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癌症 別急著開刀》

近藤.誠著小張 嚴.繁譯布衣菩提. 簡譯得了癌症怎麼辦?

別慌張,別急著開刀,別急著吃抗癌劑,

不妨傾聽近藤醫師與癌共生的說法,

或許你能活得更久,更舒服一點!

近藤 誠 醫師

1973年慶應藝術大學醫學部畢業,

同年進入慶應藝術大學醫學部放射科工作。

1979~80年留學美國,83年任慶應藝術大學醫學部放射科講師迄今,

為一專業的癌症放射線治療人員,

推動以患者為本位、醫療資訊公開化的醫療方式,

並擔任『醫療事故調查會』負責人。

著書一覽

《你還是要接受癌症篩檢嗎?》文春文庫

《大病院『手術名醫』的吹噓》讀談社

《新.抗癌劑副作用指南之書》三省堂

《根據數據檢討抗癌劑的停止或使用》三省堂

《『可醫好的癌症』與『不能醫好的癌症』醫師隱藏『癌症治療』的現實》讀談社

《患者諸兄 請莫與癌症搏鬥》文春文庫(繁體中文版《抗癌革命》於1997年由時報文化出版)

《談一談複發、轉移的話》三省堂

《『請莫與癌症搏鬥』爭論集》Medical Tribune

《成人病的真相》文春文庫

《患者死在大學醫院的情景 我不在慶應大學醫學部辭職的理由》讀談社

目錄

  前言

  譯者序

第一章  兩位天皇與"說明義務,同意"

     "擱置.觀察法"是正當的對策之一  

     昭和天皇的癌沒有動手術切除掉

     "說明義務.同意"的必要性

第二章  癌的成長速度

有關腫瘤的成的資料不長速度多

     腫瘤的成長速度,會隨著體積增大而漸趨遲緩

     為什麼醫生要隱瞞資訊呢?

第三章  癌的性質

     癌症是如何令人痛苦且致人於死?

     癌的轉移能力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異同

     為什麼癌會不斷增大

第四章  手術

     手術的死亡率

     淋巴結清除後的併發症 後遺症

     各種主要手術的概要與注意事項

     [喉頭全部摘除][肺切除]

     [食道全部摘除][胃切除]

     [大腸切除][肝臟部分切除]

     [膀胱全部摘除][子宮全部摘除]

     [前列腺全部摘除][乳房全部摘除]

     檢討無癥狀腫瘤動手術的意義

     檢討逸見政孝氏的胃癌病例

     [淋巴結清除術][擴大手術`縮小手術]

     [臟器再建術][內視鏡手術]

第五章  抗癌劑治療

     抗癌劑的"副作用"與"毒性"

     強毒性的抗癌劑

     化學療法能治療好的癌症

     化學療法不能醫好的癌症

     抗癌劑對癌細胞難發生效果的原因

     [手術後搭配化學療法][內服抗癌劑]

     [癌休眠療法][時間治療法]

第六章  放射線治療

     從鈷照射進化到電子線型加速器

     適合發射線治療法的初發癌症

     [手術後照射法][化學放射線療法]

     [定位放射線治療][粒子線治療]

     [小線源治療]

第七章  其他不同的治療法

 [內視鏡粘膜切除術][五線電波燒灼療法]

     [凍結療法][超音波療法]

     [血管內治療][荷爾蒙療法]

     [分子標靶葯][Stent療法]

     [疼痛減輕法][在家醫療][安寧病房]

     [免疫療法][食物療法]

第八章  罹患癌症時須知

     請拒絕「先入院,後說明」的安排

     請確認手術切除的範圍

     「第二意見」應該在別的醫院徵求

第九章  治療法的選擇 

     [腦轉移癌][喉頭癌][下咽頭癌]

     [舍癌][食道癌][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轉移][胃癌][肝癌][肝轉移癌] 

     [膀胱癌][前列腺癌][子宮頸癌]

第十章  與癌症共生

     「與癌症拼搏」是不盡情理的挑戰

     癌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醫學數據不能證實癌症篩檢有效

     何不讓共生順其自然 

     後記     前言

已逝的日本昭和天皇和天皇動了胰臟癌手術,現任的平成天皇動了前列腺癌手術。兩位天皇先後罹患癌症,彷彿象徵日本社會罹患癌症比例很高的現實。但是從手術的目的或意義上來看,兩位天皇所接受的手術,欲存在著許多議論空間,這些我將會在本書中加以討論。一般而言,昭和天皇的手術可評估為處理妥當,但是平成天皇的手術則頗有疑問。

若讀者對這兩項手術所代表的意義還不很清楚,那麼,一旦你本人或家屬被宣判罹患癌症時,可能做出遺憾終身的決定。

首先,讓我們設身處地的以癌症病患的立場來說,任何人得了癌症,都希望能接受最必要、最好的治療,並避免治療過程或治療後,因受盡痛苦、後悔自己判斷錯誤的人,絕不在少數。為什麼會招致這種不幸的後果呢?我想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一般民眾對癌或癌症的治療法,所抱持的想法與觀念。

一般民眾對癌症所持的認知,可歸納如下:

若不積極的採取對策,腫瘤會很快的增大,因而一命嗚乎。

若不趕快採取治療,癌細胞會迅速轉移。

即使是早期癌症,也需分秒必爭的即早治療。

動手術務必徹底,斬草除根為上策。

雖然抗癌劑有副作用,但是同時也有延長壽命的效果。

因癌症的病亡痛苦不堪。

可是以上這些看法,幾乎都不正確。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闡明這些錯誤觀念。如果不改正錯誤的看法,當你面對癌症治療的重大抉擇時,免不了做出終身遺憾的選擇。

所幸,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由於資訊的發達,許多人對癌症的認知有了很大的改變。醫師不在隊罹患癌症的病人隱瞞病情。社會對癌症的末期醫療的關懷,也日漸重視。我想這些變化,可歸功於下列幾件發生過的大事件:

日本自由業專欄作家千頁敦子生前,從美國陸續發表文章,敘述自己罹患乳癌和治療乳癌的過程。

暢銷書《死在醫院應有的覺悟》,山崎章郎著作,描寫癌症末期治療的悲慘情況,廣博同情,震撼人心,成為暢銷書籍。

隱藏昭和天皇病名的行為,引起國民的疑慮。

明電視支持人故逸見政孝氏在電視上面對觀眾,公開自己的胃癌複發,其後,對於再手術的妥善處理與否,引發整個日本媒體的大爭論。

抗癌劑引起多數患者死亡事件,被媒體屢次大幅的報道等等。

這些事件確實影響和改變了一般人對癌症的看法。同時,本人也聽聞拙著《病患諸兄,請莫與癌症拼搏》一書(日本文藝春秋社。台灣繁體中文版更名為《抗癌革命》時報文化出版)也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

拙著出版經過了十年,在這期間,傳統的癌症治療法,確實發生了不少改變,但是也有一些方面仍然保持原狀。各種癌症的治療法中,手術意外的治療法句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想來被醫師偏愛的大手術,依然保持命脈,是很多病患繼續飽受手術後遺症的煎熬。而且,因抗癌劑毒性而喪命的病患也不見根絕。

為了幫助癌症患者家屬,不會因選擇錯誤治療而帶來懊悔,故繼續執筆著作本書,只有透過了解癌的性質,並且深入理解各種治療法的優缺點,才能使讀者及家屬在面臨癌症的緊要關頭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先前的著作《抗癌革命》一書,為了抨擊一向的治療法,論述 範圍上不免廣泛些,妨礙了讀者的理解。因此,本書盡量採用系統性的記述,並盡量能接近煎熬個數的水準為努力目標。

今日的醫療環境概括著很多爭論點,如把各個關係數據、證據詳細的一一列舉出來的話,反而會成為更複雜難懂的內容。因此,把以前著作中提過的數據簡化;原則上以前提到的典故出處也省略了。對特別關心的項目,請各位讀者參照附在卷末,加油簡單註解的本人拙著一覽。本書把重點放在,初次被宣告罹患癌症患者的必備知識為主。因此,對於複發、癌細胞轉移的事項,也請參照卷末的著書一覽表。

對癌或癌症的治療法所抱持錯誤想法,不是導致錯誤抉擇的唯一原因。因為患者本人或家屬對克服癌症的過分期待、對癌症的過度恐懼和不安,都可能錯失正確的選擇。不幸罹患癌症時,為了能從容以待,不僅要多方面吸收知識,而且要有正視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涵養,不逃避、不消沉、保持冷靜的思考力,和堅強的毅力。

本書若能鼓舞讀者的勇氣,緩和對癌症所抱持的恐懼和不安,那將是作者最大的安慰和歡喜。

譯者序

1995年近藤氏出版名著《病患諸兄 請莫與癌拼搏》(日本文藝春秋社出版,繁體中文版《抗癌革命》,時報文化出版)。因為他所主張的暫新的癌治療理論,與當時的概念幾乎完全相反,因此給全日本社會帶來軒然大波,一舉世近藤氏馳名全日本,形成全新估價癌症治療法的一股潮流。晨前書出版後10年的段落他寫下此書。如著者在序文所述,他的著作對日本人的癌意識的改變有了很大的的改變。他為了盡量減少這些無為的犧牲,專意集中闡明醫治癌症的真諦而寫下此書。

可是,這10年來保持原狀的是,近藤[講師]的頭銜。因為他同時又致力於公開醫療諮詢及維護患者的權益,常因此公然具體舉出名字、譴責不尊重患者權益的各科教授、及權威過度的診療行為。這種直言不諱的反骨精神杜絕了他晉生的機會。但是他的自我犧牲卻在另一方面開花結果;近年患者在醫院的地位顯然有了很大改善,這變化不能說與近藤氏的努力沒有關係。但願,明智的讀者千萬不要介意講師的頭銜,繼續讀下去。

近藤氏主張的概要可以歸納為下列四點:

一、癌病灶的成長速度超乎意外的緩慢;比如轉移病灶的直徑,增大一倍的推算時間,平均約為6個月(第二章)。因此,在被告知後仍然有充分的時間來努力理解自己的病狀,以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法。千萬不要貿然開刀吃藥,引起不堪悔恨的失敗。

二、抗癌劑治療可能醫好的癌症,不超過10種,約佔癌症種類的一成而已。反之,除此特定的癌症意外。幾乎不能以抗癌劑治好(第五章)。

三、動手術切除病灶的效果很有限。尤其是廣泛切除臟器的手術,非但沒有延長生命的效果,徒然增加患者遭受副作用、後遺症的折磨。手術意外的其他侵略性少的治療法可能得到相同效果;比如,子宮頸癌、食道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的治療、放射綜合療法常可提供比手術更好的效果。就是決心動手術,也應該儘可能縮小手術範圍(第四章)。

四、癌症篩檢的真價,不在乎能發現多少的早期癌,而是能證實減少癌症的死亡數或死亡率。一般都認為,儘可能的早期發現是克服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找遍全世界迄今為止的研究論文,卻都找不到確實能證明癌症篩檢有減少死亡數的證據。鑒於早期發現、治療之後不能減少癌症的死亡數等事實,近藤氏創立假說主張,臨床上癌症種類可分為二種;成長到能被發現之前,已經發生轉移的[真正癌症],與沒有轉移或侵入周圍組織能力、成長也緩慢的[疑似癌症];這是所謂近藤理論的一端。

十數年前,近藤理論發表後當初,常在學會中遭受奚落或圍攻。但是,其後逐漸得到理解和支持。今天已經沒有學者能公然否認近藤理論,而論點已經轉移為[疑似癌症]到底佔有多少比例的條件門爭論。雖一句話[癌症],實際上包括了性格這樣不同的東西。究竟其原因之一,可歸咎於截至今天還不能確立『癌』的定義得現實。現在癌的最終診斷,還處於不能完全避免病理醫生個人主觀判斷的狀況之下。

近藤氏在評估各種治療法或監查法時,特別注重世界醫學界認為最具公信力的『隨即化比較試驗法』(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的結果。反之,如果不是經過隨即化比較試驗法的結果,不論其結果如何引人注目,不會受到學術界的重視。順便提一句,在本書中他提起隨即化比較試驗的次數多達四十餘次,由此也可見,他如何努力以客觀的立場,慎重地寫下本書。近藤氏在書中舉出一個很具啟發性的好例子;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乳癌治療中心,美國的MD安達遜醫院對進行期乳癌有它一套標準化學療法。但是信不信由你,該醫院的乳癌患者群的存活期,竟然與百年前乳癌患者的對症療法(擱置.觀察法)群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顯著差異。不僅如此,在對症療法群中,甚至也有人存活十年以上!此資詢警惕我們,所謂直覺、常識者常不可靠,根據統計與嚴密的對照比較,才能看出事情的真相9第五章)。

不管這嚴肅的數據存在,為什麼世上仍然對進行性癌患者開立大量抗癌劑呢?近藤氏屢次直截了當的批評,主要原因在於,醫療界意圖隱匿醫學資詢的體制,把維護自己機構的利益優先於伸手待援的病人。因此為了自衛,我們對癌的本質必須更加註意學習。比如說,儘管面對沒有治癒希望的癌症,醫生還可能向患者、家屬大事宣言抗癌劑『有效』、『奏功』的真正含義(第五章)。

近藤氏所強調的癌的重要本質是,雖說是癌細胞,而與正常細胞仍然保持很多共同的性質與機能,所以,對患者來說癌細胞病不是「非自我」也不是「異物」,而依然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第三章).他認為在跟底存在著這癌細胞的本質,所以今天用抗癌劑不能醫好的癌症,很可能在將來也解決不了。不幸,今天我們都懈怠了,認真學習癌的最基本性質的努力,而把癌症視為不共戴天的瘟神,動輒掀起殲滅癌細胞的作戰。古時「本身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怨恨,同根之箕、豆相煎的不明事理的互相仇視。近年盛大的撲滅癌症運動的熱潮,究竟真的完全不見得與古詩的教誨有一脈相通之處?也不值得我們斟酌得失嗎?

人生自古死生有命,如何自主的凝視生於死是每一個人的重大課題。因為近藤氏洞察與癌症一決雌雄的戰鬥後果,不僅往往徒然無功而且會給患者、家屬招致更多悲慘的境遇。因此他提倡,只要提出勇氣、認識癌到底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就能了解與癌症共生的道理(第十章),從日夜與病魔糾纏中解放出來,拿回安然自得的餘生。他又告訴我們,只要坦然寬容癌的存在,癌症將會引導我們在靜謐安詳之中瞑目。

在此,為了慎重起見不得不強調,近藤氏決不是慫恿我們放棄治療的失敗主義者。可惜,這項證明不得不先請各位讀完本書不可。我又深信這本書在你的人生中,一定會有機會幫助提供你自己、或他人貴重的癌治療選擇權。雖然癌症的治療法日新月異,因為本書掌握癌症治療的真諦、只要你珍重此書、我想它一定會繼續成為你寶貴的癌治療座右銘。

如果本書能給敬愛的讀者,帶來對癌症耳目一新的看法,那將是賜予譯者的最大安慰。

再談《癌症,別急著開刀》 日前,人民大學的程教授送了我一本日本暢銷書:《癌症,別急著開刀》,程教授送我此書並非無故!因為他本人一年前被確診為患了非小細胞肺癌,但他堅信癌症只是慢性病,故肺部未作手術、化療等,在我處以中醫藥調理為主,已一年有餘,活得有滋有味,會照開、研究照搞、博士照帶,煙照抽(只不過在我及子女的一再要求下,量已大減)。顯然受益於此,他把台灣學界朋友送他此書,第一時間便轉送給了我。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此書我只是通覽了一下。知道作者近滕·誠是位日本醫師,醫學博士,留美的,長期從事癌症放療工作,也算是位資深的專業人士。他的觀點是他卅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基本點我是贊同的。「別急著開刀」,這本身就是個臨床決策問題。

其實,不僅近滕醫師強調「癌症,別急著開刀」,國際一些權威專業機構也不斷得出類似結論。2002年,國際抗癌聯盟組織全球知名腫瘤專家編撰《臨床腫瘤學手冊》,在《肺及胸膜腫瘤》章節里就提醒臨床醫生:「在開胸前如果仔細估計一下病變的範圍,就會發現2/3以上的肺癌病人在確診時已經失去手術指標!」此時,強行開刀,肯定後果更糟。不急著開刀豈不是更好!

推而廣之,化療、放療也一樣。據筆者寡聞,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不斷有理性的聲音在國際腫瘤專業會議上呼籲:行化療、放療之前要審慎,要細作評估,並非劃一的必用;同時使用時更須強調適度;避免化療、放療等不當或過度。而2008年第44屆全美腫瘤臨床大會(ASCO),這一聲音更是不弱。

因此,我們認為,討論腫瘤臨床決策問題,關鍵是創傷性治療手段的使用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核心之核心已不是對過去過度運用之反思與批判,也不是這類方法要不要適度問題,因為這些都已是世界性的共識。問題之核心已轉化為如何以病人的長期利益為重,對這些創傷性治療手段 「因人制宜」的選擇---用與不用的選擇,及其「度」把握問題。換句話說,已不是要不要適度的臨床決策問題,而只是決策原則確定後的具體方法選擇和落實到具體個體的「度」的把握等技巧性、經驗性問題。

腫瘤的臨床決策之所以成為爭論紛紛的大問題,自有其深刻的歷史與現實背景的。對此分析,也許有助於人們對這一問題的全面認識和對沿襲治療觀念的變革。

上世紀60-70年代以後,由於抗生素的發明及推廣和二次大戰後多數國家相對的長期和平環境,炎症等作為人類第一殺手退位了,心腦血管、腫瘤、代謝性疾病等與感染關係不密切、卻與人類自身生活方式休戚相關的疾病登上了疾病譜與死亡語譜前列。臨床研究對象的突然變更,使得人們一時無法適應。特別象對癌症這類與以往人們所熟知的病症性質大不相同且來勢常較兇險的疾病,更是黔驢技窮。從心理學角度,面對新的大難題,人們第一時間通常只會沿襲或移植以往成功的模式,加以「應對」。而當時人們在抗擊疾病領域最為成功、也是最引以自豪的莫過於「發明抗生素->殺死致病菌->攻克炎症」這一模式了(而這一成功的治病模式又與美國佔主導的「新教」文化之精髓高度吻合)。因此,移植此模式,尋找殺癌葯或消滅癌組織的手段與方法,自然成了人們對付腫瘤的不二法門。這就是上個世紀後半葉腫瘤研究與治療領域的狀況。

然而,其結果路人皆知。一是療效不佳,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40%;二是病人還要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顯然,此路有點問題!故80年代起腫瘤學界便重視對「癌症本質」的分析探討,以求形成共識;並出現了對癌症治療現狀的反思與批評,特別是建立在大樣本調查或循證醫學基礎上的對創傷性治療手段的評估與質疑。民間對這些的批判聲更是不絕於耳。因為人們看到了太多的患者不是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創傷性治療的過度及不當。即便有些倖存者,也存在著孫燕院士所說「病未全愈,人已殘了」的常見情況。

當然,我們可以漠視這些民間的批判或質疑,因為他們並不專業。然而,社會上,許多確診為癌症的患者以比較溫和的治療手段,甚至不進行所謂的「積極治療」,卻也帶著癌瘤好好地活著的事例,絕非罕見。再加上人們早已認可癌症存在著自愈傾向,要否定或漠視這種批判或質疑,顯然屬於自欺欺人之舉,至少並非科學態度。我們認為:社會對於腫瘤治療界的極度不滿,多少也與過度治療泛濫有關。

跨入新世紀,伴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癌症死亡絕對人數的逐年明顯下降,腫瘤五年生存率的不斷提升,而這一切又不是在發明了特效的創傷性治療方法基礎上獲得的,因此,腫瘤多數情況下只是一類與冠心病、糖尿病相似的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觀念,便應運而生,廣為傳播。以至於2006年起,成為人們探索了廿多年後所形成的、被WHO等機構所認可的關於癌症的新共識。在這種背景下,腫瘤的臨床決策與治療問題,再一次尖銳地提了出來。也只有在這一共識之下,我們才能更理性地探討這一命題。

其實,過去對癌症的治療之所以陷入了尷尬的兩難困境---不積極充分運用各種創傷性治療,則恐其迅即擴散,以致於很快死於癌症;而過度運用創傷性手段,又每每加速了病人的死亡,其本質是源於對癌症後果的高度恐懼!而這一恐懼又源自於對癌症本質認識的空白或不確切;另一方面,化放療等創傷性治療的極其殘酷後果則進一步加劇了這類恐懼,以致於形成了一種環環相扣的惡性循環。因此,要討論腫瘤的臨床決策與治療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癌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近年來,國際國內關於癌症只是一類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的新共識,顯然比以往關於癌症的各類認識都更接近於癌症的本質特點。這也可以用來解釋許多臨床現象。包括我們臨床所積累的數以千百計的以溫和治療方法帶瘤「准健康」地生存了5年、10年以上的情況。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胰腺癌、小細胞肺癌、印戒細胞癌及肉瘤等難治性的腫瘤患者。

一個事例也值得一提: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約翰·愛德華茲(J. Edwards)本人是個腸癌患者,他的夫人伊麗莎白則多年前即患乳腺癌,已肝轉移多年,仍在治療中。他們不僅在與已擴散了的惡性腫瘤抗爭,而且夫婦倆都參加了年初的黨內激烈的提名選戰。美國選民非常坦然地面對這對癌症夫婦。因為,多數美國人已接受慢性病的觀點,對癌症「若無其事」。她的主治大夫則認為,並不一定非要毀滅那些頑固的癌細胞(因為這既很難達到,且常常未達到之前便已賠上性命),只要通過連續的服藥,將它們包圍在一個安全的、能容忍的範圍內,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onsson綜合癌症中心的教授約翰·格拉斯皮(J.Glaspy)也說,「我們意識到在慢性病的模型中有一種力量。在患上疾病後,你能夠繼續過上高質量的生活,而不是一定要治癒它。如果我們能讓人們活下去,同時生活充實而且快樂,如今看來這是非常不錯的效果。」

日本放療科資深專家近藤醫師在其《癌症,別急著開刀》封底的段話,從醫生角度來看頗為刺目,筆者也不完全贊同,但對討論腫瘤臨床決策問題有借鑒意義。故錄於下:「近藤醫大膽告訴你,急著開刀你可能會死得更快!」「近藤醫師於書中,揭露日本醫界極力隱瞞種種關於癌症的事實,破解一般大眾對癌症的錯誤認知。例如:『若不積極採取對策,腫瘤就會很快增大,因而一命嗚呼』;『若不趁早治療,癌症就會馬上轉移』;『癌症的死亡都極為痛苦』;『癌細胞分裂得很快,病情會急速擴大』;『動手術必須徹底,才能斬草除根』。」他並強調說:「事實上癌細胞是自已身體的一部分,用抗癌劑消滅癌細胞的效果有限,能用抗癌劑治好的癌症也不到十種。」

鑒於上述事實,我們明確主張:腫瘤的治療,過去的希藉借創傷性手段為主,第一時間徹底殺滅(同時也往往是過度治療)癌組織的決策思想不足取;即便是晚期,企圖象押賭注一樣,借最後一次化療、介入等來力挽狂瀾亦常常並無實際意義及可能。相反,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對中老年患者,把其所患的癌症視作為一類慢性病,目標追求上既考慮短期最佳療效,更追求長期穩定以及生存質量的良好;治療方法上講究合理、適度與綜合;對多數患者貫徹姑息治療和「維持治療」思路……,總之,許多情況下「悠著點」往往後果更好,也更符合病人長期的最大利益。而整個治療中,手術、化、放療等創傷性手段的選擇更應「因人而宜」,「適度而止」。這又回到了中醫學「因人制宜」,「大毒治病,十去其六」,「食養盡之」等的傳統思想。這也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之精髓,真正凸現出人的醫學「以人為本」的基本宗旨。

觀點鏈接   我願選擇姑息治療   我是四川凉山州一名63歲的男性脊椎結核病患者。2005年4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住院診斷時,曾被懷疑為骨癌。但專家會診和臨床手術切片活檢後排除了惡性腫瘤,經治療我已痊癒。我生病那時,體重從70公斤突然下降至45公斤,周身骨頭疼痛,厭食無眠。種種跡象和癥狀無一不說明是骨癌。當時如果確診為骨癌的話,我一定會選擇姑息性治療方案。

  我認為,姑息治療是一種更為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務與治療。老年惡性腫瘤患者不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去治療,否則會耗費大量的錢財和精力,到後來弄得人財兩空。應該面對現實,接受姑息治療,以延長自己的生命。   四川讀者 葉維智

  改變癌症治療行為   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世界癌症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在2007年1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癌症源於基因突變,但這種基因是否發生突變,關鍵在於飲食、體力活動水平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該報告斷定,40%的癌症都與不良飲食、缺乏活動和體重不標準有關。

  癌腫的發生其實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DNA複製過程發生突變有利於物種進化。事實上,人類也存在著「健康」帶瘤生存的狀態。科學研究表明,人在不斷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每天要生長出100多億個新細胞,其中少則1~2個,多則16~20個異常的癌細胞,但大多數人的免疫力能夠控制這些異常細胞的發展,不致造成危害,可以無癥狀帶瘤生存。據報道,人如活到120歲,可能有3~4個腫瘤發生,但不影響生活質量。

  對於一旦發現癌症的患者,我們更要承認和強調帶瘤生存,因為這是我們目前必須面對的現實,它不僅關係到治療效果和患者心態,而且是治癌觀念、治療行為的根本轉變。癌症的治療,不能不顧一切走入「斬盡殺絕」的怪圈,應儘可能求得與癌長期共存。過度、不規範的治療,只能縮短他們的生存期,降低其生活質量。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將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列入腫瘤療效評價標準。所以,帶瘤生存不僅給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也成為鮮明的治癌新理念,是癌症治療行為應該追求的新目標。

對「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幾點認識 我不懂互聯網,近期才從同事那裡讀到 何裕民教授在幾個月前發表在博客上的兩篇文章《癌症,別急著開刀》和《再談<癌症,別急著開刀>》。兩文簡要介紹了我的病情、心態和生活方式,重申了「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理念。讀後思緒萌發,信筆寫下幾篇札記,謹向裕民教授及持相類治癌觀點的專家求教,也藉此與我同在此境的朋友們交流。

我在被確診為肺癌之初,我的兒子帶著診斷資料走訪了本市多家著名的西醫醫院,向治癌專家求教。專家們的意見幾乎一致:1、建議儘快手術,拿掉腫塊,再加以放療或化療。有的專家還以同行(我的兒子也是醫生)的真誠和坦率,對我可能的存活期做了不大樂觀的評估;2、主張手術治療的專家中也有不止一位認為,我已年屆七十,體內細胞新陳代謝緩慢,故癌細胞也不如年輕患者那樣快地瘋長。

我認真聽取了從專家們那裡反饋回來的意見,除心存感激之外也覺得其中似乎不無矛盾:既然老年人的癌細胞發展可能相對緩慢,則何必冒險儘快手術?周邊太多的病例,使我不願意也不甘心主動去挨上一刀,把當時並沒有明顯生病感覺的自己變成病人。於是,幾經周折,另闢蹊徑,轉赴滬上裕民大夫處求醫,在「癌症只是慢性病」這一核心理念的指導下,經過一段時期的「零毒化療」,至去年10月和今年2月,兩次複查,肺部腫塊呈現縮小之勢,CEA指標雖尚偏高,但CA199指標已由確診時的163.8,下降到35.49和24.03,亦即保持在了正常值之下。文中所說如今的我「會照開、研究照搞、博士照帶,煙照抽(量大減)」,「活的有滋有味」的現狀。目前一位海外學者來訪,見面不勝驚訝:「我預想你已是面黃肌瘦,頭髮稀疏了,沒想到還是體態如舊,渾身活力。」

裕民教授說我「堅信癌症只是慢性病」,其實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我之所以避開了很多患者走過的那種西醫治療不理想才求助於中醫的彎路,一開始很有點「賭一把」的勁頭---不是怕死,怕的是變成不死不活的累贅。生是樂趣,死亦解脫,「好死不如賴活著」為我所不取。開始求醫時想法就是這麼簡單。直到在中醫治療的展開過程中才逐漸體味,特別是和裕民教授之間多次的醫患交流,不僅論病,也論醫學與哲學,才逐漸確立與膺服這一「更接近於癌症本質特點」的理念。據我一個外行的體會,裕民教授大作中反映癌變特質的理念,至少有三個內涵:本源性、整體性和漸進性。

所謂本源性或稱「內源性」是指癌症發源於人體自身的細胞分化異常和發育障礙。(參見何著《癌症只是慢性病·前言》)人類(特別是生活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人群),可能有相當多的人是帶有癌細胞存在與活動的本體,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諸如環境、體制、生活習性等),這類不良細胞才能得以積累、生髮和表達。換言之,如同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源於內部矛盾一樣,癌變也是人體內部矛盾新陳代謝發展變化的一種表現。內因是矛盾變異的本源、誘因,外因是癌變得以發生的條件。因此,由人體外部進入內部,從本源著手的防與治,應該是反映癌變特質並指導癌症治療的新視點---符合事物自身發展規律和反映唯物辯證法的視點。

對癌症本源性的認識邏輯地通向對其整體性認識。何著上明確地將癌症界定為一種「以局部表現為主的全身性疾病」(該書p25),或者說是整體性疾病(細胞分化異常)在人體局部的集中生髮。割一處、燒一處不能療全身。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思維是,鑒於對癌症內源性的認知,進而對其做整體的把握和辨證治療,或曰治本為主,標本兼治。

目前,我按醫囑日服埃克信數次,兼服辨證湯劑。據我外行的體會前者似以控制癌細胞的活動、改善癥狀(簡單化的說法是治邪)為主,後者則因人而異、因時而變地以增強患者的整體性免疫力為標。這一辯證的、穩健的、個性化的治療增強了人體的免疫力,反過來又使患者獲得了抵制癌細胞發展的活力。(當然這只是一種簡單化的兩分法,不能反映醫家對兩種治療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的精確評估)。結果,是我的健康狀況逐漸改善:不僅直接反映癌變的劇咳得到根本性的好轉,而且多年困擾自己的胃炎緩解了,排便通暢了,血壓正常了,就連一直影響睡眠的心臟區域神經官能症也似乎消淡了。生命貴在質量,只要活得紮實,不必在乎那個處於被控制過程中的腫塊。抑制乃至清除腫瘤是一個長過程,或者說治癌具有漸進性的特徵。如果講話直白一些,癌症患者可能獲得抑制它的活力,但未必都有清除它的幸運。時下,恐怕沒有那一位醫家敢於誇下能徹底治癒心臟病、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海口,何況癌症更為複雜和頑強。治療慢性病的真諦是讓患者儘可能自如的帶病生活---過一種叫高質量的生活,而並非企望對其病變做所謂的「手到根除」。時下「帶癌生存」的提法似乎有點驚世駭俗,因為這是一個經歷了多次防治曲折才發明的新理念。但如今大概沒有什麼人會對「帶高血壓生存」、「帶心臟病生存」感到新奇,則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了醫學常識。其實,帶著這樣或那樣的慢性病生存乃是處於對慢性病本質的科學把握。

裕民教授在他的大作中多次對癌變做過生動的比喻:「壞孩子」、可以調教的「問題孩子」等等。這些比喻既生動貼切也能鼓起病人抗癌的信心。筆者不才,也有一比:癌細胞有點象遊動在人體海洋之中並相對集結在一處的小鯊魚。對付混跡在大批好魚(正常細胞)中的這一小撮施放深水炸彈(程式化動刀子、放、化療)務必謹慎,這種打法會將大批好魚毒死、炸翻、炸死,而這一小撮壞魚中總有幾條會溜之大吉;放了炸彈再投食補養好魚(什麼營養好就給病人吃什麼)也不保險,因為溜走的小鯊魚又會游回來大口吞食,反而被養肥壯大了。這可能就是程式化治癌的兩難。

一個比較理想的應對辦法是,構建一種貫徹於治療始終的、比較溫和的治療手段(見何著博文),或者說,建立一道「防鯊網」,將這一小撮壞魚圈起來,控制其活動範圍和緩解其衝擊能量,進而使其弱化或休眠。只要這一小撮不過於犯上作亂,割一塊瓦崗寨讓它們自封為王又何妨?慢性病切忌急郎中。構建防鯊網式的保守治療或穩健有度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應該是符合治療慢性病規律的新思想。

古人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指的是精神變物質:一種理念、點子、言論的好與壞,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對於人也是如此。「杯弓蛇影」嚇死人,說穿了也就救了人。裕民教授及其團隊多次強調面對癌症應有長存警惕又坦然面對的心態,這種心態與藥物的治療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我被醫家正式宣判之時,第一個冒出來的念頭是:人生在世,大約有時未免是要得癌症的。此念一出,馬上想到這不過是從阿Q那裡偷來的版本: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於是啞然失笑。所謂「精神勝利」,是被人們看作國民性一大弱點的,但似乎也要具體分析:阿Q式的逃避現實的「精神勝利」固然不可取,但在面對現實,特別是面對困境時先搞一點「精神勝利」,至少比「精神失敗」、「精神崩潰」要好。臨危不驚,才能冷靜應對。在我逐漸接收並堅信「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理念之後,上述的「精神勝利」,也就轉型為一種由科學精神規範的健康心態:

這一心態要求患者如實地、辨證地看待癌變指標。有兩個指標:一是病變指標,如CT、血液檢查的指標等。二是體態指標,即患者對病變的自我身心感受。第二指標重於第一指標。一種慢性病,其病變指標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範圍內或順向或逆向地發生曲線變化,應該是正常現象。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一現象的身心感受和在很大程度上由這種感受所決定的生活質量。只關注第一指標的順逆變化,隨之忽喜忽憂,忽而如泡溫泉,忽而如墮冰窖。這日子就沒法過了。我的態度是:

1、「既來之,即安之」。平靜接受癌變的現實,嚴格遵守醫囑服藥治療,並以此為契機,調適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習慣,加強體能鍛煉。(順便說一句,312經絡鍛煉法頗好)換言之,將生病作為一種更為良性的生活方式的起點。2、「移身不移形」,基本上不變動原有的工作軌道。坦然將病症公示於相關的同事和學生,不是博取同情,而是要繼續融進我畢生為之努力的學術群體之中,在這個團結、向上的群體里同憂同樂,獲取健康的感受、分享愉悅的氛圍。3、「率性天然」。或者說是「增悅」(何著 P258)工作之餘,也有天倫之樂,也有摯友小聚,也有名山問茶。相信明天和今天一樣,能看到初升的太陽。

話說回來,癌症畢竟是一種嚴重、複雜的慢性病。人類從治癌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還有一個過程。我第一次和裕民教授見面時,就講了我的醫患觀:「醫人自有割股之心,患者莫存非分之想。」所謂「非分之想」就是不把治癌看成持久戰,而想要靈丹妙藥、一蹴而就。防癌治癌需要醫患雙方長期的心靈相通的合作,各自做出自己的努力。可喜的是,癌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理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治療思維與應對方式,業已在越來越多的醫家與病人中逐漸形成共識。可以說,多年來的誤區開始突破,全新的思維正在開通,正確的方向逐漸明晰。

遠離癌症 三十多年前有一位服務於公賣局台北啤酒廠的張先生,參加該啤酒廠選派技術人員到國外深造的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及格。但在出國前經某公立醫院體檢發現,罹患有像孩拳頭大小的肺部腫瘤,因而不能出國。

張先生失望之餘,一直懷疑診斷有誤;於是再到另一家醫院檢查,結果還是證實原來的診斷並無錯誤。當時年輕力壯的張先生得到這樣的絕症,在人生絕望之餘,多次打電話給當時任職台東縣政府黃順興縣長機要秘書的魏姓同學。

魏姓同學便利用星期日趕到台北和張先生見面,張先生向魏同學詳述相關絕望的詳情和悲觀感受,並請魏同學協助其料理後事,恰逢魏同學與前任馬偕醫院的院長(1949-55 ,專精於癌症臨床研究)呂革令博士系知交好友。當即建議前往訪求呂博士醫治,起初張先生說不願再看醫生,以免徒增傷悲;但魏同學說先前已以電話請教過呂博士並安排好時間,張先生只好偕同前往呂博士住處造訪。呂博士和張先生見面就說:魏先生是我的好友,介紹你和我認識是我們緣份,感謝上帝賜給我們這個機會;我請教你:『癌為什幺叫絕症,你可知道嗎?』張先生和魏先生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呂博士又說:「人類醫治癌症到目前為止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消滅病源,第二條路是增加抵抗力。但很奇怪的是,癌無論用鈷60還是其它藥物去消滅癌細胞,可是癌細胞還沒被消滅,好的細胞卻先被殺死。無論用什幺營養、補藥,好的細胞還未吸收,癌細胞卻先吸收,讓癌長得更快;因此可說上述兩條路都行不通、所以叫絕症。」

呂博士又說:人類的聰明連登陸月球也都已經成功,但為什幺沒有人去懷疑上述兩條治癌的路是在鑽牛角尖,另外找第三條路?感謝上帝賜給我以往在馬偕醫院做癌症方面的臨床實驗,並得院內各部同仁協助的機會,我發現癌症病人血液檢查的結果百分之百都是酸性反應。長期素食、且生活接近然的佛寺僧尼,由於體質都偏屬優質弱鹼性,所以尚沒有發現罹患癌症的病例。因此我大膽的斷定在弱鹼性體質的狀態下,癌細胞是無法生長、甚至是無法生存的。張先生我建議你從現在起少吃酸性的葷食類,多吃鹼性食物,另外可吃綠藻和帶殼菱角湯,改變你的體質,並勵行接近自然的良好生活規律;如果五年內不死、你就沒問題了,願上帝祝福你。

張先生依照呂博士的建議,認真改變吃的習慣,每天又吃綠藻、喝菱角湯,樂觀加上每天適當的運動,一年後再到同一公立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腫瘤不但沒有長大、反而已呈現萎縮狀態,遂令醫院檢查人員驚為奇蹟,五年後竟完全處於萎縮、至近於消失狀態。

經過了將近四十年歲月,現在張先生的健康情況完全正常,生活起居甚為愉快。繼張先生之後,有位前台東省立醫院總務課長陳添壽先生,同樣得到肺癌;魏先生得知後將張先生的經過轉告陳添壽先生,陳先生乃依照呂博士的建議進行改變體質,結果與張先生同樣,肺癌消失。

那時呂博士全家已移民美國,事後呂博士回來台灣再與魏先生見面時,魏先生將張先生和陳先生的經過告訴呂博士,並提議由他們倆位親自向呂博士陳述,請呂博士發表其改變體質之自療成果報告。呂博士謙虛地回答說:我年事已大,且沒有臨床紀錄不能做為成果。請魏先生轉告親友,如果友人認同的話,請他們繼續做體驗並廣為宣導........。

關心自己也要關心別人,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大約是PH7.35~7.45左右。嬰兒也是屬於弱鹼性的體質。成長期的成人有體質酸化的現象。根據一項六百位癌症病人體液分布的研究,顯示85﹪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因此,如何使體質維持在弱鹼性就是遠離癌病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海濤法師【身體病痛、癌症,要如何迴向】
連續60年死亡率持續降低!日本人是怎麼做到的?
女性發病率最高、擁有第二春的癌症!|| 健康之路(視頻) 20170420
生活太賴更易得癌症
癌症為何難以根治?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