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勝:揭開易學界的神秘面紗——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反思錄(序) - 國學之窗[李守力博客專欄...

王先勝:揭開易學界的神秘面紗——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反思錄(序) [轉貼 2006-02-14 19:48:51]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王先勝:揭開易學界的神秘面紗——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反思錄(序)

○本文首次分析和反思當代中國易學研究存在五大弊端:1:公理婆理,是非難分;2、不近考古,自斷生路;3、思維僵化,不講學理;4、關門研學,自我陶醉;5、主觀臆斷,妄說盛行。本文涉及當代120餘位易學家、考古學家及中國文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觀點,全文計六萬餘字。

○本文首次披露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劉大鈞重複十餘年前連劭名先生所做的工作。

○本文首次集中披露三處新石器時代數字卦:1、崧澤文化數字卦(江蘇海安青墩遺址,5500年前);2、龍山文化數字卦(山西襄汾陶寺墓地,4500年前);3、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數字卦(青海樂都柳灣墓地,4200年前)。

○本文首次披露一組新石器時代六爻爻畫卦:仰韶文化大河村類型白衣彩陶缽肩部飾一周三組六個六爻白彩坤卦符號(鄭州大河村遺址第三期彩陶缽AI式F1:26,5000年前)。

○本文首次提出:易學研究要與考古學結合,考古研究要與易學結合,二者互相需要、互相促進,目標合一。

易學研究,從《易經》產生至今,已有三千餘年,從孔子、儒家述易作《易傳》,至今也有兩千多年,就是「從漢朝開始,由於儒家經學的確立和發展,《周易》被列為《五經》之首,人們對它的研究,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即易學」(朱伯昆著《易學哲學史》前言,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11月版),至今也是在兩千年左右。兩千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中國人絞盡腦汁,試圖從《易經》(或《周易》中挖掘那不盡的寶藏和秘密,也不知有多少中國知識分子窮經皓首,將畢生的時間、精力、青春和生命獻給《易經》,試圖入其堂奧,揭秘於天下。可以說,一部僅六十四個符號、數千餘字的《易經》消耗了中國兩千年來知識分子相當大的一部分才智和精力,也消耗了中國人過多的熱情和能量。但是直至今天,說《易經》沒有科學嗎,誰能肯定?說《易經》不是迷信嗎,又怎樣服人?說《易經》八卦算命准,還是不準,誰能說清?

說它不是好東西吧,可是從古至今,中國哪一位哲人不是靠它起家?哪一個文化人,不是和它有著臍帶般的血脈相連?翻翻現在的哲學、文化、易學書籍,哪一本書不說《易經》偉大?說它是好東西吧,可我們又常常處於「談易色變」之中,似乎《易經》就是洪水猛獸,要毀我長城、亂我太平,所以有時候還要免談《易經》,以免被人側目或者被視為「神神叼叼」。《易經》就在偉大與玄虛、深奧與流俗、神聖與市井、正統與怪誕之間徘徊、生存。但是說《易經》本來就是這樣不可知,或者只能是這樣不可理喻、沒有確解,那是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也是不符合整個人類歷史發展和智力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大自然、認識自身的基本規律的,因為《易經》畢竟是三千年前中國古人的作品,是民智初開時期中國古人的作品。

如果說歷史上《易經》之謎不能揭示,尚有許多主客觀原因的話,那麼今天,我們已經有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認知方法,有了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到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巨大的考古發掘收穫,有了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神話學、民族學、語言學、現代自然科學等等種種學科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也卸掉了「六經」和孔教的束縛,如果我們仍然將《易經》歸於神秘、玄虛之境,仍然埋頭於闡釋《易經》的微言大義、滿足於「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式的研究,仍然一邊歌頌著《易經》的偉大,一邊又嚴防死守害怕《易經》在民間傳播為老百姓所熟知,同時無論怎樣防範、查禁,《易經》算命之書不僅始終泛濫於民間,而且我們在學理上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那是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今天這種狀況仍然存在並將繼續存在下去的話,那我們就有必要反思,反思歷史,更要反思當今的易學研究。為什麼我們不能揭開《易經》之謎?為什麼《易經》還是一個謎?為什麼太極、八卦的起源和本原都不清楚?為什麼在起源和本原都不清楚的情況下不去追根溯源?不追根溯源又怎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雖然我們不期望三五兩天或三五兩年就能將有關《易經》的所有問題徹底搞清楚,但反思當今中國的易學研究,其不足之處或存在的問題還是很明顯的。僅以個人之見,列舉一些主要現象和問題,供國人反思或作拋磚引玉之期。


推薦閱讀:

當代名家工筆畫欣賞
當代寫意山水畫家林德坤,筆墨之間凸顯國畫山水的意境
趙毅衡:新批評與當代批判理論
詩昆網《當代異才錄》
[誠軒15春 · 現當代藝術]執古之道,以語今之有

TAG:中國 | 博客 | 國學 | 神秘 | 當代中國 | 易學 | 反思 | 當代 | 研究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