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委:《父母做對了孩子才優秀》(三)

第5章 ABC原則——聽話的原則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根本「無話可聽」 (家長的話不具體,不明白,沒有可操作性)。孩子是最講道理的,孩子不講道理往往是因為「無理可講」 (家長的話本身就沒道理,孩子怎麼可能「有理可講」)而約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長執行得要好得多!

ABC原則

事前有約定,事中有提醒,事後有總結

家長主觀認為孩子不聽話,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家長不會說話,儘管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說出來的話孩子不愛聽。

其二,孩子大部分時候根本「無話可聽」,「無理可講」。

一、孩子是最講道理的

從情境說起:我們常常在商場里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要買自己喜歡的玩具,比如小汽車,家長不給買,孩子哭鬧非要買不可。怎麼辦?

非常簡單。

在每次出門前和孩子約定好:「寶貝,爸爸媽媽帶你去商場,爸爸要買什麼,媽媽要買什麼,你要買什麼,除此之外,我們什麼都不能買了,可以嗎?」一般孩子會答應的。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要商量好了再出門。

到了商場,孩子遇到不在計劃之內自己還想要的東西時,家長只要提醒他:「我們說好的,不能買其他的」,你會發現孩子非常講理,盯著想要的東西,滿臉渴望地說:「那就下次買吧!」還有些孩子在提醒之後還會要,千萬不要答應他,因為是約定好的,這是家長建立威信、「說話算數」的最好時候。

回到家裡,再和孩子總結一下,「今天你想買的那個東西,我們討論討論要不要下次買」,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好重視我,好愛我!」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被告知要聽什麼話。孩子是最講道理的,孩子不講道理往往是因為無理可講。而約定好的事情,孩子比家長執行要好得多!

二、何為ABC原則

A、B、C分別代表事前、事中、事後,ABC原則,就是事前有約定,事中有提醒,事後有總結。可把ABC原則稱為「家規」原則。

ABC原則是解決家庭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大家仔細想想,家庭矛盾中有多少事情是因為事前沒有約定好呢?每個家庭成員都生活在自己制定的「標準」中(不是大家共同制定的),標準不同,矛盾產生,爭吵不斷。靜下心來約定好,問題就解決了。

其一:不傷害,不妨礙

A、事前有約定:永遠銘記「不傷害,不妨礙(社會、集體、他人和自己)」。如有違背,同一問題,第一次理解,第二次諒解,第三次懲罰。懲罰方式在第二次諒解時要制定好。

B、事中有提醒:全家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相互提醒,我們是否「傷害」和「妨礙」。

C、事後有總結:堅決執行!

其二:不包辦,負責任

A、事前有約定:永遠銘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出了錯勇於承擔。

B、事中有提醒:全家人時時提醒,家長不能包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一問題,第一次理解,第二次諒解,第三次懲罰。懲罰方式在第二次諒解時要制定好。

C、事後有總結:堅決執行!

德行和責任是孩子成長、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基礎。有德行者「不傷害,不妨礙」,負責任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來問題勇於承擔」。和孩子約定的過程中,這兩個規矩是基礎,否則,一切約定都是徒勞。

三、ABC原則應用一:花錢

關於花錢的約定:

約定一:按周給孩子零花錢。(學齡前的孩子,由父母保存,支配權歸孩子。)

約定二:孩子的錢=大錢(壓歲錢、禮金)+零用錢。大錢存入銀行,存摺孩子保管,密碼家長保存,零用錢按周支給孩子。

約定三:全家討論,把開銷分為三類:該花的,不該花的,可花可不花的。該花的錢全部由家長出;不該花的用孩子的零用錢,如果不夠自己攢;可花可不花的,孩子提出理由,全家討論,如果家長同意買,家長出一半錢,孩子出一半錢(可從「大錢」中出)。

約定四:全家確定購物時間(一般每周一次),其餘時間沒有特殊原因不購物。正式購物前,大家想買什麼寫在本子上。好處:其一,家長很輕鬆,不需要隨時給孩子買東西;其二,很多孩子周一想買的東西,到周三可能就不想買了,避免衝動消費;其三,孩子開始有計劃地生活。

約定五:堅決執行!出現問題協商懲罰機制,例如剝奪孩子支配幾周零用錢的權利。

智力正常,個性成才,決定一個孩子最終成功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控制力、上進心、意志力這六項品質。個性品質的培養只有融入家庭生活中才能有效。通過對花錢的管理,避免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惡習,把責任還給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有了控制力、意志力,就會慢慢地開始自信和上進!

四、ABC原則應用二:看電視

電視到底要不要看,把責任還給孩子!

前提: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能沉迷於電視。

A、事前有約定: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合理的看電視時間。有一媽媽約定的時間是20分鐘,沒有用。這不是約定,這是「霸王條款」,20分鐘連一級動畫片都看不完!約定一定是雙方同意的。

B、事中有提醒:及時提醒孩子「寶貝,時間快的了」,但提醒不能過多,以免孩子厭煩。

C、事後有總結:提前約定好,如果第一次超過了時間(不論超過多少時間),第二天不能看(孩子怎麼纏你都不能讓他看,用行動告訴他說話要算數,言必行,行必果),第三天讓他看(小小的懲罰即可,懲罰不能太重,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自己負責就行了);如果第二次發現超過時間,那從第二天開始兩天不能看,第三天可以看;如果第三次發現超過時間,從第二天起三天不能看。要注意,不能一直累計,懲罰三天是一個循環,從頭再來。不要和孩子辯論,不要說話,堅決執行就好了。

(技巧)

只要這樣堅持,孩子就會知道約定是要遵守的,慢慢就會守規矩,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家長必須定規矩幫助孩子。

需要指出,假如約定為60分鐘,但孩子說:「媽媽,再看5分鐘行嗎?這個節目馬上就完了。」家長讓不讓看?一定要讓孩子看。

五、ABC原則應用三:報興趣班

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孩子報興趣班,孩子有理由可以不學,但孩子自己要報的興趣班,他也會半途而廢。家長很生氣。

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想學鋼琴是自發的,願望是好的,但學之前並不知道這麼苦,老師還會批評。一個曲子學完馬上又來一支生曲子,還要每天堅持練!孩子想學跆拳道,本來想打別人的,誰知道學了要先挨打呢!要相信孩子報興趣班時是出於真誠並下定決心要學好的,但學什麼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長更多的幫助。

報興趣班的口訣:干、看、站、要、壓、約。

第一步:干。根據對孩子的了解,想讓他幹什麼?

第二步:看。先帶孩子去看,學鋼琴,先看演奏,聽音樂會。

第三步:站。他覺得好,就會站在那兒看,如果看得入迷,說明他很感興趣。

第四步:要。如果孩子感興趣,想要,一定讓孩子自己開口!家長千萬不要主動提出,或者孩子一說喜歡就馬上同意。

第五步:壓。孩子要,不要馬上答應,要「逆」著孩子說,激發孩子的慾望。「彈鋼琴太辛苦了,每周都要去一趟。」「老師挺厲害的」。孩子肯定會說:「我不怕!」把可能性向他講清楚,但要有技巧,恰到好處,別做得太過分,把孩子嚇回去。

第六步:約。「勉強」答應他,簽訂書面協議,提出要求。當孩子想退縮時就看協議。孩子是最講道理的。

孩子遇到問題是正常的。家長使用正態分布原則就好了,核心是鼓勵:「今天比昨天好,再努力些就行了。」如果孩子說不想學了,家長不要理他,他只是發泄情緒而已。

六、ABC原則操作要點

ABC原則是一個非常根本的原則。

1.ABC原則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沒有平等和尊重就沒有真正的約定。因此約定要合情合理,雙方同意,切忌霸王條款或忽悠簽約。

有一媽媽帶孩子去商場,事先約定不讓媽媽抱,結果到了商場就讓媽媽抱。媽媽雖然用了ABC原則,但違反了平等和尊重原則。帶著孩子逛商場,大人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是美女和帥哥,自己高興了,可孩子跟在後面看到是什麼?他那麼小,滿眼都是人們的大腿和屁股。你蹲下來看看是不是這樣?孩子都喜歡在空曠的地方玩,商場里那麼多人,他怕被踩著呀,他讓你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沒有樂趣。

2.事中提醒。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即使孩子磨蹭家長,也一定要堅決執行約定。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慢慢建立規則意識。

3.事後總結,使用智慧原則:「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解決。」

4.家長要說話算數。孩子說話不算數往往因為家長沒有說到做到。

第六章

認真原則——教導的原則

認真原則

目標明確,程序完整,結果達標

一、從「認真」談起:

什麼是認真?

答案:「專心」,「用心」,「一絲不苟」,「不要馬虎」,「專註的態度」,「一心一意」、「全神貫注」……

「認真」對孩子來說是個抽象的詞,孩子很難理解,再用更多抽象的詞來解釋,孩子就不理解了,時間長了「似懂非懂」,就永遠不會「認真」了。

二、什麼是認真

認真就是:目標明確,程序完整,結果達標

要把任何一件事情認真做好,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有「達標的結果」,更為核心的是「完整的程序」。只有程序完整,才能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達到滿意的結果。

以洗手為例,目標明確——洗手,結果達標——把手洗乾淨,程序完整——只有按照正確的洗手程序去做,結果才會達標。

在孩子洗手的過程中,首先,給孩子多做示範,讓孩子基本了解流程;其次,定量和定性地告訴孩子每一個步驟的行為標準;再次,確定孩子按照流程把每個步驟都做規範;最後,在21天內監督孩子按照標準操作形成習慣。

再如,吃放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德行」,也是一個家庭是否有家教,家長是否教育有方的集中體現。

以「筷子」為例演示家庭教育的「認真」:

1.和孩子說,筷子的正確使用體現一個人的教養,給孩子建立正確的認識;

2.告訴孩子,吃飯時用筷子有「十忌」:

叉子筷——把筷子當叉子叉菜吃;

挑食筷——在菜裡面挑挑揀揀再夾菜;

流汁筷——夾菜過程中菜汁流到桌子上;

奶頭筷——吃飯的時候用嘴咬筷子頭;

牙籤筷——拿筷子當牙籤剔牙;

撕咬筷——用筷子夾住食物撕咬(要放到嘴裡咀嚼);

窺視筷——筷子隨著眼睛窺視食物,遲遲拿不定注意;

指人筷——吃飯時拿筷子指別人;

鏟刀筷——用筷子翻菜品;

叮噹筷——吃飯時筷子和盤子碰撞發出聲音。

3.逐步演示給孩子看,並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好。

4.把責任交給孩子,讓孩子監督全家人,看誰會犯錯,孩子被賦予權力,自己會先做到。

5.堅持一段時間,直到確認孩子完全掌握。

三、不教而殺謂之虐

◎當著外人的面說孩子不好,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

◎「喜歡看什麼節目?」

「我也不知道,就是拿著遙控器一個一個台看,我也不知道看什麼節目。」(可以初步判斷,孩子是一個「把解脫當幸福」的人,對生活失去了興趣,沒有人生目標,現實也不快樂。)

她不斷地指使孩子得到別人的讚揚,讓「自己臉上有光」!可惡!

◎反思:在要求孩子的時候,我們真的「認真」告訴過他們怎麼做嗎?如果沒有告訴孩子怎麼做,卻不斷地要求孩子、忽悠孩子、給孩子講道理,那都是在傷害孩子。

四、認真原則的要點

1.教孩子「認真」做事情的流程,其實就是「平等和尊重」,孩子最需要大人的幫助。

2.「認真」這個詞,應該在家中的話語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有沒有告訴孩子程序如何完整」。

3.認真原則三步走:教環節細節,盯環節重複,促養成習慣。也就是說,教孩子各個環節,孩子的操作過程中盯著孩子重複,因為只有重複才能養成習慣。

4.運用小技巧,讓孩子教家長「認真」,和孩子一起找「完整的程序」。

5.耐心是認真原則得以順利實施的保障。

第7章

交換原則——公平的原則

「公平協商,說話算數」是交換原則的全部內涵。在公平的前提下,做好「人與人」交換和「事與事」交換,建立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事半功倍!

交換原則

人與人,事與事,千萬不要拿責任進行交換

一、交換原則的核心

場景:

1.媽媽用「酸奶」和孩子「睡午覺」進行交換。

2.爸爸用「去野生動物園」與孩子「自己起床」交換。

3.媽媽用「獎勵一百元」與孩子「考雙百」交換。

4.媽媽用「自己的辛苦」與孩子的「將來」進行交換。

5.爸爸用「錢」與孩子「洗碗」進行交換。

6.兒子用「不打架的承諾」與媽媽「不要告訴爸爸」進行交換。

7.女兒用「刷碗」與媽媽「收拾房間」進行交換。

8.兒子用「好好寫作業」與媽媽「不要嘮叨」進行交換。

親子關係中,家長能夠科學有效地使用交換原則的話,會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最終影響孩子的人格培養;但家長如果錯誤地使用交換原則,不僅不能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甚至會對孩子的人格培養造成負面影響,遺憾終生。

科學有效的交換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雙方商量並達成協議;第二階段,根據達成的協議,雙方交換「標的」進行轉移。

二、家庭中交換原則的兩種類型

第一種交換方法:人和人的交換——你要求我,我也要求你。

第二種交換方法:事與事的交換——我要求你,我也滿足你。

在家中有效使用交換原則,會讓被要求的家庭成員感到公平,可以接受,因此願意去執行。

三、千萬不要拿「愛」和「責任」進行交換

◎不要用愛進行交換

媽媽說:「媽媽起早貪黑,累死累活的,這麼辛苦不就是為了你將來有出息嗎?」

爸爸說:「爸爸這麼愛你,你就不能好好考試,給爸爸考個好成績嗎?」

孩子說:「媽媽我愛你,帶我去超市吧。」

愛是無價的,是神聖的,是不能用來交換的。如果用來交換那就是「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不是真愛,是交易。

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是一種天性,是沒有條件和理由的,家長愛孩子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然而在生活中,常會聽見這樣的話:「你要乖,要聽話,媽媽才愛你,才給你買玩具,你要是不乖,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也不帶你出去玩了!」

這樣的說法也許可以取得管束的效果,但同時也會讓孩子形成這樣一種觀念:「我乖,媽媽才愛我;我不乖,媽媽就不愛我!」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自然而然地被冠以某些條件和前提。用愛交易,孩子是不會感覺到愛的,這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

◎不要用責任進行交換

家庭成員必須承擔的責任,是不能用來交換的。

學習、家務、生活自理都是孩子的責任,這些不能用來交換。如果這種交換養成了習慣,其實就是養成了孩子為了「標的」而放棄「責任」的習慣,一旦「標的」得不到,就再也不負責任了。

很多家長都會用錢和孩子的成績進行交換,這不符合家庭交換的原則,因為它交換的是孩子的「責任」。

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事先承諾獎勵,孩子可能會因為獎勵而努力學習。獎勵應該是在孩子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家長為了肯定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優異成績而給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父母真的愛他。

四、交換原則使用要點

1.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事與事」的交換,都是平等和尊重的體現。

2.千萬不能拿「愛」和「責任」進行交換。

3.交換不要變得「正式」,經營家庭不是經營公司,交換不是合同,交換的過程最好遊戲化。

4.使用交換原則的過程其實就是互相妥協、互相讓步、互相包容的過程。

5.交換要公平,雙方都同意,標的明確,執行堅決。

6.交換雙方最好引入第三方監督執行,避免「耍賴」現象出現。父母交換,孩子監督;母子交換,父親監督;父子交換,母親監督。大家都快樂,其樂融融。

第8章

改變原則——核心的原則

家長先改,孩子後變!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包括我們的孩子;只有自己改變,才能改變別人,包括我們的孩子。改變自己就是重塑良好的親子關係。

改變原則

要想別人改,自己先要變;要想別人變,自己先要改。

一、想要別人改,自己先要變

從皮鞋的來歷說起: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 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頭嘆息。一位聰明的僕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 於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小哲理:想改變世界,很難;要改變自己,則較為容易。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將自己的雙腳包起來」。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作法,以抵禦外來的侵襲。當自己改變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麼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不要奢求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幫助你改變愛人和孩子,如果真有的話,那就只有一條路——改變你自己。改變別人很難,改變自己很容易!記住: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改變的很多:我們要改變自認為正確的教子觀念,我們要改變對孩子已固定的成見和看法,我們要改變和家人的溝通方式……你會發現,通過你正向的改變,你的家庭,你的愛人,你的孩子包括你自己都會發生讓人欣喜的變化,這種變化會讓你生活得更加愜意,更加美滿,更加幸福。

孩子做了錯事,不要大發雷霆,先冷靜3秒鐘,「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有兩種情況不能懲罰孩子:一是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了;二是他做這件事情前並不知道結果並且沒有惡意。

二、改變自己,就是重塑關係

教育孩子沒什麼奧秘,教育好孩子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多年來的工作實踐表明,大量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其實是不良的親子關係造成的。什麼是親子關係,說白了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的一種行為與行為之間互為因果的習慣,也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的「行為習慣模式」。親子關係是無形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卻牽引著父母和孩子的行為,良好的親子關係使得親子之間形成和諧、親密和愉悅的行為習慣。不良的親子關係使得親子之間形成猜忌、衝突、無序的行為習慣,造成很多孩子問題的出現。如下圖:

上圖中:黑色部分「改變前」代表家庭中不科學的親子關係,孩子和家長之間形成了錯誤的「條件反射」關係,家長錯誤的行為會造成孩子錯誤的行為,孩子錯誤的行為反過來會造成家長的錯誤行為,時間長了,形成了習慣,造成了家庭問題和孩子問題的出現。

因為家長和孩子必須要在一個屋檐下生活相當長的時間,孩子從出生到走向社會很難脫離家庭脫離父母,親子之間必須要形成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就稱之為親子關係,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家庭的親子關係都是不正常、不成熟的。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偉大也是最艱巨的一項「工作」,「家長」是人類持續時間最長、承擔責任最重的一個「職業」,這個職業的根本是要把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培養成才,最終走向社會去承擔社會責任。然而,中國家長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從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家長們憑著「傳統的經驗」和「自己的認為」教育著孩子,大量實踐表明,「傳統經驗」和「自我認為」絕大部分是不科學甚至是錯誤的,這樣就形成了「傳統家長」不科學甚至錯誤的教子方法和教子行為,孩子沒有選擇的必須去適應家長錯誤的教子方法和教子行為,雙方最終形成了行為上「條件反射」,以至於在這樣的親子條件下孩子不斷的出現問題,甚至成為「問題孩子」!

上圖中:綠色部分「改變中」代表家長「先不管孩子」「自己先改變」,通過系統的學習,家長改變了錯誤的觀念,建立了「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會愛才是真愛、真愛需要學習」等一系列正確的教子觀念(《從自然型父母向智慧型家長》一書中對這三個觀念做了詳見闡述),在正確的觀念指引下,家長們不斷的學習正確的教子原則和方法,逐步讓自己成為「合格的家長」、「智慧的家長」。家長持續不斷的正向改變,會讓孩子不適應,孩子使用以往的「條件反射」對待父母時,發現一切都是按照以往的經驗「反射」回來行為,孩子驚訝了,孩子迷茫了,父母怎麼變了?!因為孩子必須要與家長形成關係,在家長不斷的正向改變下,孩子為了適應家長這種改變,必須自己改變,慢慢的,孩子也跟著變了。

上圖中:紅色部分「改變後」代表在家長持續不斷正向改變下,孩子為了適應家長的改變也發生了正向的改變,持續一段時間後,雙方行成了新的習慣,建立了科學正向的「條件反射」,最終形成了正確的科學的「親子關係」,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作用下,家長和孩子之間和諧、親密、美滿的生活。

正如圖中所示:家長先改,孩子後變!在這個改變過程中,家長並沒有去改變孩子,而是不斷的改變自己,因為家長的改變,孩子需要適應家長的改變,這樣家長就觸發了孩子內心中「自我改變」的閥門,孩子隨後也發生了改變。

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包括我們的孩子,只有我們自己改變,才能改變別人,包括我們的孩子!改變自己就是重塑良好的「親子關係」。

三、改變就像「打開一扇門」

改變原則又稱為「開門原則」,以「開門」來比喻「改變」。

改變前:不良的親子關係就像孩子在我們面前豎起了一扇門,門關得很嚴。孩子關上心門並不是不願意和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這扇門是家長關上的,如果希望改善親子關係,希望孩子改掉缺點和毛病,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最終取得成就,那麼自己行動起來——「開門靠自己。」

改變中:想看到孩子的改變,需要先改變自己。從某一件事下手,圍繞這一件事不斷改變自己,讓孩子看到你的變化,千萬不要貪多,不要什麼都想改;千萬不要著急,不要急於看到孩子的變化。在自己改變的過程中,不要關注孩子的感受,「自己堅持是最重要的」。當孩子發現你真的變了,他也開始發生變化,但一定不要掉以輕心,你堅持改,孩子才會不斷改變。

改變後:持續地改變,最終讓自己養成習慣,這樣就固化了自己的行為模式。孩子隨著你的改變慢慢迎合你的改變,自己也開始變化,直到他也養成了新的習慣。

第9章

行知合一原則——行動的原則

知識不是力量,知識的使用才是力量,知識的堅持使用才是真正的力量。這就是行知合一原則的內涵。無論是在學習成為智慧家長的路上,還是在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人的路上,讓自己行動起來,讓自己能夠堅持,幸福會離你越來越近。

行知合一原則

即知即行,即行即堅持行,一定行!

一、行知行&知行知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來的基本理論。我不斷地告誡家長:「知道了一定要去做,去做了一定要堅持做,有了問題趕快問,問了就趕緊去實踐。」而不要「學習的時候激動,想起來的時候衝動,回到家就一動不動」!只有應用並堅持應用「教子知識」的家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智慧的家長。

學習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學」指「學知識」,「習」指「去實踐」,「學知識」本身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去實踐」也就是「學以致用」才是一件讓人快樂無比的事情。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先生,他們都不是每天坐在「研究室」里研究教育,而是「到群眾中去」,「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再到實踐中去」,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理論」。這些理論不空洞、不學術,這些理論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操作性,他們不是「知行知」,而是「行知行」。

二、行知合一貴在「堅持做」

4%:別看現場家長們認真、專註並熱情洋溢地聽講座,但根據「二八法則」,課後只有20%的家長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在按照要求去做的家長中只有20%的家長會「堅持做」。

20%×20%=4%:只有4%的家長在不斷實踐和堅持後,體會到了喜悅,尋找到了幸福。這4%的家長的共同點是:願意學、改變觀念快、行動力強、能堅持、不斷實踐、有毅力和方法……

21: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壞習慣需要改嗎?——壞習慣不需要改!因為「一個好的習慣養成了,壞的習慣就自動消失了」,所以不論是你還是孩子,要把著眼點放在「如何建立好習慣」上,而不是「怎麼改掉壞習慣」。把壞習慣忘掉吧,它們並不重要,如果每天看著自己和孩子的壞習慣,對新習慣的建立可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從今天開始,從現在做起,著眼如何建立好習慣,這才是你要做的!

行知合一的途徑——法財侶地

從「法、財、侶、地」四個方面著手,可以幫助家長努力去「堅持做」。

「法」即方法,要讓自己堅持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財」即錢財,要讓自己堅持需要「花一些錢」;「侶」即伴侶,要讓自己堅持可以「找人陪伴」;「地」即環境,要讓自己堅持可以「換個環境」。

適合的方法是人「堅持做」一件事情的前提條件。

花錢是增加「堅持做」動力的有效途徑。(除了肉疼就是錢疼了)

讓一個人「堅持做一件事」很難,但一群人「堅持做一件事」就容易得多。在「有效」伴侶的陪伴下,能讓你增加「堅持做」的動力。

特定的環境營造了一種「共同進步」的氛圍,也能增加「堅持做」的動力。

三、「五子登科」體會「知易行難」

根據內容編寫的順口溜:

早晨起床「疊被子」,(一天開始,要努力)

洗漱完畢「刷池子」,(是對家人的一份愛心表達,也是家風修養的體現)

下班回家「靜機子」,(現代人文明行為的體現)

吃飯喝茶「用墊子」,(一份修養,一份互相尊重)

站起身來「複位子」。(將椅子複位,避免雜亂無章)

第10章

愛與幸福原則——結構的原則

愛與幸福原則

一顆充滿愛與幸福飛的紅心,指導著我們生活

一、「愛與幸福」結構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因為「愛」成了家,成家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幸福」

◎關於真愛,用三句話可以概括:

第一,愛是付出不求回報的,沒有條件的愛才是真愛。看看我們現在的夫妻之愛、親子之愛有多少是有附加條件的,這是家庭不幸福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別人能感受到的愛才是真愛。大部分人無怨無悔地愛著孩子和愛人,但對方根本感覺不到,更有甚者,對方感受到的都是負擔。

第三,會愛才是真愛,真愛需要學習。不會愛還要愛那是傷害,每個成人都應該花時間學習如何去愛,這是人生幸福的必修課。

◎何為好家長

有了父母才有了孩子,有了孩子才有了家長。好家長成就好孩子。

好家長的基礎是與孩子平等、尊重孩子,好家長的核心是智慧,遇到事情要「找原因+想辦法」。

◎怎樣經營好家庭

做好三件事:生活、學習和溝通。生活靠智慧,學習靠策略,溝通是關鍵。

生活靠智慧:智慧=找原因+想辦法

學習靠策略:愛學習、會學習、能學習。

家庭出問題,根源在溝通。溝通的流程:相互了解→處理情緒→認真傾聽→有效表達→運用智慧→無輸處理→執行調整。

想要家庭幸福,有兩條必經之路:「改變觀念」和「行知合一」。


推薦閱讀:

據說會玩這種玩具的孩子,上學後數學都很好
錢穆:為什麼要帶孩子讀古詩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早戀」?
孩子該窮養還是富養?
「當街摔孩子」令人不寒而慄

TAG:孩子 | 父母 | 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