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康熙五十一年中朝定界:朝鮮如何融入大清「天下」

[摘要]由於圖們江發源地和立碑處相隔較遠,最近的紅土山水相隔約百里,即存在所謂入地伏流部分,因而穆克登要求朝鮮人趁農閑在其間徐徐設標,以便將鴨綠江源和圖們江源連接起來。

穆克登勘察水源有誤,朝鮮為何悶聲自行糾正

康熙五十一年(1712)烏喇總管穆克登奉康熙帝的旨意前往長白山查水源、定界,這件事沒有詳細的中文文獻記載,但是韓國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從西坡看到的長白山天池

從穆克登的行進路線看,他先從陸路到達鴨綠江上游地區,然後溯江而上登上了長白山頂天池,再從天池南麓下山尋找鴨綠江、圖們江之源。鴨綠江源距離天池很近,最近的水源相隔300-400米發源,其下還有被稱作「大旱河」的支流,位於天池東南麓約5公里。穆克登確定大旱河為正源,其東邊則是黑石溝(又叫黃花松溝子)。黑石溝被朝鮮土人稱作圖們江源的「入地暗流」部分,到了湧出處再復出地面,流為圖們江,湧出處才是真正的圖們江源。按照這種說法,穆克登確定黑石溝為圖們江源的伏流處,同時指定了湧出處的一條東流之水為正源。

穆克登定界時的山圖(收入首爾大學奎章閣藏《輿地圖》中,書號:古4709-1)

康熙《皇輿全覽圖》「朝鮮圖」的部分圖

之後,他在西邊的鴨綠江源和東邊的黑石溝(被視為圖們江源伏流處)之間的分水嶺上立了碑,碑文記載:「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碑上署名的有清朝筆帖式蘇爾昌、通官洪二哥、朝鮮軍官李義復和趙台相、差使官許梁和朴道常、譯官金應瀗和金慶門等。

穆克登立於天池東南麓的定界碑,1908年劉建封踏查時拍攝

由於圖們江發源地和立碑處相隔較遠,最近的紅土山水相隔約百里,即存在所謂入地伏流部分,因而穆克登要求朝鮮人趁農閑在其間徐徐設標,以便將鴨綠江源和圖們江源連接起來。同年六月,他完成定界回國。

同年八月,按照穆克登的要求,朝鮮派遣北評事洪致中帶著差使員和勞役準備在圖們江斷流處設標,此時差使員許梁、朴道常等發現穆克登定的圖們江水源出了差錯。據他們報告,沿著此水一直向下,行至30餘里後逐漸向北流去而不入圖們江。於是北評事洪致中命令先在斷流處以上設標(即在黑石溝設標),至於其下連接哪一條水源,待他向朝廷報告後再做決定。

然而,許、朴二人擔心因為參與穆克登定界而承擔錯定江源的責任,不顧北評事的命令,不但在黑石溝東南岸設了堆標,還在黑石溝以下設置木柵連接了圖們江第二派水源。不久,二人因擅自變更水源設置木柵而被押至首爾接受審訊。從他們的供辭來看,早在穆克登查水源、定界時,他們就已經知道水源出錯,只是因為官小位卑,不敢吭聲,直到設置堆標時才不得不說出真相。

康熙五十一年穆克登定界時的堆柵圖

朝鮮朝廷了解這一情況後有過一番爭論,一些朝臣建議上報清廷重新查水源、劃界,但是多數臣下不同意這麼做,國王最後採納了多數人的意見,沒有向清廷通報穆克登定錯水源,連擅自變更水源設柵的兩個差使員也沒有受到任何懲處。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朝鮮認為此次定界能多得領土。比如,天池南邊大片空地和天池以東茂山等地曾經是女真人的領地,女真人撤走近百年來,要麼留為空地,要麼被朝鮮流民占墾,而此次定界後均歸朝鮮所有。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向清廷報告水源出錯,清廷派其他人來重新劃界,說不定「於定界處,反有變改減縮之患」。於是朝鮮決定掩蓋事實不報。

其二,雖然差使員擅自變更了水源設置了木柵,但是作為界標的土石堆、木柵,連接到了正確的圖們江源上。據史料記載,最初穆克登想定的是圖們江第一派水(似為弱流河),而朝鮮認為湧出處是其南邊10餘里的第二派水(似為紅土水的北支母樹林河)。穆克登在指定第一派水為正源時還向朝鮮人誇耀說,以第一派水定界朝鮮可以多得十餘里地。但可惜的是,穆克登只看到第一、二派匯合之處(似為今天的圖們江發源地赤峰前),並且沿著圖們江水來到了茂山,卻並沒有考察第一派水的發源地,他所看到的水出處其實並不是第一派水的發源地,而是松花江上流支流的發源地。朝鮮差使員等設柵時考慮到第一派水不如第二派(似為母樹林河)水大,不過是「山谷間數里許橫出細流」,而第二派水「源流分明」,於是將木柵連接到了第二派水上。這樣一來,穆克登曾誇耀朝鮮多得的十餘里地,又回歸清朝界內。總之,朝鮮考慮到重新劃界帶來的風險,默認了差使員設柵於第二派水的做法。

影響:朝鮮獲得安全感,兩國關係趨於穩定

雖然此次定界在程序上有這樣那樣的欠缺和不足,比如碑文中沒有「分界」、「定界」字樣,另外,作為朝方定界代表的兩位高官朴權、李善溥沒有參與查水源、立碑的過程,也沒有在碑文上刻下名字,再如穆克登指定的圖們江水源出錯後朝鮮擅自變更水源設置了木柵等等。但是其影響卻是深遠的。

赤峰前的中朝第69號碑

赤峰前的弱流河與紅土水匯合處,自此以下開始稱圖們江。

首先,對於中方來說,通過穆克登的實地考察,搞清楚了從長白山發源的鴨、圖二江之源,立碑於天池東南麓分水嶺,從而明確劃分了長白山天池以南界線。其後完成的《皇輿全覽圖》(康熙五十六年)中的長白山及鴨綠江、圖們江邊界,反映了這一定界結果,這也說明穆克登為輿圖的製作做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通過穆克登定界可以將朝鮮人北拓的步伐限制在長白山及鴨綠江、圖們江以南地區。在明初長白山以南和鴨綠江、圖們江流域都是女真人的領地,後來隨著1644年清軍入關他們大部分離開了東北故地。而一江之隔的朝鮮邊民的越境無時不在,他們受人蔘、貂皮等經濟利益的誘惑,不時潛入長白山及江北地區采參、打獵。康熙年間清朝為了保護東北發祥地,不但控制關內漢人出山海關,還嚴禁朝鮮邊民越入江北地區,違禁者施以梟示。經過此次穆克登定界,不但使鴨綠江、圖們江邊界再次得到確認,還明確劃分了長白山地區邊界,從而將朝鮮人北拓步伐控制在鴨、圖二江及長白山以南地區,這對清朝保護髮祥地和鞏固邊疆是有利的。

其次,此次定界對於朝鮮的影響非常大,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碑文記載「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其含義不單單是確定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這等於給朝鮮吃了一劑定心丸,即給了朝鮮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其邊界不受侵犯的保證。當穆克登回國以後,朝鮮立刻以國王的名義給康熙帝上了「謝定界表」,其含義也遠遠超出了定界本身,具有更深的政治含義,既表示認同穆克登定界的結果,又希望自身的國家安全得到保障,一直以來朝鮮對清的戒心很重,遠沒有建立互信關係。

第二,使「寧古塔敗歸說」的影響大為減弱。康熙帝幾次派人調查中朝邊界和長白山地區,朝鮮都認為是為將來回歸寧古塔時預查道路,因而千方百計阻撓查界,這實際是受「夷無百年之運」的華夷觀的影響。然而經過此次定界,「寧古塔敗歸說」的影響大為減弱了。特別是清朝平定「三藩之亂」以後,隨著清朝國內局勢日趨穩定,國力日漸強盛、版圖擴大,朝鮮對清朝中原統治能力愈發有了信心,到了乾隆年間「寧古塔敗歸說」最終銷聲匿跡,主張向清朝學習先進技術和文物制度的「北學」運動蓬勃興起。

第三,朝鮮的疆域意識空前提高。朝鮮一方面嚴禁本國邊民越入鴨綠江、圖們江以北地區,另一方面採取措施防止清人越入朝鮮境內。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朝鮮曾要求撤走在圖們江邊耕墾的清朝兵民,使其遠離江邊居住和開墾。到了雍正、乾隆年間,又要求撤回清朝在鴨綠江邊設汛的計劃,同樣得到了允准。朝鮮利用清朝對東北地區的封禁政策和對朝鮮邊疆的懷柔政策,在鴨綠江、圖們江以北構築了一個緩衝區。這種單方面空出領土的政策,被一些學者稱之為「片面甌脫」。這種政策雖然對朝鮮有利,卻給清朝的邊疆帶來了隱患,到了同治、光緒年間,當清朝廢除封禁政策時,朝鮮邊民率先越入江北地區開墾土地甚至移居,從而引發了雙方的領土、邊界紛爭,這都是片面甌脫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四,朝鮮的長白山認識發生了變化。過去朝鮮一直稱長白山為「胡地」或者「野人地面」,這以後則認為「一半雖為彼地,一半屬於我朝」,即在思想感情上和長白山的距離拉近了。此後朝鮮掀起了製作地圖的熱潮,18、19世紀朝鮮的官撰、私撰地圖,不但標出長白山天池,還標出天池東南邊的定界碑及土石堆、木柵等,表明朝鮮的疆域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到了英祖時期(1724-1776年在位),朝鮮最終定長白山為朝鮮王朝的發祥聖山,在甲山建立「望祭閣」實行春秋望祀,於是朝鮮稱長白山為「我國白頭山」、「我東之白頭」。

《海東地圖》「咸鏡道」,18世紀中期,首爾大學校奎章閣收藏

第五,有利於朝鮮開發邊疆和穩定邊民的生活。過去為了防備清朝,或者為了防止邊民越境,引起和清朝不必要的外交糾紛,朝鮮一直採取保守的邊疆政策,不鼓勵流民開發邊疆,也不鼓勵邊民在江邊居住和生活。比如鴨綠江上游的「廢四郡」地區,一直留為空地,到了18世紀後期終於許民開墾,復設了「厚州鎮」,升格為都護府,鴨綠江上游地區迎來了全面開發的新時期。圖們江上游的茂山,由於土地肥沃,流民越聚越多,逐漸發展為北道的一座雄邑。茂山西邊的朴下川、魚潤江地區也得到了開發,朝鮮設置社倉以接濟貧民。紅丹水以西的長坡,在1785年設倉以後,年內居民達數十戶,3年以後增加到200戶。長坡倉的設置成為光緒勘界時朝方堅持以紅土山水為界的重要依據,由於長坡倉位於紅丹水以西,有百餘戶居民,已居住了一百多年,這就使得中方代表不得不放棄以紅丹水為界的主張,退一步要求以紅丹水以西的石乙水為界,否則長坡將成為吉林地。

總之,穆克登定界對於中朝兩國宗藩關係的穩定發展,以及兩國的邊疆政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朝鮮獲得長白山以南地區以後,關防形勢上變得對己有利,國家的安全度得以提高。因而對清朝的戒心和敵意逐漸消除,融入了以清朝為中心的天下秩序,促進了兩國宗藩關係的穩定發展。(文/李花子)


推薦閱讀:

朝鮮宣布停止核導試驗,特朗普可能得寸進尺,半島仍面臨不確定性
朝鮮行(十五)
中韓一致反對朝鮮進行核試驗
朝鮮婦女不到40歲不能做小買賣,偷偷地做
朝鮮:丈夫在大學教書,老婆去市場擺地攤

TAG:朝鮮 |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