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名畫系列(六)

世界名畫500幅(六)

360《沒鬍子的自畫像》

梵谷 荷蘭 布面油畫 1889年 40x31cm 私人收藏

1998年11月19日,梵谷《沒鬍子的自畫像》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7150萬美元拍出,成為史上最昂貴的自畫像。梵谷一生很少拍照,卻畫過無數的《自畫像》。這幅《沒鬍子的自畫像》是梵谷的最後一幅自畫像,畫於1889年9月在法國聖雷米普羅旺斯完成。這一年他的母親70歲。雖然早年因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關係緊張,平時不常聯繫,但在母親生日那天,為了讓母親對自己的健康放心,梵谷決定送一張自畫像給她。雖然他本人蓄鬚,但是他將自己想像成沒有鬍子的樣子。梵谷把自己畫得比現實中要顯得健康、年輕、整潔許多,然而這些都無法掩飾他眼底的絕望和孤獨。最後梵谷給了母親一張畫著阿爾卧室的畫,而把這張掛在了自己的牆上。

梵谷一生畫過無數的自畫像,完成這些作品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還沒有哪位藝術家能象他這樣在觀眾面前將自己暴露無遺。透過這些記錄,我們深深地了解了一個人的痛苦、恐懼、自我懷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爾的快樂。梵谷曾說希望一個世紀之後自己畫的肖像在那時人的眼裡會如同一個個幽靈,那麼在今天看來他的願望實現了。這幅《沒鬍子的自畫像》終於拍出了7150萬美元的高價。

359《對無辜者的大屠殺》

魯本斯 比利時 油畫 1611年 300x200cm 私人收藏

2002年7月10日,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天才藝術家魯賓斯一幅未見經傳的油畫《對無辜者的屠殺》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4950萬英鎊售出。這幅充滿創意的傑作演繹了魯本斯在其畫作中所描繪的人類粗鄙行為和屠殺的內在情緒。這幅名為《對無辜者的大屠殺》的油畫作品以前一直被誤認為出自另一名畫家之手,後蘇富比公司的文物專家才確認它是魯本斯的力作,也是唯一一幅經過專家確認是在16世紀而不是19世紀或20世紀完成的畫作。艦隊街湯姆森男爵一世的兒子Kenneth Thomson是這幅畫的第一位買家,他於2002年在蘇富比拍賣行以相當於76,700,000美元購得此畫。

魯本斯(1577-1640)是法蘭德斯大畫家,他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他的繪畫具有巴洛克藝術的壯麗風格。魯本斯出生於德國的茨根小城的一個律師家庭。他的創作以對生活的富於詩意的表現來歌頌生活,首先是歌頌作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類。他在二十年代所畫肖像,絕大部分是盛裝的、外表上十分華貴的貴族肖像,還有比較樸素的便裝肖像的為數甚少。他畫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勝,不僅由於繪畫技巧的完美,同時還由於他在肖像里表現了脈搏在熱烈地跳動、目光中充滿了生命力、富有彈性的皮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魯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後十年,尤其喜歡畫肖像、風景與神話畫。這些作品幾乎全出之於親筆,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樸素,更能予人以親切之感,這些作品以其畫法的瀟洒與極度精確及洋溢著內在熱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勝。

358《裸體模特》

德爾沃 比利時 1947年 布面油畫私人收藏

2012年6月7日,倫敦佳士得拍賣場,保羅·德爾沃的1947年創作的作品《裸體模特》(Le nu au mannequin),估價2,000,000 - 3,000,000英鎊,以3,401,250英鎊(540萬美元)成交。

保羅·德爾沃(Paul Delvaux1897-1994),比利時畫家,屬於第二代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他自幼喜歡沉思和幻想,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他的大半生是在布魯塞爾度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接受16世紀義大利風格主義繪畫的影響,加上他早年畫過一些古典建築,使他後來在超現實主義這條道上,構成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他曾長期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直到1935年前後,他一直徘徊於新印象派和表現派之間。大約於1935年,他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行列。最初受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影響,後來又全力追隨義大利畫家契里柯的夢遊神式的幻景。此外,比利時人馬格里特也是他崇拜的畫家之一。他一生所畫的題材總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文藝復興以來的透視表現;二是以維多利亞式的古典建築為背景,把事物處理在不可思議的時間、地點和空間里,讓人觀後隱隱感到有一種幻想慾望。

357《白色中心》

羅斯科 美國 1950年創作油畫 紐約私人收藏

2007年5月15日,羅斯科的名畫《 白色中心》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7280萬美元成交。作品以一抹白色居中,夾著一團黃色、一線桃紅色在下和玫瑰淡紫色在上。畫家將三個色彩明亮、邊緣柔和、微微發光的矩形色塊,毫無重量感地排列在一起,如同一種自由的思想漂浮於畫布上空,但卻磁力般地將人深深吸引。該作品構圖極為簡練、單純,但色彩條紋排列卻散發出奧妙,充分體現作者的抽象表現主義。羅斯科於1950年創作了這幅畫,自1960年以來該畫一直由紐約慈善家戴維·洛克菲勒收藏。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美國抽象派畫家,生於俄國,十歲時移居美國,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合學院學習,師從於馬克斯·韋伯。他最初的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後嘗試過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方法。以後,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於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1947年以後,他趨向以更純粹的形式和技巧去創作。這時期的代表作品,常見巨大的彩色方塊,配以朦朧柔和的邊緣,簡潔單純地懸浮在畫布上,以此喚起人類潛藏的熱情、恐懼、悲哀、以及對永恆和神秘的追求等等。他旨在超越一切理智跟感官認知,追尋人生的終極哲學─-赤裸又神聖的宗教體驗與感情。

356《道拉·馬拉與貓

畢加索 西班牙 1941年 油畫 50.5x37.5吋 私人收藏

2006年5月,這幅畫以9520萬美元的價格,由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拍賣成功。《道拉·馬拉與貓》這幅畫是畢加索這位長達10年之久的情婦馬拉最傑出的肖像畫。這位多才多藝的攝影師曾是超現實主義圈子裡的重要人物,道拉·馬拉以其出眾的野性美及富有魅力的智慧深深吸引了畢加索。畫中畢加索精心地描繪了椅子的每個轉角以及馬拉裙子上的圖案。最具象徵意味的是馬拉頭上戴著的那頂帽子,這曾是馬拉最著名的飾品。這頂帽子在畫面中顯得更像是一頂王冠,上面插著色彩斑斕的羽毛,帽沿有一圈紅色。畫面構圖把馬拉的身體畫得更大,讓觀眾對畫外的景象產生各種聯想,馬拉看起來更像是一位頭戴王冠的女神。她像國王般坐在高大的木椅上,她的身後趴著一隻黑貓,表情有趣又狡詐。這隻貓事實上是具有更深層次的隱喻的。

1936年畢加索認識了道拉·馬拉,。馬拉是位藝術家,她說西班牙語——這是畢加索的母語,而且與畢加索有著同樣的政治關注,她甚至參與了畢加索史詩般的巨作《格爾尼卡》的創作,只有她拍攝了創作這幅畫的過程。馬拉甚至深深地影響了畢加索一部分重要、大膽的肖像畫創作。其中最優秀的作品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和上世紀40年代早期,此時畢加索的情緒跌宕起伏,其藝術與戲劇產生了共鳴。《道拉·馬拉與貓》這幅畫創作於1941年,此時二戰的戰火燒到了法國,而這對情侶的愛之火花也正在爆發。

道拉·馬拉是畢加索最主要的模特,畢加索曾將她的形象創作出了無數的版本。當巴黎被納粹佔領期間,他倆的關係一度緊張,於是畢加索將馬拉的形象抽象化以表現他內心的挫敗感,此後,畢加索經常描繪出她的眼淚。這幅《馬拉與貓》很有可能是畢加索最早的一幅表現流淚的馬拉的作品,也許是最精彩的。

畢加索曾被馬拉的魅力和脾氣吸引,畫面中的這隻貓事實上是具有更深層次的隱喻的——在西方繪畫史里,貓和婦女的組合常常暗示女性的陰謀及性愛企圖,例如馬奈那張臭名昭著的《奧林匹亞》。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畢加索特彆強調了馬拉如同釘子般尖利的指甲。在現實生活中,馬拉精心修剪的指甲是她最美麗也是最與眾不同的特點,然而在這幅畫中,她的指甲被描繪得更加暴力。

除此之外,這幅馬拉肖像的罕見之處是畢加索在細節上表現得非常慷慨。畢加索精心地描繪了椅子的每個轉角以及馬拉裙子上的圖案。最具象徵意味的是馬拉頭上戴著的那頂帽子,這曾是馬拉最著名的飾品。這頂帽子在畫面中顯得更像是一頂王冠,上面插著色彩斑斕的羽毛,帽沿有一圈紅色。畫面構圖把馬拉的身體畫得更大,讓觀眾對畫外的景象產生各種聯想——馬拉看起來更像是一位頭戴王冠的女神。

355《蘋果》

塞尚 法國 1889年 布面油畫私人收藏 4160.5萬美元

2013年5月7日,塞尚1889年作品《蘋果》在紐約蘇富比舉行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專場拍賣中,估價為2500萬-3500萬美元,以4160.5萬美元成功拍出。《蘋果》是塞尚最完美的靜物畫作品之一,探索了形狀在空間表現上的矛盾性。蘇富比評價稱:「改變一種單一的筆法或用色手法,對人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在盧伊特夫婦家中,擺滿了他們鍾愛的藝術藏品。從撲克牌大小的圖片到重要的素描、水彩畫和雕塑作品,應有盡有。然而,對於到訪該夫婦家中的任何人來說,《蘋果》都無疑是最大的亮點。」

保羅·塞尚 (Paul Lezanne 1839-1906),後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畢生追求表現形式,對運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創造,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反對傳統繪畫觀念中把素描和色彩割裂開來的做法,追求通過色彩表現物體的透視。他的畫面,色彩和諧美麗。

354《裸體、綠葉和半身像》

畢加索 西班牙 布面油畫 1932年私人收藏

2010年5月4日,畢加索名畫《裸體、綠葉和半身像》在紐約佳士得拍出1.06億美元的天價,刷新了畢加索畫拍賣的最高價格。畫的主題是畢加索情婦瑪麗·德蕾莎·沃爾持(Marie-Therese Walter)。熟睡中的瑪麗,身體雖已扭曲變形,卻顯得青春豐美且充滿吸引力。女體的上方,是瑪麗的石膏頭像,散發溫柔的光芒。畫面左方有一株從女子身上長出象徵青春活力的三葉草。頭像與綠葉背後,懸掛著藍色布簾,布簾圍繞著熟睡的瑪麗,形成一個安全的空間。沉浸在愛情里的畢卡索,將心中所感受到的歡愉與柔情蜜意都表現在畫里,賦予瑪麗愛神般美麗的形象。此幅油畫是由洛杉磯慈善家弗朗西斯·布魯迪(Frances Brody)夫婦自1950年代起一直收藏,僅於1961年作其唯一一次的公開展覽。弗朗西斯於2009年11月去世後,佳士得獲得這幅畫的拍賣權。

畢加索(1881~1973)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353《祈禱》

洛克威爾 美國 1951年 油畫私人收藏 4608.5萬美元

2013年12月4日,在紐約蘇富比舉行了美國藝術專場拍賣會上,諾曼·洛克威爾(NormanRockwell)1951年創作的作品《祈禱》(Saying Grace),估價5,000,000至20,000,000美元,經過場內買家激烈競爭,最終以46,085,000美元成交,創下此藝術家在拍場的最新記錄。畫中露著後腦勺的小男孩和穿戴整齊的祖母,在火車站旁一個破舊的餐廳里,低頭為桌上的飲食向上帝祈禱。與他們同桌兩位弔兒郎當的青年,一位手指夾著煙頭,一位嘴角咬著根煙,殷切地注視他倆。

諾爾曼·羅克威爾(NormanRockwell 1895-1978),1894年2月3日出生於紐約市,作為美國20世紀早期的重要畫家及插畫家,一生致力於反映美國社會生活百態,他的作品紀錄了20世紀美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不只涵蓋了兩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以及美國的經濟蕭條與種族問題,還包括從肯尼迪到卡特等歷屆總統、電影明星,以及童子軍等題材。他被《紐約時報》譽為「本世紀最受歡迎的藝術家」,1977年諾爾曼·羅克威爾因「顯著的描繪國家人物風土」,獲得了「總統自由獎章」(PresidentialMedal of Freedom),這是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在次年1978年11月8日諾爾曼·羅克威爾卒於斯托克布里奇。

352《珍妮·赫布特尼》

莫迪里阿尼 義大利 1919年布面油畫 私人收藏 4210萬美元

2013年2月6日,倫敦佳士得舉行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夜場拍賣,莫迪里阿尼1919年作品《珍妮·赫布特尼》(Jeanne Hébuterne),估價2515.2萬至3458.4萬美元,成交價為4210.4835萬美元(2690萬英鎊)。這幅畫是莫迪利亞尼去世前不久為其法國情人兼模特讓娜·海布特(又譯赫布特尼)繪製的肖像畫。

莫迪里阿尼(AmedeoModigliani 1884~1920),「巴黎畫派」的代表性畫家。出生於義大利萊克亨一個猶太人家庭。自幼身體羸弱,曾患多種疾病,最終死於肺結核,年僅36歲。他曾在威尼斯美術學院學習,後來前往巴黎,成為「巴黎畫派」的重要成員。他學習和繼承了多種傳統藝術風格,繪製了許多肖像畫,其中在對變形美的探索上卓有成效。代表作品還有《系黑領結的少女》、《珍妮·赫布特尼》、《黑髮少女》、《裸女立像》等。

351《女人3號》

德·庫寧 美國 布面油畫 1953年 68x48.5英寸 私人收藏

2006年11月,這幅畫由David Geffen以1.375億美元賣給了億萬富翁Steven A. Cohen。《女人3號》是庫寧圍繞女性主題作的六幅畫之一,這些婦女形象是庫寧個人風格的標誌。庫寧在談到這批作品時曾這樣說,「現在我看著它們,它們顯得喧囂而兇惡。我想這與偶像、神諭的想像,首先是與這些東西的熱鬧場面有關。」人像是以強烈激情刻畫出來的,筆觸縱橫交錯,色彩肆意揮灑,沒有明晰的界限和秩序,是庫寧的「心靈即興創作」。他說:「秩序對我而言,是被支配,是一種限制。限制是必須被排除的,必須被克服的。」在他的畫面上,不論形象的或抽象的內容,都沒有任何的約束,構圖、空間、透視、平衡,等等傳統繪畫技法和審美觀念一掃而空。

威廉·德·庫寧(Willem deKooning 1904-1997),簡稱德·庫寧,荷蘭籍美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的靈魂人物之一,新行動畫派的大師之一。在他創作生涯中,人體成為其繪畫創作的主體,加以風景及書寫的符號來發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將歐洲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的風格融於自己大而有力的繪畫行為之中,把激進藝術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即使是極端的繪畫作品也具有藝術美感,試圖喚醒人們心中一種與所有生命事物的內在關聯感。20世紀40—50年代,是德·庫寧個人風格形成時期。他與戈爾基、波洛克等人積極合作,成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核心成員之一。德·庫寧的獨創性在他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抽象作品中充分地展現出來了。他的筆觸迅疾、粗重、猛烈,再加上黑瓷漆等各種新材料的使用,繪製出的形象分解程度越來越高,充分地表達了其躁動不寧的情緒。經過漫長的風格上的實驗和漸變過程,德·庫寧終於在50年代成為新行動畫派的大師之一。1980年,德·庫寧與西班牙籍雕塑家E.基利達共同獲得美國匹茨堡A.W.梅隆國際獎。1997年3月19日,卒於美國紐約東漢普頓。

350《睡蓮池》

莫奈 法國 布面油畫 1919年 3x6英尺 私人收藏

2008年6月24日,這幅畫在倫敦佳士得夜場拍賣會上拍出了近4100萬英鎊,約合8045萬美元的高價,刷新了莫奈畫作的拍賣價格紀錄。這幅畫由一位坐在拍賣會場前排的不知名女士購得。此前,莫奈作品的最高價紀錄是《阿讓特伊之鐵路橋》,在2008年5月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4140萬美元成交。這幅畫屬於莫奈筆下最著名的《睡蓮》系列,作品法文原名為《LeBassinauxNympheas》,即「睡蓮池塘」。該畫長6英尺,寬3英尺,創作於1919年。藝術家一生曾創作多幅以睡蓮為題材的作品。該系列共計有四件作品,每件作品上均有作者簽名及日期,被專家認為是畫家晚期最重要的作品。這幅油畫傾注了莫奈極大的創作熱情,他對於光和影的運用在這幅作品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遠遠超出了對物體本身的描繪。

奧斯卡-克洛德·莫奈﹙Oscar-Claude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簡稱克洛德·莫奈或莫內。法國印象派主要畫家,印象派運動領袖人物。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奈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

349《鏡中扭曲的形象》

培根 英國 1976年 油畫私人收藏 4490萬美金

2012年5月9日,培根1976年的《寫作男人的鏡中倒影》在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夜拍中以4490萬美元拍出。五位競拍者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最終被蘇富比現代及當代藝術部執行副總裁查爾斯·莫菲特(Charles Moffett)收入囊中。他是代一位神秘買家競拍,而就在一周之前,他才幫一位客戶競得蒙克的《吶喊》。這幅畫描繪的是畫家的情人戴爾,這個僅著內褲的男人背對著觀者在桌前塗寫,並從鏡子中反射出來。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是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培根生於1909年,沒有接受過正規藝術訓練,畫作中經常出現扭曲的人物形象,透露出痛苦、絕望或緊張的情緒。培根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等地舉辦過畫展。1992年死於心臟病。

348《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

培根 英國 1969年創作 三聯畫私人收藏

今天2013年11月13日,這幅英國畫家培根在1969年創作的畫作《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最終以1.42405億美元高價拍出,創造了新的世界拍賣紀錄,也是至今為止僅次於塞尚的《玩牌者》(2.5億美元)的第二高價成交的藝術品。《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被認為是培根最偉大的傑作之一,佳士得拍賣行說,在6分鐘的狂熱競價後它就被賣出了,但未透露買家身份。這幅畫描繪的是培根的一位藝術家朋友弗洛伊德悠閑的坐姿。培根的高價畫還包括1976年創作的《三聯作》,它在2008年以8600萬美元的高價成交。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是英國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培根生於1909年,沒有接受過正規藝術訓練,畫作中經常出現扭曲的人物形象,透露出痛苦、絕望或緊張的情緒。培根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等地舉辦過畫展。1992年死於心臟病。

347《阿黛爾·布洛赫·鮑爾夫人》

克里姆特 奧地利 1907年布面油畫 140x140cm 私人收藏

2006年6月20日,這幅奧地利著名畫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的作品以1.35億美元成交價被化妝品巨頭羅納德·S·勞德收購,創下當時單幅人物肖像油畫最高拍賣價紀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907年創作的這幅天價畫作嵌滿了黃金,其描繪了19世紀維也納的一個知名的女主人阿黛爾·布洛赫·鮑爾,她是奧地利製糖業富商費迪南德·布洛赫·鮑爾的妻子。畫作中,阿黛爾身穿一件黃金衣服,儀態優雅、眼神迷離,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掩飾一隻殘疾的手指。她被視為「奧地利的蒙娜麗莎」,也是作者最得意的畫作之一。有傳聞說幾十年來,圍繞這幅畫一直紛爭不斷,二戰前,納粹宣布擁有此畫。這幅畫描繪了一個沉浸在愛河中的迷人少女的愛情故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1862~1918)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大師奧地利畫家。1862年7月14日生於維也納郊區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於同地。早年受業於維也納工藝學校。1890年加入維也納美術家協會。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臘及中世紀諸藝術要素,將強調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繪畫樣式。代表作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維也納美術家協會,另組織維也納分離派。克里姆特的畫作以絢爛的色彩和華麗的裝飾效果聞名,他的畫作也給了後人很多啟發。

346《手捧鴿子的孩子》

畢加索 西班牙 1901年 布面油畫私人收藏 8000萬美元

2012年3月,威爾士貴族持有的一幅重要的畢加索名畫《手捧鴿子的孩子》(Child With a Dove),估價約為5000萬英鎊(合8000萬美元)將被拍賣。這是畢加索1901年完成的作品,當時他僅20歲,當時這位西班牙的畫家正處於憂鬱時期。據最初報道該畫即將被出售消息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站在綵球旁邊手捧鴿子的孩子,該畫目前歸Aberconway家族所有,僅在去年借展給倫敦的科陶德畫廊。該畫曾在英格蘭藝術委員會的官網上出現過,而委員會也一直在探討重要的藝術品是否允許出境。後來,為避免公開拍賣引起的過分關注,佳士得拍賣行為其尋找買家進行私人洽購。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345《三美神》

雷諾茲 英國 1773年 布面油畫 233x290cm 倫敦泰特美術館藏

雷諾茲的這幅作品,畫得極其優美。三姐妹以扮演三美神為名,實則是暗喻三姐妹的美麗如同三美神一樣。畫家吸收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經驗,有意將古代雕刻的優雅造型與所畫人物的特點結合起來,使她們都具備一種高雅、優美的造型特徵。突出了三姐妹姣美的面目與豐滿的胸部,用微妙的暗影處理她們的頭、頸、胸,背景的或明或暗加強了人物優雅的輪廓,增強了浪漫的情調。三姐妹的白色、桔黃、紫色的裙衣與她各自的膚色、面孔,構成美的對比,顯示出詩一般的美感境界。

喬舒亞·雷諾茲(JoshuaReynolds)是英國18世紀偉大的學院派肖像畫家。1723年7月16日生於德文郡的普林普頓,1792年2月23日卒於倫敦。喬舒亞·雷諾茲自幼喜歡繪畫,1744年進入聖馬丁的萊恩學院,兩年後畫了他的第一幅重要作品《約翰·漢密爾頓上尉像》。5年後到了羅馬,同時訪問了佛羅倫薩、威尼斯,認真地學習拉斐爾、科雷喬、提香和米開朗琪羅的繪畫風格,後創建皇家學院並擔任了院長,特別推崇米開朗基羅的畫風。1769年被封為爵士。

344《珍妮·格瑞女士處決圖》

德拉羅什 法國 布面油畫 1833年 246cm×297cm 英國國家畫廊

珍妮·格瑞是一位英格蘭女王,歷史上被稱為「十三日女王」或「九日女王」。這幅畫描繪亨利七世時,年僅十七歲屬新教徒的曾孫女珍妮·格瑞,在1553年,年輕的新教派愛德華六世去世後隨即登基為英國女王,但僅在位不過九天,即遭到亨利八世的女兒瑪利都督一幫天主教人士陰謀陷害而被處以死刑,這是1554年2月12日行刑前的最後一刻。這幅畫講究細節,畫風迎合當時人的偏好,如同在舞台上一樣,燈光由上方射下,女主角緩緩走上受刑台,旁邊由一位老者(可能是神甫)伴領著她,地上鋪著乾草。她身上穿著潔白無暇的的衣服,每個人物的動態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後方一位女持偏過頭去,不忍目睹這一慘狀。這幅畫過於講究細節,表面過於光滑,那位身穿黃褐色馬甲的行刑著也畫得極富同情心,有些不太符合當時的實際。儘管這些瑕疵受到批評家的批評,但這幅畫所具有的戲劇性效果和藝術感染力也是不容置疑的。作品通過一位年輕皇室女子的犧牲,揭露了當時教會派系鬥爭和皇族之間政治鬥爭的殘酷。

保羅·德拉羅什(Hippolyte-PaulDelaroche 1797-1859年),是法國著名的學院派畫家之一。繪畫風格介於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之間,受大衛、安格爾和德拉克羅瓦的共同影響。作品造型穩定,立體感強,他在創作構思時,經常先用蠟製作模型研究構圖,他尤其對歷史題材感興趣,創作了大量的歷史題材作品,作品富於戲劇性,表現歷史上重要的瞬間。他的作品經常被用版畫複製,作為書籍的插圖,或作為單張繪畫被收藏。

343《被廢黜的最愛》

柯爾蒙 法國 1870年 布面油畫 64.7x54.3cm

一個廢黜的宮女,被握刀的武士用繩索牽著,如狗一樣抱著妃子的腳哀求。妃子揚起扇子狠狠地抽打這個宮女,摟著妃子的男主人冷漠地看著這一切吩咐著什麼。這幅《被廢黜的最愛》描述的是古代婦女在宮中被廢黜的場面。畫中表現出奴役和被奴役的關係,被奴役者對同類的欺壓和宮廷內部殘酷爭鬥驚人的畫面。宮女的結局顯而易見,或被砍殺或被流放,但是,抽打宮女的妃子以後也可能會面臨這樣的下場,是否會重現宮女的遭遇,要看她的競爭對手是否更有優勢。

弗爾南·安妮·皮斯特·柯爾蒙fernand anne piestre cormon,生於1845年,死於1924年,是著名的法國學院派風格油畫家。柯爾蒙是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和林風眠先生的老師。

342《兩個小孩》

畢加索 西班牙 布面油畫 作於1950年中國萬達集團收藏

北京時間2013年11月5日早上8點30分,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2816.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72億元)的成交價購得畢加索代表作之一《兩個小孩》,成為全場最貴拍品。這件油畫作品《兩個小孩》創作於1950年,是畢加索風格成熟期典型的代表作,畫面中的人物形象是其3歲的兒子克勞德和1歲的女兒帕洛瑪。據悉,從當年這件作品完成後一直懸掛在畢加索工作室的顯要位置,畢加索到去世的時候這幅作品都還掛在他的書房裡,無疑是畢加索本人非常心愛的作品。

畢加索(1881~1973)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人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等等。

341《三個女子》

萊熱 法國 布上油畫 1921年 183.5x251.5cm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這幅畫以紀念碑式的尺寸表現了三個現代女工的形象。她們看上去神情漠然,毫無個性,正一動不動地凝視觀者。畫家將她們表現得彷彿是用鐵管、螺釘和鉚釘拼合而成,在嚴整、挺直的矩形背景襯托下,顯得僵硬、呆板,有如機器人一般。在這裡,萊熱似乎對運動不感興趣,而一心追求某種靜止的畫面效果。畫中所有的形象都是不動的,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這三個女工的形象在造型上讓人不免想起西方傳統繪畫中的一些女神形象。也許,萊熱是想借傳統的母題,來象徵現代:工業社會的女神。

萊熱(Fernand Leger,1885-1955)出生於法國阿爾讓當,少年時曾做過建築學徒。他1900年去巴黎,當過建築繪圖員,曾在一家照相館修描照片。1903年,他進入裝飾藝術學院,開始了其學畫的生涯。他起初曾學印象派和野獸派畫風,1907年,在巴黎看了塞尚作品回顧展後,受到極大震動和啟發,隨著次年立體主義的興起,其畫風發生了徹底變化。他「發現了塞尚的重要意義,他比這個時期任何其他畫家都似乎更為拘泥於把塞尚的以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反映自然的著名論點牢記在心。」受塞尚影響,他大大地簡化其畫中的形體,把物象都表現為桶狀或管狀物的組合,使之看起來有如拼裝而成的機械。即使畫人物,他也是畫得象機器一樣僵直、堅硬。他對客觀物象的簡化,比起塞尚來,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340《春天的小屋》

薩符拉索夫 俄國 1857年布面油畫 91x85cm

在這幅畫《春天的小屋》中,鄉土情懷得到極致的表現。在溫暖陽光照射下的紅房頂,一隻小貓從右邊跑向左邊,它發現了另一個小生命在它的前方跳動,一隻小鳥已成為了它攻擊的目標,房屋窗下一隻老母雞正帶著它的小「寶寶」在覓食,從窗戶看進去,屋裡掛著一隻鳥籠。房頂上方淺藍的天空明凈而晴朗。畫面沒有人出現,但那些小生命卻感人至深。

薩符拉索夫(1830-1897),俄羅斯著名的風景畫家,巡迴展覽畫派和巡迴藝術展覽協會的創始人之一。薩符拉索夫出生於一個莫斯科商人家庭,自幼愛好繪畫。1844年至1850年就讀於莫斯科著名的繪畫雕刻建築學校,畢業後考入彼得堡美術學院。以後由美術學院派往國外留學,1857年學成歸國,在莫斯科母校擔任風景畫室的教授。薩符拉索夫是俄國寫實風景畫的真正奠基人。他是列維坦的老師,一生都從事風景畫創作,喜歡描繪富有俄羅斯民族特色的窮鄉僻壤。早期作品筆調抒情,具有敘事的特點。在他的風景畫中,可以感受到俄國普通人民的生活氣息。

339《少女和桃子》

謝洛夫 俄國 1887年 布面油畫 91x85cm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畫中的薇拉有一雙烏亮的大眼睛,冷漠而機靈,配著那一頭不聽話的黑髮,更顯得漫不經心。她那曬得微微發黑的面孔,透現出健康的紅暈。少女生活在俄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室內整潔明亮,沒有奢華的裝飾,畫家所著意描繪的是充滿陽光的少女形象和她所處的生活環境。窗外射進的陽光,使女孩處在逆光照射下,而寬敞明亮的牆壁、檯布又反射出溫和的光,使處於背光的女孩形象仍不失光輝。畫家吸收了印象主義的光色造型技巧,同時把握畫中人物神態的刻畫。這幅畫《少女和桃子,V.S.瑪蒙托娃的畫像》是畫家謝洛夫在阿勃拉姆采沃莊園時,為莊園主馬蒙托夫13歲的女兒薇拉畫的一幅肖像畫。這幅肖像顯示了畫家卓越不凡的技法與才華。當此畫第一次出現在展覽會上時,許多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位年僅22歲的畫家之手。

瓦倫丁·阿列山德羅維奇·謝洛夫(1865-1911),是新舊世紀交替時期俄國傑出的肖像畫家,又是本世紀初俄國現實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出生在彼得堡著名作曲家與音樂活動家的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在列賓的指導下,他投考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並在該院得到了名師契斯恰可夫的素描學派的嚴格訓練。1881年,隨列賓前往查波羅什,學會如何從生活中觀察形象的本領。後來經常出入於俄國進步與民主文化人聚會地阿勃拉姆采夫莊園(莊園主馬蒙托夫是當時進步藝術的保護人,曾為籌建莫斯科的俄羅斯劇團而出力),他的兩幅代表性肖像畫《少女與桃子》、《陽光下的少女》,也是在那裡完成的。謝洛夫的肖像在於體裁上創新,形象簡潔,技法多樣。有時在一幅畫上會同時運用多種材料(如白堊、色粉筆、水彩等)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著名的俄國藝術史家格拉巴爾稱他是"農民的謝洛夫",意指謝洛夫曾為農村生活繪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畫面,給人以樸實易解的感染力。總之,謝洛夫的油畫技術對蘇聯油畫有很大影響。1911年夏,謝洛夫參加世界博覽會俄國繪畫展,爾後隨俄國芭蕾舞團去倫敦,為該團繪製布景。秋季回國,又在芬蘭灣附近的鄉間別墅休息,後又和友人去高加索畫畫。回莫斯科時即感心臟不舒。是年冬天突然去世,正值壯年,殊為可惜。

338《船閘》

康斯特布爾 英國 1824年布面油畫 120.7x142.2cm 私人收藏

英國經典風景畫大師康斯特布爾的傑作《船閘》,在2012年7月3日的倫敦佳士得經典主題拍賣上,拍出了3520萬美元,打破了該藝術家的最高價格紀錄。《船閘》是一副風景油畫,描繪了一個站在船閘旁的男人,在他身後的河裡,有一條小船,背景是一顆參天大樹,以及生動的、烏雲密布的天空。《船閘》完成於1824年,是康斯特布爾藝術生涯最重要的年份,這一年,見證了《乾草車》在巴黎沙龍展出,法國國王查爾斯·菲利普授予他一枚金牌。康斯特布爾在法國取得的成功,得到了許多專家的認可,它被認定為激發法國藝術家進行的一次風景畫運動的一個因素,該影響在約50年後的印象派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

約翰·康斯太勃爾(JohnConstable,1776—1837),又譯康斯特布爾,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士,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家。1776年6月11日出生於英國薩福克郡東勃高爾特一個優美的小山村,這個地方也是大畫家庚斯博羅的故鄉。康斯太勃爾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48歲那年,他以3幅作品轟動了法國畫壇,名聲大噪。一生的創作對象始終是家鄉的茅舍、樹叢,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他的作品沒有太多思想上的深刻含意,但卻具有強烈的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性,他在作品中強調三度空間的深奧和物體的真實性,晚年的作品具有表現主義色彩。

337《沙灘上奔跑的兩女人》

畢加索 西班牙 1922年 油畫 32.5×41cm

這幅《沙灘上奔跑的兩女人》是畢加索「古典時期」的代表作。畫面中豐滿、活躍的兩位女性展示出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同時,其雕塑般的人體形象是畢加索在「古典時期」的一大創新,這既不同於「藍色時期」佝僂瘦削的人體,有不同於「玫瑰色時期」纖弱修碩的人體,而是一種粗大寬厚到不能轉肘屈膝的誇張人體形象。這樣,整幅畫看上去極其穩定,體積感十足。另外,畢加索這一時期在色彩的運用上也較厚重絢爛,尤其是多用黃色及棕色,大大提高了畫面溫馨怡人的生活氣息。

336《烏鴉群飛的麥田》

梵谷 荷蘭 1890年 50.5cmX100.5cm 布面油畫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梵高博物館

這幅畫是在1890年7月梵谷自殺前夕創作的。畫面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鬱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開了一槍。

335《塔希提島的牧歌》

高更 法國 1892年 布面油畫 87.5x113.7cm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塔希提島被認為是高更精神的家園,高更的許多經典的傳世名作都與塔希提島有關或者在塔希提島創作。這件作品《塔希提島的牧歌》描繪的便是如夢幻般,具有詩情畫意的塔希提島的田園風光。作品中兩位少女,一個似乎剛洗衣歸來,一個正在吹牧笛,樹上開滿鮮花,獵犬在草地上,一切都顯得寧靜浪漫。在這裡高更使用的是平面化手法來描繪,畫面富有異域情調,並透出一種神秘的氣息,展示出東方藝術的單純美和裝飾性的魅力。

保爾·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後印象主義代表畫家。高更誕生在巴黎,他的父親是個新聞記者,母親是個秘魯作家的女兒。高更的繪畫以其原始性與象徵性的傾向,以及所謂「綜合主義」的畫風,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獨樹一幟。高更早年當過水手,做過商人。1871年,他來到巴黎,成為一名證卷經紀人。這時,他在好友施弗納克影響下,對繪畫產生興趣。1883年,一直是業餘作畫的高更,突然拋棄了他那前途遠大而令人羨慕的銀行職務,而決定去做一名職業畫家,此時,他已35歲。他起初迷戀印象主義畫風,參加過幾次印象派的畫展,後來由於受象徵主義美學觀念的驅使,而離開印象主義,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客觀再現自然的藝術追求,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334《永久的婚約》

休斯 英國 1859年 布面油畫 52.1x105.4cm 伯明翰美術博物館藏

這幅畫是亞瑟·休斯最為知名的作品。23歲的休斯開始畫這幅畫,原名叫《奧蘭多在亞頓森林裡》。在談到畫中的風景時,畫家曾說過:把野玫瑰畫進奧蘭多,像一切美麗的東西沐浴在太陽下那樣,顯得分外美麗。油畫完成後,皇家美術學院拒絕展出,休斯不得不重新修改成現在的樣子,把人物畫成一對赴約的戀愛者形象。一對山盟海誓的青年男女,置身於詩意的花園中,花園濃蔭密布,繁花似星,休斯把相愛的男女青年刻畫得個性鮮明,極富性格特點。用色濃重艷麗,構圖獨特,富於文學性,表現了極好的寫實功力。1859年學院展出了這幅歷經坎坷的作品,在畫的下邊標示了喬叟的一行詩:「用盡世間所能知的甜美讚詞,決非甜美的心酸。」

亞瑟·休斯(Arthur Hughes 1832-1915) 是一位拉斐爾前派畫家。他出生於英國,著名油畫作品:"歐斐里亞 ","四月之愛","聖安格尼斯節前夕","榮耀的騎士","倚窗女子","樹林居民的孩子","約會","勇敢的吉羅德", "以海為家","獻殷勤的女子"等西洋畫經典作品.有人曾這樣評價他的畫:"the knife-edge between sentiment and sentimentality" 但因為明亮的用色和細緻的細節,休斯的作品並不顯得感傷。他也是一個十分活躍的插畫家。

333《春情》

蒙克 挪威 1894-1895年布面油畫 151.5x110cm 奧斯陸國立美術館

這幅畫描繪的是半夜來了第一次月經,身體不由顫抖的少女,像是要保護自己似地兩腿緊閉,雙手放在前方。莫名其妙的不安突然襲擊著少女,那不是對月經初潮本身的恐懼,而是對今後要開始邁入的人生感到不安。映在牆上的不吉祥的影子在暗示對未來的不安。蒙克初次畫這個主題是在1886年,他當是只有二十三歲,但他以敏銳的洞察力,畫出青春期少女的內心世界。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偉大的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愛德華·蒙克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加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332《處女》

克里姆特 奧地利 1912-1913年布面油畫 190x200cm 布拉格納羅蒂美術館

這是一幅表現幾個處女緊緊依偎在一起的情景。畫家克林姆特以單線平塗,加重東方式的平塗原色與圖案裝飾意味。人物互相重疊、凝聚,裸露的軀體部分顯得飽滿而蓬勃,喻示了生命的本質。應該說,這幅處女的色彩是明快、強烈,富於激情的,但是人物的表情卻顯得困惑與漠然。這裡,畫家克林姆特要表現的是處女時期青年女子的焦慮與身心的疲憊,也表現了生命過程的必然心態。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大師奧地利畫家。1862年7月14日生於維也納郊區布姆加特,1918年2月6日卒於同地。早年受業於維也納工藝學校。1890年加入維也納美術家協會。作品吸收古埃及、希臘及中世紀諸藝術要素,將強調輪廓線的面和古典主義鑲嵌畫的平面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富有感染力的繪畫樣式。代表作為《埃赫特男爵夫人》。1897年退出維也納美術家協會,另組織維也納分離派。克里姆特的畫作以絢爛的色彩和華麗的裝飾效果聞名,他的畫作也給了後人很多啟發。

331《熟睡的維納斯》

德爾沃 比利時 1944年 布面油畫 173x199cm 倫敦泰特畫廊

畫上的背景是古希臘神廟式群眾集會場。時間是在深夜。在無頂的神廟上空可以見到一彎眉月。神廟內的景象令人似夢如幻:中間一個骷髏正向左側一個穿緊身衣的女子走去。這個女子頭戴有紅花裝飾的大檐帽,儼然一個貴婦人,她正要與骷髏搭話。右邊一個裸體女子在舉手呼號,好像哀慟死神的降臨。遠處還有幾個裸女,一個跪伏,一個呼天搶地,在仰天乞求。氣氛悲愴,情景恐怖。前景的裸體形象帶有一定的慾望意味。這幅畫極其晦澀地表達了愛情與死亡的觀念,表達了自古以來人生不變的慾念與必然命運。

保羅·德爾沃(PaulDelvaux1897-1994),比利時畫家,屬於第二代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他自幼喜歡沉思和幻想,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他的大半生是在布魯塞爾度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接受16世紀義大利風格主義繪畫的影響,加上他早年畫過一些古典建築,使他後來在超現實主義這條道上,構成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他曾長期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直到1935年前後,他一直徘徊於新印象派和表現派之間。大約於1935年,他參加了超現實主義行列。最初受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影響,後來又全力追隨義大利畫家契里柯的夢遊神式的幻景。此外,比利時人馬格里特也是他崇拜的畫家之一。他一生所畫的題材總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文藝復興以來的透視表現;二是以維多利亞式的古典建築為背景,把事物處理在不可思議的時間、地點和空間里,讓人觀後隱隱感到有一種幻想慾望。這一幅《熟睡的維納斯》頗具代表性。


推薦閱讀:

清 佚名畫仇英《西廂記圖冊》
【第218期·白麓藝術】 我的四十年故宮古書畫臨摹生涯
傳世名畫:《錦春圖》
國之精粹--名畫之山水篇
80件龐萊臣藏宋元名畫,藝術人的眼睛有福了

TAG:世界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