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是件多難的事
What I think跟What I say是兩個事情。
01
我是蔡康永《說話之道》一書的深度擁護者,這本很多人看來是無聊的閑言碎語之書對我的影響還是蠻大的,其中我印象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要問開放性問題,選擇性地問問題。其實這個道理我以前上新聞寫作課的時候老師也講過,但是那個時候純粹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根本沒有理解半分。
直到我後來參加工作,才慢慢有所體會,原來除了努力上進、注意細節、整合統籌這些重要的職業習慣之外,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我工作的環境中,我最喜歡的環節就是頭腦風暴的時候,我不算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但是我很喜歡聽其他同事的各種思路跟創意點,而且很多時候我的靈感也是從他們的討論中獲得的。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夠遇上一個能時刻保持新鮮感狀態的團隊,那對自己的成長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我不算是個擅長表達的人,很多時候我都扮演著收尾總結或者平緩氣氛的角色。比如說遇上部門討論會,總會有幾方的觀點不一樣,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結論據理力爭。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時間久了我發現,很多時候大家說的是一件事情,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就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很多時候就會發展成大問題。
舉個例子,我在第一份工作當電影策劃的時候,每個月都有例會,一般是銷售部門彙報一下這段時間的銷售情況,以及一些客戶的反饋問題,有客戶提出說上個月的新電影數量提供的太少了,能不能多給一些呢?
這個時候內容部門就會第一時間跳出來說,上個月我們的確是策划了一定數量的電影給客戶的,但是後台的剪輯部門加工流程太慢了,最後出來的成品太少。
然後加工部門就會跳出來,說是因為這個月剪輯電影的機器出了點問題,所以很多工作量都耽誤了,跟行政部門申請購買新的機器一直不到位,所以也沒有辦法。
然後就繞到了行政部門,這個時候可想而知,也是說出了一套聽上去就是理由的理由。
但是要知道銷售部門的壓力是最大的,他們需要跟客戶交代,他們不管你發生了什麼事,總之一定要給客戶一個交代。
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都開始吵起來,基本的話語就是,那你的意思就是我的錯了?我已經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了,你還想怎樣?或者有人跳出來說,這個問題存在公司很多年了,一直都是這樣的,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火藥味越來越重,喧鬧的交錯聲里配合著各種表情跟肢體語言,最後會議不了了之,等到下一次開會的時候,照樣如此循環,大家都熟悉了彼此的表達風格,同樣的情況就會再次出現。
有一段時間我懷疑自己是不適應職場的,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工作處理方式我沒有辦法接受,後來我去請教領導,他告訴我:一是你要先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第二是對於沒有辦法改變的事情學會接受跟適應;第三是在人多的時候如果觀點碰撞太多,無法統一,那麼就嘗試小範圍的溝通表達。
於是一段時間後,我做了一個規劃,整理了一份各部門相關的節目製作流程白皮書,把各個部門的責任羅列清楚,標明每個任務的完成時間,各個部門的負責人簽字確認。
這個時候我去找每個部門的負責人,結果他們都非常友善,然後每一個人給我的回復都是「其實我在會上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可是到了最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會變成鬧得不可開交的狀態了」。
從這件事情以後,我開始明白一個道理:What I think跟WhatI say是兩個事情。
02
作為一個靠譜的陪伴者角色,我陪過不少女朋友們去相親,最後的結果基本上都是不合適,回家以後我會問女友原因是什麼,她們總是回復我,聊不來,沒意思。
我問,那你覺得怎麼才是聊得來呢?
她說我也不知道。
我說就是啊,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你怎麼就覺得他沒意思呢?
女友回答說,他說的東西我不喜歡,所以我覺得不合適。
我問那你有沒有告訴他,你喜歡的是什麼呢?
女友這時候沒話說了。
我知道第一次跟陌生人見面,很多人不願意把自己比較真實的那一部分展示出來,但是我覺得既然做好了以尋找未來的另一半為目的相遇,願意跟這個人坐下來喝一杯茶,那自己真誠的那一面還是應該表現出來的。
我知道話不投機半句多,我也知道交淺言深是不值得提倡的一件事,但是我更明白的是,聊天並不代表一定要把自己全盤托出,但是至少在你願意接受的這個飯局裡表達出你當下的狀態就好。
後來的時間裡,我繼續陪我的女朋友們去相親,我會適當地引導兩人的共同話題,比如說男生喜歡看電影,我就說我跟女生最近正準備去呢,問問有什麼好推薦的;比如說女生的工作是節目製作包裝,這跟男生的設計工作還是有點相關的,就可以聊聊關於創意跟審美這一部分的東西;有時候遇上兩人都喜歡同一本書或者同一個電影導演,那後面的事情就越來越好辦了。
有一天有個女朋友告訴我,她已經開始跟之前相親的男生約會了,每個周末都會去深圳周邊玩一下,覺得大家還是挺投緣的。
要知道這一對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的女友差點中途就想離開,後來是男生比較有耐心,提出第二次見面,於是我又一次組了飯局,而這一次在我的引導下,女友也變得大方一些,願意說的話也多了一些。
一切都沒有變,還是這兩個人,但是回想起來,要是第一次這麼馬虎地錯過了,也就沒有後面的故事了。
03
我有個發小,她媽媽是個生意人,經常沒有時間陪她,為了彌補她,會給她很多零花錢。
可是姑娘跟父母的關係並不好,每次她媽媽回到家的時候,她都不願意跟她媽媽聊天,飯桌上她媽媽跟她叮囑各種事情的時候,她總是一句句頂回去。有時候她媽媽發火就開始生氣念叨著,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錢,回到家裡你居然這樣對我。
姑娘這時候就直接丟下筷子離開飯桌,躲在房間里生悶氣。
有一天我問她,你為什麼要這麼對待你媽呢?
她說:「我知道我媽工作掙錢辛苦,但是她沒必要老拿這件事情念叨,而且每次她讓我好好學習的理由不是讓我將來有出息,她會威脅我說以後考不上大學她是不會養我的。說一兩次也就算了,這些年來每頓飯都是這麼說的,我能受得了嗎?」
這個回答是她在初中的時候告訴我的,當時的我一樣是個小孩,我肯定說不出那種「你們兩個人要好好溝通一下」的話,我只是回想起那天下午她跟我說這段話時表現出來的那種無奈與不悅,這麼年過去了,我一直都記得那個畫面。
很多年後當我想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姑娘已經結婚了,她說到了男朋友家裡,看見男朋友跟自己的爸媽聊各種明星八卦跟網路熱點,吃飯的時候各種玩笑開個不停。這是她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過的家庭溫暖,也是這一刻她才知道,原來每個人的父母真的是不一樣的。
這樣的結果是,姑娘跟自己的老公經常回去看望公公婆婆,而對於跟自己住在同一個城市的父母,卻很少回去探望,有時候過年勉強回去探親但是不出三天就必須走了,「太沒意思了!」這是她的原話。
很多時候,你過好自己的日子了,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關愛。當我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跟姑娘說那是因為你後來的日子沒有想過重新融化一下你們的母女關係。我更沒有辦法跟姑娘的媽媽說你的管教方式不對,你要尊重你的孩子,要進行平等對話才是最好的狀態。
幸福的日子大多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生活理由總是千萬種,我不能因為自己琢磨出了這點小體會就拿出來建議別人也要這麼做,畢竟人這一輩子,能夠說服自己和改進自己,已經是最大的難題了。
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用我的溝通方式去吸引對的人,用我的表達方式讓我和父母之間多一些互相體諒跟輕聲細語的說話。遇上難題的時候跟好朋友們一一解釋,並表達出我所需要的結果跟幫助,至於那種所謂的「懂的人,自然懂」的境界,大多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另一個自己那樣懂自己,這是不可能的。
「一場氣氛理想的聊天,其實追求的是同樣的事。大家都有機會講講自己的事,也聽聽別人的事。更理想的話,快歌跟慢歌適當交錯,有好笑的話題,也有透露心事的話題。總之,你不要總滔滔不絕單講自己,表現自己。因為,對方聽久了,會有被冷落的感覺。聚會,就是匯總彼此的就近的生活狀況。」
這就是蔡康永的建議。
我們這些普通人,需要經營無數的人際關係,需要跟別人介紹自己,需要跟別人介紹我們的朋友、親人、孩子,也需要通過傾聽來反饋自己的感知度,從這一點上說,好好說話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這個好好說話,不僅是態度上的好,更是表達方式上的好,就像蔡康永說的,人跟人溝通通常有障礙,有時候對方就是跟你不同世界,怎樣說都說不通,那也只能儘力而為。人生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嘗試得越多,才越可能完成。
You are what you say.
文章摘自《為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朋友結婚了,你就著急忙慌地去相親,害怕比別人孤單。
同學找到一份好工作,你也放棄考研去投簡歷,害怕同學比自己先跑一步
同齡人工資以年薪計算了,你還是月光族,擔心比別人落後太多。
羨慕別人看書多,你買回一堆書,卻只是發了個朋友圈。
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升職加薪了,你卻還是個普通員工,感覺自己沒面子。
一打開朋友圈,滿屏都是微商、互聯網與創業,你也變得焦躁不安。
二三十歲的我們,總習慣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害怕自己一切來不及,
究竟是世界慌了我們,還是我們自己亂了心?
《為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告訴你焦慮的世界裡,不慌張的活法。
推薦閱讀:
※好好說話,別動手
※找一個能和你好好說話的人
※結婚紀念日,聊聊如何和親密的人好好說話
※好婚姻,就是好好說話,慢慢變老
※怎樣才算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