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過度享受是折損你的生命

鍾祥斌 《 光明日報 》( 2012年09月02日 11 版)

任何事情都一樣,追求極端就會走向反面。什麼事情都有一個盡頭,福不可享盡,快樂不可過頭,過頭就樂極生悲,一味追求享受最終禍及自己。人們追求享受只看到它們有利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它們的弊端。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才能成正果。慾望是繩索,真正的自由是減少慾望。

在高處立,著平處坐,向闊處行;存上等心,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有一個故事,一位富商大賈,家裡生活花天酒地,窮奢極欲,浪費無度,把吃不完的白米飯,倒進陰溝里。他居住的府邸與寺院相鄰,有一位僧人看到從他家廚房的水槽里,每天不斷地流出許多白色的飯粒,就用笊籬將飯粒收集起來,用水洗乾淨後晒乾,幾年工夫,就貯滿了整整四大缸。後來,這個富商家敗落了,淪為乞丐。他到廟裡乞討,恰巧遇到這位老僧,這位僧人便將以前收集起來的米浸水,蒸熟後送給他食用。由於他非常飢餓,所以吃了後感覺非常香美。他就問僧人:「這米怎麼做得這麼好吃?」僧人說:「這些米都是從貴府的水槽流出來的!」他聽了,十分慚愧,後悔不已。

《金剛經》中說「不受福德」,它是佛陀的大智慧。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幸福的追求在於享受,然而「不受福德」在這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它告訴我們,大肆地鋪張浪費,錢終究會很快花光,福也很快享盡。實際上這是一種節制的思想,什麼事情都有一個盡頭,福不可享盡,快樂不可過頭,過頭就樂極生悲。

佛陀的思想穿透時空,它在兩千多年前就向我們發出警告,一味追求享受最終禍及自己。老子也曾說:「我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尚書》說:「唯日孜孜,無敢逸豫。」儉才是長久之道。然而如今的我們再次把聖賢的教誨拋到九霄雲外,才蓋了幾年的樓就推倒重蓋,公園廣場車站也是不斷地翻新重修,上萬元一桌的飯菜成為一種展示檔次的觀賞品……

不受福德實際上是佛的「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若一般人講這話,人家會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然而佛陀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中凈飯大王太子。實在地說,他可以任意享受,然而他的智慧讓他能看到享受的背後,因為佛陀大法就是宇宙的因果規律,任何事物都是一樣,追求極端就會走向反面。現代人們追求享受只看到對他們有利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弊端,這是非常不幸的。孩童生活在電視的熏陶中,本有的清凈靈明之心,失去了童真,這是對人類整體的損傷,這種代價是無法估量的。人們出門就坐車,走路的功能逐漸退化,汽車對人類的損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譬如每天各地不斷發生的車禍和對環境的污染等。說到環境污染,人們的神經已經在這種環境中麻木了,拚命地追求空調帶給人們的快感,冬天有暖風,夏天有涼風;追求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具。這些都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世界要有一個好的環境,重要的還是人心的改變。

人是自然中的人,更需要在自然中成長。真正的幸福是不追求福德,而是過一種和自然相協調的生活,即綠色生態的生活,這是人類生存的大智慧。

「不受福德」是對人生的終極關懷,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念,敬畏生命就必須面對死亡,正視死亡。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其實我們必須知道死,知道死才能知道生,才能正視生。人享受過度就會得一種富貴病,高血壓、心血管病,現在這些病正逐漸向低齡化發展,這些疾病都與過度享受有關。佛家的終極關懷的殊勝之處在於能夠坦然地面對死亡,所謂圓寂所謂涅槃,人可以站著走,坐著走,那真是一種面對死亡的安樂,一種超脫。我們看到現代醫院裡,一個人躺在病床上,插著很多管子,多麼痛苦的掙扎過程。不受福德,要我們坦然地面對死亡,每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會對死亡產生一種恐懼,它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它需要一種化解,化解是為了更好地生。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獲得,而在於放下;你只有放下一粒種子,才能獲得一棵大樹;你只有放下一處煩惱,才能收穫一片清涼;你只有放下一種偏見,才能收穫一種幸福。只有放下,才能有無盡福德。

(摘自《煉心——我讀〈金剛經〉》,大連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推薦閱讀:

第十八願善導釋|十方眾生成佛之生命
NASA下一代太空望遠鏡找什麼? 尋找宜居星球和系外生命
100本書單:一個生命的自我修鍊
生命因你而美麗
數術與生命(3)

TAG:生命 | 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