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的闡釋 陰陽量化 陰陽論 陰陽變化的基本法則

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的闡釋+陰陽量化+陰陽論+陰陽變化的基本法則2012-03-04 22:52:05|分類:默認分類 |字型大小訂閱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的闡釋摘要:作為中醫理論的基本模型,「氣-陰陽-五行」是一個虛性思維模型,是一個超形態、關係性、相對性、可互換的模型。從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角度看,這一模型符合整體性、動態性、最優化、模型化原則,與開放性、自相似性、自組織性原理有一定對應相通之處。但這一模型也具有不能定量、各層次之間關係不足、帶有主觀臆測色彩等缺點。作者簡介:張其成,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導,國際易聯理事,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主要著作有:《易道主幹》、《易圖探秘》、《象數易學》、《易學與中醫》、《易學大辭典》(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主編)關鍵詞:氣 陰陽 五行 模型系統科學 複雜性科學中醫學理論的本質問題之一應該是中醫學理論的建構方法問題,而理論方法的核心又集中在方法模型的選擇上。筆者認為中醫採用虛性的「思維模型」的方法,西醫採用實性的「物質模型」(亦稱「原型」)的方法,這正是中西醫的本質差別之所在[1],關於中醫的理論模型,筆者稱之為「二體三用模型」或「太極象數模型」[2]。並認為中醫理論模型具有超形態性、功能性、整體全息性、模糊性等特徵[3]。上述觀點提出後,曾引起過論爭。本文擬從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角度對這一模型做進一步的闡釋。1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虛性思維模型1.1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超形態的功能模型。「氣-陰陽-五行」不僅是中醫學重要的概念範疇,而且是中醫學最基本的思維模式。中醫採用這一模型建構了自己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理論體系,從本質上說,「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一種非實體的、虛性思維模型。如「氣」字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原指氣體狀態的存在物,如雲氣、蒸氣、煙氣以及風等。 「氣」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凝聚的、有形的狀態,分散細小的氣凝聚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一種是彌散的、無形的狀態,細小分散的氣由於不停地運動彌散而看不見摸不著。 到西周時期 「氣」已從表示有形可感的實物轉變為無形的抽象概念。有形的氣習慣上稱為「形」,無形的氣習慣上稱「氣」。「氣」具有超形態性,氣非形體但卻是形體之本。 「陰陽」原本是指陽光照射不到與照射得到的地方。後指相互對待的兩個實體,如日月、天地、水火、血氣、魂魄、男女等。到西周時期「陰陽」指無形的二 「氣」,初步具有了哲學意味,是抽象的,無形的。「五行」早期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材料。後指與這五種質料有關的五種屬性,已超越了實體形態。按照這一模型,中醫建立的五藏並不是人體解剖形態上的肝、心、脾、肺、腎五個形態臟器,而是具有五種相關功能的多個臟器的組合,這樣組合起來的「五臟」顯然是超形態的。「氣-陰陽-五行」作為一種虛性模型,已從物質實體轉變為功能實在。雖然「氣」「陰陽」「五行」最早都表示特定的物質實體,但當它一旦成為一種思維模型,一旦成為一個哲學範疇,並被中醫廣泛運用時,它就不再是指有形態結構的物質、實體,而是指超越形體的功能和屬性。如在先秦哲學典籍和《內經》醫學中, 「氣」的主要功能是: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條件,是天地萬物感應的中介。「陰陽」從單純指背陰、向陽的實體轉變為兩種相反、相對的功能屬性:凡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發散、上升的功能,則屬於「陽」;凡具有靜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則屬於「陰」。 「五行」從五種實體的元素材料轉變為五種基本功能屬性,即潤下(水)、炎上(火)、曲直(木)、從革(金)、稼穡(土)「五性」,這是《尚書·洪範》首次規定的。後世對五行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偏離《洪範》的這種屬性規定。「五性」又演變為「五類」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分類原則。《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等開始以五行為原則類分時令、祭祀、藏象、音律、方位等萬事萬物,這樣一來,原本十分複雜、難以計量的事物一下子簡單明晰了。《內經》建立的五藏系統,是五行模型作用的結果,表示人體生命五類功能體系。1.2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關係性模型。「氣-陰陽-五行」表示的是關係實在,屬於關係性思維,其特徵為注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注重事物內部部分與部分的關係超過了注重事物的形體及事物的內在構造。如「氣」往往表示聯繫萬事萬物、聯繫每一物體內部各部分的中介。物體與物體之間、每一個物體內部都充滿了氣,在氣的作用下,萬物相互感應,相互融和,才成為一個合一的大整體,每一個事物才成為一個內部互有關連的整體。「陰陽」也是一種關係,陰陽的關係有:陰陽互根,陰陽互動,陰陽消息,陰陽交感, 陰陽互制,陰陽爭擾,陰陽轉化,陰陽勝復等。「五行」更是一種關係模型,五行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五行生剋、五行乘侮、五行勝復、五行制化等。筆者認為,與西方的「四行」(水、火、土、氣)、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風)相比,「五行」更為高明、也流傳更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五行具有關係性特徵。1.3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相對性模型。「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一個相對性模型。如「陰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具體表現為,一是「陰陽」要隨著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陰陽是通過比較而確定的,單一方面無法定陰陽,沒有比較標準也不能定陰陽,比較的標準不同,作出的陰陽判斷也不同,如以0度水為標準,則-1度水是陰,1度水是陽;如以10度水為標準,則1度水為陰,11度水為陽。二是陰陽要隨著關係的改變而改變。陰陽並不是實體,也不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質,陰陽表示的是事物之間的關係。如在男與女這組關係中,男是陽,女是陰;而在父母與子女這組關係中,母(女)則為陽,子(男)則為陰。三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因為陰陽是層層可分的,陰陽中復有陰陽。如晝為陽、夜為陰;晝中上午為陽(陽中之陽)、下午為陰(陽中之陰),夜中前半夜為陰(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陽(陰中之陽)。再如「五行」,同樣要隨比較標準的改變、隨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同樣也有各行又兼含有「五行」的現象。至於「氣」的相對性則表現在其動態性上,哲學意義上的「氣」已與「形」分立,「形」是有形的、靜態的,「氣」則是無形的、動態的。「氣」具有運動不息、變化不止、連續不斷的特性。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機必然產生各種變化,從而化生天地萬物,稱為氣化。氣化學說經歷了精氣與元氣兩個發展階段。氣無形質而可以滲透、貫穿到一切有形質的事物之中,無處不入,無時不入;同時氣又可以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組成各種各樣的氣,如陽氣、陰氣、天氣、地氣、風氣、雲氣等。1.4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互換性模型。「氣-陰陽-五行」是一個三級合一的思維模型,三者之間具有互換性。從氣的角度看,陰陽是二氣,五行是五氣;從陰陽角度看,氣是陰陽的未分狀態,五行是陰陽的分化狀態。氣-陰陽-五行是一個逐漸生成和分化的過程,是三個不同的層次。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周易·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氣)生兩儀(陰陽)為第一級劃分,陰陽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為第二級劃分,四象生八卦為第三級劃分。《內經》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對陰陽作了有限的劃分,其中「三陰三陽」是中醫的發明。從某種意義上說,五行也是陰陽所化生。2 「氣-陰陽-五行」模型與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部分原理吻合系統科學是探索系統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變化規律的學問。系統科學所研究的系統指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構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統一的整體。從20世紀 40年代以後,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老三論)等系統理論逐步形成和完善。隨後,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理論、生命系統論等非平衡自組織理論也逐步發展起來。「氣-陰陽-五行」模型就是研究人體這個複雜系統的產物,是古人認知人體系統的智慧結晶。它符合系統科學的基本原則:2.1 整體性原則。該原則基於要素對系統的非加和性關係,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當要素之間存在相干性、協同性的條件下,會有新質的突現。這個新質不是單個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統整體才具有的。五行—五臟系統從整體出發,立足於整體來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間( 臟與臟、臟與腑等)的關係,通過對部分的分析而達到對整體的理解,因而五臟是不可分割的,五臟之間彼此聯繫才突現生命功能的新質。不僅如此五臟還與時間、空間等體外信息相互對應,構成一個內外溝通的有機整體。2.2 動態原則。這是系統科學方法的歷時性原則。系統方法將系統看成是動態的「活系統 」,五臟學說即符合這種動態原則,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人看成是動態的「活系統」,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維持人的動態平衡。五臟之間的乘侮逆行打破人的動態平衡,中醫就是調整五臟模型,使之從不平衡到相對平衡。2.3 最優化原則。最優化原則即整體優化原則,它要求在研究解決問題時,統籌兼顧,大力協同,多中擇優,採用時間、空間、程序、主體、客體等重要的峰值佳點,進行整體優化和系統篩選。五行—五臟模型可以說就是最優化的結果,為什麼不把人的功能結構系統分為六臟、七臟?為什麼最終選定五行模型?這固然有文化觀念的因素,但也是古人在經過理性選擇、臨床驗證之後的最優化選擇。2.4 模型化原則。系統科學的方法需要把真實系統模型化,即把真實系統抽象為模型。五行—五臟系統即是把人體的真實系統抽象化的模型。模型化原則要求模型的形式和尺度符合人的需要和可能,適合人的選擇。對於人體生命的複雜系統,則需要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適當地採用模糊方法加以簡化和理想化。五臟模型即是對人體功能的簡化和理想化產物。20世紀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標誌的物理學革命,特別是60年代以來計算機作為研究手段的廣泛運用以及與理論、實驗手段相結合,促成了「複雜性科學」的建立。複雜性科學是研究複雜性—非線性問題的科學。近20年來複雜性科學在探求非線性現象的普遍規律、發展處理它們的普適方法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人體生命系統是一個複雜系統,存在不確定、不可數、不可計算、不可預言的現象,中醫學在研究和分析這些現象時,採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可以說中醫學說與複雜性科學的開放性、自相似性、自組織性原理有一定對應相通之處。2.5 開放性。複雜系統本身及其子系統與周圍的環境有物質的交換、能量的交換和信息的轉換。中醫「氣」模型就是一個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模型。「陰陽-五行」模型從表面上看是封閉的,其實不然,因為陰陽五行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和「五行五氣」,實際上包含了人體內外環境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2.6 自相似性。「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一個簡單的模型,中醫以這個簡單模型來模擬複雜的非線性現象。非線性研究、混沌研究的目的恰恰就是為了尋求複雜的現象的簡單根據,是使複雜的事物變得簡單,使無序變有序,這就需要建構簡單模型。雖是簡單模型卻能包含著無窮的內在層次,層次之間存在著「自相似性」。「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中醫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比較理想的簡單模型,這個模型可分為很多內在層次,氣-陰陽-五行是三個層次,三者各自又有不同層次,如五行-五藏模型中肝、心、脾、肺、腎是一個層次,膽、小腸、胃、大腸、膀胱是一個層次,目、舌、口、鼻、耳是一個層次……另外,每一臟又包藏五臟(五臟互藏)如肝中又有肝、心、脾、肺、腎……各層次之間存在自相似性或不盡相似性。2.7 自組織性。所謂「自組織」就是系統自行產生組織性的行為。自組織理論是比利時科學家Ⅰ·普里高津(Ⅰ.Prigogine,1917~)提出的,又稱耗散結構論,該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當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有可能發生突變,即由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空間、時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非平衡系統由無序到有序的自我組織行為叫自組織現象,這種穩定有序狀態的宏觀結構叫耗散結構。要產生這種穩定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需要一個遠離平衡態的系統從外界吸收負熵流,還需要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不是一個靜止的模型,而是一個動力模型,總體上呈現動態均勢。就「陰陽」模型而言,陰陽就是調節,「陰」可理解為自組織持向穩態的調節,「陽」可理解為自組織持向適應的調節。 「陰陽」概括了以整體性穩態和主體性適應為目標的、穩態適應性自組織調節為動力的「目標動力系統」。[4]就「五行」模型而言,五行生剋意味著五臟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網路,五臟通過五行生剋維持動態平衡,維持一種穩態,這個穩態就是人體自身追求的目標——健康。[5]筆者認為,「氣-陰陽-五行」模型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平衡穩態系統,而不具備遠離平衡態的特點,其實不然,中醫認為人之五臟之氣,與天地之氣相合、相應,天地之氣有正有邪,人如果吸收天地之正氣則五臟出現正常的生克制化,從而達到動態平衡;人如果吸收天地之邪氣,人體內之正氣不足於抵禦邪氣,則會出現乘侮的反常變化,從而導致生克制化的失衡,人就會得病。人體五臟是一個開放系統,天地之正氣好比是負熵,天地之邪氣好比是熵,人體不斷吸收正氣負熵,才能使五臟生克產生自組織行為,使人體無序的病理狀態向有序的健康狀態轉化,從而產生動態平衡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因而五行—五髒的生克制化實際是一種自組織行為。3 「氣-陰陽-五行」模型的不足3.1 「氣-陰陽-五行」模型不是定量模型。現代科學的「模型」是定量化的,包括了數學模型,能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數量關係出發進行推理和演算,對有關問題和現象作出定量的回答和解釋。按照錢學森的觀點,研究複雜性巨系統,要打破「還原論」的方法,建立「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氣-陰陽-五行」模型採用的雖然不是還原論的方法,而是定性方法,但畢竟並不能定量,不能作為數量的依據,而只能提供定性的參考性推論。3.2 「氣-陰陽-五行」模型各層次之間關係不足。按照複雜性科學原理,複雜系統包括的子系統可多達成千上萬,種類繁多的子系統之間有交互作用。而「氣-陰陽-五行」模型只有三個子系統。雖然「五行」子系統還可以分為五五二十五個子系統,但畢竟是有限的。就五行關係而言,中醫學也只提出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等有限的幾種,實際上至少還有反生、反克、自生、自克、生變克、克變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等關係。歷代醫家已經意識到五行的關係的不足,並在臨床實踐中提出了不少有創見的理論加以補充和修改。如君火相火論、乙癸同源論、五臟之脾胃論、金水相生論、脾胃心腎滋化論、肝脾相助論、五臟互藏論等。3.3 「氣-陰陽-五行」模型帶有主觀臆測的色彩現代科學的模型是一種純科學模型,不包含社會政治、哲學文化等非科學因素;中醫學模型卻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中醫模型方法包含哲學的、主觀的、體悟式的方法。筆者曾提出中醫學是一種功能的、代數的、生成的「模型論」科學,西醫學是一種實體的、幾何的、結構的「原型論」科學。[6]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等概念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概念,還包含有特定的人文科學內涵,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氣-陰陽-五行」模型一方面來源於古人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實踐,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制約。中醫有一個著名的命題「醫者,意也」,說明中醫理論和實踐帶有主觀臆測的特色,它來源於客觀又高於客觀,它是對客觀的整合與提高,含有較濃厚的人文色彩。當時人們還不可能認識到幾千年後才探明的生物學「物質結構」,因而不可能從細胞、分子、基因層面建構中醫學概念,而如今中醫基礎研究卻要由此出發,揭示它們的生物學基礎。幾十年來,這種以尋找「物質基礎」為目的,以客觀化、規範化、定量化為要求,以實證、實驗為手段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不得不承認,不少成果之間相互矛盾、相互排斥,有的以偏概全、掛一漏萬。這種尷尬局面的形成,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認清中醫學概念及其模型的實質。「氣-陰陽-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說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內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為古代一種思維模型,在認識宇宙生命時,往往常有很多非理性的、機械的照搬和推想,從而與原型產生一定的距離。筆者認為「氣-陰陽-五行」從本質上說,只是古人認識宇宙生命非線性現象的簡單而有效的思維模型,但其中還有一些主觀臆測的因素,還不夠完善,需要在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整合、提升。因為一切模型都來源於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模型也在流動、變化、更新之中。由於生命世界的高度複雜性,藉助於一種或幾種模型往往不能詳盡地、精確地反映原型的結構、屬性和行為。參考文獻1 張其成.模型與原型:中西醫的本質區別.醫學與哲學,1999,20(12):25-272 張其成. 生命的「二體三用」模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1):24-273 張其成.中醫理論模型的特徵、意義與不足. 醫學與哲學, 2000,21(2):45-474 陸廣莘.中醫學之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755 楊學鵬.陰陽五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726 張其成.中醫現代化悖論.中國醫藥學報,1999,14(1):4-8陰陽量化高等中醫院校《經絡學》教材載:「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少) 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 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氣有多少異用也。」「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兩陰交盡也

《周易·繫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分,兩儀成,兩儀即天地,陽( - )代表天,陰( - - )代表地。兩儀生四象,是陰陽相重,陰陽交合而至。即( - )陽與陽相重( = )為太陽, ( - - )陰與陰相重( = = )為太陰,陰與陽交合為少陽,陽與陰交合為少陰。一陰在一陽之上為少陰,亦即太陽之中所生的一點陰氣,一陽在一陰之上為少陽。由於陰陽的變化,化生為太陽、少陰、太陰、少陽。

陽明、厥陰所依據的哲學理論基礎是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

陰陽論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症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的闡釋+陰陽量化+陰陽論+陰陽變化的基本法則2012-03-04 22:52:05|分類: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的闡釋摘要:作為中醫理論的基本模型,「氣-陰陽-五行」是一個虛性思維模型,是一個超形態、關係性、相對性、可互換的模型。從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角度看,這一模型符合整體性、動態性、最優化、模型化原則,與開放性、自相似性、自組織性原理有一定對應相通之處。但這一模型也具有不能定量、各層次之間關係不足、帶有主觀臆測色彩等缺點。作者簡介:張其成,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導,國際易聯理事,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主要著作有:《易道主幹》、《易圖探秘》、《象數易學》、《易學與中醫》、《易學大辭典》(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主編)關鍵詞:氣 陰陽 五行 模型系統科學 複雜性科學中醫學理論的本質問題之一應該是中醫學理論的建構方法問題,而理論方法的核心又集中在方法模型的選擇上。筆者認為中醫採用虛性的「思維模型」的方法,西醫採用實性的「物質模型」(亦稱「原型」)的方法,這正是中西醫的本質差別之所在[1],關於中醫的理論模型,筆者稱之為「二體三用模型」或「太極象數模型」[2]。並認為中醫理論模型具有超形態性、功能性、整體全息性、模糊性等特徵[3]。上述觀點提出後,曾引起過論爭。本文擬從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角度對這一模型做進一步的闡釋。1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虛性思維模型1.1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超形態的功能模型。「氣-陰陽-五行」不僅是中醫學重要的概念範疇,而且是中醫學最基本的思維模式。中醫採用這一模型建構了自己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理論體系,從本質上說,「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一種非實體的、虛性思維模型。如「氣」字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原指氣體狀態的存在物,如雲氣、蒸氣、煙氣以及風等。 「氣」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凝聚的、有形的狀態,分散細小的氣凝聚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一種是彌散的、無形的狀態,細小分散的氣由於不停地運動彌散而看不見摸不著。 到西周時期 「氣」已從表示有形可感的實物轉變為無形的抽象概念。有形的氣習慣上稱為「形」,無形的氣習慣上稱「氣」。「氣」具有超形態性,氣非形體但卻是形體之本。 「陰陽」原本是指陽光照射不到與照射得到的地方。後指相互對待的兩個實體,如日月、天地、水火、血氣、魂魄、男女等。到西周時期「陰陽」指無形的二 「氣」,初步具有了哲學意味,是抽象的,無形的。「五行」早期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材料。後指與這五種質料有關的五種屬性,已超越了實體形態。按照這一模型,中醫建立的五藏並不是人體解剖形態上的肝、心、脾、肺、腎五個形態臟器,而是具有五種相關功能的多個臟器的組合,這樣組合起來的「五臟」顯然是超形態的。「氣-陰陽-五行」作為一種虛性模型,已從物質實體轉變為功能實在。雖然「氣」「陰陽」「五行」最早都表示特定的物質實體,但當它一旦成為一種思維模型,一旦成為一個哲學範疇,並被中醫廣泛運用時,它就不再是指有形態結構的物質、實體,而是指超越形體的功能和屬性。如在先秦哲學典籍和《內經》醫學中, 「氣」的主要功能是: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條件,是天地萬物感應的中介。「陰陽」從單純指背陰、向陽的實體轉變為兩種相反、相對的功能屬性:凡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發散、上升的功能,則屬於「陽」;凡具有靜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則屬於「陰」。 「五行」從五種實體的元素材料轉變為五種基本功能屬性,即潤下(水)、炎上(火)、曲直(木)、從革(金)、稼穡(土)「五性」,這是《尚書·洪範》首次規定的。後世對五行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偏離《洪範》的這種屬性規定。「五性」又演變為「五類」即木、火、土、金、水五種分類原則。《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等開始以五行為原則類分時令、祭祀、藏象、音律、方位等萬事萬物,這樣一來,原本十分複雜、難以計量的事物一下子簡單明晰了。《內經》建立的五藏系統,是五行模型作用的結果,表示人體生命五類功能體系。1.2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關係性模型。「氣-陰陽-五行」表示的是關係實在,屬於關係性思維,其特徵為注重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注重事物內部部分與部分的關係超過了注重事物的形體及事物的內在構造。如「氣」往往表示聯繫萬事萬物、聯繫每一物體內部各部分的中介。物體與物體之間、每一個物體內部都充滿了氣,在氣的作用下,萬物相互感應,相互融和,才成為一個合一的大整體,每一個事物才成為一個內部互有關連的整體。「陰陽」也是一種關係,陰陽的關係有:陰陽互根,陰陽互動,陰陽消息,陰陽交感, 陰陽互制,陰陽爭擾,陰陽轉化,陰陽勝復等。「五行」更是一種關係模型,五行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五行生剋、五行乘侮、五行勝復、五行制化等。筆者認為,與西方的「四行」(水、火、土、氣)、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風)相比,「五行」更為高明、也流傳更久,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五行具有關係性特徵。1.3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相對性模型。「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一個相對性模型。如「陰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具體表現為,一是「陰陽」要隨著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陰陽是通過比較而確定的,單一方面無法定陰陽,沒有比較標準也不能定陰陽,比較的標準不同,作出的陰陽判斷也不同,如以0度水為標準,則-1度水是陰,1度水是陽;如以10度水為標準,則1度水為陰,11度水為陽。二是陰陽要隨著關係的改變而改變。陰陽並不是實體,也不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質,陰陽表示的是事物之間的關係。如在男與女這組關係中,男是陽,女是陰;而在父母與子女這組關係中,母(女)則為陽,子(男)則為陰。三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因為陰陽是層層可分的,陰陽中復有陰陽。如晝為陽、夜為陰;晝中上午為陽(陽中之陽)、下午為陰(陽中之陰),夜中前半夜為陰(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陽(陰中之陽)。再如「五行」,同樣要隨比較標準的改變、隨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同樣也有各行又兼含有「五行」的現象。至於「氣」的相對性則表現在其動態性上,哲學意義上的「氣」已與「形」分立,「形」是有形的、靜態的,「氣」則是無形的、動態的。「氣」具有運動不息、變化不止、連續不斷的特性。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機必然產生各種變化,從而化生天地萬物,稱為氣化。氣化學說經歷了精氣與元氣兩個發展階段。氣無形質而可以滲透、貫穿到一切有形質的事物之中,無處不入,無時不入;同時氣又可以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組成各種各樣的氣,如陽氣、陰氣、天氣、地氣、風氣、雲氣等。1.4 「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互換性模型。「氣-陰陽-五行」是一個三級合一的思維模型,三者之間具有互換性。從氣的角度看,陰陽是二氣,五行是五氣;從陰陽角度看,氣是陰陽的未分狀態,五行是陰陽的分化狀態。氣-陰陽-五行是一個逐漸生成和分化的過程,是三個不同的層次。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周易·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氣)生兩儀(陰陽)為第一級劃分,陰陽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為第二級劃分,四象生八卦為第三級劃分。《內經》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對陰陽作了有限的劃分,其中「三陰三陽」是中醫的發明。從某種意義上說,五行也是陰陽所化生。2 「氣-陰陽-五行」模型與系統科學、複雜性科學部分原理吻合系統科學是探索系統的存在方式和運動變化規律的學問。系統科學所研究的系統指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構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統一的整體。從20世紀 40年代以後,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老三論)等系統理論逐步形成和完善。隨後,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理論、生命系統論等非平衡自組織理論也逐步發展起來。「氣-陰陽-五行」模型就是研究人體這個複雜系統的產物,是古人認知人體系統的智慧結晶。它符合系統科學的基本原則:2.1 整體性原則。該原則基於要素對系統的非加和性關係,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當要素之間存在相干性、協同性的條件下,會有新質的突現。這個新質不是單個要素所具有的,而是系統整體才具有的。五行—五臟系統從整體出發,立足於整體來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間( 臟與臟、臟與腑等)的關係,通過對部分的分析而達到對整體的理解,因而五臟是不可分割的,五臟之間彼此聯繫才突現生命功能的新質。不僅如此五臟還與時間、空間等體外信息相互對應,構成一個內外溝通的有機整體。2.2 動態原則。這是系統科學方法的歷時性原則。系統方法將系統看成是動態的「活系統 」,五臟學說即符合這種動態原則,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人看成是動態的「活系統」,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維持人的動態平衡。五臟之間的乘侮逆行打破人的動態平衡,中醫就是調整五臟模型,使之從不平衡到相對平衡。2.3 最優化原則。最優化原則即整體優化原則,它要求在研究解決問題時,統籌兼顧,大力協同,多中擇優,採用時間、空間、程序、主體、客體等重要的峰值佳點,進行整體優化和系統篩選。五行—五臟模型可以說就是最優化的結果,為什麼不把人的功能結構系統分為六臟、七臟?為什麼最終選定五行模型?這固然有文化觀念的因素,但也是古人在經過理性選擇、臨床驗證之後的最優化選擇。2.4 模型化原則。系統科學的方法需要把真實系統模型化,即把真實系統抽象為模型。五行—五臟系統即是把人體的真實系統抽象化的模型。模型化原則要求模型的形式和尺度符合人的需要和可能,適合人的選擇。對於人體生命的複雜系統,則需要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適當地採用模糊方法加以簡化和理想化。五臟模型即是對人體功能的簡化和理想化產物。20世紀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標誌的物理學革命,特別是60年代以來計算機作為研究手段的廣泛運用以及與理論、實驗手段相結合,促成了「複雜性科學」的建立。複雜性科學是研究複雜性—非線性問題的科學。近20年來複雜性科學在探求非線性現象的普遍規律、發展處理它們的普適方法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人體生命系統是一個複雜系統,存在不確定、不可數、不可計算、不可預言的現象,中醫學在研究和分析這些現象時,採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可以說中醫學說與複雜性科學的開放性、自相似性、自組織性原理有一定對應相通之處。2.5 開放性。複雜系統本身及其子系統與周圍的環境有物質的交換、能量的交換和信息的轉換。中醫「氣」模型就是一個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交換物質、能量、信息的模型。「陰陽-五行」模型從表面上看是封閉的,其實不然,因為陰陽五行實際上就是「陰陽二氣」和「五行五氣」,實際上包含了人體內外環境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2.6 自相似性。「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一個簡單的模型,中醫以這個簡單模型來模擬複雜的非線性現象。非線性研究、混沌研究的目的恰恰就是為了尋求複雜的現象的簡單根據,是使複雜的事物變得簡單,使無序變有序,這就需要建構簡單模型。雖是簡單模型卻能包含著無窮的內在層次,層次之間存在著「自相似性」。「氣-陰陽-五行」模型是中醫認識人體生命活動的比較理想的簡單模型,這個模型可分為很多內在層次,氣-陰陽-五行是三個層次,三者各自又有不同層次,如五行-五藏模型中肝、心、脾、肺、腎是一個層次,膽、小腸、胃、大腸、膀胱是一個層次,目、舌、口、鼻、耳是一個層次……另外,每一臟又包藏五臟(五臟互藏)如肝中又有肝、心、脾、肺、腎……各層次之間存在自相似性或不盡相似性。2.7 自組織性。所謂「自組織」就是系統自行產生組織性的行為。自組織理論是比利時科學家Ⅰ·普里高津(Ⅰ.Prigogine,1917~)提出的,又稱耗散結構論,該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當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有可能發生突變,即由原來的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空間、時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非平衡系統由無序到有序的自我組織行為叫自組織現象,這種穩定有序狀態的宏觀結構叫耗散結構。要產生這種穩定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需要一個遠離平衡態的系統從外界吸收負熵流,還需要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中醫「氣-陰陽-五行」模型不是一個靜止的模型,而是一個動力模型,總體上呈現動態均勢。就「陰陽」模型而言,陰陽就是調節,「陰」可理解為自組織持向穩態的調節,「陽」可理解為自組織持向適應的調節。 「陰陽」概括了以整體性穩態和主體性適應為目標的、穩態適應性自組織調節為動力的「目標動力系統」。[4]就「五行」模型而言,五行生剋意味著五臟形成一個自我調節網路,五臟通過五行生剋維持動態平衡,維持一種穩態,這個穩態就是人體自身追求的目標——健康。[5]筆者認為,「氣-陰陽-五行」模型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平衡穩態系統,而不具備遠離平衡態的特點,其實不然,中醫認為人之五臟之氣,與天地之氣相合、相應,天地之氣有正有邪,人如果吸收天地之正氣則五臟出現正常的生克制化,從而達到動態平衡;人如果吸收天地之邪氣,人體內之正氣不足於抵禦邪氣,則會出現乘侮的反常變化,從而導致生克制化的失衡,人就會得病。人體五臟是一個開放系統,天地之正氣好比是負熵,天地之邪氣好比是熵,人體不斷吸收正氣負熵,才能使五臟生克產生自組織行為,使人體無序的病理狀態向有序的健康狀態轉化,從而產生動態平衡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因而五行—五髒的生克制化實際是一種自組織行為。3 「氣-陰陽-五行」模型的不足3.1 「氣-陰陽-五行」模型不是定量模型。現代科學的「模型」是定量化的,包括了數學模型,能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數量關係出發進行推理和演算,對有關問題和現象作出定量的回答和解釋。按照錢學森的觀點,研究複雜性巨系統,要打破「還原論」的方法,建立「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氣-陰陽-五行」模型採用的雖然不是還原論的方法,而是定性方法,但畢竟並不能定量,不能作為數量的依據,而只能提供定性的參考性推論。3.2 「氣-陰陽-五行」模型各層次之間關係不足。按照複雜性科學原理,複雜系統包括的子系統可多達成千上萬,種類繁多的子系統之間有交互作用。而「氣-陰陽-五行」模型只有三個子系統。雖然「五行」子系統還可以分為五五二十五個子系統,但畢竟是有限的。就五行關係而言,中醫學也只提出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等有限的幾種,實際上至少還有反生、反克、自生、自克、生變克、克變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等關係。歷代醫家已經意識到五行的關係的不足,並在臨床實踐中提出了不少有創見的理論加以補充和修改。如君火相火論、乙癸同源論、五臟之脾胃論、金水相生論、脾胃心腎滋化論、肝脾相助論、五臟互藏論等。3.3 「氣-陰陽-五行」模型帶有主觀臆測的色彩現代科學的模型是一種純科學模型,不包含社會政治、哲學文化等非科學因素;中醫學模型卻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中醫模型方法包含哲學的、主觀的、體悟式的方法。筆者曾提出中醫學是一種功能的、代數的、生成的「模型論」科學,西醫學是一種實體的、幾何的、結構的「原型論」科學。[6]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等概念不是純粹的自然科學概念,還包含有特定的人文科學內涵,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屬性。「氣-陰陽-五行」模型一方面來源於古人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實踐,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制約。中醫有一個著名的命題「醫者,意也」,說明中醫理論和實踐帶有主觀臆測的特色,它來源於客觀又高於客觀,它是對客觀的整合與提高,含有較濃厚的人文色彩。當時人們還不可能認識到幾千年後才探明的生物學「物質結構」,因而不可能從細胞、分子、基因層面建構中醫學概念,而如今中醫基礎研究卻要由此出發,揭示它們的生物學基礎。幾十年來,這種以尋找「物質基礎」為目的,以客觀化、規範化、定量化為要求,以實證、實驗為手段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不得不承認,不少成果之間相互矛盾、相互排斥,有的以偏概全、掛一漏萬。這種尷尬局面的形成,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認清中醫學概念及其模型的實質。「氣-陰陽-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說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內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為古代一種思維模型,在認識宇宙生命時,往往常有很多非理性的、機械的照搬和推想,從而與原型產生一定的距離。筆者認為「氣-陰陽-五行」從本質上說,只是古人認識宇宙生命非線性現象的簡單而有效的思維模型,但其中還有一些主觀臆測的因素,還不夠完善,需要在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整合、提升。因為一切模型都來源於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模型也在流動、變化、更新之中。由於生命世界的高度複雜性,藉助於一種或幾種模型往往不能詳盡地、精確地反映原型的結構、屬性和行為。參考文獻1 張其成.模型與原型:中西醫的本質區別.醫學與哲學,1999,20(12):25-272 張其成. 生命的「二體三用」模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1):24-273 張其成.中醫理論模型的特徵、意義與不足. 醫學與哲學, 2000,21(2):45-474 陸廣莘.中醫學之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755 楊學鵬.陰陽五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726 張其成.中醫現代化悖論.中國醫藥學報,1999,14(1):4-8陰陽量化高等中醫院校《經絡學》教材載:「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少) 來分,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 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氣有多少異用也。」「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兩陰交盡也

《周易·繫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分,兩儀成,兩儀即天地,陽( - )代表天,陰( - - )代表地。兩儀生四象,是陰陽相重,陰陽交合而至。即( - )陽與陽相重( = )為太陽, ( - - )陰與陰相重( = = )為太陰,陰與陽交合為少陽,陽與陰交合為少陰。一陰在一陽之上為少陰,亦即太陽之中所生的一點陰氣,一陽在一陰之上為少陽。由於陰陽的變化,化生為太陽、少陰、太陰、少陽。

陽明、厥陰所依據的哲學理論基礎是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為和。」

陰陽論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其上,陰務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症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陰陽變化的基本法則(國際河洛文化研究院,上海 201822)摘要:《易》以道陰陽。中醫理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是其根本。說到陰陽,很難用語言文字表述。易經與佛經、聖經的不同之處在於易經除了文字以外還有一套獨特的卦爻符號系統。我們把陰爻━ ━與陽爻━━━看成是兩個本徵態:自旋向上用陽爻━━━表示,自旋向下用陰爻━ ━表示。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一個疊加態。是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不測的糾纏態。陰爻━ ━它既可以表示陰「0」,也可以表示陽「1」;陽爻━━━同樣,既可以表示陽「1」 ,也可以表示陰「0」,也就是說它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藉助「二進位」,我們給出八卦陰陽變化之順逆圖。太極圖是陰陽變化之形象、圖像表示法,陰陽順逆圖則是陰陽變化之符號、數象表示法。其陰陽變化的規律是:順式:由上向下進位。下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不變。陽爻━━━為陽「1」,不變;下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 逆式:由下向上進位。上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上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陽爻━━━為陽「1」。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話正是對八卦陰陽變化規律的語言文字表述。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易》密不可分。從《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來看:其陰陽應「象」顯然是《歸藏》之象。《歸藏》與《周易》一樣,也是逆知未來的。伏羲創立八卦的目的—告訴我們後人:陰陽變化的法則。本文所說的則是伏羲女媧所參透的陰陽變化的最基本法則。關鍵詞:陰陽;陰陽順逆圖;陰陽變化的基本法則;《黃帝內經》;《歸藏》《易》以道陰陽,《玄》亦說陰陽。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易》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中醫理論博大精深,陰陽學說是其根本。說到陰陽,自然想到何祚庥之語: 中醫里的陰陽五行,簡直不知所云,越聽越糊塗。 吳文俊也說:陰陽五行沒有科學的影子。能不能把陰陽說得明白些?看來用語言文字很難表述。眾所周知,在世界古老的幾大經典中,易經與佛經、聖經的不同之處在於易經除了文字以外還有一套獨特的卦爻符號系統:陰爻,陽爻、八卦、六十四卦。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人把宇宙萬物分為陰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全在於陰陽二氣的運動。天地形成之初,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上升為陽,用陽爻━━━表示;下降為陰,用陰爻━ ━表示。有人說陰爻━ ━即二進位中的「0」,陽爻━━━即二進位中的「1」。如伏羲六十四卦可以看成一種二進位制數表示方式。其實,《易經》中的陰爻━ ━、陽爻━━━與二進位中的「0」和「1」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伏羲六十四卦只是個特例。要把它說明白,恐怕得藉助量子信息原理。我們知道:在量子比特位中,一個比特位上可以同時放一個0跟一個1,疊加。量子計算主要靠粒子的自旋,粒子有自旋向上,也可以自旋向下。我們把陰爻━ ━與陽爻━━━看成是兩個本徵態:自旋向上用陽爻━━━表示,自旋向下用陰爻━ ━表示。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一個疊加態。是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不測的糾纏態。陰爻━ ━它既可以表示陰「0」,也可以表示陽「1」;陽爻━━━同樣,既可以表示陽「1」 ,也可以表示陰「0」,也就是說它是不清晰的,不確定的。藉助「二進位」,我們先給出八卦陰陽變化之順逆圖。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文中陰陽順逆圖即《易》變化之門。如果說太極圖是陰陽變化之形象、圖像表示法,那麼,陰陽順逆圖則是陰陽變化之符號、數象表示法。我們把陰陽順逆圖用文字轉化為八種基本形式:  第一式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逆:乾巽離艮兌坎震坤第二式順:乾兌離巽震坎艮坤 逆:乾巽離兌艮坎震坤第三式順:乾兌坎震巽離艮坤 逆:乾巽坎艮兌離震坤第四式順:乾兌坎巽震離艮坤 逆:乾巽坎兌艮離震坤第五式順:乾艮離震巽坎兌坤 逆:乾震離艮兌坎巽坤第六式順:乾艮離巽震坎兌坤 逆:乾震離兌艮坎巽坤第七式順:乾艮坎震巽離兌坤 逆:乾震坎艮兌離巽坤第八式順:乾艮坎巽震離兌坤 逆:乾震坎兌艮離巽坤其陰陽變化的規律是:順式:由上向下進位。下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不變。陽爻━━━為陽「1」,不變;下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這種變化規律在古代氣功、武術理論書籍里多有體現。如岳飛《九要論》就有:「夫氣主於一,可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下行為陰,陰氣上行即為陽,此陰陽之分也。」之語。以順式為例:下爻如為陰爻━ ━,陰氣下行為陰。陰氣下行則陽氣上升,陽氣上升為陽;下爻如為陽爻━━━,陽氣下行為陰。陽氣下行,則陰氣上行,陰氣上行即為陽。逆式:由下向上進位。上爻如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 ,陰爻━ ━為陽「1」;上爻如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陽爻━━━為陽「1」。《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易》密不可分。《周禮春官》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從《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來看:其陰陽應「象」顯然是《歸藏》之象。《古三墳》載有「歸藏易爻卦八宮分宮取象歌」∶天氣歸、歸藏定位、歸生魂、歸動乘舟,歸長兄,歸育造物,歸止居城、歸殺降;地氣藏、藏歸交,藏生卵、藏動鼠、藏長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門、藏殺盜;木氣生,生歸孕、生藏宮、生動勛陽,生長元胎、生育澤、生止性、生殺相剋;風氣動、動歸乘軒、動藏受種、動生機、動長風、動育源、動止戒、動殺虐;火氣長、長歸從師,長藏從夫,長生志,長動麗、長育違道、長止平、長氣順性;水氣育、育歸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動漁,育長苗、育止養、育殺畜;山氣止、止歸約、止藏淵、止生貌、止動濟、止長植物、止育潤、止殺寬宥;金氣殺、殺歸屍、殺藏基、殺生無忍、殺動干戈、殺長戰、殺育無傷,殺止動。然其有「名」無「象」(卦爻符號),則難以探討。為此,我們先把《歸藏》六十四卦卦名改成通行本形式,使它見其「名」則知其「象 」。《歸藏易》六十四卦:乾、否、無妄、姤、同人、訟、遁、履坤、泰、復、升、明夷、師、謙、臨震、大壯、豫、恆、豐、解、小過、歸妹巽、小畜、觀、益、家人、渙、漸、中孚離、大有、晉、噬嗑、鼎、未濟、旅、睽坎、需、比、屯、井、既濟、蹇、節艮、大畜、剝、頤、蠱、賁、蒙、損兌、夬、萃、隨、大過、革、困、咸賈公彥有云:「據《周易》以八卦為本,是八卦重之則得六十四,。……重之法先以乾之三爻為下體,上加乾之三爻為純乾卦,又以乾為下體,以坤之三爻加之為泰卦,又以乾為本,上加震之三爻於上為大壯卦,又以乾為本,上加巽於其上為小畜卦,又以乾為本,上加坎卦於上為需卦,又以乾為本,上加離卦於上為大有卦,又以乾為本,上加艮卦於上為大畜卦,又以乾為本,上加兌卦於上為夬卦。此是乾之一重得七為八。又以坤之三爻為本,上加坤為純卦……自震、巽、坎、離、艮、兌其法皆如此,則為八八六十卦。」我們依賈公彥之說將六十四卦排列出來,則《周易》六十四卦如下式:乾、泰、大壯、小畜、需、大有、大畜、夬坤、否、豫、觀、比、晉、剝、萃震、無妄、復、益、屯、噬嗑、頤、隨巽、姤、升、恆、井、鼎、蠱、大過坎、訟、師、解、渙、未濟、蒙、困離、同人、明夷、豐、家人、既濟、賁、革艮、遁、謙、小過、漸、蹇、旅、咸兌、履、臨、歸妹、中孚、節、睽、損很顯然,《歸藏》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與賈公彥所說之《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方式如同一轍。從《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的排列看:它是按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離六、艮七、兌八之序數排列的。而《歸藏》六十四卦的排列方式是乾一、坤二、震三、巽四、離五、坎六、艮七、兌八。這是一種「陰陽混合」的排列方式。假如我們象帛《易》六十四卦一樣採用「陰陽相分」的排列方式,則《周易》六十四卦如下式:乾、泰、大壯、小畜、需、大有、大畜、夬震、無妄、復、益、屯、噬嗑、頤、隨坎、訟、師、解、渙、未濟、蒙、困艮、遁、謙、小過、漸、蹇、旅、咸坤、否、豫、觀、比、晉、剝、萃巽、姤、升、恆、井、鼎、蠱、大過離、同人、明夷、豐、家人、既濟、賁、革兌、履、臨、歸妹、中孚、節、睽、損《歸藏》六十四卦如下式:乾、否、無妄、姤、同人、訟、遁、履震、大壯、豫、恆、豐、解、小過、歸妹離、大有、晉、噬嗑、鼎、未濟、旅、睽艮、大畜、剝、頤、蠱、賁、蒙、損坤、泰、復、升、明夷、師、謙、臨巽、小畜、觀、益、家人、渙、漸、中孚坎、需、比、屯、井、既濟、蹇、節兌、夬、萃、隨、大過、革、困、咸我們再把帛《易》六十四卦卦名改成通行本形式:乾、否、遁、履、訟、同人、無妄、姤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坎、需、比、蹇、節、既濟、屯、井震、大壯、豫、小過、歸妹、解、豐、恆坤、泰、謙、臨、師、明夷、復、升兌、夬、萃、咸、困、革、隨、大過離、大有、晉、旅、睽、未濟、噬嗑、鼎巽、小畜、觀、漸、中孚、渙、家人、益將《周易》六十四卦與帛《易》六十四卦作比較:《周易》六十四卦與帛《易》六十四卦卦象互為顛倒,正好反了個身,無一例外。其實,《周易》六十四卦與帛《易》六十四卦同屬一個系統,即《易》陰陽順逆第七式。順:乾艮坎震巽離兌坤; 逆:乾震坎艮兌離巽坤。順:乾、艮、坎、震為陽,坤、兌、離、巽為陰。逆: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兌為陰。我們來看看其陰陽變化的規律:順:由上向下進位。乾下爻為陽爻━━━,則陽爻━━━為陰「0」,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 艮下爻為陰爻━ ━,則陰爻━ ━為陰「0」 ,陽爻━━━為陽「1」,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坎下爻為陰爻━ ━,則陽爻━━━為陽「1」,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震下爻為陽爻━━━,陰爻━ ━為陽「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巽下爻為陰爻━ ━,陰陽變化之數為「3」; 離下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兌下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坤下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整個序列陰陽變化之數為乾0、艮1、坎2、震3、巽3、離2、兌1、坤0。逆:由下向上進位。乾上爻為陽爻━━━,則陽爻━━━為「0」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 震上爻為陰爻━ ━,則陰爻━ ━為「0」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坎上爻為陰爻━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艮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兌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離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巽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坤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整個序列陰陽變化之數為乾0、震1、坎2、艮3、兌3、離2、巽1、坤0。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乾、坤之道也。陰陽互根,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八卦而小成。老子的話正是對八卦陰陽變化規律的語言文字表述。《說卦》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此以乾坤生六子法說周易八卦陰陽之理也。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六十四卦的卦序的排列應是多種多樣的。秦王焚書,《易》以卜存。王弼掃象,象數式微。現存的《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主要有以下幾種:1、通行本卦序;2、伏羲六十四卦序 ;3、京房八宮卦序 ;4、《元包》卦序 ;5、馬王堆帛《易》卦序6、《周禮.大卜》賈公彥疏語所定之卦序排列。這些卦序排列除伏羲六十四卦卦序外,其實都屬於三易中的《周易》序列,即《易》陰陽順逆第七式。它們所要表現的是不同的「象」。如京房八宮卦序:乾、姤、遁、否、觀、剝、晉、大有震、豫、解、恆、升、井、大過、隨坎、節、屯、既濟、革、豐、明夷、師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離、旅、鼎、未濟、蒙、渙、訟、同人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蠱坤、復、臨、泰、大壯、夬、需、比它由《周易》六十四卦變化而來。八經卦乾、震、坎、艮、兌、離、巽、坤與《周易》八卦一樣,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兌為陰。由下向上進位,可得六十四卦陰陽理數表:乾0姤1遁3否7觀15剝31晉23大有16震9豫8解10恆14升6井22大過30隨 25坎18節19屯17既濟21革29豐13明夷5師 2艮27賁26大畜24損28睽20履4中孚12漸 11兌27困26萃24咸28蹇20謙4小過12歸妹11離18旅19鼎17未濟21蒙29渙13訟5同人2巽9小畜8家人10益14無妄6噬嗑22頤30蠱25坤0復1臨3泰7大壯15夬31需23比16其所有本宮卦與一世卦之差為 ;所有一世卦與二世卦之差為 ;所有二世卦與三世卦之差為 ;所有三世卦與四世卦之差為 ;所有四世卦與五世卦之差為 ;所有五世卦與遊魂卦之差又為 ,最後一卦回歸《周易》六十四卦本宮。在京房八宮卦中,只有本宮卦與歸魂卦是原《周易》八宮卦的本卦。「遊魂」為變:陰陽之數變也;「歸魂」: 回歸《周易》本宮也。哪有什麼鬼神迷信之說?再看《元包》卦序:太陰第一(坤)太陽第二(乾)少陰第三(兌)少陽第四(艮)仲陰第五(離)仲陽第六(坎)孟陰第七(巽)孟陽第八(震)坤、兌、離、巽為陰,乾、艮、坎、震為陽。很明顯:由《帛易》六十四卦變化而來。有人認為:《元包》八卦的排列次序,體現了《歸藏》之旨。此乃門外漢之言也。然其八宮卦序採用的是京房卦變式排列,此種排列與《帛易》六十四卦異曲而同工。包者,藏也。「陰陽順逆」包含其中。我們再來看《歸藏》六十四卦:《歸藏》八卦乾、震、離、艮為陽;坤、巽、坎、兌為陰。它屬於《易》陰陽順逆第五式逆式:乾、震、離、艮、兌、坎、巽、坤。與《周易》一樣,《歸藏》也是逆知未來的。其陰陽變化的規律是:乾上爻為陽爻━━━,陽爻━━━為「0」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 震上爻為陰爻━ ━,陰爻━ ━為「0」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 離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艮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兌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3」; 坎上爻為陰爻━ ━,陽爻━━━為「1」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2」; 巽上爻為陽爻━━━,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1」;坤上爻為陰爻━ ━,整卦陰陽變化之數為「0」。整個序列陰陽變化之數為乾0、震1、離2、艮3、兌3、坎2、巽1、坤0。《易》以道陰陽。由《歸藏》八經卦-乾、震、離、艮、兌、坎、巽、坤。我們很容易推出《歸藏》「太極式」六十四卦:乾0、復1、同人2、遁3、履4、訟5、升6、否7、小畜8、震9、家人10、漸11、中孚12、渙13、恆 14、觀15、大有16、屯17、離18、旅19、睽20、未濟21、井22、晉23、大畜24、隨25、賁26、艮27、損28、蒙29、大過30、剝31、夬31、頤30、革29、咸28、兌27、困 26、蠱25、萃24、需23、噬嗑22、既濟21、蹇20、節19、坎18、鼎17、比16、大壯15、益14、豐13、小過12、歸妹11、解10、巽9、豫8、泰7、無妄6、明夷5、謙4、臨3、師2、姤1、坤0。乾、復、同人、遁、履、訟、升、否、小畜、震、家人 、漸、中孚、渙、恆、觀、大有、屯、離、旅、睽、未濟、井、晉、大畜、隨、賁、艮、損、蒙、大過、剝為陽,夬、頤、革、咸、兌、困、蠱、萃、需、噬嗑、既濟、蹇、節、坎、鼎、比、大壯、益、豐、小過、歸妹、解、巽、豫、泰、無妄、明夷、謙、臨、師、姤、坤為陰。「象」、「數」一一對應。如把它排列在圓圖上,即構成和伏羲六十四卦太極圖一樣的《歸藏》六十四卦太極圖。帛書《易之義》曰:《易》之義誰(唯)陰與陽,六畫而成章。《說卦》云:(伏羲)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我們有理由相信,伏羲創立八卦的目的—告訴我們後人:陰陽變化的法則。本文所說的則是伏羲、女媧所參透的陰陽變化的最基本法則。參考文獻:[1]楊賢.帛書《周易》淺析[A].第十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術研討會[C]2008[2]《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Mail:guojiheluowenhua@126.com
推薦閱讀:

靴裙搭配法則 靴長與裙長的愛恨情仇
男性養生:男人一生的不老法則(組圖)
與神對話中文讀書會-我們幹嘛聚在一塊兒? 慶典聚會的吸引力法則應用 [討論區 - 生活心得...
男人出軌離不離?七種預判法則
緣起心樞論--緣起法則

TAG:量化 | 中醫 | 模型 | 五行 | 變化 | 法則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