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錢文忠:國學不需要「人造大師」

  錢文忠解讀《三字經》  錢文忠 著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年2月

  自從錢文忠在《百家講壇》開講《玄奘西遊》後,成為了《百家講壇》的又一位學術明星。去年春節期間至今,錢文忠再登《百家講壇》開講《三字經》,創下該欄目近一年來的收視率新高。

  1月22日,錢文忠赴廣州為新書《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上冊造勢,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重新講「蒙學」《三字經》,是因為當代國學需要重新啟蒙。就季老給他的委託書外流一事,錢表示,「外流信札可用麻袋裝,而老爺子其他珍貴藏品外流數量更是一個黑洞。」

  季老外流書札無法統計

  2月18日,季老的親筆書札外流消息驚爆,引來媒體紛紛報道。這些外流的書札,其中有一封就是季羨林給錢文忠和張藝謀等人的委託書。

  錢文忠告訴記者,那些流傳出去的信札是真品,「這個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而且有老爺子(季老)的簽名印章。」他介紹說,目前榮宏君送回給季老兒子季承的外流書札包括:饒宗頤、周汝昌等名家寫給季羨林的書信,還有很多文藝界的名人。其中有向季老求字的,有給季老祝壽的,也有向季老討教的,信上還有季老的回復和批註。書信的時間跨度較大,但其中並無個人隱私。最為重要的物品是混雜在信札中的多份季羨林在2006年前後與出版單位簽署的出版合同,包括作家出版社、中國海關出版社等,合同上均有季羨林的簽名。

  錢文忠說,「這一張委託書是季老在2005年委託我、張藝謀及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將他翻譯的印度古典梵文詩劇《沙恭達羅》漢語本改編成舞台劇目。這些合同還在有效期內,據我所知,流傳出去的書札不止一麻袋,這些季老的親筆與名人的信札其價值大家可想而知。」

  這些東西到底是如何外流的?錢文忠質疑道,「截至我們現在談話,季老親屬還無法拿到他房子的鑰匙,其兒子季承拿到了季老的存摺,裡邊的錢少得可憐。其實,藏品和信札外流的問題,只是一個老人的合法權益如何維護的問題。」

  想把《三字經》設計成遊戲

  錢文忠表示,「《三字經》一共1122字,你能背上幾句?」據他調查,很多受過高等教育人能背出開頭「人之初,性本善」,背出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數打對摺,能說出「苟不教,性乃遷」則寥寥無幾了。

  錢文忠認為,《三字經》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當中稱不上大經大典,但是毫無疑問它在童蒙讀物中首屈一指。「我想把《三字經》設計成遊戲,以便更好地推廣這些傳統文化。比如說,小孩讀了哪章節,來參加一些測試,測試之後可以做秀才,秀才考完後可以做舉人,然後再考進士,這不挺好嗎?」

  對話錢文忠:

  季羨林的國學也需要啟蒙

  傳統文化需要「反芻」

  廣州日報:在你在央視講《三字經》以後,出現了「蒙學」熱,當初怎麼想到講國學?

  錢文忠:雖然從小就讀蒙學課本《三字經》,但後來還是發現,裡面有很多自己不懂的東西。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可接下去為什麼是「性相近」呢?這在邏輯上說不通,應該是「性相同」。這裡面就有很大問題。

  《三字經》貫穿全篇的精髓有兩個關鍵詞:「教學」和「歷史」。其中教學部分宣揚的刻苦治學、孝道、禮讓等思想都是超越民族和時代的。我建議家長在給孩子講述《三字經》時,從後往前講,先講第三部分古人刻苦治學的故事,再講第一部分孝道、禮讓思想,最後講第二部分中國歷史概述。

  廣州日報:你覺得《三字經》適合那些層面的讀者閱讀?

  錢文忠:適合給所有中國人看,包括旅居國外的華人。因為有人可能認為這個書是童蒙讀物適合給孩子看,其實未必,很多成年人,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孩子相比幾乎沒有差距,都接近於零。我解讀《三字經》的時候有很多考慮,一方面照顧到孩子,一方面要照顧到孩子的父母,一方面也要照顧到對於傳統文化有所關心的人。

  「魯迅沒有完全否認傳統文化」

  廣州日報:如今央視再次轉身講傳統文化和學術,收視率大增,而「五四時期」時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大師像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當時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持非常激烈的批判態度,你怎麼看?

  錢文忠:「五四時期」魯迅等生活在中華民族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候,他們認為中國只有現代化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擺脫被瓜分的命運,因此認為傳統是一個絆腳石,傳統中的禮教、三綱這樣的東西太壞了,禁錮了人的自由,禁錮了人的追求。

  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比如魯迅先生對母親依然很孝,對他的弟弟、弟媳婦都非常好,《三字經》中講的孝道、悌道魯迅先生都有。胡適對他母親孝順誰都知道,對他沒什麼文化的「小腳夫人」也不離不棄。在批判傳統文化的時候,他們的行為準則依然恪守傳統的文化規範。在他們身上恰恰證明一點,無論對傳統是批判也好,讚揚也好,你還是沒有辦法擺脫傳統的影響。

  「不要再虛構所謂的大師了」

  廣州日報:據說你馬上就要出一本季老師學生時代的書?

  錢文忠:對,這本書重點寫從季老出生一直到他到德國讀書,到1949年回國,這在某種意義上是配合《三字經》的,看看他們這一代大學者怎麼樣被教育出來的,他們又是怎麼樣自我教育的,這就非常有意思。這裡面我也提到季先生小時候讀書的情況,他小時候打架很厲害,經常跟人打架,但是你怎麼想到今天是這樣有學問的人呢。

  他小時候桌子上放著課本,底下看其他的書,他在中學時代把《金瓶梅》看了。包括考大學的時候,他的數學考分很低,百分制是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願居然是數學系。像錢鍾書也是15分的,但是後來都成了大家,你怎麼能否認錢鍾書、季羨林先生對中國的地位呢?所以我們要考慮,是不是承認偏才學生的存在,是不是應該給偏才學生開一個單獨的通道。

  廣州日報:前幾天李輝質疑文懷沙,你怎麼看?

  錢文忠:近年來,我們出現了一陣陣的國學熱,很多人以為只要辦一兩個國學班,出現幾個國學大師帶領著我們,國學和傳統文化就繁榮了。其實,我們現在每個人的國學知識都還需要啟蒙。連季老也說自己什麼都不是,何況我們?我也看見了李輝的質疑,其實沙翁也並沒有說自己是國學大師。

  在國學熱中,是出現了幾朵「反季節奇葩」,反映出國人心態的不成熟,國學不能拔苗助長,只能讓它靜靜地生長,不能說是大師就可以是大師的。

  何為蒙學?

  蒙學指中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

「三字經」解讀:又一盆心靈雞湯

  彈論

  王國華

  作為一本啟蒙讀物,《三字經》涵蓋了歷史掌故、社會哲學、處事之道等各類知識,可謂包羅萬象。而錢文忠先生在百家講壇上講授的《三字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很吸引人。但是聽完了也就聽完了,春風過耳、隔靴搔癢而已,彷彿聽了一個笑話,哈哈一笑,再無他想。

  舉兩個例子:在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錢文忠引用了岳飛教育岳雲的故事。岳雲練兵時跌倒在地,岳飛不但沒安慰他,反而令人用軍棍打他,此即「從一個個細節上雕琢」。但這些理念在今天是否適用?與時下的教育理念有什麼區隔與磨合?錢對如今各類教育方式了解多少?在有關孟子的章節,錢文忠講了孟子的學說、孟子的遭遇,如數家珍一般。但孟子的學說在今天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了解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提法,在數千年「家天下」的背景下確令人耳目一新,但以今天社會的趨勢,所謂君君臣臣,所謂社稷的概念,在地球上幾乎消失,成為過去式。孟子的理論體系在這種狀況下,如何新生?若典籍只能激起「我們老祖宗闊過」的自豪感,留之何益?

  我們之所以要學習知識,就是因為要用。這樣責備賢者,絕不是雞蛋裡挑骨頭,而是我們對學者有著更高的期待,希望他們能把國學放置在當今大背景下做一梳理。同時,這也涉及到國學的前途問題。即如何讓國學跟「當下」緊密連接起來,讓它的延續更有生命力。古代典籍浩如煙海,有的流傳下來了,有的被揚棄了。之所以揚棄,多因其就古談古,失掉了現實意義。別說,也有人把古典名著跟現實聯繫了起來,但名著在他們手上成為現代版的心靈雞湯,加幾個笑話,引用幾段從《讀者》、《青年文摘》上得來的人生感悟,便萬事大吉;更有原先搞所謂「成功學」的人也搖身一變,成了「國學大師」,重起爐灶去忽悠那些剛掙了點小錢的中小企業主。這樣的解讀,或可使國學名著火爆一時,但長久來看,卻是飲鴆止渴,殺雞取卵。

  真正的學者負有啟發和引導的義務。他們應該比我們更了解當下,關注當下,與自己掌握的知識找到對接空間,把國學裡的精粹更深入地,更貼切地送進聽眾耳朵里,使國學發揚光大。當然,如果津津樂道於普及掌故,給大家講講「茴」字的幾種寫法,又另當別論。


推薦閱讀:

談盛世文化 – 國學網
佛祖如何講陰陽五行
保持開放的心 |《孝經》卿大夫章第四
慈不是迂腐懦弱,而是一種智慧和力量
【給孩子說故事】知恥近乎勇,皇甫(fǔ)謐(mì)迷途知返

TAG:國學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