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清靜無為的養生觀
道家祖師老子從「道法自然」出發,最先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養生觀。《莊子· 刻意》中發展了老子思想,提出:「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形成了系統的養生理論。
在道家養生經典《丹陽真人語錄》中把老莊的養生理論歸納為「十二字真訣」。即「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老老恆言·燕居》中也強調指出:「養靜為養生首務。」從此,「清靜無為」成為道家養生的根本。道家「清靜無為」的養生思想在茶道養生中主要表現為清心體道,寧靜致遠和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兩個方面。
一、清心體道,寧靜致遠
所謂「清心」是指「少私寡慾,知足常樂」。也就是外表單純,內心純樸,減少私心,排除慾望。簡而言之,「清心」即造就一顆「不爭」之心。《淮南子·原道訓》中有一段論述,其白話文的大意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他都懂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他無心無意,無思無慮。他以天作為車蓋,便什麼都可以遮蓋;以地為車廂,便什麼都可以承載;以四時為轅馬,便什麼時候都可以驅使;以陰陽為車夫,便什麼都能具備。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雖疾馳而不會搖擺,雖遠奔卻不會疲勞。可見無私無慮之清心,是一顆不爭之心,同時又是一顆萬有之心。心境清凈了,自會覺得天闊地廣,鳥飛魚躍,悠然自得。老子還認為,不爭之心近乎道。《老子·八章》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也就是說,最高尚的善像水,水能普利萬物並自甘處於低下之位,這種不爭之心近似於「道」。水有不爭之心,所以水能「善利萬物」,人有不爭之心,所以能「體道延年」。為了幫助人「清心」,莊子提出了「坐忘」。他的解釋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意思是忘掉自己肉身軀體的存在,拋開自己的小聰明,去掉世俗認為的聰明才智,方能做到「清心」,並與大道相通。
「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意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行為,通過使內心清凈來加強自身修養,通過約束自己來培養良好的德行。如果做不到淡泊,就無法認清自己的志向;如果沒有寧靜的心態,就不能達到高遠境界。茶道所追求的高遠境界並不是指為自己確立一個遠大的目標,而是指自我設計一種完美的人格或一種淡泊的生活方式。茶道養生理論認為,把工作視為藝術或功德,樹立「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的理念,即「寧靜致遠」,這種境界即「高遠境界」。
二、道法自然,返璞歸真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自然中生活必須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人法地乃得全載,地法天乃得全覆,天法道乃得生生不息,道法自然乃是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這四者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揭示了人類認識事物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規律,同時也突出強調「自然」才是道的最高準則,是道的最本質的屬性。返璞歸真,即去其外飾,還其本真,這裡的真是指道之真。
在茶道中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和養生四個層面。在物質層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惠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都必須順應自然的規律,才能生產出有益人體健康的好茶。
在茶道養生中,道法自然就是不做違背自然規律的是。「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不逆自然而為之。《莊子·達生》講:「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意思是了解養生之道的人,不追求明知無法得到的東西,這是道法自然的最好說明。莊子還認為順應了自然,人就「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道家的養生理念最根本的一條是「我命在我不在天」。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中闡述了這一觀點。他指出:「夫行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大意是說,人的形象智商是先天的,而身體的強弱,壽命的長短則是人為地。
道家對茶道養生的具體貢獻主要表現為提升了茶人的精神境界,提供了養生的具體方法,樹立了養生的良好榜樣。
推薦閱讀:
※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來和茶道的繼承?
※泡茶的技巧疑問:小壺泡短時多次和大壺泡長時1次得到的茶湯難道不一樣么?
※茶道與棋道
※不食人間煙火的白茶
※如何理解「一個紫砂壺只泡一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