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虞允文墳墓廣場。
虞允文手跡。
今日采石磯風光。
清明回仁壽縣老家祭祖,又專程與眉山詩人周漁先生一道前往虞丞鄉拜謁虞允文先生墓。同行的還有一位叫小龔的女士,是虞丞鄉政府特意派來導引和解說的。 「這座山叫做玉屏山……」小龔開始解說。鄉人為虞允文建好墓後,一宋姓先祖在墓旁辟廬而居,如今已歷13代。這位虞公,憑什麼讓人這樣一守就是13代?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南宋隆州仁壽(今屬四川省仁壽縣)人,紹興年間進士,乾道5年(1169年)為相。淳熙元年(1174)卒,詔贈太傅,賜謚忠肅,墓在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 虞公著述頗豐,其中兩篇早年作品頗為人稱道,一為《辨鳥賦》,一為《誅蚊賦》。虞公乃至孝之人,母親去世後,又伺候父親7年。作《辨鳥賦》,以鳥烏私情,傳人間至孝。 《誅蚊賦》則以蚊蚋為毒人間,喻金「逞威於河內」,主張除惡務盡。這讓我不由想到,虞公在指揮采石磯阻擊戰和楊林渡殲滅戰時的那一種義無反顧的決絕,其抗金的意識,應該在早年便已塑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去年10月,我到南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會中有一天空閑,在馬鞍山市客居的一位同鄉接我去和在那裡營生的幾位川籍人士一聚。本待婉拒,但想到那裡有個采石磯,及歷史上著名的采石磯戰役,遂欣然前往。 是夜,馬鞍山市大雨滂沱。推開窗戶,望著漆黑的雨天,感受著雨滴帶來的草木清芬的氣息。不禁暗想,難道是虞公的在天之靈知道我這位鄉黨遠道來看他,感動得流淚了? 次日放晴,我們坐船到采石磯。 采石磯又名牛渚磯,位於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采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風景瑰麗,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采石磯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獨領風騷,被譽為三磯之首。 南宋紹興31年(1161)十一月,金國遷都汴京。兩個月後,金主完顏亮集32總管、60萬兵力,分4路大舉南侵,並親率東路大軍由壽春攻淮南,勢在一舉滅亡南宋。行前,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決心: 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金軍一路南下,宋軍不戰而潰。及至采石磯,南宋朝廷倉促應戰,「適主將罷職,三軍無主。」當時的情況是,被免的主將毅然離開,新任的主將尚未到達。 這一天,虞公來到采石磯,他是奉命來犒師的。已然抵達對岸的金國騎兵正虎視眈眈,宋軍則三五星散,解鞍卷甲,坐於道旁。虞公見此情形,知道坐等新任的主將到達肯定會誤事,立即召來各位將領,指了指隨身攜帶的行囊說:「金帛、誥命都在這裡,只等著賜給有功之人!」 「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請求與敵決一死戰。」眾將領紛紛表態。也有人好意提醒:「您只是奉命來犒勞部隊的,並不曾受命督戰。我軍才18000人,要對付北岸的此路20萬金兵,如果戰敗,您擔得起這個罪過嗎?」 「在危及國家的緊急關頭,我怎麼能夠逃避責任!難道還有別的選擇嗎?」虞公說。這讓我想起林則徐的一句聯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虞公來到江邊,只見江北已築起高台,高台兩邊立著兩面紅旗、兩面五彩旗,中間是一黃色車蓋,完顏亮傲慢地坐在車蓋下。 探子來報:「完顏亮昨天殺了白馬、黑馬祭天,與眾將士盟誓,今天就要渡江,到玉麟堂做早飯,先渡江者賞黃金一兩。」 虞公遂沿江布防,命宋軍匿於山後。金軍以為采石磯無兵把守,及近南岸,宋軍早已列陣相待。當地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金軍退回去已不可能。宋軍的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金軍船隻底平且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衝擊,金兵大敗。 這就是著名的采石磯阻擊戰。是中國歷史上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誰能想到,這居然是從未帶過兵的一位文弱書生的臨場發揮及臨陣指揮。有這樣的同鄉,是頗值得驕傲的。雖然我們之間相隔有800多年的時空,但是,我們出生於同一片土地,有著一個共同的故鄉。 那一天,我登上翠螺山頂,望著不盡的長江,彷彿看到了那一場鏖戰……但只是那麼一瞬間,一切又復歸平靜,僅見逝水滔滔。赤壁一勝三國成淮淝一勝南北定 我的故鄉縣名非常吉祥,叫仁壽縣。不過,在我的少年時代,故鄉還比較貧窮。 青年時出了縣界,當有人問及籍貫,如實告之,對方常常會想到「人瘦」二字,好像故鄉的名字也成了貧窮的代名詞。 現在不一樣了,即便想到「人瘦」,還可以想到易安居士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亦是頗有詩意的。 據《資治通鑒》記載,隋初,今天的仁壽地區名普寧縣。隋文帝開皇3年(583),楊素奉命在此建造仁壽宮,為合聖意,於開皇18年(598)改「普寧」為「仁壽」。仁者,仁厚也;壽者,長壽也。此即「仁里壽鄉」。 一片土地上好不容易出了一位丞相,而且還是非常「正能量」的丞相,鄉人當然要大加讚許。當地政府把虞公墓所在鄉命名為虞丞鄉,所在村命名為丞相村,永志紀念。 是的,中國歷史上的丞相多了去了,誰記得住那麼多啊?但是,這位「虞丞」被記住了。 周先生和小龔並不知道我曾到過采石磯,他們把那場戰役視作挽救南宋危局的一次決定性勝利。這也沒錯。偏安一隅的南宋從此又太平了30多年。龔小姐在講過采石磯阻擊戰後,又講起了楊林渡殲滅戰。 如果說采石磯阻擊戰尚屬被動還擊,而且還費了許多口舌「說以忠義,鼓舞士氣」,那麼楊林渡殲滅戰就從容得多了。 也許是挾了采石磯阻擊戰的餘威,虞公在楊林渡寬闊的江面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不,不是貓捉老鼠,應該是貓捉老虎才對。 次日,虞公率水軍主動出擊,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金船出港,宋軍用強弩射,又用霹靂炮轟,再一次大敗金軍。 完顏亮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逃往揚州。金軍的全面敗退,令其內部矛盾激化,完顏亮被政變將士所殺。十二月初,宋軍收復兩淮。 看看,此時的虞公哪裡像是一位文弱書生,簡直就是一位運籌帷幄、叱吒風雲、決勝千里的將軍,甚至可以稱之為軍事家了。至此,波瀾壯闊的采石磯戰役完美收官。 小龔說:「採石大捷是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次戰役。南宋軍民在虞公的指揮下,力挫金軍主力,打破了完顏亮渡江南侵、滅亡宋廷的計劃,加速了完顏亮統治集團的分裂和崩潰,使宋軍在宋、金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采石磯戰役無疑是一場改寫歷史的殊死之戰,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 如果說,天時屬於不可猜度的天意,僅存的就是地利,至於人和,那麼多的宋軍官員中,為什麼只有虞公把大家聚合在了一起? 那位去職的主官可否晚一點去?新任命的主官可否早一點來?這些本該發生的都沒有發生!才使得「被架在火爐上烤著」的虞公一戰成名。 一年後,原本還只是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的虞公,出任川陝宣諭使。據說他在這個職務上,與當時的四川宣撫使吳璘合力進取,又收復陝西數處州郡。 兩年後,虞公被召回都城臨安,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又兩年,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再兩年,為相——到達了他人生的最高峰。 同樣是書生,又是軍事家的毛澤東讀了《通鑒紀事本末》關於採石大捷的章節後,寫下「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這應該是對虞公的最高評價了。出入將相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焉 陽春三月,溫寒適度。踏青、緬人、賞花、會友,都是可以的。 我總是在想,如果沒有采石磯戰役,歷史還會不會記住一位名叫虞允文的書生?恐怕很難說。不過,再詭異的歷史,也只能是歷史本身,是不可以假設的。 虞公拜相不久,即要求鎮撫四川,復為四川宣撫使,再度赴川總理軍政事務。在此後一年多里,他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 從權力中樞來到相對偏遠的四川,看來虞公所想,並非個人進退得失,一門心思均在建功立業上。 《宋史》有《虞允文傳》。我統計了一下,有5000多字,在惜墨如金的史記類著述中,已是非常慷慨的了。 從虞公的簡歷可以看出,他謝世時應該還在四川宣撫使任上。此為正史。按照正史所述,他的死是沒什麼爭議的,或因操勞過度,或因其他疾病,總之應屬善終。 守墓人宋先生卻說:「丞相是被人害死的。」「誰害死的?」乍聽之下,我心裡一驚。 宋先生先是搖搖頭,接著說:「不知道,反正就是一些小人。您肯定知道岳飛,岳飛為小人所害,丞相也是為小人所害,因為他們都是南宋大臣、抗金名將啊!」 我想了想,未置可否。宋先生擔心我不信,又指了指墓頂的一棵樹說:「您看,就是那一棵樹,有時大晴天也會下雨,有人說那是樹在哭呢……哭丞相死得不明不白……」 我突然記起,這座墓地是有那麼一棵會「哭」的樹,甚至請相關專家到現場踏勘,也沒能揭開謎底。對此,省內多家報紙都有過報道。 想想專家都解釋不清楚的事,我自然也解釋不清楚。但仍禁不住多看了那樹幾眼:雖然枝繁葉茂,但又實在是極平凡的一棵樹,因為它此時未「哭」。 把虞公同岳飛類比,我認為是可以的。采石磯戰役看上去像是虞公一次不經意的率性而為,但透過表象,偶然背後有必然。天下讀書人之多,如果沒有虞公那樣的學識、膽魄,就是諸如此類的機遇擺在面前,很多人也難以把握。 岳飛是我自小就景仰的英雄人物,特別是岳母刺字,還有他的《滿江紅》詞,至今讀來仍讓人心潮難平。但我又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傾其一生想改寫歷史,卻始終未能如願。 墓前廣場的虞公塑像仗劍屹立,目視遠方。他心裡仍然牽掛著的,是采石磯?還是楊林渡呢?這時,一首詩的腹稿已然形成,題曰《謁虞允文先生墓》: 偉哉虞公,千古一人一位偉人讀史至此,不由生出如此慨嘆而此時故鄉的梨花雪白宋姓的守墓人講起八百年往事 而一位僅是犒軍的文官為大宋江山,為臨陣之決策者及決勝者采石磯早已風平浪靜但在虞丞鄉,書生仍仗劍屹立「一般情況下,為文官塑像都不佩劍。但虞公的塑像是佩了劍的,因為他是一個例外。」周先生說。 我點了點頭,應道:「按照古人的叫法,既然有了謚號,我們就應該叫他虞忠肅公。可是,那樣的叫法,遠不及一聲虞丞來得親切。」 「是的,這裡的鄉親都尊稱他為虞丞。」周先生道。 一路解說下來,小龔對這個修葺一新的景點似乎很滿意,又介紹說:「去年,縣裡投入資金,對虞丞墓周圍的景觀進行了改造,將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時把守墓人的房屋也進行了拆建,建成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院。通過做工作,現在守墓人的兒子也答應不再外出務工,決定繼續當好第十四代守墓人。」 對當地政府的這些做法,都是可以點贊的。而他們為此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讓更多的人能夠記住:曾經有一位虞丞、虞先生、虞忠肅公,他就安卧在一個叫做玉屏山的地方,那個地方又叫虞丞。 唐毅
推薦閱讀:
※上經有三十卦下經有三十四卦及六十四卦次序又破解「五運六氣」(天干地支)千古之謎
※[轉載]揭開八字算命術千古之迷
※潑皮劉邦何以能成就千古霸業?
※一德:揭秘千古秘術——生辰八字看婚姻的技巧與方法
※《千古風水大揭疑》
TAG: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