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聚會,是中國式家庭的照妖鏡

我的一個學生髮了一條朋友圈:「給外婆拜年,外婆給了超大紅包。」

配圖是一個財神爺紅包和好幾張百元大鈔。

她還在下面半開玩笑評論道:「走一趟親戚,三言兩語拜個年,就有大鈔收了。」

我垂涎的,不是學生尚小有紅包收,而是她走親戚時的那種歡呼躍雀,一個紅包就能開心一整天的那些滿足。

大人們口中的話裡有話沒有往心裡去,小孩子對過年的印象一直都是美好的,對親戚的旁敲側擊也照單全收,她們認為都是善意的。

可是,現在長大了,我卻發現真的越來越不愛走親戚。

外婆已經去世,如今大舅母沒有邀請媽媽「回娘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所以,媽媽寧願去爬爬山,煲煲劇,跳一跳,養個娃兒子,也不願意再去舅舅家了。

家中幾個孩子,也無一人有興緻去親戚家拜年。

我們寧願在家裡無聊地葛優躺,也不願意去親戚家自找麻煩。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不愛走親戚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親戚多如牛毛

有些親戚的緣分,註定了僅僅止於在群里發一個紅包。

除此之外,不能再多。

飯局各異,恕我不能赴約。

爸媽兩邊都有很多兄弟姐妹,除了平日往來甚密的,那些不常走動的親戚,也只能發個微信紅包,發句新年問候。

那些走走形式,擺擺場的相聚,不是增進感情,而是濫竽充數。

畢竟大家的精力都有限,畢竟有的親戚雖然有血緣關係,卻「八竿子打不著」,誰也別拿「親情」這兩個高尚的字綁架誰。

二、受不了親戚以過來人的身份教訓你

四世同堂,魚龍混雜。

有些人是真心實意關心你,有些人則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口無遮攔,指指點點。

他們一直叫囂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跨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這讓人憋氣窩火,還得假惺惺地一副受教了的模樣。

人生在世,各自擔負。

你沒有經歷過我生活的全部,又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

朋友小欣跟我抱怨道:「今年走親戚,被長輩罵慘了。」

走親戚吃完飯,小欣懂事好心地幫忙收拾碗筷,勤勞地像在自家般。

然而,當她在搓筷子的時候,老人突然拉過她的手,對她就是一陣莫名其妙的說教:「筷子不能搓,不能搓啊,這樣摩擦會導致家庭矛盾重重的……」

小欣尷尬地賠笑,馬上「領旨」,順了老人的想法。

老人迷信,小欣也沒有忤逆,畢恭畢敬地遵從著。

沒想到老人在她洗碗後不依不饒,向她普及了許多持家的迷信之道,還對剛才小欣犯下的錯誤「耿耿於懷」。

搓了二十多年的筷子,也沒見得有什麼?

最可恨的是,大舅母也參與到說教的行列中來,「我是過來人,聽我的准沒錯」這種神邏輯,在她們的口中反反覆復得到應證。

春節苦被親戚累,晨去昏來教育你。

只想說一句:「三觀不合,說多一句都是廢話。」

三、最害怕親戚過度的關心

人與人之間最好拿捏「分寸感」,而親戚們會佔著這點點的血緣關係,一點點拖泥帶水的親密,而過度干涉你的生活。

彷彿嘴巴欠揍似的,不把你惹怒誓不罷休。

「這次期末考試總分多少,排名呢?」

「都快畢業了,實習了吧,還是簽約了哪家公司?」

「當醫生可有出息了,一年下來的積蓄肯定不少吧,打算在廣州買房嗎?」

「你今年都29了,還沒有對象?」

「二胎政策開放,趕緊趁熱打鐵吧,三年抱倆呵呵。」

狂轟猛炸下來,讓我們疲於應對。

即使年年的問題都這麼刁鑽這麼沒新意,即使我們提前查好了應對攻略,卻總是在親戚的喋喋不休中敗下陣腳來。

四、一年一聚,沒有共同語言

去一場同學聚會,還能來一波回憶殺,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那些糗事趣事反芻一下,八卦一下這個同學,吐槽一下那個朋友,不亦樂乎!

然而,去走親戚的話,我們發現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就見一面,彼此都陌生到犯尷尬,幸好還有父輩們殘存的情誼在,我們只好沒話找話說。

麻將打了一桌又一桌,孩子的成績被比來比去,身高也被比來比去……

摩拳擦掌,暗流涌動,每個人都想從對方的口中撬出點重磅新聞來,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加點樂趣,於是孩子們那些蠢蠢的私事就被人「口口相傳」著。

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啊!

無聊至極,心中煩悶,卻不能心安理得旁若無人地玩手機,不然拜完年後少不了被父母噼里啪啦地罵,也很可能被親戚斷章取義為「沒有教養」。

真是左右都不順心啊!

親戚們在聊房聊車聊股市行情,講得頭頭是道,內行人似的。

聽著他們攀比來攀比去,容不得我們插上半句,我們只能尷尬地閑坐著,聽著牆上的鐘滴答滴答地走,坐如針氈。

五、熱鬧的春節,流水的時間

春節七天假期,浪費兩天在路上,其他時間陪陪父母,與同學朋友敘敘舊情,一來二去,屬於自己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

我們不想再浪費時間對著七大姑八大姨假笑。

時間有限,寸寸難留。

不如把時間留給自己,提筆寫一副對聯,看一場平時沒來得及看的電影,讀一本薄書,會一個知心朋友,也總比心不在焉虛偽的社交強。

對於一些沒什麼來往沒什麼感情的親戚,實在是不要相互叨擾的罷。

你得有多孤獨,才如饑似渴眼巴巴地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無用的飯局上。

過年最重要的是開心,團聚就是為了開心。

如果這些沾親帶故的團聚讓你鬱悶,那麼走親戚這個熱鬧不湊也罷。

聚會,是中國式家庭的照妖鏡

作者:Jenny喬

來源:Jenny喬(Jenny-Qiao-Love)

1

逢年過節,最讓人頭疼的一件事就是聚會。

同事聚會都是溜須拍馬,同學聚會也變成了名利場,不過這些都比不上那些躲不掉的家庭聚會。

同事之間,不爽了可以變成前同事。朋友之間,鬧掰了可以變成前好友。唯獨「親戚」這種獨特的物種,一出場就是一輩子,剪不斷,理還亂。

這幾天,身邊不少朋友說起即將到來的長假,一個個愁眉不展。

比如好友Stella。

每年放假前兩個月,Stella就開始四處約人出去玩,早早地就辦好籤證,買好機票。不是怕貴,就是為了昭告天下,今年聚會我不去。

可今年沒躲過去,據說有個很親的妹妹結婚,一輩子只有一次的大事,她這個當姐姐的逃不了,所以這幾天,她一直在認真學習情緒管理,整天問我,怎麼能優雅地讓一群奇葩閉嘴。

Stella的家庭很有意思。

爸媽都是富家子弟,都不差錢,所以Stella從小衣食無憂。我一直覺得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對窮應該沒有什麼概念。然而並不是,她對窮的認識比一般人都深刻。

S爸是一個大家族的長子,據說他們祖上有點皇族血統,所以禮數多、規矩多。S媽卻出生在一個爆發戶富二代。上一代人,借著倒騰房子,一夜暴富。這樣兩個人組成的家庭里,讓Stella從小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窮和富最大的區別根本不是錢。

Stella說,去爸爸家串門心裡舒坦,去媽媽家串門心裡就難受得要命。

原因只有一個,Stella是個丁克,從我認識她那天起,她就說自己不是當媽的料,如今三十幾歲,依然沒有當孩奴的想法,S媽為此發了不少愁。

可是,看著女兒幸福,她也能自我安慰。可只要一回娘家,就完蛋。大姨小姨圍攻S媽,好好勸勸女兒,是不是前幾年出國接觸了什麼不正經的人,被洗腦了。

每次家庭聚會回來,母女倆都要冷戰好幾天。

可回爸爸家,姑姑們總會勸S媽,你看你不用看孫子,過得多自在。看看我們,一把年紀還得給人當保姆。

一句話的差別中,藏著的是幾代人的差距。

人們都說,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資產從來都不是錢,而是家風。而聚會就是一個家庭風氣的照妖鏡。物質上的富,一代人就能實現。可眼界、見識和層次上的差距,卻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2

我們家也有聚會的習慣。大節大聚,小節小聚,但我從來沒煩過。

可是,聽了身邊大大小小朋友的吐槽,我才發現,這麼多年,我都應該感謝親戚們的不殺之恩。

說說我最喜歡的一家人,是我爸的妹妹,小姑姑一家。姑媽家的生活條件很好,她和姑父都受過高等教育,小表妹是個超級學霸。我們家常年講的一個段子。上中學的時候,我們幾個人一起去學奧數,結果一考試,她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比我們剩下三個人加起來的都高。

說實話,家裡有個學霸妹妹是件多煩人的事兒,很多人都懂。可就是這樣一家人,卻讓每個人都喜歡得不得了。

姑媽從來不在家人面前誇獎表妹,反倒是對我們這幾個孩子的「優點」了如指掌。經常把我媽說的心花怒放,原來我閨女還有這麼多優點。姑父送她的五位數的名牌包,她都說是女兒背剩下的二手貨。出國旅遊,必定人手一份禮物。

表妹更是如此,對周圍的人特別體諒。

有個弟弟,自己開了個工作室,做著喜歡卻賺不到錢的工作。表妹卻會給家長們寬心,說起身邊那些創業成功的榜樣。

有個哥哥,年薪百萬,喜歡穿金戴銀地搶風頭,大家都不喜歡他,只有表妹總是替他說話,哥哥小時候過得苦,長大了也該享享福。

每次吃飯,大家舉杯慶祝的時候,她永遠是第一個招呼叫家裡阿姨吃飯的人。

看見這一家三口,再看看那些買個車、買個房,甚至買塊表都要逢人就說的親戚,我深刻地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親戚聚會,常常是暗潮湧動的心理戰場。看著那些和你同根同命的人,越過越好,難免有些說不出的羨慕嫉妒和骨子裡的瞧不上。但總有些人,優秀得那麼招人喜歡。

所謂情商高、會說話,其實都是人品和教養的表現。

一個優秀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從來不在聚會上炫耀,更不會見不得別人過得好。

3

很多人覺得,家庭聚會,都是骨肉至親,何必這麼拘泥,非要小心翼翼地表現得像個五好青年。

我覺得一個理由就足夠了:你在做,孩子在看。

生活里,你也一定發現了。凡是孩子在聚會上調皮搗蛋的,父母一般都有點硬傷。再說我一個遠房親戚。我印象里,只見過他兩次,都是婚禮上。有一次,被安排在和他們夫妻倆一桌,整場我們說的話沒超過十句,在所有人都忙著聊天問候的時候,他們兩公婆默默地把一盤宮保雞丁吃得只剩花生,把蔥爆羊肉吃得只剩下蔥。

我媽每次說起他,都感嘆,大人怎麼樣無所謂,就是毀了孩子。我媽說的是這對夫妻五歲的兒子,家族裡出了名的一個熊孩子,有事沒事總是惡搞同齡的小夥伴,只要大人們聊天忽視了他,他就開始大吵大鬧。

有其父必有其子,是老祖宗留下的真理。

畢淑敏說,一個人可以受過教育,但他依然是沒有教養的,就像一個人可以不停地吃東西,但他的腸胃不吸收。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骨瘦如柴。一個人優秀的品質都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人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原件出了毛病,複印件怎麼改都於事無補。

聚會,是中國式家庭的一面照妖鏡。無論父母多麼極力包裝自己,孩子一出場瞬間人設崩塌。說實話,如果功力不夠、素質不高,能不參加還是別參加了,丟人。


推薦閱讀:

大宋名人間混亂的親戚關係 才女奸臣名相全是一家 | 愛歷史
50歲以後,四種親戚要遠離,4種親戚要多來往
那些婚姻帶來的親戚:小姨子小姑子、小叔子小舅子,都被玩壞了
春節那些讓人抓狂的「熊親戚」
全靠親戚幫襯著

TAG:中國 | 家庭 | 中國式 | 聚會 | 親戚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