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州赴日文化使者-----陳和卿
06-23
南宋明州赴日文化使者-----陳和卿
南宋明州赴日文化使者-----陳和卿序:近期在考證我國近代畫家的宗譜過程中竟意外的發現南宋明州赴日使者陳和卿系鄞縣邱隘橫涇陳氏(本人同村)。現關於此人歷史偉跡引自楊古城與曹厚德文後略作修改以饗族人。 南宋明州棲心寺(今七塔報恩禪寺)的維那(知事),因解答日本使者重源的佛法中的許多疑義後,稱他為「天下第一維那(知事)」。由於棲心寺的開山是天童寺名僧心鏡藏奐禪師,後來重源為答此恩惠運來大木重修阿育王寺舍利殿,在修繕阿育寺舍利殿的過程中接悉明州橫涇工匠陳和卿。是時日本國要重興修復日本奈良的東大寺,受詔的重源返明州聘請橫涇工匠陳和卿赴日移植浙東優秀的寺院建築、雕刻和繪畫,使之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增添了一段光彩的明州一頁。 一、棲心維那(知事)與日本遣使 中國著名的佛學名著《佛祖統記》卷四十七記載:「乾道三年二月,日本遣使致書四明郡,庭問佛法大意,乞集名僧,付使發函讀之,郡將大集,緇衣皆畏縮,莫敢應命。棲心維那忻然而出曰,日本之書與中國同文,何足為疑,即揖太守褫封,讀以爪搯其紙七處。讀畢語使人曰,日本雖欲學文,不無疏謬。遂一一為析之。使慚懼而退。守踴躍大喜曰,天下維那也。」(註:維那,佛教中稱司寺中的事務者即為知事) 以上這段發生在南宋乾道三年(1167)的日本僧使到明州(今寧波市)問法記事,既未見於寧波地方史和寧波棲心寺(今寧波市七塔寺)寺志記載,日本方面記載也不詳。「棲心寺維那」,由於當時僅屬禪宗佛寺中東序八知事之一,位居上座寺主之下,(據《佛教文化辭典》247頁)僧職不高,難以留下法名。 據民國及新修《七塔寺志》記載,「甬江之東有古剎焉,始自唐大中十二年戊寅(858),明年辛巳(861),因寺主心鏡禪師驚退剡寇,郡紳奏旌師德,請以棲心名寺,是為本寺創建之始。」直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才奏請改「棲心」為「補陀寺」,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因門外建七浮圖,俗呼七塔,「七塔報恩禪寺之名由此始。」 我國南宋時代,實際的統治版圖僅是唐代和北宋的六分之一,淮河以北已由蒙古、西遼、西夏和金人佔據,川西及雲南已由吐蕃和大理國所有,因此明州成為最重要的對外交通門戶,又是南宋朝廷的後樂園。南宋在臨安建都後,明州的佛教在南宋冊定的「五山十剎」中就有三座。其中除了天童寺與阿育王寺外,另一個就是棲心寺。棲心寺位於甬江之東岸,在四明郡治的眼皮之下,是太白名山天童寺名僧心鏡藏奐禪師的開山。據《天童寺志》記載,心鏡禪師為南嶽禪宗第四世、天童第五代住持,兼任棲心寺開山。 南宋朝廷與日本幕府(武士政權)沒有正式建立官方關係,但雙方都意識到貿易對雙方都有利可得共識,於是宋代民間商船便負擔起兼貿易和送達官方文書、貢禮的使命。據日本夏本涉先生研究,南宋時代大約有300餘名日本僧使入宋,並且從南宋中期(1166—1195)起,朝廷僅留明州一處為市舶司,因此明州成了唯一正規的入宋口岸。但是從南宋建立之後(1127—1166)的三十九年間,南宋和日本方面都沒有發現正規的商船和僧使來往返回的記載,而日本方面在其他史料中卻有這方面記述。 其一,日本村上博優《日中文化交流歷史年表》記載:「1166年,日本京都醍醐寺重源上人從高野山下山入宋。」這一記載表明,重源上人下山渡海要做好各項入宋度諜、候船的準備工作。一般乘船地點在今福岡的博多,那裡候船和辦妥入宋文件的時間至少要長達數月之久。若錯過????春天東南季風和洋流的入宋時機,則還要再等下一年的春季東南風。 其二,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2006年編《重源》(日文)的年表中及日本古籍《玉葉》中,記載「1167年,重源47歲,乘博多船入宋明州」,原計劃朝拜五台山、天台山和育王山,到了明州後才知五台山是金人地盤,由於重源持有日本幕府度諜,在明州備受當地官府關照,與棲心維那的佛法交流,使重源對南宋和明州佛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又據日本《重源和尚作善集》記載,明州阿育王山是他早已仰慕之地,重源與棲心維那交流後就拜登阿育王山,他記載「阿育王寺舍利塔,八萬四千舍利塔之一,有金、銀、銅護塔層層納入佛舍利,有釋迦牟尼丈六像、小像、光明變現。」重源當時見過「光明小像」。 重源登阿育王山時在1167-1168,(南宋乾道四年)期間,南宋由孝宗繼位,政治清明,國勢穩定,佛教興盛。該年春,在阿育王山,與日本名僧明庵榮西(1141-1215)相遇,於是二位結伴同登天台山,該年榮西僅28歲。 該年秋天,西南季風起時,重源與榮西從天台山回到明州,正好有商船去日本,重源和榮西帶著大批的浙東文化典籍、書畫、經像回到日本,其中包括《大藏經》、《阿彌陀三尊像》等,而特別重要的是重源在明州結識了著名的營造師、佛雕師、石匠陳和卿、陳佛壽、伊行末等,為重源回到日本後復興東大寺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日本重源與明州陳和卿復興東大寺 日本重源上人離開明州十一年後,即日本治承四年(1180)五月,被稱為南都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因平氏與源氏武士集團的戰爭,使之東大寺、興福寺、元興寺等被大火燒毀,廢墟狼藉。千餘軍士和平民喪生於大火之中,日本舉國上下為此震驚與哀傷。日本奈良是公元710—794年期間的都城,是時正是中國唐朝盛行時期,日本聖武天皇和光明皇后模仿中國唐代唐高宗和武則天營造的洛陽龍門大佛和白司馬坂大佛之舉,於日本天平五年(743)動用了舉國的財力和人力建成了雄偉無比的世界上最大的大佛殿與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其中大盧舍那銅佛總高18米,佛面部長3.23米,眼睛長1米,耳長2.5米,手長3.5米,總重量155噸。中國的高僧和工匠參與了設計和鑄造。 公元840年,中國的白司馬坂大銅佛與大佛殿被毀後,值此如此恢宏的大銅佛懷大佛殿只剩日本的東大寺和那裡的大銅佛了。然而到1180年,東大寺佛殿也被焚毀,大銅佛頭手落地,為此日本天皇詔「諸道告示商議對策復興」。治承五年(1181),天皇詔命藤原行隆任建寺修佛官,敕命日本鑄造師10餘人,籌劃復興事項。但鑄師們以「豈能人力所為」,表示無能為力,於是朝廷中人想到了「三度入宋的重源上人」。 天皇敕命重源上人為東大寺「大勸進」,主管建寺鑄佛資金募集和工程策劃。重源到任後。據說夢見文殊菩薩現身,於是他堅定了信念。後來他重返入宋,在明州請到了明州營造師陳和卿、陳佛壽、伊行末、六郎等七位工匠。日本《東大寺續要錄造佛篇》中記載道:「壽永元年(1182)七月二十三日,陳和卿在大佛殿(廢址)前計劃」。「同二年(1183)四月十九日,大佛頭部鑄造開始,陳和卿偕弟陳佛壽等七位宋朝工匠及草部……十四位日本鑄佛師參與」。 據記載,重源與陳和卿等主持,大佛後築一座山,山上設大爐三口,爐口寬一丈(3.3米),高一丈,炭火熊熊,熔煉銅汁時有雷電之聲,興福寺別當覺慧法師誦經祝禱,前後共十四次,偶有銅汁漏出,僧俗奔走消火,終於鑄成,(據《東大寺續要錄》等)。 日本壽永三年(1184)日本平氏武士部落敗走,源賴朝確立為首領,以為神佛有助,捐黃金千兩,贈米萬石、絹千匹。元歷二年(1185)大佛落成開眼前,重源將從明州帶入的佛舍利納入佛體,緊接著是大佛殿的重建等一系列更為艱苦卓絕的營造工程。 日本文治二年(1186),白河法皇敕命將高野、伊賀、播磨、渡邊、備中等國內七處建造東大寺別所,用作伐木、採石、取土燒窯的工程作場,此後重源與陳和卿往返於東大寺與各別所之間。四年之後的日本建久六年(1190)十月十九日,大東寺的大佛殿上樑,佛殿高達52米,主梁直徑1.5米。 又過四年,大佛的背光鑄成,陳和卿等偕日本造佛師定朝、運慶等又在一起合作為南大門(中門)雕造了四大天王及護法天王,至此宏偉的南大門及大殿混為一體,構成了帶有日本風味的大佛樣建築群,它重檐五開間,高寬深都達約30米左右,南大門的二廊由著名的明州石匠六郎用明州西鄉的梅園石雕刻了一對高達二米的石獅子。 又據日本《東大寺造立供養記》碑記載:「同年,中門的石獅子像,大佛殿內脅侍像,四大天王像等,由宋人六郎等四人造佛座,石材選自本國內及宋朝輸入。 又一年之後(1196),大佛殿全部落成,源賴朝與數萬兵士和民眾參與的落成慶典,75歲的重源上人獲「大和尚」號,陳和卿等明州工匠也受到了封賞。 三、浙東優秀文化在日本廣泛移植 公元1168年重源和尚與返回日本的明庵榮西一起來到明州。1187年再度到了明州,這次他從明州登陸之後到了天台山,並隨師虛庵懷敞回到了天童,一住就是5年,成為天童寺臨濟禪法第53代傳人,1191年他回國後開創了日本禪宗臨濟禪,還將浙東種茶和飲茶之法傳到日本,日本文化史一直認為他是最早將茶文化傳入日本的「茶祖」。 二年之後(1193),榮西為報恩於祖庭,運來大木重建天童寺千佛閣。榮西重建天童寺千佛閣之舉,促進了重源上人重修育王寺舍利殿的夙願。又過了三年(1196),重源已是76歲,他運來大批大木重修舍利殿,其中包括「金剛柱四根,虹梁一條,自刻木像二件及其他板木等……」。 公元1197年,77歲的重源大和尚又在東大寺別所兵庫縣凈土堂建成,並將從明州請來的《阿彌陀三聖像》請入。在重源79歲至86歲(1199-1206)期間,重源主要完成東大寺南大門上樑,重塑護法金剛等。到1206年,中國佛教凈土宗善導大師與日本凈土宗法然上人門下的上座弟子重源大和尚終於完成了他近半個世紀對中國宋代文化的移植工作,耗盡了他最後心血安然圓寂。之後由榮西和尚接任了「大勸進」之職,繼續按宋代格式建造了禪宗式樣的鐘亭、七重塔及其他佛殿。公元1215年,他曾二度入宋明州,移植中國臨濟禪法和中國茶道,又移植明州禪式和天竺式建築,成為繼重源以後又一位中國文化的熱心移植者。 又隔了一年(1216)鎌倉幕府的首領源實朝在一次接見宋人陳和卿等工匠時,又再次對明州工匠給予嘉獎。獎品中有實朝征戰時穿用的甲胄、金鞍及馬三匹、金銀和一塊土地,但陳和卿等除了馬匹以外其餘都施捨給寺廟。 又據記載,在源實朝與陳和卿宴談時,陳和卿說實朝是明州阿育王山長老轉世。此種說法與實朝夢中的情景相符,為此實朝撥金請陳和卿建造可乘60人的入宋渡海船舶。該年十一月,船成。過年之後在試航時遇風浪觸礁,船沉後渡海之念從此了斷。但是實朝對阿育王山的嚮往自重源和榮西入宋之後一直沒有間斷。公元1219年,實朝被殺之後,他的後裔仍希望滿足實朝生前之願,於公元1223年,由日本道元禪師入宋時曾專程到阿育王寺尋找埋骨之所。又過了25年後的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日本心地覺心入明州,攜帶實朝的遺骨朝拜阿育王山烏石嶴,此地正是著名的阿育王舍利湧現處。「師(心地覺心)於此山,建一宇堂,安日本將軍實朝遺骨於觀音像肚內。」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明州作為南宋最重要的以外門戶,自日本重源與棲心知事為啟始,繼之有榮西、道元、心地覺心、聞陽湛海、辨圓圓爾、俊仍等日本求法僧以及明州傳法日本的蘭溪道隆、寂圓、無學祖元等高僧開創了南宋文化大量移植日本的新篇章,這一移植一直持續了近百年之久。日本東大寺工程結束後,明州陳和卿等工匠有的功成返國,有的仍留在日本,將南宋文化與日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參與東大寺營造的數千名日本工匠,學得了重源、榮西及明州陳和卿等移植的禪宗式、大佛樣式和天竺式的建築風格。著名的日本鎌倉大銅佛高11.3米,「系公元1252年由南宋工匠們採用陳和卿傳入的鑄造技術鑄成。」從此而始南宋的優秀文化在日本土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繁衍生輝……。摘引自:楊古城、曹厚德 《棲心維那 日本重源與中日文化交流》 浙江《鄞縣橫涇陳氏宗譜》 |
推薦閱讀:
※29南宋時期之岳家軍抗金
※歷史上真實的郭靖:破襄陽、滅南宋,為蒙古打下700座城池!
※周易本義〔南宋〕朱熹注
※陸遊與唐婉是什麼關係?
※【網上談兵】南宋岳飛悲壯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