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蘭陵南朝陵墓石刻 梁文帝建陵石刻

石刻簡述余所觀閱與南朝石刻相關諸文,最詳實浩繁者,當數此梁文帝之建陵。不僅因其為梁代之首陵,開一朝之風情,亦多因此處石刻體制完備,為南朝石刻之完美者。此陵造像不僅體例完備,保存亦好,同時,史料典籍亦多相關風聞言事。更兼其位置相對易找,為諸方家所愛。前者緇衣人兄,有一篇妙絕之文,詳述建陵之故事,頗具情趣,而言辭亦好。推薦諸君一觀,鏈接沉底。記得第一次走南朝石刻時,是大一暑假,拿著馮方宇先生之圖譜,時為2004年,手頭並無相關攻略。一個人漫無目標的在丹陽縣周遭尋覓。到三城巷時已是午後,正是酷熱難耐時,有鑒於上午問路無一所得,我決定不問路,自己撞。出荊林後過鐵路橋,當時還是施工。有工人師傅看我學生模樣,問我是不是也來看獅子。頓做如獲至寶狀,師傅讓我沿橋側土路北行。抬眼望去,兩根華表巍然聳立。時唯七月,亦是草高綠密光景,此情此物,甚為壯觀。南朝陵墓石刻組合之辯,自古在之。從早期的記載來看,南朝石刻似有麟,碑,表,闕之屬。如初寧陵似還有口標,石謁之屬。後經考證,口標似為母制之四界標,而石謁在上世紀70年代,在南京富貴山東晉恭帝陵已有實物出土,為墓中之物。故南朝陵墓地上石刻,當有四種。而實際上,大多數墓葬的地面石刻,自朱偰先生實測時的上世紀20 30年代,就只有三種。故《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藝術》等作品皆雲,南朝陵墓石刻為三種六件。梁文帝陵石獸與華表之間的建築殘件,其實與中國古代,特別是漢代墓闕的形制相當。石座似為闕之基礎,上面應該有左右各一的一組石制建築。風格有可能和漢光武帝原陵復原墓闕和四川雅安的高頤高君雅墓闕類似。當然以上僅是猜測。因為在建康南梁南平元襄王蕭偉墓前,亦發現了懷疑是墓闕建築的遺址。且位置與文帝陵相似。然因史料之缺失,並無有關南朝墓闕的實物或圖紙存事,僅能從史料中看到,南朝石刻中闕的存在,和梁文帝蕭偉墓葬現存石刻似有對應,然其他墓葬是否也有墓闕,現不能確考。從史料中看,南朝宋的長寧陵,亦有墓闕存在。

藝術風格建陵石刻現存狀況如下:陵前設置天祿、麒麟一對。天祿身長3.10米,腰圍2.76米,麒麟身長3.05米,腰圍2.70米。有神道石柱二根,兩石柱上端有神道石額兩塊,石額上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個大字,左右相向,左為正文順讀,右為反文逆讀。在石獸與華表之間,左右各有一組方形石座。石座中心均有一「T」型石槽。華表之西,為兩座石碑。神現存跌一對,其上石碑早已無存。現存梁碑皆作碗首形,高浮雕雙龍,交辮環綴於石脊,中有方框刻文字,枉下有穿。與建康所見南朝石刻風格類似。

史料記載,梁建陵石刻營建於梁武帝初期。石刻的風格和南齊尚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兩尊石獸,縱目遠觀,與其他諸梁墓葬石刻風格迥異,而頗似南齊永安陵之麒麟。頭部圓雕激發充分,眼睛並無過度凸起。雖然身體彎曲程度不如修安陵,但脖子修長,又似景安陵風度。誠然,建陵石獸在體型上已比齊陵大了許多,且主意頭部紋飾的雕琢,該石刻因處於兩朝交際時期,故有承上啟下之感。

建陵兩件石獸的四足也在早年殘毀,數年前當地文物部門以水泥修復,為五爪,這一點頗合梁代之制。石刻體型俊碩,雖風度頗似齊陵,但不如修安,景安之清風秀骨,仔細發現還有一些呆板,特別是眼光,少了南齊神采奕奕的性靈,倒多了許多寫實之巧。石獸然挺拔,矗立於荒野之上,更多了幾分情景交融之美。建陵石獸之寫實特色,起一代之風。石獸體表的花紋,相對齊陵要簡潔明快幾分,並無過多誇張之法。反從另一角度烘托出石獸本身的高大,健壯。亦為南梁之特色。

南宋時嚴羽論詩時云:「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以為悟秒入神,為詩之上品。其實雕塑亦是如此。南梁石獸雕刻,自建陵起,終於陵口,首尾六處,一改南齊玄理所長雕琢想像絢爛之異彩,而多具寫實之風,論氣韻生動者,梁之石刻可謂絕品。齊之清風秀骨,梁之生動氣韻,亦為中國歷代石儀所崇,為萬代法也。建陵之華表,亦南朝唯存之帝陵華表,根據南宋史料記載,景安陵在宋時也有華表存世,然今已無存。華表為南朝石刻承前漢闕表之道所創,然其造型已與前漢不同。亦多西方之氣韻技法,深受希臘羅馬之法影響,亦多受釋教影響,又因此風格不為後世唐宋所沿襲,故為中國陵墓石刻之孤例。建陵兩根華表保存完好,自柱頭之小獸,柱首,柱額,柱身,柱墩,均保存尚好。華表之技法,融浮雕,收分於一體,柱墩為兩條螭龍盤旋交錯,首首相對,似戲珠之狀。以高浮雕技法,將龍之身體半鏤空雕於石上。對龍的細節刻畫,亦不如齊之石獸紋路,取其精神為上法。柱身多絝紋,且自下而上逐漸收縮,自遠而近觀察,則體型尤勻稱。絝紋之技法,亦多半浮雕,此種形制,多見於古希臘古羅馬神廟。似為西方技法東傳影響之作。

華表之首設計頗為獨特,圓形柱頭,頗似一朵蓮花,而蓮花頂上為一小獸,有謂之望天吼者,亦有謂之小辟邪者,因此物罕見完整者,僅從形制看,稱望天吼無不可。覆蓮造型,與吼得造型,特別是柱額兩側,多有之馱額力士的造型,多見於南亞佛教建築。諸君盡知,南朝時期釋教發展迅速,南朝四朝均尊崇佛法。尤其在梁代,梁武帝曾數次捨身同泰寺,尊佛尤甚。石刻的一些技法和造型,取材於佛教,為時代特徵。

柱額分上下兩部,下部多陰刻兩隻螭龍戲珠之形象,與柱墩紋飾類似。而柱額多書墓主名諱加神道二字。建陵華表的字體,是中國書法史上一種流傳時間很短,且留存很少的一種書法體例。此書法蓋出於南梁文人遊戲筆墨,一謂取其巧妙,而能識者少,故僅存於梁武帝時期數十年,這種書法一反當時文獻的閱讀方式,自左而右,且字皆反寫,曰反左書。這種即興遊戲之作,於文獻遺迹十分罕見,而在南朝石刻中卻存兩處,十分難得,亦南朝石刻之珍貴處也。兩石柱一文正書順讀,一文反書逆讀,猶如鏡子一般,頗具易趣。

南人顧愷之,張僧繇以為,藝術之上乘,乃求其神韻。神存則藝存。建陵以下諸梁墓造像,不唯帝陵,兼王侯者,大抵神韻上佳之作也。石獸之健碩威猛,華表之中西交融,贔屓之敦厚挺拔,不僅為六朝一時之佳作,亦為中國古代陵墓藝術之上上品。上承秦漢,下啟唐宋。墓主簡介與考證歷代文獻所載,梁文帝名蕭順之,為齊高帝蕭道成之族弟。而年紀,比蕭道成略小,應在兩三年內。然筆者由一些資料和考察實錄考之,《梁書》在對梁武帝父祖名諱的記載上,似有錯誤。蕭順之的幾個兒子,不用往後數,就說前三代,蕭懿生於何年不詳,應該不會比蕭敷大很多,蕭敷比梁武帝大三歲,生於公元461年,梁武帝生於464年,我們再看齊高帝蕭道成,即使蕭順之是他的族弟,也不會比他小很多,要不然怎麼能稱他少有大志呢?齊高帝是生於公元427年的,他的兒子齊武帝則生於440年,也就是說他13歲就有了自己的長子。那麼蕭順之有長子的時間應該也在此年前後才是。齊高帝,也就是梁武帝的叔叔,比他大了37歲,比他哥哥大了34歲,如果他們的父親是蕭道成的族弟的話,也差不多能比他們大30好幾歲。這在10幾歲就有長子的士族時代,是絕對不可想像的。如果以上舉例還不以有所判斷,我們不妨再看蕭氏家族的例子,文惠太子蕭長懋,是齊武帝的長子,只比齊武帝小18歲,也就是說齊高帝同志30歲就已經做爺爺了。而我們的梁武帝這個時候還沒出生呢。族兄都做了爺爺,族弟的兒子還小的很,這是說不通的。當然完全可以說,梁武帝有昭明太子還快40了呢,人就有兒子晚,又如何?不過按照一般的規律而言,在南朝時期,有30多歲的年齡差異,一般應該是祖孫輩。且從整個家族看,梁武帝的例子也僅僅是特例而已。《梁書》記載,蕭順之的父親,名蕭道賜,是南齊時期的官僚,這就十分奇怪了,蕭道賜應該是高帝的叔叔,也就是宣帝的弟弟,這哥倆年齡也應該差距不大,而齊宣帝在宋明帝時期就掛了,而蕭道賜竟然在南齊還能做官。綜上我們大致可以做一個推斷,成書於唐朝的《梁書》因為大量資料毀於戰爭,所以著書時犯了順序的錯誤,而且也因為這個錯誤,唐突的認為,蕭梁皇族應該比蕭齊皇族小一輩。事實上,一直到蕭順之的父親蕭道賜以前,蕭梁皇族和蕭齊皇帝的輩分排序一直是不亂的。前20幾代都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就從蕭道賜開始了。蕭整—蕭雋—蕭樂子—蕭承之—蕭道成(道成有兄道生)【南齊書】蕭整—蕭轄—蕭副子—蕭道賜—蕭順之(蕭道成的族弟)【梁書】不知為什麼梁書就堅決認為蕭道賜是老爹,而蕭順之是兒子,而且他們的名字分明已經說明了他們該處的輩分,卻依然故我寫在史料之中。或許唐時還有其他證據,今已無考,故有此質疑?筆者個人以為蕭順之,當為梁武帝之祖父,既所謂興安陵墓主。而梁文帝的名字,是蕭道賜,他才是齊高帝的族弟,也是蕭順之的兒子,梁武帝的父親。他才是建陵真正的主人。簡明攻略三城巷五陵南北相距,如果不是在夏秋草高的時節的話,完全可以用肉眼看到。每兩座陵墓相距也就數百米,實在是一處很好找,也很適於遊覽之便宜之所。其實三城巷的六朝從丹陽市雲陽大橋坐車到三城巷,問問當地人很好找因為幾個石刻都在一起我在這裡主要為了節省時間介紹的是不返回市區直接前往的辦法坐從丹陽到荊林的車,下車以後嫌麻煩可以坐摩的。司機說到去張巷的那個路口下(那條路叫皇業路但並不是去皇業寺的路)如果司機不明白你就和和他說到那個能到前艾三城巷的路口 當地人都知道。當然走著去也是不錯的選擇,沿著前艾東路(就這麼一條大馬路,或者你問人怎麼去前艾),往朝前艾的方向朝西走,過了滬寧城際鐵路的橋,非常明顯的一個橋以後,就有一個向北的岔路口,是土路,沿著該路一直走朝北走吧。你就會看到了,眼神不好的,就一直觀望路左邊的草叢,五處墓葬石刻,看到一處就行了。(我05年就是這麼找的)如果你要找村子的話,什麼劉家村,大莊裡,唐家,都可以,總之都在那條向北的土路的西邊。最南的是興安,最北的是庄陵。或者坐車的話還可以坐到訪仙的車,因為這車要經過前艾,就一定要走前艾路。你過了高架橋看到岔路口,就可以下車了,那裡應該是沒有站牌的,不過理論上隨叫隨停。PS.我說的是從雲陽去訪仙,回來的話自然在反方向。


推薦閱讀:

帝陵尋蹤 | 南宋石刻行 · 花到荼蘼草未凋
唐代楷書石刻《大唐樂達墓誌》
《石刻史料新編》目錄(六)
齊白石刻「毛澤東」「潤之」印(圖文)
大足石刻之——千手觀音

TAG:石刻 | 陵墓 | 建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