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內經》的醫學和氣象問題

小道按

「醫學氣象」,是近代國際上研究氣象因素與疾病關係的一門新興的邊緣性科學。它作為生物氣象學的組成部分,自1956年以來,國際上曾陸續召開了專門的學術會議,進行了有關方面的研究討論,目前正日益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據有關資料表明,關於醫學和氣象的關係,國外於公元400年的希臘希波克拉底在他的著作中,曾有這方面的淪述,一些國家到18、19世紀有了較為細緻的探討。至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這門科學開始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工作,直到50年代才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我國對氣候和有關醫學與氣象問題的認識較早,翻開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內經》,仔細研究一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以人和自然界的密切聯繫為基本出發點,以四時六氣為中心,把氣候及天氣對人類健康的關係具體貫穿到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醫學氣象理論,對後世醫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

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一、關於《內經》記載的古代氣象科學成就】

《內經》認為,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與自然界息息相關,故它指出:「上下之位,氣變之中,人之居也。」(《素問·六微旨大論》)而人與自然的關係首先表現在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基於這一認識,《內經》進一步認為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人體對這些影響,也必然相應地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病理變化,所以《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從四時、八節、二十四節氣的確立來說,《內經》對此有著詳細的論述。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內經》關於「分別四時」(《素問·上古天真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等皆為四時的概念。八節,《內經》中或稱「八正」,或稱「八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天有八紀」,這裡的「八紀」,即是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指太陽周年運動中,太陽在黃道上的八個不同位置,太陽在這八個不同位置時,地球上的氣候有所不同而有四時氣候的差異。關於二十四節氣,《素問·六節臟象論》指出:「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也就是五天稱做一候,三候是十五天,稱做一個節氣(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六個節氣是九十天,稱做一時(即一季),四時成為一年。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把黃道分成二十四段,每段占黃道十五度有一個分點,太陽每運動到一個分點上,就表示到了一個節氣。《內經》所說的「因天時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問·六微旨大論》)及「立端於始,表正於中」(《素問·六節臟象論》),描述了古代用圭表測影以定節氣的方法,《周髀算經》和《後漢書·律曆志》等許多古書中都記載著二十四節氣的日影長度數值,這說明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太陽視運動的一種反映,用圭表測定節氣日期的方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

《內經》對大氣運動的論述也十分豐富,它把大氣分為陰陽兩大類,認為陽氣有運動、發散、清輕和溫暖的特性;陰氣則有靜止、凝結、沉濁和寒冷的特徵。由於兩者的相互作用,所以有「陽化氣,陰成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均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內經》對其運動的原理及表現形式,認為主要是「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升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了氣流的上升下沉運動是空間因素與地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上升與下降有互為因果的連鎖關係,所以產生變化。不僅如此,《內經》還進一步認為大氣層的變化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所以說「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

《內經》對大氣運動過程中的相互制約、轉化的論述也很精彩,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複,寒暑彰其兆,此之謂也。』」就是說自然界具有一種調節機制,猶如權衡之器,太過的加以抑制,不及的給予加強,舊的平衡破壞了,又建立新的相對平衡,這是生長化收藏的道理,也是四時氣候變化應有的規律,如果失去這些規律,天地之氣不升不降,就會閉塞不通了。

就天氣周期性變化而言,《內經》將一年分為「六步」,每步各佔四個節氣,認為每步都有相應的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與之配合,這就是所謂六步之氣。如有一個時令到了,相應的時令也就隨之出現,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等(均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內經》還指出,四時氣候的變化,寒暑的往來,是四時陰陽消長更勝的結果,即所謂「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靈樞·論疾診尺》)。如果相應的氣候應至而不至,或未至而至,都是反常的現象。

不僅如此,《內經》還對一日之中晝夜晨昏的氣溫變化作了說明,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的「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即是。就非周期性的變化而言,《內經》論及「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素問·六微旨大論》)的問題,並指出「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同上),就是說,當其寒濕燥熱風火相遇時,將會產生相互鬥爭,因為其中有主動的抑制作用,也有被動的反抗作用,所以出現各種變化。現代氣象學中的鋒面理論認為,在大氣層中存在著一些氣團是一股大的氣流,如果當兩種屬性不同的氣團,如冷氣團與熱氣團相遇而不混合,兩者之間會出現一條很薄的過渡帶,可看做為兩個氣團的分界面,這種分界面就叫做鋒。在鋒面上,冷、暖、干、濕等屬性不同的空氣交遇,發生了氣流的抬升、下沉、水氣凝聚、凍結,以至空氣分子電離,從而導致了雲塊生散、颳風下雨、冰雹、電閃雷鳴等天氣現象,如「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素問·五常政大論》)。以上論述,在氣象科學史上都是很有意義的。

【二、關於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的關係】

《內經》作為一部醫學著作,它所論述的氣象問題,是直接為醫療保健服務的。現在我們首先討論《內經》中關於四時及晝夜昏晨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的關係問題。

(一)四時與精神活動的關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指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更迭,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不同變化,因此產生了風、暑、燥、濕、寒的氣候,它影響到自然界的萬物,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律;人與天地相應,人體五髒的生理也產生喜、怒、悲、憂、恐五種不同精神活動。

(二)四時與臟腑功能活動及經氣運行的關係

《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的問題。指出五臟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素問·六節臟象論》則具體地說:「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素問·臟氣法時論》中也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的明文記載。張景岳對此認為:「人應春溫之氣以養肝,以夏熱之氣以養心,以長夏之氣以養脾,以秋涼之氣以養肺,以冬藏之氣以養腎。」說明五臟之氣,必應天氣,五臟之氣的強弱虛實與四時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

(三)四時對氣血運行及脈象的關係

《內經》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天熱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則氣血凝滯沉澀,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氣候對氣血運行的變化進一步引起脈象的變化,如冬季氣溫低,氣壓高,由於氣溫低,人體經常處於緊束狀態,脈亦呈現緊象,氣壓高則血液流向體表時,受到外界的阻力增大,則脈因之而沉,從而形成了深沉有力微石的冬脈。相反,夏季的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氣溫高則人體經常出汗,而脈管易於擴張,氣壓低則外界阻力減弱,這就形成了微鉤的夏脈等。所以有春弦、夏鉤、秋毛、冬石的四季不同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對四季脈象變化,曾作過形象生動的描述,如「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陰陽有時,與脈為期。」又說:「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這裡不難看出,這些論述同前述四季與五臟生理關係也是相互貫通的。中醫關於脈象變化組成機體對氣候生理適應的傳統觀點,當為我們今天研究生理氣象的課題。

(四)四時氣候變化與人體水液排泄調節的關係

《靈樞·五癃津液別》指出:「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恍,則為溺與氣。」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這裡值得提出的是《內經》初步認識到由於自然界的不斷變化,人體也能十分有效地依靠自動調節能力適應各種氣候環境。

(五)晝夜晨昏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的關係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就指出了人體的衛陽之氣,在白晝趨向體表,它的過程是與自然界氣溫的轉化關係相一致的。早晨氣溫溫和,衛陽之氣亦逐漸由內向外升發,中午氣溫較高,衛陽之氣由生而旺,太陽西下之時,氣溫由熱而轉清涼,人體的陽氣內收,表陽之氣已虛,故腠理毛孔逐漸閉密。人體陽氣白天多趨向於表,夜晚多趨向於里的現象,反映了人體在晝夜晨昏的自然變化過程中的生理活動適應性。《靈樞·營衛生會》還談到:「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近年曾有人觀察到同一經穴在不同時間內,其生物電測值表現不同,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人體十二經五腧穴在不同時間裡有不同生理反映。經生理學家和生態學家的研究,今天我們知道動植物隨晝夜的往複,有一種近於24小時的節奏,如綠藻的細胞分裂,果蠅的脫皮,提琴蟹的變色,以至於人類血液中鐵素多少、體溫升降、血壓高低等,都有24小時的節奏,這些節奏是內在的,而且是世世代代遺傳的。近20年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內分泌學激素測定方法的進展,形成了一門新的邊緣學科,稱為「時間生物學」,研究生物在各方面受時間的影響而發生的節律性變化,包括每日的節律和每月、每年四季的改變等。過去認為身體內在環境是穩定不變的,通過研究,目前認為隨著每日的改變或睡、醒節律,神經內分泌也有節律地波動,可能所有激素分泌都有一定節律性改變,每日節律和中樞神經系統及下丘腦有關,可能在人體內有幾個「生物鐘」在起控制作用。國內張家慶將皮質醇(ACTH)等主要激素的分泌每日節律做了介紹,認為祖國醫學把一天24小時分成幾個部分,有陰陽周期和節律性的周期改變是辯證的。近10多年來,生物節律、睡眠生理學、神經內分泌學的發展,證明激素分泌和其它生理功能在一天24小時內也是波動的,無不是過去認為穩定的內在環境。這些發現,從某個角度來說,可用最現代化的觀點,說明2000年前的學說。《內經》的作者,限於當時的條件,雖只看到一些現象,未及本質,但從機體生理對氣候環境適應的角度去理解,是頗有深意的。

【三、關於氣候變化與發病的關係】

祖國醫學的病因學說十分重視氣候變化對發病的影響,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但《內經》始終認為疾病的發生,起決定因素的還是機體的內因條件,所以《靈樞·百病始生》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這說明在人與自然這對矛盾中,如果氣候變化急劇,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由於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時,就會發生疾病,明確指出了疾病的產生是由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作為致病因素的氣候條件,作出了科學的見解。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考察一下《內經》對氣候與疾病關係的認識。

(一)關於季節性的多發病及疾病的季節分類問題

《內經》討論了人體疾病的發生與四時氣候變化相關的一般規律,指出:「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靈樞·四時氣》)並在大量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對某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流行病,作過比較符合實際的總結。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等。不僅如此,《內經》還注意到四季發病的相互影響問題,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饗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的論述。清·雷少逸曾以此八句經文為綱領,結合他的臨床經驗寫成《時病論》一書,詳論了各種時令病的病因病理癥狀特點,以及立法依據,為近世醫家所推崇。還須指出的是,《內經》對疾病季節性的分類也作了論述,《素問·熱論》指出: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這裡就以夏至作為病溫、病暑分界、從而據此確定不同的治療原則。

(二)關於不同氣候的致病特點及疾病發生的關係

《內經》認為,各種氣候變化有它各自的特點。《素問·五運行大論》說:「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內經》對六淫致病的性質、特點做了詳細的論述。如風邪的性質是動而不居,變化不定,為百病之先導,故《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指出一年氣候之中,風氣無時不有,而四季中的溫熱寒涼之氣多依此而侵襲人體,發生疾病,諸如風濕、風寒、風熱等無不皆然,所以說為「百病之長」。其致病特點,首先易於侵犯人的體表,如《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若風木之氣太過,則會進一步影響脾土致病,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對於寒邪為病,《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指出寒為熱病之因。對寒邪的致病特點,《素問·痹論》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素問·舉痛論》又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若寒邪過勝,則會影響心受病,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六淫中的暑與火,其性質是「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素問·五運行大論》)。暑邪致病的特點是令人多汗耗氣,如《素問·刺志論》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素問·舉痛論》說:「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暑邪的發病癥狀多有心神悶亂,甚則暴死,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氣……甚則瞀悶懊儂,善暴死。」火熱之邪太過,則肺受病,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溢……」對於濕邪致病的描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這些都反映了濕邪致病有重濁粘滯的特點。至於燥邪為病,《素問·氣交變大論》說:「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於「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的論述,可謂是對不同氣候的致病特點的概括說明。《內經》關於六淫致病的性質、特點的論述,有助於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從疾病的特徵上探求病因,推斷病情,而更值得重視的是關於這些病理氣象的探討,現今還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獻。

一定的氣候因素與某種疾病的發生是有其內在聯繫的,《內經》在這方面也作了探討。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熱相搏……民病黃疸。」概括地說明了黃疸的病因、病理,並涉及到足以影響黃疸發生的自然環境、氣候變化特點等相關因素。又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侵襲人體是形成痹證的成因,而且指出因感受其三者的偏勝不同而有行、痛、著痹之別。

(三)異常季節現象及其在病理現象上的意義

前已述及一年四季的氣候有周期性變化,但如果發生了「太過」和「不及」,將對人體產生「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的影響。《素問·五運行大論》指出:「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素問·六微旨大論》更具體說到六氣「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我們知道由於大氣環境的變化,有些年份的氣候有著不同的突出現象。反常的氣候條件可以使某些疾病的於發生流行,加某些疾病的發生流行也往往和當時及前期的天氣特徵有關。對於異常季節現象及其病理氣象的問題,《內經》曾作過詳細的探討,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水郁之發,陽氣乃辟,陰氣暴舉,大寒乃至,川澤嚴凝,寒雰結為霜雪,甚則黃黑昏翳,流行氣交,乃為霜殺,水乃見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大意是指強烈的寒潮暴發,暖空氣退避,極為寒冷的空氣就此到來,河澤結冰,寒露結成霜雪,甚則昏暗渾濁之氣流於氣交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多感受寒邪而發生上述病變。

(四)關於不同地區的氣候類型與疾病的關係

我國地域遼闊,具有多種氣候類型,由於地理條件及各地的生活習慣不同,因此出現某些地方性疾病。《素問·異法方宜論》就討論了東、南、西、北、中五方的地理氣候特點及生活習慣與好發疾病的關係,這些頗似現代氣候區劃思想。

(五)晝夜變化與病變的關係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在論述一日分為四時之後,接著談到「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解釋了人的生理活動隨著晝夜更替而有變化。因此,在病理情況下,隨著外界氣溫的變化,人體陰陽消長就會有不同的反映狀態。前已述及,關於人體對晝夜節奏的反映,已引起國外學者的重視。有人觀察脈搏、體溫、氧的消耗量、二氧化碳的釋放量、通氣量、排尿量及尿中氮含量等有晝夜起伏的不同,激素分泌也有24小時節奏等,這些描述對探討晝夜病理變化的實質,無疑是有益的。

【四、關於氣候變化對疾病診斷和判斷預後的關係】

《素問·移精變氣論》說:「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指出研究色脈的道理,能夠聯繫到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從正常的規律和異常的變化來綜合分析,觀察它的變化奧妙,從而知道其中的要領。後世常根據《內經》注重氣候陰陽轉折和疾病相關的理論用於推斷病情。如一年四季中的二分二至,是陰陽氣交之時;一日之中的子午卯亥,為陰陽交替之時,氣象按期周轉規律均有較明顯的改變,所以掌握這個時氣轉變可以判斷疾病。清·葉天士亦特別重視從寒暑交替,晝夜陰陽變化,聯繫整體,知時論證。他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諸如「晡刻必失血」,「申酉崩漏至」等醫案,即為以時論病,分析病機,解釋病理現象的例證。《內經》根據四時晝夜氣候變化,陰陽消長盛衰的情況來判斷疾病的預後和轉歸的論述,亦不乏記載。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馬永泉等曾在《素問·晝夜陰陽天人相應初步探討》一文中,分析110例死亡病案,其中符合陰證死於陰時,陽證死於陽時的有93例,佔總數的84.55%,不符合的17例,佔15.45%,陽證和陰證的死亡時間,基本上符合晝夜陰陽的時間。死亡時間以月份來說,則以六月及十二月為最多,恰好是陰曆夏至和冬至的月份,從而認為節氣的轉移對疾病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有些慢性病,每逢節氣交替的時候就加重,甚至大的節氣如二至二分,常可使很多疾病加重而發生死亡。

【五、關於氣候變化與治療、預防的關係】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原則,《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是指出辨證施治過程中要注意全面分析外在環境與內在整體的有機聯繫。《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聖人治病,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張景岳指出:「五運有紀,六氣有序,四時有令,陰陽有節,皆歲氣也,人亦應之,以生長收藏,即天和也。」吳崑說:「歲氣有偏,人病因之,用藥必明乎歲氣。」由此可知,所謂「歲氣」,即每年的氣候變化。「天和」即自然氣候的正常變化,歲氣每年都有變遷,每年四季氣候變化亦各有不同。而人體隨時要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所以治療用藥不能與四季氣候違反。《內經》又強調指出:「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素問·六節臟象論》)《內經》還談到根據時令氣候不同而注意選擇不同性質的藥物。《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歧伯曰:……發表不遠熱,攻里不遠寒。」指出夏季不用過熱的葯,冬季不用過寒的葯。但夏季有表寒證的,也不能不用熱葯,在冬季而有里熱鬱結的,也不能不用寒涼之品。不僅如此,《內經》還根據六淫致病的不同性質為後世垂示了寒熱溫清總的治療原則。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等等,這些理論一直有效地指導著後世的臨床實踐。此外,《內經》治療還與不同地理區域氣侯緊密配合,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內經》對針灸與四時氣候變化的關係也十分重視。《素問·診要經終論》就明確指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內經》認為三陰三陽之六氣,內合於五臟,由於六氣有太過不及,五臟有有餘不足,四時氣候亦有變遷之不同,因此人身血氣所主部位各異,在治療上要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來決定取穴及針刺手法。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內經》對醫學氣象的研究,突出地反映了防重於治的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指出在春夏陽氣當旺之季,要保養人體內部的陽氣,以免陽衰生病,秋冬陰氣當旺之季,要保養體內的真陰,以適應來春陽氣生髮的機體變化,這就是順從陰陽變化,而保養陰陽之根。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是逆陰陽之根,就會削伐機體的元真之氣,而導致病害。該篇中還根據四季不同特點,對起居、精神調攝作了具體的說明,如「春三月……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收斂神氣,使秋氣平……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誠然,我們今天機械地按照這種規定的時間去養生作息是不盡合適的。但不難看出,根據四時變異陰陽消長,注意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對於保持健康有著重要意義。總之,《內經》認為注意與四時氣候的適應,避免外邪的侵襲,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和攝生所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正是這種防重於治的思想對後世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通過上述粗略的討論,我們不難看到《內經》對醫學氣象問題的論述,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它在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充分認識到季節的變化,晝夜的交替,氣候的異常,地區環境的差異與人體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的關係,包含了不少可貴的科學見解和值得研究的課題。就其所述各種氣象要素對人體的影響而言,似已包括了氣溫、濕度、日照、風速、氣壓、降水等內容,相信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它所闡述的醫學氣象理論,將會不斷地得到新的論證和理解。當然,我們還應當看到,由於《內經》成書年代的限制,它所敘述的醫學氣象理論,還不可能有科學實驗依據,諸如氣象與五臟生理活動及情志活動的關係,氣象與脈象、營衛循行的關係等,正有待我們進行新的探索。再則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它還不可能認識到某些傳染病的發生,除氣象因素直接影響機體的防禦能力外,還有很多是通過微生物和昆蟲的影響而產生的。有鑒於此,就難免摻雜一些唯心主義的糟粕。何況今天看來,醫學氣象不僅要研究大氣物理環境中的三對矛盾——冷熱、乾濕、氣壓高低與人類健康的關係,還須研究大氣中的離子、懸浮、電微粒、電磁場等方面對人體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對《內經》有關理論進行整理提高,使它許多含有科學因素的理論思想,成為發展醫學氣象學的寶貴內容。

推薦閱讀:

患上晚期尿毒症有何預兆
丹溪心法 序-生物谷醫學頻道
多動症有哪些癥狀?
炎炎夏日,專屬於白癜風患者的防晒妙招!
我國艾滋病總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如何才能預防艾滋病的發病?

TAG:醫學 | 氣象 | 內經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