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抓住十要穴 徒手調氣血

保健按摩是中醫主動養生的一種好方法。通過對局部穴位刺激,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激發與調整五臟六腑功能,達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的效果。根據古人的養生經驗和醫學文獻,現選出十個調五臟、益氣血的重點穴位,介紹給大家。⒈健腦百會穴 是督脈上重要穴位,有健腦提神的作用。本穴兩耳尖連線與頭正中線交點處取穴。主治頭痛、頭昏、昏厥、中風、低血壓、脫肛、胃下垂、耳鳴、健忘、鼻炎、食慾差、煩悶等。按摩方法:單手中指或食指按於穴位,由輕漸重向下揉按20~50下。⒉防治感冒大椎穴 是督脈上重要穴位,有昇陽強壯的作用。本穴在第七頸椎棘突下,約與兩肩峰相平取穴。主治發熱、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及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發涼、肩背冷痛、身體虛弱等。按摩方法:四指併攏放於上背部,反覆斜擦大椎穴各30次,擦至局部發熱則效果最佳。⒊補氣健脾脾俞穴 是太陽膀胱經上重要穴位,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本穴在脊柱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橫指處取穴。主治胃痛、胃下垂、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腹脹、腹瀉、糖尿病、四肢及顏面浮腫、周身酸重無力、下肢癱瘓、脾胃虛弱、背痛等。按摩方法:用兩手中指或握拳用食指關節突起部按揉穴位30~50下;或握空拳揉擦穴位30~50下,擦至局部有發熱感。⒋補腎要穴腎俞 是足太陽膀胱經上重要穴位,有補腎壯陽的作用。本穴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二橫指處取穴。主治性功能衰退、遺尿、腰痛、腎炎、腎下垂、支氣管哮喘、耳鳴、耳聾、貧血、脫髮、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神經衰弱、骨質增生等。按摩方法:手指按於腎俞穴,向外揉按30次,再用手掌斜擦腎俞及其周圍30次,直至腰部發熱。⒌健胃要穴中脘 是任脈上主要穴位,有健胃提氣的作用。本穴在腹部胸骨柄下端與肚臍連線中點處取穴。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脘脹、腹瀉、消化不良、飲食無味、身腫、噎膈等。按摩方法:左右手重疊於穴位上,逆時針按摩50~100次,順時針按摩50~100次,摩至有熱感時為佳。⒍生命力要穴關元 是任脈上重要穴位,有大補元氣的重要作用。本穴在肚臍下四橫指、腹正中線上取穴。主治性功能衰退、精力不足、免疫力下降、不孕、腹痛、腹瀉、尿路感染、盆腔炎、睾丸炎、尿頻、腹冷等。按摩方法:兩手重疊掌根緊貼穴位上,逆時針揉按50~100次,順時針按揉50~100下,揉至有熱感時效佳。⒎免疫力要穴足三里 是足陽明胃經上重要穴位,有健脾和胃、壯陽補氣、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本穴在外膝眼下正坐屈膝垂足取穴。主治各種虛弱性慢性疾病、胃脘痛、腹痛、腹瀉、腹脹、水腫、消化不良、便秘、偏癱、下肢痛、咽喉腫痛、失眠、陽痿、貧血、頭暈等。按摩方法:兩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同時用力向外按揉30~50下;或雙手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各30~50下。⒏治血要穴血海 是足太陰脾經上重要穴位,有調理血液生化與運行的作用。本穴在髕骨內上緣三橫指,即股四頭肌肉內側頭的隆起處取穴。主治血液運行瘀滯、貧血、蕁麻疹、皮膚瘙癢、神經性皮炎等。按摩方法:拇指按於同側血海穴,揉按30次。⒐滋補肝腎三陰交穴 是肝脾腎三經交匯的重要穴位,有滋陰補腎作用。本穴在足內踝尖直上四橫指、脛骨後緣處取穴。主治津液虧損、內熱上火、高血壓、便秘、尿閉、心煩失眠、神經衰弱、皮膚瘙癢等。按摩方法:拇指按於同側三陰交,按摩20餘次。孕婦禁用。⒑排毒降火湧泉穴 是足少陰腎經上重要穴位,有排毒降火作用。本穴在足掌心中央,約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凹陷處取穴。主治高血壓、頭頂痛、眩暈、咽喉痛、[swf]暫不支持視頻文件[/swf]失音、失眠等。按摩方法:用食指尖按於對側穴位上,由輕漸重揉按20~50下。?
推薦閱讀:

補氣血的食物有哪些 女人補氣血吃什麼好
氣血兩虛,虛不受補怎麼辦?「進補」之前先「灸補」!
氣血不足型牙周病4食療方
黃特軍:氣血不足,陰陽皆虛怎麼調理
冬季滋陰潤燥補氣血 巧吃阿膠不上火

TAG: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