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桐仁:關門打孩子不關鄰家事 請問你家孩子到底犯了甚麼法? 強勢父母懦弱孩子
06-23
香桐仁:關門打孩子不關鄰家事 請問你家孩子到底犯了甚麼法?有這麼一個封建大老爺,對外軟弱無能,對內鐵腕統治,動不動就關門打孩子,而且不準孩子申訴,否則就以尋釁滋事、擾亂家庭和諧為由嚴懲之。有一天,有個遭長期軟禁的殘疾孩子趁著月黑風高夜跳牆逃亡,躲到一個鄰居家,該鄰居五大三粗,平時橫行鄉里,是大老爺最害怕的那一個。這孩子重獲自由後一時高興,上網公告已經到了「最安全」的地方,這讓大老爺顏面掃地。惡鄰居本來想勒索大老爺,正愁找不到藉口,今次對方的孩子送上門來,這是最好的把柄,於是以保護孩子人權為由,獅子開大口,要求對方送錢、購買垃圾債券等等,狠狠敲詐了一把。大老爺吃了啞巴虧,但仍然死要面子,於是召開記者會,由家庭發言人對事件作出解釋。記者:孩子進入鄰居家,你是否認為鄰居干預了你家內政,是否要求對方道歉?發言人:孩子日前進入鄰居家,現在已自行離開。需要指出的是,孩子是我家養的,正如我家養的其他牲畜,大老爺有隨意處置權,這跟鄰居完全無關。鄰居以不正常方式收留我家孩子,是粗暴干預我家內政,我方對此強烈不滿。我們希望對方反思,不再做有違身份之事,切實維護兩家友誼大局。記者:如果你家不打孩子,孩子怎麼會逃亡呢?你叫別人反思,為甚麼自己不反思?發言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是法治之家,各位家人有義務遵紀守法。記者:請問你家孩子到底犯了甚麼法?你們為甚麼不給他自由?發言人:家法是大老爺定的,他有完全解釋權。至於自由嘛,每個孩子在自己房間里享有走動的充分自由,我們強調一句,這不是鳥籠自由,因為他的房子比鳥籠大得多。《太陽報》 強勢父母懦弱孩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我們學習的是世間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只有經由歲月的沉澱和心靈的淬鍊它們才會化為人生的智慧和學問。文:意兒媽媽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對我來說,當面對孩子時,我也只是個初學者。在我的眼裡,孩子的到來讓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和認識。「如果媽媽太強勢了,孩子就會軟弱無能。」這是我在有了孩子之後不久,一位同事掏心窩子的話。也正是這句話,徹底改變了我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天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方式也不同,但是,如何正確愛孩子而不是以愛的名義害孩子,恐怕這個火候不那麼容易掌握。老人常說,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個度,過了或不夠都不好。對度的正確掌握就是平衡,而強勢父母造就懦弱孩子,就是父母愛的過度和失衡。為什麼說父母太強勢了,會讓孩子變得懦弱呢?首先讓我們來想想,強勢的家長是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孩子的面前?狂妄自大,自以為是,一言堂,執拗,古板,壞脾氣......強勢的父母,會在很多事情上不由自主地代替孩子做主,不管不顧孩子的感受,也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他們總是認為孩子涉世未深年幼無知,總是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決定就是最最正確的,要求你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和接受,不能有任何與他相左的意見。遇到強勢的父母,孩子只能選擇順從,否則就不會有好果子吃。由於在家裡受到父母的強勢管理,孩子到了學校或者長大了走向社會,當遇到需要她去解決的問題時,就會變得軟弱無能,畏手畏腳,逃避現實。對待強勢父母,幼小的孩子根本無能為力,除非父母自己意識到了,而且能主動去改變。記得2010年夏天,豆瓣社區「父母皆禍害」這個剛猛的名字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和關注。關於父母的「禍害」,罪名很多,比如粗暴,冷漠,迂腐。而控訴最多的,就是對家長借愛的名義對孩子的強勢控制。蜚聲海內外的著名鋼琴家朗朗的父親,可以說是強勢父母中最強有力的代表人物。郎朗在拜師學琴的過程中,被北京的一位鋼琴老師辭退,一向強勢的父親郎國任受到刺激後粗暴地命令兒子去死,要麼吃下三十片「安眠藥」,要麼從陽台上跳下去。當郎朗猛捶牆壁要毀掉自己的雙手時,郎國任又極度恐慌地抱住孩子,抽泣不止,因為那雙手是他的賭注,他一切的希望。如今,很多家長不正是朗朗父親的翻版嗎?父母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完成他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世事難料,正如作者所說的,噩夢有時也會逼迫一個人成才。人們如今看到的是那個自鳴得意的成功的父親,而他的成功讓更多的父母當成勵志的楷模前赴後繼。在強勢父母「關懷」下長大的孩子,沒有了主見,孩子的命運就像提線木偶般可悲可憐。強勢父母總是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決定,服從自己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總是服從他人的意志,他就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自己要更真實。"一個人一旦總是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就會讓自我認識變得模糊,自我性格變得懦弱,這樣的人非常危險,當條件成熟時就會發生人格分裂。"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有幸福也有心酸,有歡笑也有淚水。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這就像當你照鏡子時發現衣冠不整,你是去整理鏡子還是應該整理自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我們學習的是世間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只有經由歲月的沉澱和心靈的淬鍊它們才會化為人生的智慧和學問。現在,女兒已經九歲了,九年的育兒生涯不算長,但它帶給我太多太大的改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教育孩子就是一門精深博大的學問,孩子就是你窮盡一生也挖掘不完的寶藏。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27fe6140102e31d.html尊重孩子———家庭教育中陳鶴琴的人文教育鶴琴幼兒園 陳秋芳陳鶴琴先生說「教養兒童實在是樁極難的事情。許多小孩子教養得不好,這不是小孩子的過失,完全是父母的過失。」陳老簡樸的話語里透露著家庭教育是重要的,但又是一門藝術。21世紀的今天,年輕一代的父母普遍地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但現實的家庭教育和科學的家庭教育有相當的差距,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策略、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做父母實在要有一種專門的技能,專門的學識。」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教養兒童必須要研究兒童的身體如何發育,兒童的心理如何發育,兒童的知識如何獲得,兒童的人格如何培養,這種種問題要在未做父母之前應當有初步的研究;既做父母之後,應當繼續不斷的注意。」高質量的學校教育需要有高質量的教師,同樣高質量的家庭教育需要有高素質的家長。肩負「第一任教師」的家長都需要認真地反思自己有否做父母的資格,在對孩子的教養中該有怎樣的正確的教育意識,才能在教育中不出現、少出現偏差。從陳老身體力行的家庭教育和他的《家庭教育》著書中,我們清晰地感受到,教育孩子要多一份人文的關懷,要有尊重意識。一、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從降生的那一刻起,軟弱無能的嬰兒就帶著做為一個人的尊嚴,具備了獨立的人格。對待孩子我們應該平等相待,不能將孩子看作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或是父母的附屬品,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環顧現今家庭教育中的種種,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教養方式隨處可見。1、過分溺愛少子時代的家長十分疼愛孩子,加之生活富裕,有條件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使得某些家長過分地寵愛和嬌縱孩子,包辦代替出了一大批任性妄為,懶散懦弱的「公主皇帝」。也許,我們的價值不知道此種愛不是愛而是害,同時更是不尊重孩子。具備獨立條件的孩子獨立意識日漸增強,理智的父母能從孩子今後發展的需要出發,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對獨立的需求就如他對吃、睡等基本生理需求一樣,需要成人的尊重。包辦代替壓抑了孩子人格的獨立,成為一個過分依 的人,這對孩子不是負責,相反是極大的「不負責」,好「代勞」的家長應該引以為戒。陳老就說教孩子是做父母的最好只用一隻手,大撒把的父母反而能培養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陳老告誡我們「凡是小孩子可以做的事,不妨教他們自己做;凡是小孩子子可以幫助別人的事,不妨教他去幫助人。不要太溺愛兒童,不要使兒童安逸,而要使兒童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2、過分放任與生活上照顧過多截然相反的是某些父母對孩子的精神世界放任自由,如有的父母面對孩子間的爭吵教孩子:「別人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父母忙於自己的事務,孩子的時間被大堆的不選擇的碟片所充斥;有的父母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行為視而不見,也無意採取措施,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殊不知極度的放任是更為危險的溺愛。也許,有的家長因為明白要尊重害喜獨立的個性、人格,所以採取放任,但放手與放任不能同日而語,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古訓告誡我們「養不教,父之過。」在時代飛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新世紀,面對全新的育兒課題,父母需不斷充實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3.騙嚇打騙、嚇、打的教養方式在日趨文明的時屢次,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小人,不懂什麼道理,講道理不如打有效。」而有的抱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認為孩子總是錯的,父母總是對的,有的家長管教帶嚴厲,恨鐵不成鋼,於是就打孩子。陳老說,父母要改正「孩子是個小人」「小孩是父母的財產」「小孩子是錯的,父母是對的」,這三種錯誤念頭,「不可妄想縮短他做小孩的時期,不可剝奪他在小孩時期中應該享受的權利「而要『尊重小孩的人格』打破自己的成見,遇見什麼問題發生,應該虛心研究,是否是孩子的錯?就是孩子的錯,也是自己的錯,不得冤枉孩子。」二、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陳老說:(一)孩子是遊戲的;(二)孩子是好奇的;(三)孩子是好群的;(四)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這幾點心理做父母的都了如指掌,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心理,依照孩子心理上表現的情形去教育的又有多少鱗次書比的高樓限制了孩子行動的自由,城市的擴展擠走了悠閑的野外自然,空間上的原因壓制了孩子的行動,也禁錮了孩子的思想。無能為力的孩子沒有父母的幫廚沖不破城市的樊籠。好群的獨生子女成為孤獨的一代。曾聽好幾位母親講,為了避免與小夥伴爭執或影響別人,母親禁止孩子與別的夥伴交往。單此一點,我們父母做得如此不夠,何談尊重孩子複雜的心理。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個別差別。就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世界上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孩子有自己兒獨持的個別發展水平,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孩子自己的發展水平,家長應該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因材施教,而不是揠苗助長。了解孩子的個別差異家長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孩子,進行全系統地觀察。通過各種活動,在教育過程中做個有心人,利用自己的眼睛「看」孩子,自己的耳朵「聽」孩子,從而獲得孩子身心發展的第一手資料,全面了解孩子在體力、智力、情感、個性、語言、審美等方面的特點極其與同伴差異。如果家長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也就不會出現盲目地讓孩子隨潮流跟時尚「彈鋼琴」、「學外語」、「學電腦」等等孩子不願學而被迫學的現象。有目的、有計劃全方位觀察了解孩子許多父母做得相當不夠,這一點陳老是我們的楷模,為了系統地觀察孩子,他以長子一鳴為對象,進行了長達808天的詳細觀察。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再次要客觀地分析評價孩子的能力。對孩子的教育以表揚為主,評價孩子則要公正、全面、客觀。也許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評價中,許多父母無意間往往過多看到優點而掩飾缺點,有的甚至評價過高,這不利對孩子的全面了解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價值對孩子各觀的評價是提高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首要條件,價值只有在客觀評價孩子的基礎上,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才能發揮孩子的長處,揚長避短,促使孩子不斷取得進步。評價時一是注意堅持全面觀,也就是是評價要從整體的觀點出發,進行前面的分析,即要對孩子的體力發展作出評估,也要對孩子的社會性、情感、審美、認知、語言等方面的發展進行評價,不偏其中任何一方,也一忽視另一方。二是堅持辯證地看問題,評價孩子時不但要看處於同一年齡階段孩子的一般發展情況,更要看孩子自身的發展情況以及發展的某一方面的縱向發展水平,既要評價孩子的優勢又要看到他的不足。尊重是現代文明社會中文明人必備 的素質之一,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讓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一份人文的教育關環——尊重孩子。什麼是才與德,怎麼界分?蔡禮旭老師 問: 什麼是才?什麼是德?德與才怎麼界分? 答: 現在大家問的問題都很重要,也很不簡單。為什麼會問這麼好的問題呢?因為大家是真乾的,真想把事做好,看事就愈看愈深入了。為什麼?「治本在得人」。一件事情要做得成,關鍵在人,所以叫「成事在人」。 《中庸》我們這次有沒有讀?《中庸》裡面談管理談得特別多,太精闢的管理學。其中說的「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用對了一個有德行的人,他的整個推展的工作就很順利,但是這個人假如去世了,哪怕有很好的制度,這個政治也會下來。 我們看,周公在的時候制禮作樂這麼興盛,後來周朝衰敗下來,請問周禮還在不在?在,得靠人去以身作則去帶啊。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就是花太多時間在枝末,沒在根本,根本是德行,而不是制度。制度是為人所用,所以很多民主制度的國家變成什麼?那個小聰明的人在用法律、用制度。那有什麼意義?所以反而有德行了,制度縱使不是很完善,這個社會反而不會亂。所以我們從根上來講,體會到,人的德行才是治理安不安定的根本所在。 所以《論語》裡面又告訴我們,「舉直措諸枉」,舉一個正直的人,所有的小人他就不敢造次,他就趕緊走了,哎喲,要遭殃了,趕緊走了,他不敢再貪污了,「舉直措諸枉」。所以我們看,歷代的盛世都是用了一個很好的人,結果整個朝廷就興旺起來了。「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把這個好人一提起來,「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好人全過來了,不好的人就走掉了,風氣就起來了,好風氣。 所以《資治通鑒》才告訴我們,「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舉」,謹慎的去推舉人才,「慎舉在核真」,我們得考核他是不是真正的德行,而這個「核真」就是怎麼判斷他是真有德行。 我們看到漢朝的王莽篡了漢朝,那是一個大奸臣,自己想做皇帝。可是王莽還沒有露出他的馬腳以前,絕大部分的讀書人覺得他是好人,看不出來他在巴結諂媚。那就代表很多人還是貪,他用種種好處拉攏人心,還是判斷不出來。 所以《資治通鑒》裡面有一篇「才德論」,就是分辨什麼是才,什麼是德。而且這個「才德」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這個文章裡面都有講,今天我就是藉講才德先跟大家交流一下,但是我們在講君臣關係的時候再來看這一篇文章。為什麼?因為領導者用人太關鍵了,我們得要搞清楚這個才德的分辨。 「正直中和謂之德,聰察強毅謂之才」。我們看,大公無私的、公正、正直,這個都是無欲則剛才做得到。人有什麼情感的希求,人有什麼物質的希求,他就不可能無欲則剛,他就在攀關係、拉攏、袒護,都來啦。絕沒有為自己的人才能正,才能直。「中」,做什麼事情不偏激,不過與不及,都懂得適中去做事情。可能要考慮事情的來龍去脈,客觀去應對,這個「中」。當然從心性上來講,這個「中」就是沒有好樂、沒有忿懥,這些都屬於心地上的修養。「和」,時時能和氣對待他人,心平氣和,時時能以大局為重,調劑團體裡面的對立衝突,絕不去增加對立衝突,和,以和為貴,這個是有德之人。 所以一個人講到誰,那個表情就皺著眉頭,兇相都出來了,這個人絕對沒有正直中和,他的內心裏面瞋恨心還很重。可是人往往會被他吸引是什麼?因為這樣的人脾氣雖然大,很聰明,觀察力很厲害,人家想不到的,他想得到,他給你講幾句,你就「哦,你怎麼這麼厲害,能想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被這些東西吸引。聰明的人,觀察力很敏銳,然後做事很有魄力,說干就干,勇往直前,這個不是德,這是才,毅力,誰拉他都拉不回來。所以這樣子的人做錯事的時候,誰也拉他拉不回來。 我們那一天剛剛這個問題,「惡果敢而窒者」,是不是?那果敢的人就是強毅,可是他顧及不到大局,他的理沒有通達,可是他又「我一定要這麼干」。那個時候他也沒領導了,他也沒師父了,這些東西他都提不起來了。但是他很強毅,他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所以我們去冷靜看,一個朝代裡面,哪一個很有才的人一出狀況了,國家可能大傷元氣,甚至於救不回來。一個安祿山,唐朝幾乎滅國。可是他聰不聰明?你找不到幾個跟他有一樣能力的人。 所以德才都很好的,德才到極點的是聖人,德才都不錯的是賢人,德勝過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才德都不好謂之愚人,才德全備的謂之聖人。當我們沒有聖人、沒有君子可以用的時候,寧用愚人,不可用小人。為什麼?你用愚人,他最起碼不會給你添亂;可是你用小人,等出現情況了,很難收拾。所以司馬光先生是從所有的家族敗落、所有的朝代出現大問題,都跟用錯人有關係,分析這個給我們了解。真正的愛——《少有人走的路》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里,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稱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對象,正是所愛的人或所愛的事物。傾心於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象,就會使之佔據我們的心靈。有時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一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出自個人意願,核心動機卻是滿足自我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麼事,也許都是為贏得私利。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惟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對象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犧牲),不然愛的願望就會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獻,才是實現愛的最有效的方式。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真正的愛是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因為那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李新月:女人30,要孩子還是要職位?
※【蹭熱度!】《摔跤吧!爸爸》: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面對世界的勇氣
※你應該讓孩子去看這部戴著清華桂冠的電影嗎
※高情商的孩子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眼不見、心不煩--李子勛(附:李維榕《不停洗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