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釋論1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釋論1

希RA千措上師傳講

頂禮法身普賢王如來!

釋題:

【大】指究竟了義,【圓滿】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心性】明空無二之心性,【休息】安住,【大車】此論就像一輛大車,從暇滿難得到究竟大圓滿,自宗寧瑪巴的菩提道次第內容全部含攝在此論中,【疏】是無垢光尊者對《大圓滿心性休息》的解釋,「釋論」,是本人對《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的解釋。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頂禮普賢如來!

普賢如來是究竟了義法身佛,平等為普,清凈為賢,如來為平等清凈無二,即是自心明空無二的究竟本性。

具德二資海雲中具寂樂雨, 百種自性功德嚴飾三身舞,

智悲蒼鳴梵天大鼓聲陣陣, 頂禮眾生主尊佛法僧三寶。

這是無垢光尊者頂禮上師三寶:具德上師圓滿二資,恆時在茫茫輪迴海雲中降下寂靜安樂大法雨,滋潤眾生乾枯心田;智悲力等百種自性功德嚴飾如來法報化三身,任運游舞於三界;智悲是究竟勝義法,梵天指大菩薩聖者,在智悲的天空,梵天大法鼓聲雷鳴陣陣,恭敬頂禮眾生主尊(上師)、佛、法、僧三寶。

鄔金海島蓮花莖之上,如來幻化自性任運成,

燦然妙相隨好圓滿者,迎請蓮師入我意蓮海。

這是祈禱蓮師加持:在鄔金剎土海島的蓮花莖上,有如來幻化自性任運自成,圓滿具足燦然妙相隨好者——蓮師,迎請蓮師進入我的意識蓮海安住,賜予加持。

下面是皈依發心,首先是皈依,此處說的是,安住無二本體的果皈依。

本來光明無垢中現諸輪涅, 無生自性無二本體圓正覺,

有無常斷來去皆無非思境, 頂禮不緣賢劣取捨無為心。

在本來光明無垢法界中任運顯現一切輪涅諸法,輪涅諸法原本就是無生自性、無二本體的圓滿正等覺,此圓滿正等覺不存在有、無、常、斷、來、去等,並非分別思維境界,而是平等無二心性,恭敬頂禮不緣賢劣取捨之無為法心性。

發心

為引無餘眾生趨入三世佛, 勝寂悅意寶洲彙集經續義,

明示令眾晝夜精勤心向寂, 解脫三有甚深聖道大車疏。

為引一切眾生趨入三世佛果地,我無垢光尊者發心安住勝寂悅意寶洲,彙集一切經續之義,明示能令晝夜精勤,一心嚮往寂靜之眾瑜伽士解脫三有輪迴的甚深聖道大車疏。

能宣說諸法之一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分三:一、入造論之初義;二、廣說真實論義;三、宣說究竟末義。

此乃初善、中善、後善。

一(入造論之初義)分二:一、頂禮;二、立宗。

一者頂禮:

諸佛出世,佛法也由高僧大德之恩德得以住世,自己已獲難得暇滿人身,此時,為了使自他一切眾生渡過輪迴大苦海,而無誤完整地宣說一個人從初學到現前菩提之間修行顯密如海法理之次第,我今撰著能令輪迴中疲倦的心性於寂靜洲得到休息並圓滿諸乘之義的論典——大圓滿心性休息,全文共十三品。

其中前八品為顯教之法,後五品為密法。

首先頂禮:

前面是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之造論前頂禮,此處是《大圓滿心性休息》造論前頂禮。

本來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測,

諸佛佛子如意源,頂禮散利樂雲者。

本來即是心的本性,證悟心的本性而現前菩提的怙主佛陀,功德如海,其智悲無二自性之境界不可以分別心揣測,是出生諸佛佛子如意寶之源泉,頂禮向眾生散發利樂雲者佛陀。

於本基中現前菩提的怙主導師出有壞圓滿如海斷證功德,具足身語意無盡莊嚴輪,

輪是圓的,沒有起點和終點,佛的身語意莊嚴原本就有,並非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無盡」指永遠不會退失,故叫身語意無盡莊嚴輪。

彼之卓越智慧與悲心是以尋伺分別心無法揣測的。勤修其所演說之妙法是產生三世諸佛佛子如意寶的源泉,可使盡虛空際的一切眾生隨各自意願獲得人天之暫時安樂,以及隨根基緣份獲得三菩提之究竟安樂,最終現前遍知佛陀大菩提的果位。如是於聖尊普賢如來等十方三世諸佛佛子前頂禮。

以上是通過讚歎如來功德而作頂禮。

其中,本來怙主功德海,如《幻化網》云:「怙主本來圓正覺,功德珍寶大海洋。」圓滿一切智悲智慧者非佛陀莫屬。

眾生怙主佛陀是證悟本來心性的圓滿覺悟者,其智悲功德珍寶如大海洋。即是說,佛陀的智慧悲心最究竟圓滿。

《中觀四百論》云:「故除佛無有,如實號如來。」這些也是具足因果、緣起方產生的。

因此除開佛陀以外,沒有誰能如實通達諸法本性而號稱如來。而如來,也是具足勤修諸佛演說之妙法等因果、緣起方能產生。

如《寶性論》云:「法從佛生,僧從法生。」

《入中論》云:「諸佛復從菩薩生」,十方諸佛從菩薩產生。其因主要是十地金剛喻定的根本智慧,其緣主要是文殊菩薩勸請發起菩提心,趣入大乘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有了佛就有佛陀宣說的正法,而修持正法者是僧。《法華經》云:「我等今者成聲聞,聞佛演說勝菩提,復為他說菩提聲,是故我等同聲聞。」

散利樂雲者,如《經觀莊嚴論》云:「慈諸眾生者,無有離密意,不離密意者,頂禮利樂尊。」

散發利樂者就是不離智悲自性密意之佛陀。

如是頂禮有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獲得大利三種必要。

真正的佛教徒寫文章之前會寫上頂禮句,這與世間人是有區別的。寫頂禮句方式,有直接頂禮,也有以偈頌讚嘆的方式。

(一)自己獲利之必要:若以善妙詞義讚歎殊勝對境,則可使自己趨入聖者行為,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也能令造論究竟圓滿。《般若八千頌廣釋》云:「利他悲尊縱捨命,自之能力不鬆懈,肩負重任諸大德,危難之時永不舍。」

寫頂禮句是聖者行為,就算是凡夫,寫頂禮句時已經趣入聖者的行為了,在別人眼裡,此人就是獲得諸佛菩薩加持的智者。《般若八千頌廣釋》所說的「利他悲尊」和「肩負重任諸大德」,都是指造論寫頂禮句者,他們就算捨棄生命,也不會鬆懈令自己獲得智慧能力的頂禮,在危難之時也永遠不捨棄頂禮。

(二)他人獲利之必要:(如果以善妙詞義讚歎殊勝對境,)他人了知此為殊勝導師與論典而生起敬信。如龍樹菩薩說:「作者贊本師,並非無有果,於導師論典,生起誠信故。」

寫頂禮句能令他人生起作者為殊勝導師,其造的論是殊勝導師論典的清凈敬信之心,以此敬信心而獲得導師的殊勝加持。因此,龍樹菩薩說:作者讚歎本師是因,其果是令他人對導師論典生起誠信而獲得利益。

(三)自他二者獲利之必要:圓滿資糧,成辦所願。《廣大游舞經》云:「具有福德者,成辦諸所願。」《佛陀眾行經》云:「於導師佛陀,雖作微小事,轉種種善趣,後獲菩提果。」

寫頂禮句能圓滿福慧二資糧,成辦自他二利諸所願。

二者立宗:

立宗即是立誓,是造論發心。

光明法身凈佛性,無明執故漂此有,

業及煩惱曠野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一切眾生原本具足光明法身之清凈佛性,卻因無明實執而漂飄泊三有輪迴,不能自拔,我(無垢光尊者)立誓令如母眾生,在業及煩惱曠野中的疲勞心性得以休息。

心之自性是本來光明、超越有無常斷四邊之佛性,一切眾生本來即普遍具有此佛性。《寶性論》云:「心之自性光明故,徹見惑無本體後,圓滿正覺已證悟,眾生無我之四邊,令諸眾生入佛道,具此無障妙慧者,現見有情之心性,具智如來前頂禮。」

圓滿正覺者佛陀,已徹證心之自性光明,煩惱沒有真實的本體,具足無障礙妙慧之造論者,為令一切眾生趨入佛道,在現見有情心性,具足智悲的如來面前頂禮。

雖然自己具有如是本來清凈的智慧,但因未了知其本面而漂流於此三有中。也就是說,以無明我執之業力與由彼所產生的貪嗔痴慢嫉五毒煩惱而流轉於此三有中。

佛性有兩種,一是原本就有的佛性,二是通過修行遠離障礙的佛性,眾生雖有原本的佛性,但以無知此佛性而飄泊輪迴,故需要成熟根器,通過修行離障才能成佛。

如何流轉的呢?眾生依靠存在於阿賴耶上的各種習氣,從而以小品不善和愚痴之業而轉於旁生中;以中品不善和貪心之業而轉生餓鬼中;以大品不善與嗔心之業而墮入地獄;以相應我慢之隨福德分善業而轉生到天界人間;以相應嫉妒之善業而轉生於非天中。如此分別在各趣中受苦、享樂、不受苦不享樂,行善和造罪,不由自主地漂泊在這無始無終、無邊無際、難以行走的三有曠野中,無義地將如夢的顯現執為我和自己。若詳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一切根本不存在,然而迷亂的當時似乎確確實實成立。

眾生以我執而墮輪迴,如《寶鬘論》云:「如是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各種我執習氣均在阿賴耶上存在,因緣聚合就造業,依業不斷受生輪迴。

《三摩地王經》云:「三有眾生如夢動,此中誰亦無生死。」

三有眾生生死流轉如夢中顯現,醒來時,誰也沒有生死。

《梵天請問經》云:「如夢顯現諸眾生,分別為自業所縛,不斷感受多苦樂,雖為無我真如性,愚痴凡夫執自我,三有痛楚屢屢生。」

如夢中顯現的一切眾生,分別被各自的業力束縛,不斷感受輪迴的諸多苦樂,雖然這一切都是無我真如性,但愚痴凡夫誤執有我,導致三有輪迴的痛苦屢屢發生。

雖然諸法無我,可是為種種束縛所系的三有眾生,卻執著為我,為使他們睜開擺脫此等束縛之眼,有必要宣說了義精華法。為什麼呢?自己了知此理後僅僅追求個人寂滅是不應理的。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漂泊於此輪迴中時,無一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所以,捨棄這些老母有情只求自己一人解脫是不合理的。

此段觀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母親,而發起大悲菩提心。

《致弟子書》云:「親友入於輪迴之大海,現見彼等墮落浪濤中,不知生死流轉若舍彼,唯求自己解脫無慚愧。兒時懷中出生無何能,母以乳汁慈愛而哺育,於此歷盡辛勞之慈母,除非極下劣者誰願棄?」

眼見親友們墮入輪迴大海浪濤,而不自知生死流轉,若捨棄他們,唯一希求自己獲得解脫,那是沒有慚愧心。想想自己兒時在母親懷裡沒有任何能耐,是母親以乳汁慈愛哺育才得以長大成人,在此過程中,慈母歷盡艱辛,為我付出了極大代價,除非極其下劣,不得不暫時遠離,否則誰願意捨棄母親不做饒益?

思維其中所說之理,目睹了長久漂泊在此輪迴中被無量痛苦重擔壓得精疲力竭的一切有情,我甘心情願撰著能使他們於佛圓滿福德所嚴飾的休憩處——大涅槃之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竅訣論典,這是在以無偽悲心引導漂蕩在輪迴中的眾生。

無垢光尊者通過如此觀修,以大悲菩提心攝持,不受任何人委託,自己甘心情願撰著能使他們的心性得到休息的竅訣論典——《大圓滿心性休息》。

《華嚴經》云:「奇哉!善男子,觀想有情界,身語意所作所為乃真實引導漂於輪迴眾生之無量大悲,結合世間或出世間之典藉真實造論,勸勉他人行善,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供養善逝,樹立法幢,開創解脫聖道,說為聖士、如意寶頂。」這以上已宣說了立宗句。

觀想眾生在輪迴遭遇的種種痛苦後,身語意的所作所為,就是真實引導漂於輪迴眾生走向解脫的無量大悲,再結合經續論典造論,遣除他人的無明黑暗,此舉等同承侍昔日的佛陀,供養十方善逝,樹立法幢,開創解脫聖道,此人被說為聖士、如意寶、堪為瑜伽士頂飾。

二、廣說真實論義分十三:一、暇滿難得;二、壽命無常;三、輪迴痛苦;四、業因果;五、依止善知識;六、皈依;七、修四無量;八、發菩提心;九、生圓雙運;十、證其不住二邊之智;十一、道禪定無垢止觀雙運;十二、修等持方便;十三、任運自成之果。

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

  ——菩提妙道三處三善引導文(上)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頂禮一切具德傳承金剛上師!(譯禮)   嗡索德斯當!

  二資地上解脫如意樹,無量功德花果極茂盛,

  利樂涼蔭遍布有寂界,恭敬頂禮佛陀菩提樹。

  外內密之正法珍寶藏,基道果之究竟論道中,

  無上因果勝乘精華義,明示三處三善引導文。

  此論分三:一、外共同之基——顯宗因乘初善修法;二、內殊勝之果——密宗金剛乘中善修法;三、密了義藏之果——無上大圓滿乘末善修法。

  甲一(外共同之基——顯宗因乘初善修法)分二:一、傳承上師之次第;二、所修教言之引導。

  乙一、傳承上師之次第:

  我所聽聞的大乘各自論道雖有許多,但可攝於三種教言傳承中,即次第修學佛法之廣大行派、宣說地道等持暖相之深廣派、宣說法性實相之甚深見派。

  (一)次第修學佛法之廣大行派傳承:大能仁、文殊菩薩、寂天菩薩、矣拉達、瑪哈西、熱那、巴瓦班則、達瑪革德、德幫嘎、思瑪德、羅丹西繞譯師、才逢·曲吉喇嘛、卡瓦·曲吉桑給、單帕·班瑪札西、西繞羅珠、西繞旺修、桑吉尊追、文給巴·夏迦桑給、拉章巴·曲華降村、桑耶巴·赤誠羅珠(無垢光尊者)。

  (二)宣說地道等持暖相之深廣派傳承:佛陀、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聖者解脫部、至尊解脫部、殊勝部、勝伏部、光明賢、妙獅子、佛智足、格拉美札、拉巴塔、布查勝巴、具意智慧、哲·西繞巴、阿·香切意西、克·西繞尊追、嘎爾穹·讓母瓦、香意瓦、拉修、加香巴、切莫巴·桑格巴、羅札巴、哲公巴、文格瓦、拉忠巴、曲札、我無垢光。

  宣說法性實相之甚深見派傳承:佛陀、文殊菩薩、聖者龍樹、月稱論師、熱波克修、大古薩里、小古薩里、阿底峽尊者、瓦波唐巴札、阿白亞嘎繞、菩提薩埵月幢、大卓龍巴、西俄雷巴·菩提光、瑪·夏迦桑給、青·南卡札、堪布門策、阿闍黎成菩提、阿闍黎金剛童子、桑耶巴·阿格旺波(無垢光尊者)。

  此外也有覺沃噶舉派傳承,但此處未書。

  自性功德皆圓滿,吉祥勝妙尊中尊,

  大悲利樂雲聚者,敬禮怙主諸上師。   乙二(所修教言之引導)分八:一、暇滿難得;二、壽命無常;三、輪迴痛苦;四、業因果;五、依止善知識;六、皈依;七、修四無量心;八、發菩提心。

  丙一(暇滿難得)分十:一、思維閑暇之本體;二、思維差別之圓滿;三、思維惡趣之險地;四、思維難得之比喻;五、思維次第之數目;六、思維無義而空耗;七、思維因緣與緣起;八、思維生死之流轉;九、思維暇滿之讚頌;十、思維當生歡喜心。

  丁一、思維閑暇之本體:

前行:皈依、

安住虛空遍滿虛空者上師本尊空行諸會眾

諸佛正法以及聖眾前我與六道眾生敬皈依

發心。

我與無邊諸有情本來即是正覺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發殊勝菩提心

  正行:反覆觀想自己未墮於八無暇處並且已獲得閑暇之人身,應當心生歡喜而精進修法。若轉生於地獄,則屢屢遭受寒熱之苦而無有修法機會;若投生為餓鬼,則為饑渴烈火所焚而無有修法機會;若轉為旁生,則為互相啖食所惱而無有修法機會;若轉於長壽天,則數劫處於無想中,最後到臨終時生起邪見,而無有修法機會;若生於邊地,則無有正法光明而無有修法機會;若轉生為外道徒等,則因持邪見而無有修法機會;若生於暗劫中,則因不聞三寶之聲而無有修法機會;若生為喑啞之人,則因意根不能堪為法器而無有修法機會。因未轉生於八無暇處而稱為閑暇。如今已擺脫了八無暇處獲得閑暇之自性,因此,我應當唯行正法,精進修持。

後行:將一切善根迴向於眾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 願度有海諸有情

  一切威儀中皆當如是思維而行。   第一修法終


推薦閱讀:

密教內三部即大圓滿三乘
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圓滿、禪宗辨微
大圓滿法加行 因果不虛(4)
大圓滿傳承上師系列(六)
什麼是大圓滿的見地?

TAG:休息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