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索:嬰幼兒大腦之謎(中央十套)

新學家堅持到今天,執著於孩子6歲前的早期教育,執著於『自然教育』與『經典教育』並行,執著於孩子個性化、差異化、提前化的教育。

有家長說不要太早『開發』孩子的『智力』,有家長認為孩子的智力越早開發越好,有家長說兒童時代就應該多玩,有家長覺得有『科學』論證過的東西可信度高些,還有很多家長還想具體了解下我們具體操作層面執行的馮德全教授的『立體早教法』與賴國全老師的『累積式』教育法的特點...

我們花了一點時間,找到了一些資料,『拉』來一些『科學』的論證,『找』來一些現實的數據,『抄』來一些可信的理論;其中有中央十套『科技-探索』的一期關於『兒童早教』的節目,有馮老提供的素材,有賴老師提供的素材,文字資料整理花了一些時間(其中大部分是對照「科技-探索:嬰幼兒大腦之謎(中央十套)」視頻語音記錄的,如有錯漏,望大家指正。),希望大家看後積極留言討論,謝謝!

1972年,美國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的安德魯-沃森教授再在撰寫一篇有關歷史上百位具有特殊才華的科學家,藝術家的論文。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好奇:愛因斯坦、達芬奇、貝多芬,這些赫赫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在童年時代就已經展現了非凡的才能,為什麼則這些天才在童年時期就擁有了非凡的天賦?難道這些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嗎?

早期教育促進兒童大腦的發育。

我們知道,在人體的所有器官中,大腦最重要,因為人體的其他器官相對都比較無能,在許多方面甚至還不如動物。比如在體力上,人不如牛;在速度上,人不及馬;在水裡,游泳健將怎麼也比不上魚兒靈活;在天空,人自己不能飛翔,只能望鳥興嘆……但是,人類為什麼還能主宰地球,成為萬物之靈呢?因為人有世界上最高級的物質——大腦,所以恩格斯把人腦產生的心理功能稱之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

所有的動物在出生之時都要靠發揮自身優勢去適應大自然,以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如:獸類總優先長出四肢,魚類、優先生長尾、鰭和腮。人體的發育則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腦部優先生長。其實,這種現象和動物一樣,也是在發揮自身的優勢,也是為了生存。而且人不僅要適應大自然,還要適應社會環境,這些都迫使腦優先發育。新生兒頭最大,頭圍與胸圍相等,出生九個月後,腦重增長一倍,3歲時增長兩倍,五六歲時,大腦基本成熟,跟成人水平已相差無幾;而人的其他器官:心、肺、骨骼、肌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要達到基本成熟的水準,則需要15~18年!

但孩子的大腦在六歲時基本成熟,並不等於它已經發達,因為成熟並不等於發達。正如侏儒病患者成年後,身體各器官都成熟了,但其身高、體重都談不上發達和健全。同樣,人的大腦會自然地成熟,但並不能自然地發達,所以有人聰明,有人愚笨;有人靈秀,有人遲鈍……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因為人腦功能即心理的發育和發達有很大的差異。

腦的發達需要兩種營養:一是食品營養,二是精神營養,因為腦既是肉體之軀,又是精神活動的器官,沒有食品營養和精神營養的雙重作用,腦是發達不起來的。這就是人腦器官發育的特殊性,也是人聰明與否,性格優劣與否的奧秘所在。

隨著科技的發展,今天,科學家們已經有能力,深入到嬰幼兒大腦中一探究竟,揭開以前無法解釋的奧秘。最新研究表明,人腦的每一項功能的發達與否,完全取決於一種神秘特殊的物質,這就是:腦突觸!人的大腦神經網路是由數百萬億個腦突觸鏈接起來的,數千億個神經元組成的。如果把神經元比喻成一個個城市,那腦突觸就是連接各城市之間的道路,腦突觸越多,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越發達,腦功能也就越發達。

科學家們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剛生下的同一窩小白鼠分成A、B兩組,A組的小白鼠住在有吃有玩、有聲有光的環境中;B組的小白鼠住在只有吃,沒有玩具、沒有聲和光的環境中,兩組小白鼠吃的是同樣的食品。飼養一段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再解剖它們的大腦時發現:A組的白鼠腦的分量重、體積大,神經元長得飽滿,腦細胞「突觸」也非常多;而B組的白鼠腦的分量輕、體積小,呈萎縮狀態,腦細胞的突觸幾乎不長。由此可見,老鼠的大腦生長和發育離不開豐富的精神營養。人是精神的動物,不言而喻就更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心理營養了。可見生命現象中大腦「用則進,廢則退」 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早期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孕育期和一生下來就被誘發起用腦的興趣,多聽、多看、多想、多做、多對話,讓孩子快樂用腦,天天用腦,這樣,腦子就越用越靈活,越用越發達,越用越聰明,並且身心也更健康,性格也更活潑。

那為什麼說,腦突觸越多大腦功能越發達呢?這是因為人腦的每一項功能,都是由一組神經元共同完成的,腦突觸越多,參與工作的神經元越多,功能就越發達。比如說人腦在記憶時,有的人有100萬個神經元參與工作,他瞬間可以記憶住4—5位的數字。而有的人腦突觸發達,有200萬個神經元參與工作,那麼他瞬間可以記憶住的數字是8—10位。腦突觸的數量決定了人的大腦的發達速度。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聰明,有的孩子智商卻很普通呢?而相關研究進一步表明,從懷胎6個月到3歲,是大腦神經網建設的最為關鍵的時期,這一階段,腦突觸的發育幾位迅速,每個神經元具有的腦突觸的數量將由出的2500個左右急增至10000—15000個,而到六歲時腦突觸發育趨於完善。大腦神經網將完成80%的發育,科學證實腦突觸的數量決定了人的大腦發達程度、0—6歲時腦突觸發育的黃金期,這個期間,腦突觸的發育情況,決定了人今後的智力。

那麼腦突觸的生成,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1983年,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鮑勃-雅各布斯博士,在針對2342名兒童長達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腦突觸的生長於外界的信息刺激有著密切的關係。利用腦部的顯影技術,鮑勃-雅各布斯博士更是發現:當不斷的給嬰兒傳遞音樂信息時,負責聽力的神經元就會不斷長出新的突觸,孩子的樂感不斷增強,能準確分清88個半音。而普通孩子只能分清30多個半音。當不斷的給嬰幼兒顏色信息刺激時,負責視覺的神經元,同樣的會不斷地生長出新突觸。研究還發現,人的性格、智商、情商的形成,也與外界的信息刺激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孩子從小就接受快樂的信息,孩子的性格就樂觀開朗。如果孩子從小接受溺愛、嬌慣的信息,那孩子就會向任性的方向發展。而到六歲時,腦突觸就會形成固定的神經網路,一生都很難改變,腦突觸的數量決定了人的大腦發達程度,而外界信息的刺激,又決定了腦突觸的發育。如果科學家們能找到一種充分刺激腦突觸發育的早期教育方法,那麼是不是孩子所具備的每一項潛能都能被完全開發出來呢?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像愛因斯坦一樣的智慧,達芬奇一樣的天賦呢?

上世紀70年代,早期教育已經成為一項新的課題,在全世界悄然興起。開展早期教育已經引起了各國的注意。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幼兒教育5年計劃。隨後英國、法國、日本也正式把早期教育納入國策。1978年2月的某一天,時任教育部兒童潛能開發顧問的馮德全教授,接到了關於開展嬰幼兒早期教育研究的命令。隨後的一個月,「嬰幼兒潛能開發課題組」在武漢成立。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項研究會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改變近百萬名青少年的命運。馮德全教授的研究目的在於:在0—6歲大腦發育黃金期,尋求科學、實效的方法來促進腦突觸的發育,充分開發人腦的想像力、記憶力、分析力、音樂、美術等18個方面的潛能。給予孩子更為科學的早期教育。就在上個世紀末,一大批具有特殊才能的青少年,經常出現在國內的各大媒體上:8歲兒童獲奧數冠軍,3歲的小畫家開個人畫展,4歲的孩子破吉尼斯紀錄,清華大學有史以來最小的碩士研究生等等。當人們正為這些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特殊才華震驚時,很難想到,這群才華橫溢的孩子,正是馮德全教授研究的立體早教法培養出來的。

2007年9月,全國各大媒體都紛紛報道一則這樣的新聞:家住山西太原13歲的少年孫天昌以659份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而當年的清華大學的錄取線只有654分。新聞還報道了在孫天昌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應用立體早教法培養他,三歲時孫天昌就能認識2000個漢字,4歲時開始博覽群書,10歲時通過英語四級考試。令人詫異的是年僅13歲的孫天昌為什麼會具有如此高超的智商?難道,依據人的大腦發育規律應運而生的立體早教法真的把孫天昌的智能完全開發出來了嗎?這一點我們通過對孫天昌的大腦,進行功能核磁掃描,可以完全檢測得到的。功能核磁是一種沒有任何損傷的最直接捕捉人類大腦活動的技術,在對孫天昌的測試中可以明顯的發現:通過立體早教法從小的培養,孫天昌的大腦明顯比普通人發達。當他思考時,大腦右側頂葉上部都有強烈的活動,而普通人思考時只有在左側頂葉後部較為興奮。這說明他在思考時,參與工作的神經元遠遠多於普通人。

孫天昌母親說:「我覺得早期教育最大的心得對我們來講,就是培養了孩子的早期閱讀。早期閱讀可以點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早期閱讀可以給孩子後續的成長,鋪墊下一個堅實的良好的基礎,這是孫天昌最收益於早期教育的一點,這個早期閱讀不僅是能讀童話故事,包括數、理、化、生物、歷史、地理、天文方方面面得知識。只要孩子『打開讀書』這個適應以後,就是都可以讀,包括他的教科書,很多記者採訪的時候都很奇怪:孫天昌怎麼把教科書當成課外讀物的一種來讀呢?但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就是所有的書都在讀,教科書只是他大量讀物中的一種,早期閱讀讓孩子為後續的學習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學習起來非常輕鬆,另外我們覺得最大的心得還有一個:孩子的生活特別豐富,早期閱讀絕不是培養一個小書獃子、小學究。更多的是培養一個健全的孩子,性格健全,心理健康,這樣一個聰明、快樂、健康、自信的孩子。給他豐富各種各樣的活動,在生活當中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各種各樣生活當中的事情他都在做,這應該是最得意的地方了。」

通過功能核磁掃描我們了解到,孫天昌大腦的發育遠遠大於普通人,那麼,立體早教法又是如何把他的智商開發出來的呢?

「從科學角度講,人類的大腦僅開發了10%,還有很大的空間,馮德全教授研究的立體早教法之所以可以把人的智商、潛能開發出來,關鍵在於方法非常科學,比如說在大腦發育最佳期用立體早教法開發孩子的想像力,那孩子大腦想像的神經元的數量能達到600萬個是普通人的1.5倍」一位資深大腦研究教授如是言。

吉林琿春,18個月的趙熙兮,通過立體早教法的培養,已經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懂的100以內的加減法,超出常人的記憶力,連她的父母都感到驚訝。智力開發出來了,又擁有了極高的藝術天賦,小熙兮的人生有了更高的起點。

熙兮爸爸說:我現在和我朋友和親屬都說:不要以為給孩子留多少財產,留多少錢就對得起這個孩子。其實都錯了,你個她好好培養,讓她長達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比留給她多少錢都強。

立體早教法之所以能把人的智商潛能開發出來,關鍵在於方法的科學性、實效性。科學性是指立體早教法緊緊抓住了0—6歲兒童腦突觸發育的黃金期,結合大腦負責智力、色彩、音樂、記憶、分析等方面的腦突觸生長特點,應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對腦突觸進行最持續最敏感的刺激,促進其快速發育,從而把人潛在的智商、潛能全部開發出來。如,開發視覺語言,不僅讓孩子擁有超強的形象記憶力,還能讓孩子在遊戲當中認識各種漢字,3歲識字2000,四、五歲博覽群書,而早期閱讀又可以鍛煉孩子的想像力、分析力,可以說整套方法既科學又巧妙。而時效性,指的是立體早教法,把深奧的原理簡單化、生活化。家長無需投入過多的精力與資金。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教,遊戲中學,就能將孩子的每一項潛能開發出來。

2007年5月10日,馮德全教授向國家提交了一份長達20萬字的研究報告。報告表明,如果家長能在0—6歲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應用立體早教法培養孩子就可以達到以下標準:一、孩子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如:能聽出88個半音的變化,分辨出1000種色彩,擁有多項才藝或特長。二、智商高超,負責想像、記憶、分析的腦突觸、神經元數量遠遠多於普通人,具有超強的想像力、記憶力、分析力。智力水平達到了普通人的2—3倍。三、可以及時糾正孩子的任性、自私、脾氣大、膽小等負面性格,幫助孩子養成活潑開朗、獨立自主、勤勞勇敢。一生受益的好性格。

2006年10月,年僅7歲的朱德睿完成了長達318米的《論語》書法長卷,與此同時,他的鋼琴考試剛剛通過了國家九級考試。而讓他父母最欣慰的並不是孩子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天賦,而是通過應用立體早教法,從小讓小德睿養成了活潑開朗、堅忍不拔的性格。

從懷孕到6歲,人的大腦完成了80%的發育,科學家們已經證實,這期間的大腦發達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的智力、性格。如果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每一位家長都能夠運用立體早教法來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那孩子的未來就能有更高的起點,更健全的人格,更積極的人生。

2007年,國務院在《關於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決定》的文件中正式指出加強兒童早期教育工作。這標誌著我國的早期事業掀開了新的篇章。

我們在列舉這些事例與理論時,猶豫了很久,也討論過:這樣是否有『太過』的嫌疑,是否有『鼓吹』的嫌疑,是否有『推銷』的嫌疑,好像就是我們的方法好,就是我們的理論高。

但,經過我們的實踐確實證明了很多東西:馮老的理論確實能幫到孩子!賴老師的方法確實簡便易行!好東西為什麼不與大家分享?!把孩子帶好有什麼不可以?!「一切事實,勝於雄辯。」言簡意賅。誠如我們指導老師何振老師說過的那樣:在兒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堅持與前行道路上,我將堅定不移的走下去。我們也是!

請不要誤會:

我們不是培養什麼天才兒童,只是把孩子的天性引導上一個正確的道路;

我們不是教育什麼超常少年,只是讓孩子的人生高度能更上一個台階;

我們不是想讓孩子成為什麼『家』,只是給孩子的內在有個更為堅實的基礎;

因為,每一個孩子確實就是一個天才!


推薦閱讀:

【棒針】一款特好織的童背心~還有一款從上往下織的嬰幼兒開衫
帶嬰幼兒坐飛機須知
嬰幼兒乳牙期護理要訣
WHO警告:不要給1歲以下嬰兒吃蜂蜜!
從上往下織嬰幼兒棒針...

TAG:科技 | 大腦 | 幼兒 | 探索 | 嬰幼兒 | 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