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風雲--滅東突厥(唐朝)

滅東突厥(唐朝)

戰爭概述:在經過初期的休養生息後,唐帝國於公元630年向累犯邊境的東突厥人發起大規模反擊,由李靖、李勣、蘇定方等名將聯合出擊,俘獲東突厥頡利可汗,蒙古草原上最大的游牧勢力東突厥滅亡。

將星指數:李靖、李勣、蘇定方

精彩指數:

政治影響指數:

公元626年8月,玄武門前的血跡剛剛抹去,李世民卻聽到了突厥人在長安城外的戰馬嘶鳴。

10萬突厥兵馬已經駐紮在離長安城僅七十里的高陵,頡利可漢說了,要替天下人管管李唐王朝的家事,為大唐帝國的老皇帝李淵和太子建成討個公道。

打?守?逃?長安城內人心遑遑,剛剛很不道德弒兄逼父的新皇帝李世民,還能再次化腐朽為神奇嗎?

人們沒有失望,李世民還是那個當年在洛陽城下單騎於敵軍中如無人之境的李世民。

面對突厥人的十萬大軍,在他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的膽怯和心慌。

他決定單刀赴會。

當頡利可汗看到李世民僅僅率六騎侍衛來到渭水便橋,隔岸與其對話時,頡利可汗被震住了,到不是李世民塵土飛揚的身後,有多少兵馬,而是這個對岸的大唐皇帝,那眼中的威嚴和殺氣。

當然,貪婪好財的頡利可汗也看到了,李世民手中提的,不是刀子,而是錢袋。

在渭水便橋上,李世民與頡利可汗斬白馬為盟,達成城下之盟,用金錢和女人換得了時間與和平。

這次盟會,李世民稱之為「渭水之恥」。

他在渭水便橋上失去的尊嚴,早晚要向突厥人討回來。

在經過隋初隋文帝的打擊,強大的突厥部在公元583年一分為二,基本消停下來,失去了對中原的威脅。

但隋末大亂,從內地逃往塞外的流民增多,東突厥再度崛起。開始恢復了對中原的掠奪能力,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到山西巡遊,就被始畢可汗率部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達一月有餘,楊廣後來請人救求於始畢可汗老婆隋朝和親的義城公主,同時召各路兵馬勤王(李世民就是在那次挽救皇帝楊廣的行動中嶄露頭角),才得以解雁門之圍。

從那以後,隋末的各路諸候起事,都得看東突厥可汗老大的臉色,薛舉、竇建德、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無一不向突厥人臣服,想以此獲得突厥人的支持,李淵父子也不能免俗。

中原各路豪傑的示弱使東突厥人的勢力和野心都大增,除了接受各路諸候的納貢外,每年都要在草肥馬壯的時節南下打劫一番,武德二年(619年)東突厥始畢可汗率部入侵,李淵準備了很多財物給始畢,始畢在途中病逝,李唐使者一聽,鬆了口氣心想省下這筆錢了,可繼位的處羅可汗一聽不幹了,又帶人馬來找李淵要說法,無奈李唐交了這筆「保護費」,突厥人才滿意而歸。

處羅可汗死後,其弟繼位,是為頡利可汗。

頡利是個貪財又極有野心的人,中原成了他的後院倉庫,隨時來掠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四月,頡利發兵數萬,圍唐代州,殺唐代州總管李大恩,八月,頡利率15萬騎兵進犯並、汾、潞三州,掠幾千人口而歸;武德六年,頡利又率部佔領馬邑,殺朔州總管高滿政;武德七年,頡利入侵朔、並、忻、原、隴、綏等地,聲勢浩大,讓李淵一度起了遷都之念;而武德九年,頡利又率唐室內亂,引兵十萬入侵,沿靈州、原州南下,經涇州、武功,入關中,大軍離長安只有七十餘里,在獲得了大量財富後方與李世民簽訂盟約而歸。

李世民之所以忍氣吞聲,因為天下初定財力國力有限,二是上台伊始,其位得之不正,不宜大動兵戎,落個窮兵黷武之名。

渭水之約後,李世民一面加強軍備,一面加強對東突厥的政治孤立工作。一是結交西突厥以突制突,二是扶植東突厥內部反突勢力薛延佗等部,並在東突厥內部尋找新的勢力以對抗頡利,在這種情況下,頡利可汗的侄兒突利可汗在唐政府的撐腰下開始與頡利對抗,雙方大打內戰,東突厥一片混亂。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突利可汗正式脫離東突厥,歸附唐帝國,而此時的草原又發生了嚴重的雪災,李世民的機會來了。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李世民只用了三年。

此時的他已經有資本和東突厥人叫板。

李唐政權在統一天下的征程中,培養出了一個個優秀的戰將,李世民可以不用自己動手,坐鎮長安指揮,而平定東突厥的擔任,他交給了手下三個大將,李靖、李勣、蘇定方。

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是隋末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其祖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其父李詮官至趙郡太守,幼年時的李靖常與舅舅韓擒虎坐論古今軍事,韓擒虎奇之,說此子將來必能與孫吳(孫武、吳起)同名。

李靖的仕途之路卻是從長安縣的秘書工作做起,後來做到了駕部員外郎,做的官不大,但隋朝很多重臣對他都看好,吏部尚書牛弘之就說他輔佐王室之大才,越國公楊素也說小李你好好乾,我的這個位置遲早是你的。

前途如此一片光明,李靖當然對造反沒什麼興趣,一心擁護大隋王朝的江山,李靖後來出任馬邑郡丞,聽說了李淵要在晉陽起兵的消息,就想跑到江都見楊廣,揭發李淵,可惜才走到長安,前去江都之路就阻塞,無法成行。

李淵在長安抓做了這個告密份子,下令處死李靖,李世民卻識得李靖之才,在刑場上救下了李藥師。

從此李靖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很快成為李世民帳下第一號戰將,連李淵也聽聞了李靖的戰績,特意寫了封信給他說小夥子好好乾,過去告密的事我不會放在心上。

武德四年,李靖向李淵上呈滅蕭銑十策,李淵看了拍案叫好,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孝恭行軍長史。負責統一江南之戰。

統一江南之戰,李孝恭名為統帥,但「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平定蕭銑的三軍統帥(二李的情況和解放戰爭中陳毅、粟裕的情況比較相似)。

收蕭銑、滅林士弘、平輔公祏、撫定嶺南,李靖在軍事才能在李唐的統一戰中得以充分體現,雖然唐初名將如雲,但無論是論戰功,還是論才能李靖稱第二沒有人能稱第一(李世民是皇帝,不在此評比行列)。

打突厥,還得李靖來扛大旗。

李勣,字懋功,本名徐世勣,滑州人,出身在大富之家,(史載其「家多僮僕,積栗數千鍾」),但家境良好的李勣在十七歲時頭腦一熱,放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家公子哥兒生涯不過,

跑到瓦崗和翟讓等窮哥們一起玩造反。

在瓦崗寨,李勣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徐茂公(很多讀煮會讀此處會哦然長嘆,是這個牛鼻子老道啊!)。

在瓦崗李勣是翟讓的第一參謀長,瓦崗的很多重大決策都出自於他手(李密來了以後那是後話)。

但不要以為李勣就是能搖搖扇子,掐掐手指,在戰場上他英勇無比,瓦崗軍第一剋星張須陀,就是被他在陣前砍掉腦袋。

後來李密兵敗,投降李淵,而此時李勣還鎮守黎陽,唐軍前去接管地盤。李勣按理並非李密親信,當初李密誅翟讓就差點把李勣除掉,後來又給小腳鞋穿,讓李勣遠離了瓦崗領導層。但李勣在李密落難卻顯現了極高的職業道德,說這些地盤都是魏公(李密)的,魏公同意我就獻城,但必須由魏公獻給李淵吧!

後來李密被誅,瓦崗降唐眾將大多怕被牽連不敢吭聲,李勣卻高調以君臣之禮為李密戴孝。收藏於黎山之南。

李勣如此人品,李淵也佩服不已,封其為右武候大將軍,賜姓李,徐世勣成為了歷史,李勣開始了跟隨李世民的征程。

蘇定方名烈,是冀州武邑人,其父蘇邕是隋末武邑地方武裝領袖,後來蘇定方接管了父親的部隊,蘇定方後來投奔了竇建德,劉黑闥,竇劉戰敗於唐軍,蘇定方才投降了唐軍。

相比較二李,出現在公元630年遠征突厥大軍陣容里的蘇定方還只是一名菜鳥,但他在以後會向人們證明,他在大唐戰史上的功績並不比二李遜色。

公元630年,李世民發動了對東突厥的戰爭,李靖為主帥,率大軍十萬,兵分五路,從山西、陝西、甘肅等分路進攻突厥。

正月,李靖首先率領三千騎兵夜襲頡利可汗盤據的定襄(今山西定襄),頡利對唐軍忽至很是驚恐,不知唐軍兵力,倉皇北逃。

頡利逃到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又能遇到從雲中出擊的李勣,被李勣部再次痛擊,再次潰逃至陰山(今內蒙古陰山北)。

在陰山腳,李靖的部隊又來了,突厥人又一次吃了敗仗。

面對唐軍的步步緊逼,頡利無可奈何,只有選擇投降,派使者入長安謝罪,表示歸附大唐,從此再無異心。

如此輕易的就解決掉多年的邊塞大患,李世民也有些意想不到,很高興的接受了頡利的歸降,同時命李靖率部迎接頡利歸降。

此時的李靖已在白道與李勣會師,二人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江湖,均認定頡利的降是近不得已,一旦唐軍班師,頡利逃入漠北,就放虎歸山,給唐帝國留下隱患。

於是二李決定乘勝追擊,痛打落水狗,李靖選精騎萬餘,追擊至陰山頡利牙帳,派部將蘇定言率200騎乘大霧襲擊頡利大營,李靖率軍後至,再次大敗頡利,殲敵萬餘,俘獲人口十萬,牲畜十萬餘頭。

頡利逃至磧口(內蒙古二連浩特西南),在那裡李勣又在等著他,頡利無奈只得向西投奔東突厥小可汗蘇尼失部,蘇尼失早已決定依附唐朝,頡利自動送上門,給了蘇尼失立功的好機會,蘇尼失將頡利送至長安。

隋末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在唐政權閃電式的打擊下,三個月的時間就宣告滅亡。

當消滅東突厥的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在宮中召開了盛大的慶功宴,在宴席上,他驚喜的看到了父親李淵的出席,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源終於展開了笑顏,興奮得像個小孩,還彈起了琵琶,世民很識趣的為父親伴起了舞。

載歌載舞間,父子目光對視,李世民第一次感覺到了父親的眼神里的肯定,李世民感動得想號啕大哭。

那一刻所有的痛苦與恥辱。

瞬間融化。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李靖:

自古良將,功高震主,狡兔亡走狗烹,李靖是大唐開國第一將,滅東突厥後唐太宗加封他為光祿大夫,拜尚書右僕射(楊素當年的預言成真)。

李靖不僅在戰場上是一位英勇睿智的大將,也有足夠的政治智慧,當了四年後就以腳病引退,李世民順水推舟,充許了他的辭呈,並送了他一條靈壽杖,意思是你老了,就好好養老吧。

歷史的舞台卻沒有忘記這位戰神,李靖才引退幾個月,吐谷渾進犯涼州,一聽有仗打,李靖坐不做了,主動上書請戰,李世民左思右想也只有李靖最為放心,又一次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征伐吐谷渾,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全殲吐谷渾主力,吐谷渾人被向唐政權舉起白旗投降。

李靖並沒有因此戰又立大功而重返政壇,相反,他班師回朝後,閉門謝客,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李靖著有大量軍事理論著作。傳世之作有《李衛公問對》,曾被定為北宋的《武經七書》之一。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李勣:

滅東突厥之戰,二李配合得天衣無縫,上演了雙鬼拍門的好戲,讓頡利可汗無處可逃。此戰後,李勣被封為英國公,為大唐鎮守并州邊塞十六年,李世民曾經很驕傲的說楊廣修築千長城以防邊患,我只放一個李勣在并州,就比隋帝國的千里長城作用還大。

公元641年,李勣被調回長安任兵部尚書,還未就任,薛延佗部聯合同羅、回紇起兵二十萬反叛唐帝國,李勣被任命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兵五萬,大敗薛延佗部,四年後,再次出征,一舉滅亡薛延佗汗國。

唐帝國五征高句麗,李勣參加了三次,終於在公元668年攻下平壤,以告太宗李世民在天英靈,此時的李勣,已經七十五。

公元669年,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

二李戰場上的表現不相上下,在壽命上也是旗鼓相當。

戰爭猜想:

滅東突厥,是唐帝國對外戰爭的最重要勝利,相比較漢帝國對匈奴,唐帝國所用的時間和消耗都比較少,主要原因恐怕在於此時突厥經過隋帝國的打擊已經走向分裂和衰落,沒有隋帝國的前人種樹,大唐帝國還能後人乘涼嗎?

推薦閱讀:

紅樓風雲會際 (黃玲)
【軍事風雲】美國罕見向中國低下高昂頭顱:承認失敗
春秋風雲之三桓分魯
尋跡中原古競技之博弈風雲之九 馬走日年庚幾何?
百戰風雲-- 白江口海戰(唐朝)

TAG:突厥 | 唐朝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