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名言十八句,句句都是大智慧!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每個人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只要用此清凈的菩提心,當下就能了悟成佛。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來沒有樹,明鏡本亦不是台,自性原無一物相,何處惹著塵埃來?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原來自性本來就是如此清凈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沒有生滅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是圓滿具足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沒有動搖的呀!原來自性本來就能生出萬法的呀!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心,即使多聞佛法也沒有益處。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不思量善,不思量惡,就在這時,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善知識!菩提智能,世間眾生本來人人有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須藉助大善知識的指導,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大家應當知道,不論愚人或智人,佛性本來沒有差別,只是因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異。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來去自由,心體沒有障礙,這就是般若。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當體即與佛平等無異。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後念覺悟,就是佛陀。前念執著於境界,就是煩惱;後念不攀緣境界,就是菩提。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一念不覺悟,就是佛也成為眾生;一念覺悟時,眾生就是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宇宙萬法都在自心之中。那麼為什麼不從自己的心中直下見真如本性呢?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人著要修佛道,一切法門都不妨。常見己過勤反省,就能與道相應和。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本就在世間,覺悟不離開世間;離開世間尋菩提,正如費心求兔角。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我這個法門,自從上代祖師以來,首先建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
所謂修不動心者,如果能在見一切人時,不見他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這就是自性不動。善知識!愚迷的人,身體雖然不動,但是一開口便說他人的是非長短好壞,這就與正道相違背了。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若在外境上著相,內心就會散亂;若能外離一切相,內心就不會散亂。自心本性原是清凈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內心就亂了。如果見一切境而內心不亂的話,這才是真定。
「善知識,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善知識!外離諸相就是禪,內心不亂就是定。
分享到:
僧伽吒經助印
免費結緣佛像
六祖壇經助印
民間善書結緣
上一篇:《壇經》雜談:被佛弟子誤讀誤解的關鍵詞「見性」 下一篇:《六祖壇經》為什麼能夠被尊稱為「經」?
推薦閱讀:
※勵志名言短句霸氣,霸氣的勵志句子
※簡潔是智慧的靈魂(莎士比亞愛情名言)
※人生勵志名言:事常與人違,事總在人為。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這句話出自哪裡?
※人世間最精闢的名言警句(二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