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一二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一二集)  2010/8/13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1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三十三面第三行,從當中看起,第三行。

「如《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我們從這裡看起。「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特別提醒我們學佛的同學,一定要重視智慧。現在的社會,在形式上來看好像教育很發達,學校很多。細心去觀察,現在所有的教育,我們通常講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乃至於宗教教育,都不講求智慧了,只講求知識。諸位要知道,知識跟智慧不一樣、不相同,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解決得很圓滿,沒有後遺症,知識是有侷限的,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有些可以解決,有些解決不了,而且後遺症很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廣學多聞,如果沒有智慧,那就是知識。智慧從哪裡學?智慧離不開戒定慧,一定從戒定裡面開智慧,智慧才透得出來;換句話說,人心常在定中,容易開智慧,如果一個人心浮氣躁,他怎麼可能有智慧。所以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最重要的,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顯示出穩重,言語少,動作都很慢。像佛在經上講的比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象。龍我們沒有看見過,可是象看見過,你看大象牠那個樣子,我們講威儀,牠很穩重,站在那裡,走路都很慢,要學那樣的穩重,這是顯示在定中。我這一生遇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就像經上講的「無有不定時」,他說話速度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說。我的速度比較起來是慢了,可是要跟章嘉大師比,我的速度就太快了。他的速度非常慢,一句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說,而且一句跟一句當中一定有一段時間停頓,他不是接著那麼快說出來,行住坐臥動作都非常緩慢。我認識他那一年,他老人家六十五歲了,我相信他在年輕時候就是那樣的心態,從小訓練成的。

所以從前中國人的家教,教小孩,從小就教他動作緩慢,他就養成習慣,很穩重,心很清淨、很定,容易開智慧。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小悟幾乎天天都有,大悟一年也有好幾次,他有智慧。現在人要求速度,什麼都要快,快到心浮氣躁,穩重沒有了,當然智慧也就沒有了,他有的都是一些知識,所以問題出來了。頭一個出狀況的,身體不健康,很多疾病,到中年的時候就很明顯。在古時候,人有疾病多半在老年,中年、壯年不會出狀況,都在老年,現在提前了,現在是青年都出狀況,毛病都出來了。所以求智慧重要,學穩重重要;換句話說,戒定慧重要。戒從哪裡學?從《弟子規》、《感應篇》,認真學習。沒有這兩樣東西,換句話說,人的心靜不下來,也就是定不下來,你表現在外面肯定是心浮氣躁,不必別人看,自己都能覺察到,這個毛病不能不改。所以這兩句話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普賢行才能夠入手,你才能學習。普賢行不是普通人學的,普通人也學,但是不是普賢行。譬如「禮敬諸佛」,我見人都很有禮貌,那是不是普賢行?不是的,你的行像普賢,外表,你的心不是普賢,為什麼?心裡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那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的心,那個修禮敬諸佛是普賢行。所以這兩句話講得就正確,要有智慧開了,你的言行與普賢行就相應。我們今天怎麼學都學不像,主要是心不一樣。

你看他們的心,這底下五句,昨天我們也念了,這就是普賢心。「以不能了知自心」,普賢心是了知自心,我們這上頭加個「不能」,不能了知自心這是凡夫,不能了知自心是沒開悟,不但證悟你沒有得到,解悟也沒有開,解悟是明瞭,你還沒做到。現在我們根本就不明瞭,怎麼知道根本不明瞭?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利害得失,這就是完全不能了知。真正了知,這些念頭沒有了,沒有自私自利,真正像古德所說的愛人如己;不但對待人,對待所有一切的生物、一切萬法,都像對待自己那麼樣的親切。這是普賢菩薩,這是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們,為什麼?他們都修普賢行。普賢行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的,自己真心所現,自己的性識所變,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念頓圓」,念頭才起就是圓滿功德,沒有一樣不圓滿。像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智慧德相,他把萬事萬物歸納成四個字「智慧德相」,沒有一樣不圓滿。德是能量,我們也可以把它說做能力,相是相好、現相,統統圓滿。「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一切諸法的本性不二,是一不是二,這叫開悟,這叫明白了。「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因為你不了、你不知,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所修的一切願行,這不具足就是不圓滿,沒有一樣是圓滿的。我們要修這個功德,修圓滿的功德,你不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現在這個事實真相,在大乘經教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時時要提醒我們,因為我們念頭沒轉過來。學習經教裡面聽的覺得不錯,點點頭,下課就忘掉,一切時、一切處依舊是煩惱習氣當家做主。煩惱習氣它所造的就是業,業有善業、惡業,惡業障道,善業也障道,為什麼?你修行不能圓滿,這就是障道。要怎樣才不障?斷惡修善而不執著善惡,佛法裡講三輪體空,斷惡修善要修清淨心,絕不執著。

下面說,「何以故」,為什麼要這樣說?因為你是「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什麼叫心外起修?你所修的跟心不相應就叫心外起修,六道凡夫心外起修,四聖法界還是心外起修。到什麼地位才不是心外起修?用《華嚴經》來說,《華嚴經》上講的初住菩薩,從他開始,他相應了。初住菩薩是什麼樣的階位?他是什麼地位?他在哪一個階級?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他的地位,這個地位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他住在哪裡?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淨土講的四土三輩九品,他是實報土往生。這不容易,現代人有幾個人能做到?黃念祖老居士當年告訴我,他說現代人沒有一個可以做得到。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我執不難,小乘就做到了;與法性相應,這小乘人做不到,權教菩薩也做不到,十法界裡面沒有人能做到。所以黃念老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心外起修,這就是有漏的,心外與心不相應。心是什麼?心是無為法。惠能大師講得好,心是清淨的,心是不生不滅的。那我們的心呢?我們的心是染污的,不是清淨的,這就不是真心。我們的心是生滅的,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個接著一個,這叫妄心,不是真心。用妄心來修,就是我們用生滅心來修,用染污的心來修,成就的是有漏法。有漏的是什麼?有漏是福德。修有沒有好處?有好處,真正斷惡修善,用染污的心、用生滅的心,果報是什麼?人天福報。小的福報在人間享福,大的福報到天上享福,因為他是有漏的,有漏就是他帶著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斷掉,那就成無漏法,那就跟自性相應。

所以自己想想,我們的心是不是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如果我們的心清淨,與阿羅漢相應;我們的心平等,平等是決定沒有分別,跟菩薩相應;我們的心覺而不迷,那跟佛相應。這經題上好!經題上教我們修行的標準都說出來了,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如果修行把目標定在這上面,這人叫真修,真修行人。他不是求名聞利養,他不是求富貴,他求清淨平等覺,這是什麼?這是求成佛。你看,清淨成阿羅漢,平等成菩薩,覺成佛,他修行求的是什麼?求的是阿羅漢、菩薩、佛陀,這個人叫真學佛,他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他得到龍天善神的擁護。諸位想想看,如果心地真的是追求清淨平等覺,這個世界上有沒有災難?什麼災難與他都不相干,他解脫了、超越了,這個世間再美好他也超越了。所以,他生在實報土,實報土是無比的莊嚴殊勝,他在那裡起不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他也沒有覺得他那裡很好,如果覺得這裡好、那裡不好,分別心不就起來了?有分別就會有執著,他就墮落了,他哪裡是佛!所以,人家居住在那個地方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我們就能想到他沒有分別執著。

如果我們用這個標準做為我們修學的目標,那我們真的,不是行菩薩道,佛道,成佛之道,這時佛法叫一乘法,直捷走成佛之道。念佛好!用念佛這個法門修成佛之道,於世出世間法毫無貪圖,希求之心斷得乾乾淨淨,我只求心地清淨平等覺。這個將來往生到哪裡去?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實報土。他不是方便有餘土,也不是凡聖同居土,他生實報莊嚴土。像我們這樣能行嗎?有很多人懷疑,我罪業太重,我去不了實報土,我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就好,就滿足了。也不錯,不能說你錯,可是,善導大師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善導大師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歷代傳說他老人家是阿彌陀佛應化到世間來的。日本人很相信,日本人崇拜善導法師比我們中國人超過太多了,中國人尊重善導大師的人不多,日本人非常尊重。你到日本去,每個寺廟裡看到善導大師的塑像,還有很多寺廟的招牌就叫「善導寺」。所以諸位看到善導寺,那就是淨土宗的道場,是用善導大師的德號做為寺的名稱。

他老人家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句話,「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講得好!我們如果要是相信這句話,懂得善導大師說這句話的意思,那就是說明,你是四土往生到哪一土、往生到什麼品位,決定在你遇緣不相同。我們今天遇的緣非常殊勝,這個緣是什麼?這個緣是常寂光土的緣,是實報莊嚴土的緣,不是下面的緣。確實有不少,自古以來這種人很多,農村裡面,鄉下阿公阿婆,不認識字,但是人很善良,在佛法裡講他有善根,他要是遇到緣,遇到緣叫他念經他不會念,他也不能記得那麼多,叫他聽經也沒有人給他講經,講經也不一定能聽懂,遇到一個人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臨命終時他往生了,這種人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個遇到緣,緣不殊勝。我們今天遇到的緣非常殊勝,遇到《無量壽經》、遇到《華嚴經》、遇到大乘許許多多經論的教誨,這個緣太殊勝,把四土三輩九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也懂得怎麼成佛的、怎麼成菩薩的、怎麼成阿羅漢的,都搞得很清楚,這個遇緣不同。我們可以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用清淨平等覺的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哪裡去?功夫好的生常寂光淨土,次一等的生實報莊嚴土。這就說明聽經為什麼很重要,聽經的好處在哪裡?幫助我們提升品位,而且是大幅度的提升。

在我們現前,我們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現在災難很多,這個法門幫助你,無論什麼嚴重的災難,你的心地平安,你沒有受到災難絲毫影響,你心是平靜的,不驚不怖,沒有恐怖。你看看,這個經教有這麼大的力量。心地安定,不受影響,外面再大的災難它都影響不了你。縱然在災難當中死亡,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就來接引。這種殊勝的利益,其他法門裡找不到。其他法門不是沒有,那個功夫很難修成,淨宗容易,只要你肯幹,只要你肯放下,人人可以做得到。放下不是口頭說的,是要真幹,從哪裡幹起?從持戒、吃苦。釋迦牟尼佛臨走之前教我們這兩句話,給所有的佛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現在物質生活很豐富,我們要不要去追求?不需要,生活苦一點好。如果有多餘的力量,多幫助一些窮苦的人,我們生活節儉一點,就能幫助很多貧苦的人,這是菩薩心腸。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袁了凡先生的夫人,冬天的時候縫製棉衣給他的兒子,用普通的棉花。了凡先生看到,「家裡絲棉很多,妳怎麼用這些棉花?」她說絲棉貴,棉花便宜,我把絲棉賣掉,多買點棉花,多做幾件衣服,兒子有了,那些窮人也有得穿了。了凡先生聽到很歡喜,兒子有福了。福從哪裡來的?吃虧的人就有福,吃苦的人就有福。這個意思很深,這是真理。

所以今天雖然科技發達,樣樣都方便,一定要懂得節約能源,要知道節約,不可以浪費,浪費是有罪過的。東西要吃得乾淨,不好吃的不能丟掉,丟掉就有罪過。為什麼?要想到,這個不好吃,今天這個世間還有很多人在飢餓的邊緣上沒得吃,他要遇到這個,那是寶。我們還在挑剔,挑剔就是造業。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一定懂得節儉,常常存心幫助別人,這就好。真正有修行的人、有德行的人,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天龍善神保佑,災難少。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做到,我們能不能發個心,做個真正有德行的人?要知道,聖賢是人做的,佛菩薩也是人做的,他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我為什麼做不到?他怎麼做到的?他放下萬緣做到的,我為什麼放不下?放下就做到了。放不下,還有貪瞋痴慢,那就是凡夫。放下貪瞋痴慢,先要從對象上放下,從財色名食睡放下。這個東西,我們有肉身在這個世間,不能沒有,適可而止,不能有貪心。所以知止,知止就近乎道。你看看佛菩薩,在這個經上我們讀過的,菩薩成佛之前都在兜率內院養道,養什麼?養知止。兜率的意思就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我們人一切都知足,將來就生兜率天,不知足的人,那個天上不去。這就告訴我們,真正知止,百分之百的知止,這個人就成佛了。中國古大德常給我們講,知足常樂,那是真的,他沒有憂慮,他很快樂,一點點東西他就很滿意,他就不再希求了。

下面這句話講得非常好,「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這句話講得好,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是你自心成就的。諸佛如來從來不求人,我們中國諺語也說得好,「人到無求品自高」。凡夫,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總希望對這些信息,無論是善是不善的,總想多知道一點。真正修道人需不需要?不需要,善修自心,功德就圓滿,這是一定的道理。常常保持自心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都是屬於定,清淨是沒有染污,平等是沒有動搖,這是禪定的功夫。「隨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真如就是真性,你要不知道真如是什麼,就是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就是真如,因為它不是假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真如相應,都跟真相應就叫如。換句話說,跟清淨平等覺相應,起心動念心地清淨,沒有染污,心地平等,沒有動搖,這就相應;言語造作也跟清淨平等相應,這個心住在戒定慧中。

戒是自自然然的不踰矩,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不容易,他說他到七十歲才做到這個功夫,「隨心所欲不踰矩」,矩是規矩,就是戒律,隨心所欲,跟戒律自然相應,絲毫勉強都沒有,自自然然相應。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做出來了。孔子到這個境界,七十歲才都做到,這也都是佛菩薩示現,表演給我們看的,是個普通人。釋迦牟尼佛表演的,那是上上根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一開悟的時候就做到了,三十歲出來教學,就隨心所欲不踰矩了。孔子告訴我們他修學的進度,「三十而立」,就像我們現在讀書一樣,三十歲博士班畢業,拿到博士學位,這而立;「四十不惑」,能夠跟智慧相應,不迷惑了;「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耳順是什麼?什麼都看得慣,什麼都聽得慣,平等心現前;「七十隨心所欲」,得自在了,不要勉強,自自然然跟真如就相應,自然相應,七十歲才到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到這個境界,他給我們表演了四十九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隨順真如,修一切法」。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部經裡面所說的就是真如,就是教導我們如何隨順真如,修一切法。這個一切法就是指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不離清淨平等覺,這個樣子就能夠具足無邊功德。

「是故從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以下,標顯文殊智德。」我們前面念的這段經文,「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一直到「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這段經文都是講文殊菩薩的智德。「例如」,他這舉個例子,這個例子下面會解釋,「譬善幻師,現眾異相」,這是隨緣,後面這兩句「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是文殊智慧,在一切現相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為什麼?知道這個現相,相有體無。菩薩知道當相即空,現相在我面前,知道它是空的,了不可得,所以他不起心動念。凡夫不知道,以為相是真有,所以分別執著,就造作罪業了,不知道當相即空。這是真實智慧,這叫文殊智慧。這四句,前面兩句可以說是普賢行,「譬善幻師,現眾異相」這是普賢行,後面兩句,「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是文殊智。沒有文殊智,他就造罪業,造業了,有文殊智不造業。這個「等」,就是一直到下面「善立方便,顯示三乘」這段經文,「俱表從文殊妙智,圓滿普賢勝行」,這就是說,圓修萬行不離定慧,這個意思非常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就要一句一句跟我們解釋,前面這一段是講大意。「諸佛剎中,以下共八句,顯會中菩薩智德」,這個大會當中,所有的菩薩都有文殊智德。經文裡面,「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見唐譯),表諸大士普門示現之德」。普門,通常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實際上,只要是明心見性的菩薩都有這個能力,沒有一個不是普門示現。普是普遍,門是法門,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眾生有感,他就有現;這個德就是能力,他有能力示現。「不但於此國土示現八相,亦於十方世界普現八相」,示現八相是做一個代表,就是示現成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講,「應以佛身而度脫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舉一個例子,菩薩能現佛身。佛身尚且能現,何況其餘,菩薩、聲聞、緣覺,到童男童女、帝王將相,乃至於畜生、餓鬼、地獄,哪有不能現的道理?佛身都能現。這就是說,他現身的範圍太廣大!

現什麼樣的身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如果他自己有意思,他就不是菩薩,就凡夫了,為什麼?意思是煩惱,他沒轉過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意思就沒有了。凡夫有意思,六道裡頭的眾生有意思。再給你說,四聖法界也有意思,不過他們淡薄一些,不像我們這麼嚴重,他有意思,所以叫他做凡夫。六道叫界內凡夫,這個界就是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以內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叫界外凡夫,就是三界之外的,他還是凡夫,為什麼?他沒有轉凡成聖。也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聖人,那不叫凡夫,真的聖人了。佛法裡面,凡聖的定義在此,不能不知道,他跟我們中國人講的聖人不一樣。中國人講的聖人是人間的聖人,生到天道也是聖人,大聖,生天了。佛法不是如此,佛法講聖人,超越十法界才是聖人,沒有超越十法界都叫凡夫。不過四聖法界叫外凡,外凡也有個別名叫小聖,佛家稱小聖,小乘聖者,沒有出十法界的;出十法界的稱大聖,他不是小聖,是大聖。都能示現,這叫「普門示現之德」。

我們知道這些大士們,大菩薩,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用《華嚴經》的標準來說,《華嚴經》講初住以上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江味農居士註解《金剛經》,就是《金剛經講義》,他註解的。他在《金剛經》上,一部經,這是古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四十年,四十年的功夫用在一部經上,他成就了,他是《金剛經》的權威。所以,一般人研究《金剛經》、學《金剛經》,不能不看他的講義。真正肯學,看他講義就夠了,不必再找其他註解,他的講義可以說是集古今《金剛經》註解之大成,給學《金剛經》的人帶來方便。還有一位居士,周止菴居士,這都是民國年間人,一生專攻《心經》,《般若心經》。諸位曉得,《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他用多長時間?也是用了四十年,寫成一部註解《心經詮注》,那是集《心經》古往今來大德註解之大成,都了不起!在末法時期,給我們發心研究經教的人做了個很好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們的成就令人讚歎,四十年在一部經上鍥而不捨,成為這部經的權威。你今天提到《金剛經》、提到《心經》,你就不能不知道這兩種註解。

他們兩位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他們往生淨土,我們能想像得到,他不在同居土,他也不在方便土,人家到實報莊嚴土去了。這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他有智慧!《金剛般若》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都是智慧,而且是文殊智慧。既有文殊智慧,他當然圓滿普賢勝行,那肯定的。所以我們知道,他們往生生實報土。我們真的要跟著學,好樣子在前面,一生不改方向,一生不涉獵其他的,專攻一部。所以,他們有能力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應眾生之感,眾生希望以佛身得度,他就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他那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普度眾生。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所以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解釋「諸佛如來」,他就用《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這就是諸,諸多,這四十一位都是諸佛如來。所以中國大乘教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在淨土宗,那就是無比殊勝的方便,一個人下定決心,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人就一生成佛,一生就圓滿。誰知道?諸佛如來知道,諸佛如來給他作證明。蕅益大師在《要解》裡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你有真願,我真相信、真願意到極樂世界,這就是你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具足,你決定會去。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蕅益大師說,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你的功夫好,往生品位就高,你功夫差一點,你品位就低。這兩句話說得好,印光大師對這兩句話佩服到五體投地。歷代祖師大德講《彌陀經》、註《彌陀經》,都沒有把這個信息透出來,蕅益大師給我們透出來了,對於我們修淨土求往生的人堅定了信心。如果常常懷疑,我能不能去極樂世界?常懷疑,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打問號,真的,不知道你有沒有把握;信心堅定的人是決定得生,蕅益大師給你作證明。真正求往生的人,口頭上有不行,得要有行動,行動是什麼?對於這個世間真的一絲毫的留戀都沒有,真放下了,這才是真信、真願。如果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一絲毫放不下,那就不是真心、不是真願;真心真願是徹底放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那個人是決定得生。

這經上,「譬善幻師」這是比喻,「現眾異相」。幻師,我們現在人叫魔術師,變魔術的,我們看錶演的時候,雜耍節目當中有表演魔術的。古印度就有,古印度稱他作幻師,我們中國人叫變魔術,魔術師。「《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他會變這些把戲,幻術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結巾為兔,豎帶為蛇,種種變現等」,這是講魔術師他變現的這些技巧,舉幾個例子來說。沒有宮殿,他能夠變幻宮殿給你看,變幻城樓、長廊這些宮殿的建築,能變現這些現象,能把一個手巾變一個兔子,一根腰帶他變出一條蛇,變這些雜耍來給你看。其實你知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在此地藉這個比喻來說,比喻好懂,「故今借術者之幻化」,魔術師的這些變化,「以喻大士之普門示現」。這些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在十方諸佛世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的時候他現身。他現身是隨眾生的意念,眾生想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不是自己,他自己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智。自己示現度眾生,著不著度眾生的相?不執著,為什麼?眾生相是空的,自己示現的相也是假的,有什麼好執著的!統統不執著,這叫三輪體空。不執著自相,不執著他相,也不執著當中用的種種善巧方便的方法幫助眾生,統統不執著,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相、他相、種種現相無一不是虛妄的。

這些虛妄的境界,在他們的眼前完全見到,在我們的眼前圓滿的顯露,為什麼我們見不到?我們被這些相迷了,我們以為是真的。這就是說,我們的心染污了。心像水一樣,染污了、動搖了,動搖就是起了波浪,這個水,照的作用失掉了。菩薩的心清淨的、不動的,平等的、不動的,像水乾乾淨淨、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這個照失掉,照是智慧。智慧怎麼來的?智慧從清淨平等來的,清淨平等是禪定。諸位要曉得,清淨平等心是自己的真心,現在被染污、被波動,這個心叫妄心。妄心沒有離開真心,就是波沒有離開水,水是真心,波是妄心;清淨是真心,染污是妄心。我們有執著就是有染污,有分別就是有波動。我們要在境界裡面去學習,學什麼?首先學一個不被染污,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被它影響。接觸,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貪瞋痴慢,就沒有受到它干擾。看到了,這個很喜歡,被染污了,看到這個討厭它,也被染污了,我看到我想佔有它、想控制它,都被染污了,這個要時時刻刻提起警覺。

百貨公司走一趟沒有關係,真修行的常常在走動,為什麼?看看動不動心,那就真修行,定慧等持。看是什麼?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尤其科學產品日新月異,天天去看,那是智慧,你明瞭,如如不動那是定功。真正修定不是盤腿面壁,是百貨公司天天去逛,真修禪定,真定,那不是假的。那個盤腿面壁面上幾年,百貨公司逛一趟,還是起心動念,就完了。《華嚴經》裡面五十三參,你看那個修禪定的長老,在哪裡修?就是在百貨公司,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裡逛街,善財童子去訪問他,知道他在那裡修禪定。人家看到他在逛街,這也看看、那也看看,東看看、西瞧瞧,善財童子知道,那是真的禪定。這個要懂得,要真修、要實鍊,真要鍊功夫,把貪瞋痴慢疑斷掉。不接觸外頭境界斷不了,假的,不是真的;要接觸,接觸真斷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他說佛法都是來真的,它不是來假的,五十三參通過實驗的。沒有通過實驗的,在科學裡面講不能算是真的,通過實驗那是真的,這一點不假。所以《華嚴經》,世尊成道第一部講的,圓滿的法輪,佛門的第一經。

「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個相就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不但十法界包括了,還包括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實報莊嚴土有相,佛在一切經中從來沒有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土除外」,沒說過這句話。沒有說過這句話,我們就知道,實報土也是虛妄的。什麼是真實的?真實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常寂光土。常寂光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為什麼?永恆不變。實報土怎麼來的?我們通過學習《華嚴》才知道,過去對這個是一個疑問,也是多少年都不能夠解決,想不通。它怎麼來的?菩薩修行,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土。我們可以能想像得到,大徹大悟的這些人,他起心動念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分別執著早就沒有了,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這個世界是平等法界,怎麼會有現相呢?應該真的是一真法界,純真無妄;他純真還帶著妄,這個相還沒去掉。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個消息,這消息是什麼?《華嚴經》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怎麼來的?人到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位次?有位次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執著,那他是凡夫。所以我們得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在經上看到一句話,無始無明的煩惱斷了,也就是真的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煩惱斷了,習氣沒斷。這個消息讓我們終於醒悟過來,無始無明斷了,習氣沒斷,這四十一個位次是習氣厚薄分成的,愈是往上面去習氣就愈薄,到習氣完全沒有了,那就不叫菩薩,就叫佛陀,究竟圓滿的佛果,習氣沒有了。由此可知,實報土是習氣變現出來的,沒有習氣,實報土也沒有。實報土沒有了,剩下來的就是一個,常寂光淨土,那是真的,那是自性,回歸自性是常寂光。所以常寂光土叫做妙覺,妙覺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妙覺。實報土,起心動念沒有了,有習氣,無始無明斷掉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只要習氣在,就有實報土的相,習氣沒有了,實報土的相也沒有了。這我們才搞清楚、搞明白,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些菩薩「因實知是幻,故於幻不迷」,他知道,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都是幻化的,不是真的,何況十法界,又何況是六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於這個境界一絲毫迷惑都沒有。真契入這個境界,你要是看到地球上這些災難現前,就像什麼?就像我們在電影院看「2012」的電影一樣,那是幻的,不是真的。就會變成這個樣子,就表演在你的面前,你就看到那個真相,像看電影一樣。起不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你曉得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它在那裡表演。演什麼?演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與自己有沒有相干?毫不相干,為什麼?自己這個身也是幻的,也不是真的。對境界沒有起心動念,對自身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叫解脫,這叫得大自在。所以,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你當真,當真就有苦受,你知道是假的就沒有苦。古大德也說了一句名言,告訴我們真看破了,殺頭,他沒有感到恐怖,「將頭臨白刃」,頭放在刀底下殺頭,「猶如斬春風」。你看看他多自在,這麼瀟灑!不入這個境界的人,這個話說不出來。所以,知幻他就不迷了。

「如《寶積經》中,學幻天子說偈讚佛曰:如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這幾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處今天這個世界,要是把這幾句話學通了,你一點憂慮都沒有了,一絲毫恐懼都沒有了。幻師是誰?這一句要清楚,幻師是意念,大乘教裡面佛說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幻師就是心想。要知道,諸佛與法身菩薩沒有心想,他們不是幻師,他沒有心想。幻師是有心想的人,都是幻師,自作自受,自己在那裡變,自己在那裡受用。不是佛菩薩變把戲,佛菩薩不會變,十法界的眾生會變把戲。實報莊嚴土的人,雖然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他也不變把戲了。所以你這個地方要看清楚,不是佛菩薩來變把戲,是我們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因為他們有心,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心是妄心,他有妄心。妄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幻師。但是他不知道這是幻,他迷了。實報土裡面這些人,實報土跟常寂光土的他們知道,知道你是個幻師,也知道你變的這些幻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這個幻師作幻,自於幻不迷,玩魔術的人他知道,他在變魔術變給別人看的,他不迷,別人迷了他不迷。比喻只能比喻一定的限度,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好,比喻得恰到好處是做不到的。

我們現在這個幻師自己也迷了,問題在這個地方,自己迷了,給別人看,別人迷了,自己也迷了。實報土裡面這些法身菩薩,常寂光土的諸佛如來,他們絲毫都不迷。所以你迷了,迷是有感,這個感有有心的、有無心的,有有意的、有無意的。雖然是無意的感,佛菩薩也能夠接收到,他也能夠來現身說法,無盡的慈悲!他知道你的根性,佛菩薩來為你現身說法,你相信,你能夠理解,肯跟他學,他就來了;你要不相信、不能理解,他不來。他不需要起心動念,人家是智慧照見,像《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法會裡面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能力跟觀音菩薩是平等的,沒有差別,都是法身大士,他怎麼知道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人家是照見的,像一面鏡子一樣。像現在的無線電,他能接收,他也能發射,我們眾生不管有意無意、有心無心,發射的波他都收到。他一收到,完全明瞭,自自然然現身,來為我們說法,來教導我們,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回頭。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那他就墮落了,他就變成凡夫,凡夫自救都救不了,怎麼能救人。

「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如來看這個世間、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法身菩薩、諸佛如來觀察這個世間是一樣的,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佛家的真實跟虛妄,它的定義,真,永恆不滅,這是真的,凡是有變化、凡是有生滅的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佛說這句話我們很不好懂,為什麼?真的我們不能理解。佛說這個生滅,不是我們說的這個現象,人出生生到這個世界上,人死亡了,滅了、死了,不是這個意思。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觀生滅,是觀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這是近代量子科學家給我們透的信息,我們才漸漸懂得佛說這句話的真實義。雖然量子力學家透得不多,只要這一點點我們就有所悟處。量子力學家說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我們這一根汗毛是物質,一粒沙子是物質,把一粒沙磨成細粉,每一粒細粉還是物質,我們肉眼看得見,怎麼能說沒有物質存在?這些物質的本質是什麼?是意念,念頭,許許多多的念頭累積在一起,你看到它好像有東西在那裡,就看到物質,物質的本質是這個東西。

我們通過這個信息,馬上就明白佛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物質是從心想生的,立刻讓我們回到阿賴耶識,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三細相,第一個業相知道了,業相就是波動,就是意念的波動。第二個是轉相,轉相就是意念。意念從哪裡來?意念從波動來的,叫一念不覺,那是第一個波動。由波動、轉相才變成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他這一點,佛法裡講的道理我們就突然明瞭;以前雖然念,模糊,看古人註解也模糊。所以量子力學對大乘佛法貢獻很大,雖然沒有說得很清楚,但是它有很多理論,讓我們一接觸,一想想經上所講的,馬上就明白了。這才知道,眼前所有一切現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能理解了。雖不是證悟,解悟,能解悟你就能看得淡,你就不會再那麼執著,知道執著是錯誤,執著是苦!佛法裡面講八苦交煎,從哪來?執著來的,放下執著,苦就沒有了。總的來說,沒有一法不是自作自受,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在任何環境裡頭不會怨天尤人了,不會怪人說人家對不起我,不會有這個念頭,統統是自作自受;再想到是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所以佛法用六個字,把整個宇宙一切法包括了,它有道理。這六個字是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說盡了,出不了這六個字。這六個字只有性是真的,除了性之外,性是能生能現,其他全是假的,所生、所現沒有一樣是真的。所有一切虛幻的根源,佛教的名詞稱為阿賴耶,這是根源,一切現象是從它發生的,它本身是虛妄的,所以變現出來所有境界統統是虛妄的。真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下面舉了個例子,「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這樣的看法,跟佛的看法一樣,佛知佛見,《法華經》上說入佛知見。我們學佛,像這些經文,多念、多聽、多看,慢慢的不知不覺就起作用,什麼作用?把世間所有一切法看淡了。真看淡了,你就不再那麼執著,不會像從前那麼嚴重的執著,執著的念頭淡化了,分別的念頭淡化了,心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平等、愈來愈跟佛菩薩相應,靠近了,那成佛就不遠了。尤其我們遇到淨宗法門,我們自己很有信心,真能夠一切淡化,往生西方淨土,品位就大幅度提升,提升到實報土不是不可能,很有可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史上唯一一生都在逃亡的唐朝皇帝
《實地尋龍點穴要訣》一一江山多嬌
今日光棍節:光棍賦(張一一)
年華一幀一幀地逝去 (評論: 一一)
「神應養真丹」治脫髮一一劉志龍醫案啟示

TAG: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