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論文】文化消費文化產業論文(共3912字)
一、安徽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現狀概述
從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增長速度來看,安徽呈現出較快的增長勢頭,從2008年的526.7元增至2013年的956.03元,年均增長率為16.3%。從文化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來看,也有明顯提升,從2008年的5.53%逐年增加到2013年的7.04%。安徽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在中部六省具有一定比較優勢。數據分析顯示:2007—2011年,安徽省城鎮居民年均文化消費年長率為14.2%,僅落後於河南,處在中部地區第二。安徽城鎮居民平均文化娛樂用品支出從2007年的259.91元逐年增至2012年的413.61元,在中部居於第三位,高於河南、湖北和江西。農村居民平均文教娛樂支出從2007年的283.17元逐年增至2013年的376.66元,2011年僅落後山西,處在中部地區第二。
二、安徽省居民文化消費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安徽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雖呈現出增量趨於加速、產品趨於豐富、服務趨於多層等良好態勢,但也存在與全省城鄉居民對文化消費日益增長的期求,以消費拉動文化發展的需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等狀況。
(一)在消費總量上,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
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是反映居民文化消費水平高低和居民文化生活質量的綜合性指標。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人均GDP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出現「井噴」。據統計,2013年安徽全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038.87億元,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理論上分析,居民文化消費應進入快速增長的「井噴」階段,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統計部門的數據來看,2012年和2013年安徽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支出佔全部消費比重均超過7%。2012年,居民文化消費總體增速為9.24%,小於12.1%的經濟發展速度。
(二)在消費水平上,存在區域間、城鄉間和群體間的不平衡
一是區域間文化消費不平衡。安徽各市間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差距較大,從文化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比重來看,2012年佔比最高的蕪湖市達到9.02%,比最低的淮北市高3.47個百分點。2013年安徽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達到2411.16元,最高的馬鞍山市(3719.26)是最低的六安市(1361.57)的2.73倍。在公共文化資源擁有方面,2012年阜陽市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56.46萬冊,居全省第12位,僅相當於全省總藏量的2.49%,約為合肥市的1/10;而其人口數卻佔全省總人口數的14.9%(常住人口數約佔全省的12.8%)。二是城鄉間文化消費不平衡。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消費支出明顯落後於城鎮,2013年蕪湖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是2456.06元,其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為610.84元,僅是城鎮的1/4。三是不同群體間文化消費不平衡。需要引起關注的農民工、下崗職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文化消費水平堪憂。安徽是農民工輸出大省,農民工能享受的文化服務偏少,業餘文化生活總體單調,文化消費能力、消費時間、消費頻率等方面問題較多。
(三)在消費結構上,新興文化消費發展不夠
文化消費結構是指城市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中各項消費資料的種類和比例關係,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市居民文化消費狀況的重要標誌。文化消費結構一般被分為較低層次和較高層次兩種,前者是指娛樂性、享受性和消遣性的文化消費,後者是指發展性、知識性和智能性的文化消費。從近幾年的文化統計年鑒可看出,安徽居民文化娛樂用品消費遠低於文化娛樂服務消費,具體表現為看電視、聽廣播、閱讀報刊雜誌和上網是主流文化休閑娛樂方式,而涉足欣賞藝術演出、創意手工製作、繪畫、收藏等文化活動的居民相對較少。從全省來看,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品種還比較單一,消費層次整體不高,新興文化消費發展力度有待增強。(四)在消費供需上,有效供給矛盾突出制約安徽居民文化消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較為嚴重的供需矛盾。從供給來看,近年安徽實施了文化惠民工程,不斷增強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但安徽文化消費產品總量供給不足的問題並未根本解決,如一些鄉村文化站、農家書屋、活動中心雖然硬體設施較為齊備,但存在著圖書種類少更新慢、文化產品單一陳舊、文化活動匱乏等問題。目前,安徽縣級電影院屏幕總數較少,全省不到一半的縣有數字影院,遠未滿足縣城及周邊農村消費者的需求。從需求來看,部分文化產品超出了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特別是一些高雅的文化消費,如音樂、舞蹈、戲劇、美術、藝術品收藏等,在價格上都高於普通民眾的心理預期。文化產品還存在結構性矛盾。政府推進文化消費的政策大多都集中於廣播電視、書報雜誌等傳統文化產品,對新興的文化消費需求呼應不夠,對特殊群體文化需求重視不夠。
三、推動安徽文化消費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增強文化產品供給能力
安徽文化產業發展要堅持以政策引路、用政策激勵、靠政策支持,在認真落實中央政策的同時,借鑒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經驗,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各市按照省里的規劃,出台高水準、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促進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在文化產業政策法規、公共服務平台、投資融資體系、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強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要進一步發掘安徽豐厚的文化底蘊,提倡創作體現徽風皖韻的原創性作品,製作既體現安徽特色又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文化精品,分類打造面向市場、面向全國的一流文化產品品牌、文化節慶品牌和文化園區品牌。同時,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皖中、皖南等文化產業先發地區,可整合現有文化產業資源,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以實現產業集聚效應,推動產業做大做強。皖北地區城市應根據各自優勢,建好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品基地和文化旅遊項目等文化載體,重點打造淮北洪庄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淮南志高動漫基地、亳州老子文化生態園、蚌埠星宇文化創意產業園、宿州神遊天下動漫產業園等重點項目。
(二)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培育多元文化消費主體
在安徽當前的經濟條件下,擴大文化消費,一是要特別重視適應數字化、網路化發展的新形勢,培育新型業態。扶持計算機網路和手機等新型傳播載體帶來的新媒體、新業態,力爭形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相融合、共同發展的格局。二是圍繞建設動漫大省的目標,著力發展動漫產業。謀劃並建設以合肥、蕪湖兩個國家級動漫基地為龍頭,輻射帶動馬鞍山、池州、淮南、蚌埠等動漫產業集群點的動漫業發展新格局。三是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工業、農業、旅遊、體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產業產品的附加值。四是通過開展文化課堂講座、藝術鑒賞培訓以及在媒體開闢文藝評論專欄等形式,有效提升百姓的文化品味。五是加大宣傳,尤其要加大對文化品牌的廣告宣傳力度,重視文化形象包裝,激發消費者旅遊、購物、經商的熱情,引導人們轉變文化消費觀念,提升生活文化內涵,釋放文化消費新活力。
(三)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目的是完善文化消費的支撐平台,滿足人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進而幫助人們提升文化層次。同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原則,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具有公益性,它決定了必須建立起同政府財力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投入保障機制。同時,還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通過資助項目、興辦實體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讓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決定了必須堅持向城鄉基層傾斜。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解決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時,要抓住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一契機,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鎮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交通建設等相互銜接,建設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四)細分文化市場需求,縮小城鄉文化消費差異
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的高低與經濟收入水平密切相關,政府在努力縮減城鄉收入水平差距的同時,還應當細分農村市場需求,制定傾向農村的文化政策。首先,創新吸引文化消費的方式。在推行文化下鄉、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舉辦反映農村生活符合農村居民喜好的演藝活動等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對農村居民發放「文化消費券」,免費讓他們看書報期刊、電影、電子音像製品等新方式,吸引農村居民進行文化消費。其次,提供資金支持,優惠農村市場。具體來說,就是對農村文化產業設立專項資金援助,在市場准入、稅收方面予以優惠,對從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文化企業,其拷貝銷售、版權轉讓、影片發行以及農村市場放映收入等可免徵或減征增值稅和營業稅。第三,依託農村文化資源,壯大農村文化產業。安徽歷史悠久,民間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不同地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都有可依託的本地文化資源,要把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和歷史名鎮、名村建設結合起來,與美好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元素。鼓勵農民自辦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組建農民文藝創作隊伍,扶持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餘劇團,讓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
作者:徐谷波 趙敏
企業文化論文茶文化論文校園文化論文文化建設論文體育文化論文文化產業論文動漫產業論文西方文化論文寢室文化論文宿舍文化論文生態文明論文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