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五月百花齊放的陝北民歌——「陝北民歌博物館首屆學術研討會」有感

文化是信仰、文化是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幅員遼闊的泱泱中華擁有著五千年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歷史,傳統文化是不同的地域地貌饋贈於人們的精神財富。陝北民歌就是這片雄渾蒼茫、千溝萬壑的黃土地饋贈於陝北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心靈寄託。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在這個富有生命力的季節,在美麗爛漫而濃情的五月,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陝北民歌以它絢麗多彩的姿態傲然綻放在這座文明古城——榆林。5月22日,陝北民歌博物館舉行首屆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45名文化學者、著名音樂專家、教授齊聚榆陽,就陝北民歌的歷史、保護、傳承、發展等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學術研究。會議上文化氣息濃郁撲鼻、芳香四溢,著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針對陝北民歌這一歌系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時代暢談了各自的學術意見和理論觀點,所談內容立意新穎、理論層次深、專業性強,不得不說這是一次陝北民歌學術交流薈萃的盛宴。我非常榮幸擔任本次會議的記錄者,飽聞各位藝術家對陝北民歌經典作品的回顧和精闢理論的闡述,生在陝北、長在陝北,渾身散發著黃土氣息的我真是百感交集,是激動、是感慨、是興奮、亦或是自豪?這種衝擊著我的心府而又無法準確言表的情愫,也許是源於自己從小對音樂的酷愛,也許是源於今日之盛宴,百花齊放的陝北民歌喚起了我內心深處那淡淡的鄉愁…….. 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自全國各地45名藝術家就各自眼中的陝北民歌各抒己見、高談論闊、娓娓而談。首先發言的是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喬建中老師,也是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主持人。 《「魯藝」民歌採集運動與傳統文化傳承》 喬建中(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喬老師以《「魯藝」民歌採集運動與傳統文化傳承》為課題,講述了魯藝」師生對陝北民歌採集、編創、研究活動的時代背景及其意義,喬老師指出,「魯藝」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強調在新的時期,要凝聚陝北音樂文化研究學術力量的隊伍,努力尋找研究區域音樂的突破口,重新審視音樂寶庫,並追尋它的內在規律和深層原理。對傳承陝北民歌文化精神、展示陝北民歌發展成果、普及陝北民歌基礎知識、繁榮陝北民歌事業起到推動作用。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貢獻、立新功。 《演繹傳統必須學習傳統》康世進(榆林市民間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編劇) 康老師指出,每一首陝北民歌創作背後都蘊含著它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底蘊,歌者要充分理解詞意曲韻,用情去詮釋歌曲,要從真情上感動觀眾。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陝北民歌這一傳統文化打著「創新」的旗幟被「流行化」、「快餐化」「扭曲化」,越編越離奇, 越唱越走樣,甚至好多歌手以一味地飆高音換取觀眾的掌聲,這種悖理是一種顛覆性的錯誤,有失偏頗。這也充分說明我們的歌手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我們講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沒有傳統也就沒有創新。作為陝北民歌的創作者必須要學習傳統,只有這樣才能創新。任何一種文化如果摒棄傳統的東西去談創新,無疑就是對這種文化的毀滅。 發言人:於慶新(《人民音樂》副主編) 於慶新老師說,他對陝北民歌一直以來有種特殊的定義,認為陝北民歌這一歌系之所以被唱的這麼響亮,其主要原因在於它的政治支撐,也就是說是因為穿了一件紅色的政治外套,才使其走的遠,唱的響。但是這次參觀博物館之後,非常興奮、激動,也完全顛覆了自己之前對陝北民歌的認識,一個最大的感觸就是陝北人、榆林人的文化氛圍相當濃。於老師強調,學習中國音樂必須學習民歌,學習民歌必須學習陝北民歌,而學習陝北民歌首先必須要到陝北民歌的「老家」——榆林,來了解陝北民歌的淵源。而且更讓他感到震撼的是一個區級政府卻做出如此規模的文化精品工程,不得不承認當地政府領導有著高瞻遠矚的超前思維。 發言人:韓蘭魁(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 韓院長說,在他的記憶里陝北是一個特別貧瘠的地方,地理地貌氣候整個生活環境非常惡劣,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竟然孕育出陝北民歌這種博達、寬廣、蕩氣迴腸的民間音樂文化,真是令人咋舌欽佩。比如我印象中安塞腰鼓的鏗鏘有力,那種充滿激情、節奏明快的旋律,表達的是陝北人對生命和生活的敬畏,面對貧瘠困苦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種陝北精神! 《時空變化中陝北民歌的演進》 劉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劉紅老師認為,陝北民歌除了具有一般民歌特徵外,還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是陝北特定的黃土文化、陝北革命精神,催生了陝北民歌的社會屬性、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今天歷史的時空發生了巨大變化,要傳承保護陝北民歌這一傳統文化,首先要保護陝北民歌賴以生存的生態區,要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多元化音樂興起的時代顯得尤為必要。陝北民歌的輝煌,依賴文化大環境、文化生態鏈,所以,保護文化環境、維繫文化生態鏈就是保護和傳承陝北民歌的重要舉措。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興旺,西北文化藝術就興旺;西北文化藝術興旺,陝北文化藝術就興旺;陝北文化藝術興旺,陝北民歌就興旺!反之,亦然! 《陝北民歌在「西北風」歌曲創作中的運用》 施詠(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西北風」,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歌壇的一個輝煌記錄。這股強勁的「西北風」迅速刮遍整個內地流行歌壇,濃厚的黃土風情將中華民族魂演繹得淋漓盡致。作品風格多以西北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陝北民歌的音調,來歌唱黃土情結。施詠老師通過對80年代一些經典「西北風」通俗歌曲、詞、曲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它對陝北民歌的創造性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陝北民歌》 薛九英(西安美術學院教授) 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下,陝北民歌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薛老師就如何保護好傳承陝北民歌,談了幾點意見。薛老師提出,首先,要樹立生態博物館保護理念,在社區整體保護的基礎上,鼓勵和拉動民間傳統民俗、節日的「復甦」,造成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格局。其次,以靜態的形式將陝北民歌保護起來。通過攝像、錄音、照相、音樂整理,全面準確地記錄陝北民歌的各種歌詞、譜、系、傳承人及生存環境情況,然後按原生態的存在形式進行靜態複製,再次,發揮政府的作用,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媒體的宣傳、推廣力度。最後,讓陝北民歌走進課堂,為保護傳統文化供血輸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文化的血脈! 《陝北民歌中「羊文化」的音樂表達》 張君仁(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 羊作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主要家畜在陝北地區民間歌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羊文化在陝北民歌中較為常見的,如《五哥放羊》《放羊》《放羊調》《大放羊》《苦女子放羊歌》等。而「羊倌」則是黃土地上特有的職業,這一職業人群,對陝北民歌地創造傳播發揮著重要的歷史作用。牧羊人生活通常都是在山野之中,對於他們而言,排遣孤獨最好的方式就是盡情地歌唱,所以,大部分羊倌的嗓音都比較好,在天長日久的歌唱中練就了一副好聲嗓。同時,這種孤獨與寂寞或許正是他們藝術創作的主要內驅力。 《音樂學視域內現代博物館建立與設想》 柳琳 (西安音樂學院講師) 柳老師指出,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陝北民歌已經從以往的「實用性與藝術」轉換到 「藝術世界」之中,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漸漸覺醒,而建設陝北民歌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要舉措,並且對博物館的要求提到更高的層次,陝北民歌博物館不僅要博古,還要博今;不僅要博物,還要博智;不僅要繼承,還要發展;不僅要全面,還要精尖。實現學術上的支持,表演上的權威,科研上的高地,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示範引領的作用。 發言人:楊剛(上海崇明楊剛音樂博物館館長) 楊老師說他非常榮幸來到了期待已久的陝北榆林,參觀博物館之後使他感慨萬千!楊老師特彆強調,陝北民歌博物館之氣勢,不僅僅是指規模淺層意義上的氣勢,莊嚴壯觀的陝北民歌博物館巍然矗立在榆林這片土地上,其恢弘的氣勢是對陝北精神的詮釋。楊老師最後滿懷深情地寫了一首即興詩表達了他對陝北民歌博物館以及對陝北這片黃土地的厚愛。 陝北處處風光好,人傑地靈風尚高。 千里萬里來尋根,民歌神韻在榆林。 研討會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繼續進行著,全國各大知名院校的院長、教授、博士、碩士、國家一級詞作家、國家一級編劇等諸多重量級音樂人暢談著他們眼中的陝北民歌,熱情洋溢、激情澎湃………他們的理論精闢深遠、他們的思想高瞻遠矚、他們的情懷深廣如海。我恍然覺得,他們不是在暢談陝北民歌,而是在傾訴、傾訴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期盼,是在表達、表達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敬畏,更是呼籲,是炎黃子孫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出的呼籲!當下,產生民歌的土壤消失、民歌的創作軌道有所偏頗,年老的民歌手逐漸亡故,傳統經典曲目逐漸失傳,中年歌手青黃不接,年輕歌手迷失方向,陝北民歌的傳承面臨挑戰。沒錯,我們需要這樣的呼聲來喚醒保護陝北民歌的意識!在保護救助陝北民歌的呼聲中,有這樣一個人,正是他的一個想法變成了一座博物館!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榆陽區委書記苗豐說:「讓祖祖輩輩傳唱的陝北民歌有個自己的家」這就是最初的想法,有了想法就有了實現想法的行動,榆陽區委書記苗豐說:「我們要展示的是最全面的陝北民歌文化,我們要打造的是全國最權威的陝北民歌博物館,我們的目標是國內填補空白,世界獨一無二」 於是,周密謀劃、精心指導,全力以赴、夜以繼日,科學管理,精益求精……短短476天時間,鑄就了氣勢恢弘的陝西榆陽·陝北民歌博物館這一精品文化工程,陝北民歌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莊嚴壯觀的陝北民歌博物館在五月的陽光下魏然傲立於塞北駝城;備受矚目的陝北民歌在濃情五月百花齊放在古城榆陽!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讓陝北文化自信變成陝北文化自強,讓陝北民歌這一傳統文化在藝術的殿堂里綻放永久魅力……. 葉 虹 2018年5月28日
推薦閱讀:

羊肚子手巾里,是陝北小伙兒一肚子的深情

TAG:學術 | 博物館 | 民歌 | 陝北民歌 | 陝北 | 研討會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