。可後來偶然發現,其作者竟是顧留馨。
怎麼他會這樣說呢?
腹式逆呼吸: 陳式太極拳的拳勢呼吸採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丹田氣上行聚於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擴張,加大肺活量。呼氣時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於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由於腰腎的左旋右轉,因此,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是結合的。
【按】:此段所講正好與實際相反,太極拳界持此種說法者甚多,實在可怕。
太極拳的呼吸法,古人只說氣沉丹田,用丹田呼吸,或丹田內轉,而丹田卻是一個模糊得連說者也解釋不清的概念。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看看是不是一盆漿糊!其中的「氣」說不清,「丹田」找不到,完全出自古人不得已的主觀臆測。
腹式呼吸,是西方聲學訓練的概念,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聯合式呼吸三種,這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科學發聲學基礎上的美聲訓練方法。近代以來,太極拳界引進西方的科學概念,提出了太極拳的呼吸法——逆腹式呼吸,實際上就是指的西方聲學的胸腹聯合式呼吸,這種呼吸法,是當吸氣時腹部肌肉收縮,拉動腹部橫膈膜下降,由此擴大了肺部的伸張空間,加大肺葉下部的擴展空間,從而增加肺部吸氣量,而當呼氣時,則腹部肌肉群放鬆,橫膈膜自然放鬆回彈,使得肺部氣體儘可能多的排出。這樣橫膈膜的一降一升,就大大增加了人的呼吸深度,增加了供氧量,有利於人體的吐故納新,更有利於太極拳練習過程的緩慢柔勻。太極拳作為一種有氧運動,其主要原理就在於此。
古人缺乏解剖學知識,誤認為吸氣時小腹的收縮感是氣息聚到了小腹,就創造出了丹田這個莫須有的概念,並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由道家、中醫、方術之士及江湖騙子們有意或無意的日趨神秘化,玄學化。我們現代人可不應該在跟著古人跑,拿著糟粕當精華了。
你看這位先生說::「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丹田氣上行聚於胃部」「呼氣時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於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他真的不知道膈肌是什麼,更不知胃這個食物的消化器官怎麼能裝滿了「氣」!「小腹內收」,怎麼「膈肌」反而「上升」了?明明是「加大肺活量」,怎麼這氣又都跑到胃裡使得「胃部自然隆起」了呢?而後面的「腰腎的左旋右轉」,就更加不知所云了。人的兩顆腎不過是位於腰部兩側的兩個器官,它怎麼可能在呼吸時左旋右轉起來了?
拳勢呼吸是指合、虛、蓄、收、化的動作為吸氣,開、實、發、放、打的動作為呼氣。是在意識指導下呼吸行氣與武術動作的協調,有著強健內臟器官功能以及增強抗擊能力與加強爆發力量的作用。因此,陳式太極拳家一般都練成「虎背熊腰」、「膀闊腰圓」的健壯體格。
【按】:太極拳練習,強調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哪能像外家拳一樣,練得「虎背熊腰」、「膀闊腰圓」!
在推手互喂、試驗發勁時,通常採用哼、哈、咳三種發聲。哼音是用螺旋勁向上打放,使對方騰空擲出。哈音是用螺旋勁向遠打,意欲將對方拍透牆壁。咳音是用螺旋勁向下打,意欲將對方打人地中。這種發勁試驗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來完成的。
【按】:三種聲音居然如此玄妙,這就是故弄玄虛吧!大家試試把三種聲音交換一下,或者乾脆不發聲,是不是就會出問題了!
顧留馨真不愧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如果真的同這些大師、專家和他們的一篇篇理論文章就這樣較起真來,我們會遇到更多令人不知所云或忍俊不禁的問題。
可要是不同他們較一較真,那我們自己不就上當了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