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漫談

余自中醫學院畢業至今,從事臨床工作將近二十年。按說應該已積累相當經驗,對中醫也有相當造詣。但同大多中醫從業人員一樣,本人在2004年之前對中醫的認識是相當膚淺的。直到2004年底,余有幸拜讀到劉力紅先生之力作《思考中醫》之後,才在茫茫中醫路上開始醒悟,彷彿茫然中忽然看見一座閃亮的燈塔,指引我前進的方向,讓我有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按照劉力紅先生「重讀經典、回歸傳統」的教導,潛心鑽研《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同時涉獵儒、釋、道之《論語》、《周易》《道德經》等傳統典籍。平常也留心象劉先生這樣的傳統經典大師,去書店購他們的書,在網上聽他們的講座。漸漸的,本人被經典所化,不但使自己的中醫水平得到提高,還使自己的身心境界得到升華。這些大師有:劉力紅的師傅李陽波、李可、鄧鐵濤、盧崇漢等,還有長衫先生李里、北京厚朴中醫學堂堂主徐文兵、傷寒名家郭生白、清末民初性理療法創始人王鳳儀及其弟子劉有生、海外(美國)名中醫倪海廈、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曾仕強、古典宗教文化學者李衛東、著名傳媒人梁冬等等。此拙作大多引自以上大師之高論,在此一併鞠躬致謝!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檢驗,是真正的經天緯地之道。我們沒有理由讓這些寶藏在一邊沉睡,更沒有理由拋棄它、打倒它。自從劉力紅先生的《思考中醫》問世之後,回歸傳統之風在中醫界乃至文化界、在華夏大地乃至全世界悄然興起,現正如火如荼。由此可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如此有魅力、如此有生命力!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仍然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極具侵略性、功利性和物質性。所以現在社會上很多有經濟頭腦的人,趁著傳統文化的升溫、富裕後的人們有著養生保健的需求,就打著中醫養生的旗號,到處開養生堂。因其主要目的是逐利,所以很多所謂的養生方法都是違背中醫養生原則的。就象現在我們推崇備至的補鈣(當然還有其他補什麼的),開始是說老人小孩要補鈣,後來就說孕婦也要補鈣,再後來又說中年後就要開始補鈣,我們暫且不說這到底科不科學,但我們可隱隱感覺得到這裡面存在著巨大的商業陰謀。現在我們再來反思一下補鈣的成果:現在許多老年人都檢查出有「骨質疏鬆症」,甚至有些青壯年、小孩也有。反觀我們古人,他們沒補鈣的概念,但從幾千年前的木乃伊身上,我們發現其骨頭仍保存完好。這說明了什麼呢?還有更可悲的,有些無知的媽媽從小孩出生就給他補鈣,結果小孩囟門過早閉合,導致大腦發育不良。還有西醫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都要求終生吃藥,這也是藥商的陰謀,怎能把葯當飯吃呢?現在就有新聞披露,所謂的「溫室效應」也是歐美髮達國家的商業陰謀(為推銷他們的低碳產品)。你看這兩年的氣候,不是變熱了,而是變冷了。這就是現代文明,唯利是圖,為了利可不擇手段。近幾年頻頻出現的「蘇丹紅」、「問題奶粉」、「三聚氫氨」、「釣魚執法」「農藥蔬菜」等等公眾事件,這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現代文明的必然,這是一條不歸路,如再不回頭,人類將自取滅亡!

正因為如此,劉力紅先生的《思考中醫》才會引起如此之大的反響。人們開始深深地反思,現代文明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享受,但光有物質是遠遠不夠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嘛。而現代文明只注重物質性,所以它把物質性發揮到極至,卻忽略了人的心性。傳統文化則不同,她對人的性、心、身都化、都起作用,尤其注重化性、化心。因此才有了古之顏回「一簞飯、一瓢飲、居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之「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境界。按照王鳳儀先生的理論,人是性、心、身的綜合體。性就是天性,即先天的率真之性;心是後天的大腦意識;身就是軀體。天道是至道,所以性的能量最大、對人的作用也最大,心次之,身是物質層面的,能量最小,對人的作用也最小。按李里先生的解釋,所謂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者,紋也。以前的文字都刻在竹簡上,故謂。文以載道;化,為變化,為……所化,即指文的作用。平常我們說的文人,就是有知識、有學問的人。而文化人則是為文所化的人,是有智慧的人。比如古代的大奸臣秦檜,他也飽讀詩書、是個大學者來的,但他未被文所化,僅僅是個文人而已,也就是「有知識沒文化」。所以老子說:知多為害。就是說如果沒有智慧的駕馭,知識越多,危害就越大。所以我們都要力爭做個有文化、有智慧的人,而不僅僅是個有知識的文人。尤其在當今這個魚龍混雜、到處充滿陰謀和陷阱的社會,沒有智慧很容易上當受騙。

讀經可啟智開慧,這是劉力紅先生在《思考中醫》里提出的一個觀點,他說讀經典可開發人的右腦。無獨有偶,日本學者高木貞敬在他的《讀書與大腦》一書中也提出類似的觀點,他說讀幾千年前的傳統經典可激發人腦額葉的創造力。因此以上經典大師著書立說、開博客、去講學,都是在為我們開啟智慧啊!

本人不才,就把這些年向以上大師們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變成文字,就當是充當各位大師的傳話筒,為輔佐中國文化發揚光大而吶喊助威吧!再者也希望能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經典的中醫養生之道。是為序。

張祥誠

庚寅年春於南海丹灶醫院

中醫養生漫談

一、養生大法

《黃帝內經》開篇「上古天真論」即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又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從經文中我們看到,中醫從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宇宙觀出發,對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工作勞動、精神情志等方面提出了養生的總法則。

經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大義是:上古得道懂得養生的人,都效法天地陰陽象數之理。經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就是說人是天地自然之子,所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其義有三:一是天人同構。如天有日月,人有雙眼;地有江河,人有血脈;年有四季,人有四肢等。二是天人合德。就是人和天有相同的秉性,共同的氣場,人只要與天地同步,同心同德,就可以健康長壽。三是天人感應。如江河攔壩、河床變淺致使血管堵塞或出血疾病增多,同樣人類社會的動蕩不安也使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增頻。所以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去改造自然。否則,「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近幾年因環境破壞而遭致自然災害的頻發就是明證。

那麼人應該怎樣順應自然呢?概括一句話就是:人要與天地同步。前面說了人是天地四時的產物,人生在時空當中。空間方面,我們居所基本固定,所以更多的是在時間上順應自然,不象候鳥可在空間上順應自然。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太陽是我們的最好參照物,我們只要跟著太陽走就基本能做到與天地同步,順應自然。天地自然有它的時間節律,那就是一年有四季二十四節氣,一天有旦午夕晚十二時辰,我們只要踏上這個節奏就能與天地同步。

踏上天地自然的節奏有何重要意義呢?道家有句話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裡的「道」指的是天地運行的軌道,引伸義為自然規律。就是說掌握了天地運行的規律並踏上其軌道,那就「天助我也」。試想你都踏上宇宙的軌道了,那不就成了一顆衛星一樣,如此就真象《上古天真論》里對真人至人描述的那樣,可「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可「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了。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痴心妄想,但我們現在藉助現代科技不也做到了「遊行天地之間(如宇宙飛船),視聽八達之外(如可視電話)」嗎?那是我們努力向外做功的結果。如果我們也努力向內做功,內練精氣神,修心養性,聚精到一定程度就可與神仙相會,這就是「聚精會神」的道家含義,也是經文「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意義所在。神仙的境界大家應該想像得到。

其實現代物理學的和諧共振原理也可以很好地解釋「得道多助」的道理。我們只要把自己的生命節奏調整到與宇宙自然的節奏一致,就能與宇宙產生共振產生共鳴,就可從宇宙中獲取巨大的能量。自然是偉大的,宇宙的能量是無限的,僅太陽能就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源泉。如果把宇宙比作能量發射器,我們人體就是能量接收器,我們只要把自己的頻率調整到與宇宙頻率一致,宇宙的能量就源源不斷地輸入給我們了。天都幫你了,你還不「走運」嗎?所謂的走運,其實就是與天地同步、與宇宙共鳴。

經文「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避之有時」中的有節、有常、有時,都是講要有節奏。什麼時候該吃什麼東西,什麼時候該起什麼時候該睡,什麼時候該避什麼邪,都有規律可循。另外,食飲有節的「節「還有節制、節氣的意思。節制就是說飲食要有節制,不能暴飲暴食。其實任何事情都要有節,要適中,要恰到好處,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國人為什麼講究節儉,其實這也是養生之道。中醫認為,人的生命就靠一股陽氣來維持,而陽氣是與生倶來固定就那麼多,而且只能做減法,不能做加法。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包括吃喝)都要消耗陽氣,陽氣消耗完生命就結束。就如一瓶煤氣,你節儉著用就能用得久點,你浪費著用很快就用完。所以說人都有一定的「氣數」(另有「人有定數」一說,就是講每個人一生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都有定數),這裡的氣數就是人一生呼吸的次數,你呼吸得快則命短,呼吸得慢則命長。所以建議大家經常做做深呼吸,可以延年益壽。老子說「大道不繁」,這一吸一呼就是一陰一陽,所以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現代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聰明,卻把什麼東西都弄得很複雜。道家養生修道都向命長的烏龜學習,身靜息慢,「龜吸法」就是道家的一種功法。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我們都渴望慢節奏,如吃飯、飲酒、喝茶、做愛等,都要慢才能品嘗、享受到其中的樂趣。而現代文明的快節奏只能讓人疲於奔命,是一種催命文化。你看現代文明催生的許多事物如家電、時裝、流行歌曲等等都是流行一時而短命的,而傳統經典的東西如古董、古典音樂、古典文學,包括中醫中藥都是彌久留香。所以你想養生就要向傳統的經典的東西學習、看齊。

以上是對節奏、節制的推敲,有點扯遠,就此打住。下面再說說節氣,節是節,氣是氣,但我們現在都把「氣」說成「節氣」。《內經》說: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六氣為一時。所以一年有七十二候、二十四氣、八節(分別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時(即春、夏、秋、冬)。五天為氣的變化最小周期,與西方的七天一周期不同。所謂節,就是節骨眼、是一個坎。人重病的時候,每到這八節都會是個坎。因此飲食還要根據季節的不同而不同,一年四季的氣候有寒熱溫涼,食物有四氣五味,搭配好才有利健康。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具體怎麼吃,在後面的四季養生中再詳細講。另外這個「飲食有節」還有一層意思須提請大家注意,那就是要吃當下季節當地產的食物。反季節食物、外地食物都對身體不利。我們平常說的水土不服,就是你突然去到外地不能適應當地的飲食氣候。反季節食物、外地食物就包含了另一季節、外地的氣候信息,所以人體也不適應。說到反季節食物,我們有必要提一下許多利用現代科技催生的產品,特別是食品,如牛奶、雞蛋、飼養魚及家禽家畜等都對人體健康構成很大威脅。因為這些都是人為的,不是自然的。人為就是「偽」,即假的,自然的才是真的。西藥是人工合成的,所以副作用大,中藥是自然的,所以副作用小(繁體字的「藥」,下面是個「樂」字,所以最好的葯是音樂和快樂)。總之,「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是現代人在經過現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之後的本能覺悟。

起居有常」比較簡單,就是跟著太陽走,好象夏天太陽晚落早升,我們也夜卧早起,冬天太陽早落晚升,我們也早卧晚起。「不妄作勞」就是不要過度勞作(包括勞心、勞力、房勞),不亂作為,而要順勢而為。(「妄」字從「亡」從「女」,就是死於女人,即指色慾過度而死,引伸為淫亂、過度的意思)這也符合老子「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思想。現代人誤解老子的「無為」就是消極的毫不作為,其實應該是遵循自然規律,順勢而為,而不要亂作為、過度作為、為所欲為。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說的是中醫的預防醫學。這在《黃帝內經》的「運氣七篇大論」里有詳細論述。它對六十甲子一周期的每一年的氣候特點、疾病流行情況都有詳細論述,並根據不同體質的人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以甲子、甲午年為例,此年的運氣是:土運太過,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說明這年濕氣會很重,上半年比較熱,下半年燥邪偏盛。這就提醒人們該年易患風濕病、脾系病、腎系病(土克水)、燥熱病,治療主要從濕、熱、燥入手(如1954年河北流行腦膜炎,該年是甲午年,運氣同上,燥熱較盛而兼濕,當時的郭可明先生用蒼朮白虎湯治療,白虎湯清燥熱,加一味蒼朮祛濕,結果取得很好療效。次年該病流行到北京,人們依葫蘆畫瓢,用蒼朮白虎湯治療,結果不效。這時蒲輔周老中醫出來說話了,他用「神術散」治療效果顯著。因為次年是乙未年,運氣是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一派寒濕之氣,所以用溫化寒濕的「神術散」取效。運氣學說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同時素有脾腎病、風濕病和濕熱體質的人就要多加防範。這是真正具有超前性和預見性的。而現代醫學的預防接種其實都是滯後的「事後諸葛亮」。因為疫苗必須在疾病發生後,先找出致病因子,然後經過試驗,最後生產出來。一般疫苗出來了,這次流行病也結束了,等下次再來的時候又可能變異了,所以你永遠被疾病牽著鼻子走。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意思是,只要按上述方法去養生,就能形神合一,活到人的自然壽命一百多歲。現代研究也認為人的自然壽命為120歲左右。這裡重點說說「形與神俱」。中醫認為人是形與神兩套系統的共生體,如果形神分離,那就變成行屍走肉。形,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那個軀體;神,是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受得到的、支配我們軀體生命活動的背後那股力量。所以神在我們人體是佔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因此中醫十分注重養神、調神、守神。換句話說,中醫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形而上的「精氣神」這個「道」系統。「粗守形,上守神」這是《內經》在談到針刺治療時提到的,它說一般醫生只注意針刺手法與形態姿勢,而高明的醫生則關注著神和氣血的虛實。西醫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形而下的「筋骨肉」這個「器」系統,只在形體上下工夫,沒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往往只治標不治本。經云:陽化氣,陰成形。所以就人體這個共生體而言,神屬陽,形屬陰。而「陽主陰從」既是《內經》的思想,也是《易經》思想。或者我們可簡單化理解,陽就是能量,陰就是物質。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靠的是太陽的能量,可見能量起決定作用。其實物質和能量只是物質的不同形態而已,能量是已釋放的物質,物質是未釋放的能量。陰陽也是氣的不同狀態而已,升發時為陽,收藏時為陰。

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前半句講的是治病,後半句講的是防病。我們先來看「恬」字,從「心」從「舌」,就是以舌舔心。我們看動物受傷了都以舌舔其傷口來療傷。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心開竅於舌」,所以以舌療傷就是以心療傷,即自己療傷、自我寬慰。以舌舔心是個借喻,舌是不可能舔到心的。另外,「心為君主之官」,所以心都病了,那就是真正的大病了。再看「憺」,《說文》謂:憺,安也。安者,靜也。「虛」為空虛,與「實」相對。你看五臟,其他四臟都是實的,唯有心臟是「空虛」的。因為「心藏神」、「神氣舍心」,就是說心是神的住所(凡帶「心」旁的字都與神有關),如果心裡填滿了其他東西,神無所舍,那人就會失魂落魄、就要病。所以我們經常說要「虛心」。因此「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的含義是排除雜念,清心寡欲,把神收回到心,真氣就可隨從神運到傷病處以治療疾病。「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與「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意思一樣,你把精神都集中在自己體內,關注著自己的身體,真氣就會固護著你,病邪就無法侵襲你。從這裡我們看到,防禦疾病、戰勝疾病靠的是我們自身的正氣、真氣,靠的是我們的神,靠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愈能力。這也是當下流行的一本書叫《求醫不如求己》的理論源頭。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生,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保護神。現代醫學之父希拉波底在談到醫生的作用時也說: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有研究顯示,西醫真正靠醫生治好的病人只佔8%,靠病人自愈的佔60%。所以現代醫學也提倡病人要主動參與到治療中來,這樣比完全被動依賴醫生處置效果要好。說到這裡就不禁讓我想到現在醫院裡的康復治療,都用機器代替人工,包括我們傳統的針灸推拿,針有電針儀、灸有艾灸儀、推拿有按摩器。你想這些沒有生命的儀器怎能與人神的作用相比呢?所以病人抱怨醫生沒有人情味,除了服務態度不熱情外,你用一堆冰冷的儀器對待病人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儀器多為金屬製品,金有肅殺之氣),因為人有心靈、有感情,需要人性的關懷,需要人神的交流。不但醫患之間,現在整個社會都缺乏人情味,因為我們現在吃的、穿的、用的大多都是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很少是手工製作的,沒有了人神的附加值,光有知識附加值是遠遠不夠的。同樣一幅畫,電腦製作的就沒有畫家手畫的有神韻;同樣一封信,電腦列印的就沒有手筆寫的讓人動感情;同樣一件毛衣,機織的就沒有手織的舒適暖和。一樣東西,現代科學關注的是它的組成成分,而「傳統科學」關注的是它背後的那股能量和信息,這就是二者的最大區別。比如雞肉和豬肉,現代科學看來其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只有量的不同,而沒有質的差別,但在中醫看來,雞肉是熱性的,而豬肉是寒性的,性質完全相反。

在講四季養生之前,有必要對「神」這個概念再作一番探討。現代人一談到神,就說是唯心主義,是迷信。那我們就來看看「神」到底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先看左邊那個「示」,示是古代祭祀的器物(凡帶「示」旁的字都與祭祀有關),你看象不象案台上躺著一隻羊。在看右邊的「申」,《說文解字》說:申,神也。又謂: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所以我們古人祭拜的、崇拜的是什麼呢?是締造宇宙萬物的那個東西、那股力量。就好象我們問,是什麼使雞生出蛋,又使蛋變成雞的呢?我們吃進的是豬肉、牛肉,怎麼就變成了人肉呢?古人就把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感覺得到、確確實實存在的那個東西、那股力量就叫做「神」。那麼你能說它不是唯物的嗎?同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球引力,說它是唯物的大家都毫無異議,為什麼一說到神就說它是唯心的了呢?所以千萬不要一見到那些古舊的東西就先入為主地認為是落後的,千萬不要一說到你還不理解的東西諸如風水、相命、魂魄就說是封建迷信、是不科學的(起碼你這種態度就是不科學的),千萬不要低估了我們古人的智慧!金字塔、長城等就是「鬼斧神工」的傑作啊!

以上是對《上古天真論》里兩段養生大法經文的解讀。下面再結合《黃帝內經》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的有關經文,詳細說說如何踏上時間節律、四季養生的具體方法。你看《黃帝內經》前兩篇都對養生進行論述,足見中醫對未病先防的重視程度。正如《四氣調神大論》篇結尾時所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也晚乎?所以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二、春季養生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我們先解題目:四氣,就是一年四季的那股陽氣、那個氣候。那股陽氣的變化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候隨之變化就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冷。調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神,人有人神。天地自然之神,我們是無法調整的,它一年四季就是那樣有規律地運動著的。我們要調的是人神,調到與自然之神的運動節律一致,也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論,表明這篇論述很重要。

春三月,指的是立春後至立夏前的六個節氣的時間段。發陳,字面理解就是升發陳舊。舉個很形象的例子:以前農村積肥,冬天把各種家禽家畜的糞放在田裡堆積一起,用土埋上,來年春天耕種的時候挖開,就可看見有股熱氣向上蒸發,這就是「發陳」。在這裡指的是陽氣在經過一個冬天的閉藏沉寂之後,在春天之神的作用下開始升發,與我們過年時寫春聯經常寫到的「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物更新」的意思類同。陽氣升發就催生萬物,天地間就呈現一片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樣的,人的氣血向上向外升發,使人的皮膚紅潤、榮光煥發。這就是「天地倶生,萬物以榮」。接下來就說到人如何踏上春生的腳步。首先講生活起居:夜卧早起。夜有多夜、早有多早呢。前面說過要以太陽的起落時間作為參考標準。古代十二時辰就是根據太陽起落時間制定的:夜半(子)、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我們現在是機械地將某鐘點定為某時辰,這種固定不變的時間觀點是不合乎科學的,它使人與自然脫節,違背「與天地同紀」的「天人相應」觀。以廣州地區為例,夏至時日出約在五點半,則該地區的人也宜在五點半左右起床,日落約在七點三刻,人定(亥)就是睡覺時間,由日入(酉)往後推兩個時辰即11點左右。而冬至時日出約在7點10分,那麼起床也宜在該時,日落約在5點45分,則睡覺也宜在9點45分左右。其它地區和季節依此類推。

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即起床後不要束頭髮(古人都留長發),而要披頭散髮,穿上寬鬆的衣服,全身放鬆,這樣才不會束縛初升的陽氣,然後到庭院里邁大步(注意不是到野外去跑步,那是夏天要做的)。接下來就講精神情志和社會行為:以使志生。這個「志」有情志和志向二義。即要使情志生髮出來,要立下志向。就是說在春天,有話就要說出來,有情就要表達出來。特別是青年男女,這是談情說愛的最好季節。你看春天一到,蟲鳴鳥叫,鳥語花香,鮮花盛開,百芳爭艷,動植物們也在談情說愛呢。另外春天的主氣是「風」,所以才有「風情萬種」這一成語,還有動物發情叫「叫春」,這都是有深刻的醫道哲理在裡面的。俗話說: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所以春天要作好一年的工作計劃,立下目標,要蠢蠢欲動,該出手時就出手。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年輕夫婦也宜在此時「造人」,因有天助,成功率較高,也有益於優生優育,所以古人都選擇在春天結婚。如《周易》「歸妹」卦有句爻辭「帝乙歸妹」,帝即皇帝,歸妹就是嫁女,乙是二月,屬春。你看皇帝都選擇在春天嫁女,就是為了能更好地為男家生兒育女。所以古人做事都是順應天道的。有日本學者研究顯示,冬天出生的人要比春夏出生的人長壽(冬天出生即是在春天受孕)。

生而勿殺。春主生,所以不要殺伐。古代處決罪大惡極的犯人也都是「秋後問斬」,因為秋天才是肅殺的季節。相應的春天也宜多吃素少吃葷。予而勿奪。春天要多給予少奪取。要付出、要投資、要捐助。春天不要去追債,去追也不會有收穫,因為人家都忙著要投資。即使有收穫對你也不利,因為你逆天而動。而秋天去追債就合時宜,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家也收穫了才有錢還你(這裡說到錢和利,就順便解一下這兩個字。繁體的「錢」,右邊是兩個「戈」,「利」右邊是個「刀」,兩字都帶兇器,所以錢利多了往往會帶來殺身之禍)。近幾年,每到開春,許多地方就會出現用工荒。其主要原因是因為老闆們太摳門,不願給予工人體面的待遇。所謂「捨得」,也是先有舍,然後才有得。你只有在春天播種了,耕耘了,付出了,到秋天才會有收穫呀。近幾年開春的「兩會」,政府都會出台許多惠民政策,這就與「春予」相應,如果能在落實上狠下工夫,那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蒸蒸日上、繁榮富強了!賞而勿罰。就是要多獎賞、多鼓勵、多表揚,而不要懲罰、責怪、埋怨。尤其對小孩,如果把人的一生也分為春、夏、秋、冬四個時段,那麼兒童青少年期就屬春季,所以就要「賞而勿罰」。現代教育家也是這樣提倡的。你看我們現在許多研究成果都可在中國古人那裡找到答案。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以上這些就是順應春天氣息的養生之道。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違背它就會傷害肝系統(按五行理論,肝系統包括膽、目、筋、爪等都屬木屬春),夏天就會得寒病,就不能好好地「長」。因為春天陽氣該升發的時候你不讓它升發,仍閉藏如冬天,那麼到夏天該熱的時候,它就不熱反寒,因為寒如冬天所以也就沒法長。

講到這裡,春天養生的經文就講完了。但是人們最關注的飲食,得補充一下。中醫的飲食調理與中藥一樣,主要根據食物的氣味而不是它的成分來衡量的。總的來講以甘淡為主,因為脾胃為消化系統,而按五行劃分,脾胃、甘淡、人同屬土系統。注意這裡說的是甘淡而不是甘甜,因為甜食吃得多會傷腎(脾土克腎水),小孩多齲齒就是例證(腎主骨)。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多吃點苦味也有益健康長壽,因為苦入心通神,還可堅腎。所以中藥大多味苦,「良藥口苦」嘛。經常吃點苦焦味的鍋巴、燒烤就很有好處,但西醫卻說會致癌,真是無稽之談。而說蘑菇等菌類食物可抗癌,其實腫瘤等有形之物都是陰寒太盛所致(陰成形),蘑菇菌類乃陰寒之物,對熱性體質的人多吃點尚可,如寒性體質的人多吃就可能致癌。然後春天偏辛辣,夏天偏咸鮮,秋天偏酸澀,冬天偏苦焦;春天吃芽,夏天吃花,秋天吃水果,冬天吃堅果。另外,經云: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說明作為主食的五穀雜糧最養人,其他肉、菜、果都是作為補充食物。五穀作為植物的種子,用潘長江的一句小品台詞來講,叫「濃縮的都是精華」。一粒小小的種子,它貯藏了植物一生的信息,精華盡在其中,所以說「五穀為養」。但反觀我們現代人,飯局中光喝酒吃菜不吃飯,小孩也是多吃零食少吃飯,女人們愛臭美就把吃水果當吃飯。這都是「以妄為常」啊!五穀為麥、黍、稷、稻、豆,五畜為雞、羊、牛、馬、豬。配屬五行分別是木、火、土、金、水,與五臟肝、心、脾、肺、腎,四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相對應。所以春天宜多吃麵食、著青裝,夏天宜多吃黃米、著紅裝,長夏宜多吃小米、著黃裝,秋天宜多吃大米、著白裝,冬天宜多吃豆腐、著黑裝。以上所說是宜怎麼樣,那麼該忌什麼呢?忌的就是與「宜」相反的、相對的。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宜的就是秋冬忌的,秋冬宜的就是春夏忌的,春與秋對、夏與冬反。如此則春忌酸澀秋忌辛辣,春忌水果秋忌芽等等。

三、夏季養長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即立夏至立秋前的六個節氣時間段。此謂蕃秀。《說文》謂:蕃,屮(即草)茂也。秀,禾穀豐實也。我們看「秀」字,上「禾」下「乃」,「乃」就象懷孕婦女挺起的大肚子,所以「孕」也從「乃」。因此動物懷胎叫「孕」,植物懷胎就叫「秀」。夏天植物莊稼都開花結果,是長得最茂盛、最鼎盛的時期,這就叫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只有天氣與地氣相互交流,萬物才能開花結果。經云: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天為陽為男,地為陰為女,天地交合才能產生萬物,男女交合才能生兒育女。夏天雷雨頻繁,所以萬物華實,冬天水冰地坼,所以萬物凋零。我們先來看看夏天的雷雨過程:先是閃電打雷,接著烏雲密布,然後瓢潑大雨,這就是天地交合的過程。所以古典小說里描寫男女性愛過程都叫「一番雲雨」。再看我們的婚禮過程:白天敲鑼打鼓、吹嗽吶、放鞭炮(此即閃電打雷),到黃昏(此時烏雲密布)把新郎新娘送進洞房,接下來就是「一番雲雨」了。你看我們的婚禮也是效法天地之道的。「婚」字從「昏」不從「早」,就是取法天地交合都要選在天昏地暗之時,所以天地交合也是很含羞的。但我們現在把最不該開放的性,開放到不知羞恥的地步(前幾天看報,說有對青年男女竟然在公廁忘情雲雨,被人拍下放至網上),而把最該開放的權利,卻往往搞暗箱操作,真是顛倒黑白啊!

夜卧早起。前面已講過,不過夏時比春時要卧得更夜一點,起得更早一點。無厭於日。即不要討厭太陽。也不是說大熱天要你到太陽下去暴晒,起碼不要因為熱就肆無忌憚地吹冷氣、喝冷飲。夏天就該熱,但人類自作聰明,一到夏天到處開冷氣、到處是冷飲,人為製造一個冬天出來,結果「空調病」也隨之誕生。本人臨床接診的大多是慢性疼痛病人,此病本該冬天多發,老年人多見(因為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這從「疼」字從「冬」就可見端倪。但這些年來,此病漸趨夏天多於冬天,年輕人多於老年人,就是因為夏天已不象夏天而更象冬天,年輕人多「以妄為常,逆於生樂,起居無節」以致過早進入「冬天」,而老年人多循規蹈矩、起居有常,所以「得道多助」使然。還有夏天容易「鬧肚子」,也是因為貪涼飲冷而起。夏天人體陽氣都升發出去了,所以裡面是寒涼的,你再喝冷飲下去,就等於雪上加霜,不「鬧肚子」才怪呢。老子說:人法地。你看地窖、井水都是冬暖夏涼,人體內臟也一樣,所以才有了「冬吃蘿蔔夏吃薑」之說法。其實人體自有一套冷熱空調系統,心屬火制熱,腎屬水製冷,只要心腎功能正常,人體就不怕冷也不怕熱。所謂「心靜則涼」,正因為現代人慾火太旺,所以才那麼怕熱。

使志無怒。「怒」從「奴」從「心」,即奴僕的心情。奴僕受壓制受氣但又不敢向主人發泄出來,所以「怒」就是一種壓抑的心情。夏天的陽氣完全釋放出來,人的心情也要完全釋放而不能壓抑。中醫講「怒傷肝」,因為「肝主升發,其性條達」,所以壓抑的心情對肝不利。「怒則氣上」,所以有「怒髮衝冠」之成語。三國時的周瑜就因一股怒氣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明朝的吳三桂更是因「怒髮衝冠為紅顏」而斷送了大明王朝。使華英成秀,即說人也要象夏日鮮花盛開,完全綻放,要如「夏日荷花別樣紅」。使氣得泄,要使體內的陽氣完全釋放出來。陽氣釋放的標誌就是出汗,但現在人們夏天都呆在空調房裡,不給汗出的機會,結果就是代謝廢物排不出去,留滯體內,病痛由此而生。若所愛在外,「愛」這種感情本來專指男女之戀、夫妻之情的,後來才擴指家庭成員之間、乃至大愛無疆。所以這裡說彷彿在外有所愛,就好象我們現在流行的婚外情。意指夏天人們要個性張揚、豪情奔放;要勤奮工作、銳意進取;要積極鍛煉、多動少靜。總之,套用一句很革命的話就叫:要奉獻出你所有的青春和熱血!這樣才能與「夏長」相呼應,即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違背它就會傷害心系統(包括心、小腸、脈、舌等),到秋天就會得痎瘧病。痎瘧病主要表現為寒熱往來、交替發作,俗稱「打擺子」。因為夏天陽氣該釋放出來的時候,你卻把它壓制住。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到了秋天陽氣還想往外冒,但天地之氣已開始收斂,這樣內外交爭就會出現寒熱往來,發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前面講了,因為反抗,陽氣還想往外冒,所以不能好好地收斂。因為陽氣不能收回來,內防空虛,到冬天寒氣襲來,招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而且還會病得不輕。這就是「一步錯,步步錯」啊!

四、秋季養收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即立秋至立冬前的六個節氣時段。此為容平。容,為從容,平,為平和。經過春生夏長之喧囂後,秋氣主收斂,因此秋天漸漸平靜下來,就象高潮之後的偃旗息鼓,這就是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這裡的「以」是「漸漸」的意思。急,疾也。明,此為白也。我們都知道有句話叫「秋風掃落葉」,你說這天氣急不急、疾不疾啊。秋天有個「白露」和霜降」節氣,每到打霜的時候,早上一起床就可看到田野上白茫茫的一片,這就叫「地氣以明」。秋天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股肅殺之氣,易讓人產生悲愁之情。你看「愁」字就知道,這是秋天的心情。「悲」字上面的「非」,為象形字,就象鳥的兩葉翅膀紛飛狀,即分離的心情。有個詞叫「悲歡離合」,離就悲,合就歡。另非者肺也,「悲為肺志」,這是中醫的五行理論,肺為西方、為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從這古詩詞中我們也可看到秋天的悲涼與哀愁。「悲傷肺」,《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因多愁善感結果得肺癆而夭,就連她的扮演者陳曉旭也因入戲太深而得乳腺癌早亡(胸為肺之外府)。

早卧早起,與雞倶興。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中,酉為雞,又為西方、為秋天,所以雞應該是對秋氣感應最靈敏的動物。因此我們就應該與雞倶興,雞進窩我們也就該卧了,雞打鳴我們就也該起了。使志安寧,即要使我們的精神、意志、情緒安靜、寧靜下來,這樣才能與秋氣之收斂相呼應。「安」與「寧」有區別:家中有女人為「安」,女為陰主內,男為陽主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男人只有結了婚才能安下心來,男人在外打拚,只有回到家才能心安。繁體的「寧」有個「心」,前面說過,凡帶「心」的字都與神有關,只有心神回來了才叫「寧」。下面還有個「皿」(為吃飯的器皿)和「丁」(即人丁),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吃飯,這就是「寧」。好象有婚外情的夫妻,同床異夢地躺在一張床上,表面上看好象相安無事,其實各自都心緒不寧。身回為安、心回為寧,「安寧」一詞很好地體現了中醫「身心合一,形與神倶」的健康理念。其它還有許多詞都蘊涵著這種醫道,如精神(精為有形物質)、運動(運是以神運氣,動是動體)、健康(健是有力量,即有氣有神,康為康庄大道,即指人體經脈通暢)等等。說到安寧,就不禁讓我想到農民工這個社會問題。農民工乾的活最苦最累,社會地位卻最低,收入也最少,一個戶籍制度就讓人家漂泊不定。身不安心不寧的,做出來的產品哪能高質量、做出來的工程哪能讓人放心呢?所以我們的產品、我們的工程老出問題,除了老闆和管理者的責任外,工人的因素也不能不考慮啊!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國家要善待國民、企業要善待員工啊!只有每個人都安寧了,社會才能安寧而繁榮,國家才能安定而富強,民族才能興旺而崛起!

以緩秋刑,即以緩衝秋天的肅殺之氣。你若硬要忤逆天氣,結果受傷的還是你自己,因為天意不可違。按照運氣命相學說,你這是遭「天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這都是講要順應秋氣的收斂之性,收回自己的神氣、收回自己的心思,使秋氣平和,使肺氣清靜,而不能再象夏天那樣個性張揚、豪情奔放。這樣才符合秋天養收之道。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違背它就會傷害肺系統(包括肺、大腸、鼻、皮毛等)。陽氣不收回來,冬天自然就無所藏,裡面無陽氣就不能消化食物,所以吃啥就拉啥,這就叫飧泄。

五、冬季養藏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即立冬至立春前的六個節氣時段。此為閉藏,即陽氣都收回到裡面密閉封藏起來。水冰地坼,陽氣一閉藏就天寒地凍,萬物凋零,水都結冰了,大地也被凍裂了。許多人一到冬天,手腳、口唇也都會皸裂,為什麼呢?人法地,冬天陽氣都閉藏到裡面去了,氣血都聚在內臟而不到體表四末,沒有氣血的濡養滋潤,皮膚當然就乾枯龜裂了。由此大家就要注意了,臨床上不要一見到干、渴、燥的癥狀就想當然地認為是火熱所致,恰恰相反,大多數為虛寒引起。這可從自然現象中得到提示:夏天火熱,但雨水充足,大地濕潤,人的皮膚也滋潤;冬天不熱而寒,卻水冰地坼,人的皮膚也乾燥龜裂。由此我們也看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有陽才有陰。比如說水,水為陰,有了勢能(陽)的作用就往下流,有了熱能(陽)的作用就向上蒸發,如果沒有陽的作用,那就是死水一潭。還有,我們都知道井水夏天滿冬天淺,也是因為夏天陽氣往上沖所以把水托上來,而冬天陽氣收藏,水失去支承所以水位回落。當然《內經》還是強調:「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氣為血帥,血為氣母。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是對整體而言。據此我們也可推斷,那些不毛之地,如我國的西北地區,還有中東、俄羅斯等地,其地底下必定蘊藏著許多閉藏不露的陽氣,事實也是如此,以上地區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即陽氣)。但這些陽氣是用來維持地球生命的(就象我們腎里藏的精,也是用於維持人體生命的,激素的作用就是調動取用腎精,用於急救可謂得當,可是用於止痛、退燒及其它慢性病,那就等於挪用養老金、保命錢),現在被人開發出來挪作他用,其生命受到威脅,所以地球憤怒了,以地震、海嘯、颶風、雪災、乾旱等各種方式瘋狂報復人類。五行里木生火,火就是能量,所以我們應該從植物中提取能量,現在也開發出了植物燃油以替代石油產品。因此現代科學只有在中國傳統「科學」的指導下,才能保證其正確的發展方向,真正地科學發展下去。

無擾乎陽,冬天陽氣閉藏了、貓冬了、冬眠了,我們就不要去打擾它、驚動它。但是我們現在有太多的擾陽之事:特別是冬泳,什麼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倒可以),還美其名曰健身,殊不知這是要命的傷身。還有晚上(為一天中的冬天)揮汗如雨去健身、蒸桑拿、加夜班、玩通宵,以及晚上燈火通明、都市的喧囂等等都是擾陽,盡瞎折騰,讓你不得安寧,這些都是透支陽氣的行為。以致人人心浮氣躁、虛火上炎,失眠、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也隨之劇增。因為《內經》早就告誡我們:冬不按蹺。日暮收拒,無擾筋骨。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就該貓冬,向冬眠的動物學習。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才起床。但我們一年四季都是一個固定不變的作息制度,以前還試行過一段夏時制,其實實行冬時制更為重要。有首歌唱得好: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也是陰陽之道,冬天就得好好養藏、養精蓄銳,來年才能精力充沛、活力無限。就象我們的拳頭,你要打出去,先得收回來。寰有天地,氣有升降,月有圓缺;音樂有高山流水般的節奏,時間有春夏秋冬之變化,生命也有波浪起伏的波動。好象我們的心電圖,正常都是一條有規律的優美的動感曲線;一旦曲線的節奏紊亂了,那就是有病了;如果曲線變成一條直線,那就完了,生命也就終結了。因此我們不能「一條道走到黑」啊!一年四季、一日晝夜,起居作息都要有節律的變化。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天要使自己的情志含蓄起來,要潛伏、要隱匿,「見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要自得其樂,笑都要在心裡笑、微微笑,而不要開懷大笑,以免「擾乎陽」。冬天也不要去施展什麼抱負、大展什麼宏圖,而要「卧薪嘗膽」。開業都最好不要選在秋冬、要選在春夏,這樣順應天時才會走運,事業才會更順利,才會一帆風順。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冬天要遠離寒冷,盡量保暖,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不要暴露皮膚,使陽氣外泄。前面說的冬泳就違背這個原則,包括冬天洗澡都是外泄皮膚,使氣亟奪。廣東人習慣天天洗澡,浪費水資源不說,也把自己的陽氣給洗掉了,多可惜啊!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以上這些就是順應冬天之氣,養藏的方法。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違背它就會傷害腎系統(包括腎、膀胱、骨、耳、生殖系統等)。因為冬天沒有養精蓄銳,沒有好好儲藏到能量,來年春天就沒法生(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陽氣升發出來,肢體就沒有力量,所以說春為痿厥。

講到這裡,四季養生之道就基本講完了。最後還是以《黃帝內經》的兩段經文作為結語: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以為警示!

經過一個月的耕耘,總算完成了這次創作。欣慰之餘,深深地感到中醫的博大精深。雖說是門醫學,但卻涉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真乃無所不包。因為中醫就是把人放在整個宇宙中來考察的,研究人就必須研究整個宇宙。正如唐代孫思邈所說,要想成為一名大醫,就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所以才有「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之說。

從短短的幾百字經文,對我這個不善言辭的人,也能說上上萬言,足見經典就是經典。古人所謂「立言」,那是「字字珠璣,句句良言」啊,那可真是「濃縮的都是精華」。所以有位賢哲就說:對經典的東西,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李陽波更是說:否定中醫、否定傳統的人,不是無知、就是小人。話雖說得偏激,但時下的中國唯西方馬頭是瞻,一味崇拜西方文明、迷信西方文明,啥都要向國際接軌、啥都要現代化,包括古老的中醫,這不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啊!

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弄得是人心浮躁,社會動蕩不安,環境破壞不堪,這是由它的物質性、功利性、侵略性決定的。它貪得無厭地向大自然索取,它是一種霸道文明。而中國傳統文明則是一種王道文明,她注重和諧,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心的和諧,其基本精神是中和。如《中庸》講: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以西方的賢哲們都已經深深反思,開始向中國的古老文明《周易》、《道德經》、《黃帝內經》、《論語》等經典著作尋求答案。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哪有理由不好好學習、研究這些經典著作呢?

讀經典首先要識字。中國的文字,既表音,更表義,不象其它國家的文字只表音。每一個文字的產生和起源都有它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的含義。古人說:一字之安堅如磐石,一字義出燦若星辰。比如「時」字,繁體字為「時」,左邊「日」為太陽,右邊「土」為地球。古代對左右位置也有嚴格定義的,不能隨便擺放的,左為陽,代表上、東、大、尊等,右為陰,代表下、西、小、卑等。所以日在左,土在右。右下那個「寸」,即尺寸長短。古代計時用的是一個叫圭表的東西,即用一長八尺的圭立於地上,太陽照射下來,圭在地上就會出現個昝影,隨著太陽的行走,昝影的長短髮生變化,這樣通過測量昝影的長短來確定時間。這就是「時」的產生。所以往往通過一個字,我們就能知道一段歷史和文化背景。通過咬文嚼字,我們能挖掘出許多歷史和文化信息。正如劉力紅在《思考中醫》里說的,漢字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咬文嚼字」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讀經典必須學會咬文嚼字,而且要讀識繁體字,但我們現在都使用簡化字,這是在斷我們文化的根啊!反觀港、澳、台地區,他們的現代化程度要大大高於大陸吧,然而他們卻沒有去簡化漢字,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根深才能葉茂啊!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就曾經說過:醫學的發展方向是中醫。由此我們也可推斷:科學文明的發展方向是傳統。因為漢字太美,中醫太美,中國文化太美!總之,「回歸傳統、接近自然,回歸自然、接近傳統」,是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就讓我們把「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神聖的使命吧!

最後,拙擬楹聯一副,與讀者共勉!

上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提挈天地可長視。

下聯:左執易道,右持內經,把握陰陽能久生。

橫批:道法自然。

由於慧根不足,水平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賢哲斧正!

張祥誠

庚寅年春於南海丹灶醫院

推薦閱讀:

中醫養生鍾
傷寒論的崛起,和為啥無法推廣的問題。
贛州老中醫:夏季是健脾養胃的好時機
中醫養生諮詢 轉帖:中國情詩名句排行榜_遊藝會館_論壇_民間中醫網 ngotcm.com ...
中醫問診單

TAG:中醫 | 養生 | 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