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卡塔仁波切 | 三世噶瑪巴《甚深內義根本頌》(40)《問答錄四》

《甚深內義根本頌》第三世噶瑪巴著

密續教法不僅啟發我們對五大與五蘊之本質的了解,它也同時提供了我們直接切入一切諸法真正心髄的法門和良方。若你能正中心髄,便能由此學到它完整的內涵意義。金剛乘的法門教導我們直指靶心――修行最根本的目標。認知由六大所組合之金剛身的本質,並將它加以展現的法門,即是密乘傳承的神聖教法。

註:開示目的是讓讀者對氣脈與氣的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開示中有提到練習或禪修的方法,除非你曾經參加過密法課程,直接得到密宗灌頂,聆聽同一傳承其他仁波切領受口傳與開示,並在具德上師的指導下修持,否則請勿自行練習。

仁波切,過去您曾提過陰曆對氣、脈等的影響,現在是否可以請您再多說明一些?

我們開示過的這一切,包括氣、脈等都與星相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有這方面的詳細教法,例如,一年之所以要訂為十二個月的原因也有說明。每個月,月亮的盈虧會對紅白明點產生作用,而十二個月也與十二條脈有關,但這完全與我們的主題無關。雖然它們之間有這種關連,但時間不允許我們多談,尤其我們所著重的是有關氣、脈上的修法。

我有一個問題是延伸自昨天的。仁波切說有些修行高深的瑜珈士擁有不凡的功夫,例如,一小時才呼吸一次。另外又說他們都過獨身禁慾的生活,因為漏失精子會耗損他們的元氣。女性在性高潮當中,當然不會有精子漏失,但卻每個月在完全與性行為無關的情況中排卵。我的問題是,在修密法的過程中,修行高深的瑜珈女是否也過禁慾的生活,原因何在?

至目前為止,我依「甚深內義」所做的開示都是在談人真正的內在功能,原文並沒有提到男女之分。身體的外表也許不同,但由於這是一種內在的修行,男女的中脈和左、右脈的形成過程都是一樣,而法、報、化三身也是男女都可以證悟的。

我們身體的組成——地、水、火、風、空等五大,男女都是一樣的。不管如何,對男女有分別之想是不對的。我們要求男女行者在修行中證得瑜珈(相應)所獲得的無盡大樂必須加以善用之。在一般生活中,我們將大樂的體悟與貪戀、執著相混。當大樂境與煩惱結合時,我們便無法體悟到大樂本質的智慧層面。我並非特別要大家完全甩掉它,而是建議諸位在日常修行中不要把貪戀、執著的煩惱業障加進混雜了。這個法門本身也教我們如何證入清凈的大樂之境。不論你是男性或女性行者,都能獲得那種喜樂感,但原頌文也說我們不要因為自身的煩惱而枉費了這種大樂的體悟。要證得這種體悟的次序是①將大樂氣向下導引至密輪(生殖輪)②持住它③感覺它就在那裡,並持續保持這種大樂的覺受,不要讓它消失④再把氣往上提⑤將這種大樂氣放射擴及全身。以這種方式,整個氣便能擴散到我們體內,而男女瑜珈行者也都是利用這樣而獲得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

這是在「那洛六法」中所提到的。也許有人會誤以為由於那洛巴是男性行者,所以這個法也只特別為男性而設計的。其實我們還有「尼古瑪六法」,尼古瑪是那洛巴的妹妹。不論「尼古瑪六法」(傳承來自女性)或「那洛巴六法」(傳承來自男性)都適合男性或女性修的,因此男女並無特別的分別。我們看事情不要太物質化或表面化。女性的排卵不能與男性的精子相提並論,因為整個大樂的體悟是與此無關的。在西藏的囊謙和拉虛之間有一個地方。拉虛是我出生的地方。在這兩個地方之間有一間很好的尼師廟,平常大約住著百來位女尼。那是一間很有名的廟,出了很多瑜珈女。在廟裡幾乎有五百位尼師在修「那洛六法」和「尼古瑪六法」。由於寺廟規(戒)律很嚴,因此出了很多女性的成就者。這些瑜珈修女未必穿著僧服,平常也留著長發,但在修行中,她們都是證悟高深的人。當時那裡很出名,培養出許多證悟的女性,而目前呢?謝謝那些尼師的毅力,現在還有三十多位女尼住在那裡修行。在目前的西藏,若說還有三十位尼師或喇嘛,便是一件很可喜的事了。

仁波切,您說明點的本質是善巧,與勝樂金剛一樣。把明點的本質歸類為善巧,其意義之代表是什麼?您剛剛所說的意思,是否利用大樂的悟力,我們可以較快證晤?

在此打破語言的障礙會對我們有所幫助。勝樂金剛的藏文是「滇丘DEMCHOK」,依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滇」是大樂,而「丘」則是無上樂。若能認知其不受貪嗔痴染污的凈相,我們便能了悟明點的本質即是智慧,也就是無上樂。如此說來,「滇丘」之名本身已具足無上功德與樂悟。而我們之所以能了悟明點即無上樂(或勝樂)則與此例相似,那就是當我們了知妄念的本質時,它們便已不再是妄念,而是法身了。同理,明點時凈相就是「滇丘」,也就是勝樂。

昨天您說在手印灌的第三灌時,若灌頂的本尊是母尊時——我不太清楚要如何受灌。

依照我們接受灌頂的本尊,例如,若我們要接受勝樂金剛的灌頂,便也要將自己觀想為勝樂金剛。勝樂金剛與其佛母金剛亥母顯雙運相。我們觀想由勝樂金剛化現另一亥母尊,與我們自觀的勝樂尊溶合為一而獲得大樂(即四喜)。在感受到四種大樂時,我們可以學習到不對它起貪戀、執著或做思維雜想,我們只要將心住於任運自然狀中(你可以稱此為大手印境或法身境),對大樂的覺受不起二想或攀執即可。當接受亥母的灌頂時,我們便要將自身觀想為亥母尊。所以不論男性或女性行者都要觀亥母和勝樂——若是受勝樂尊的灌頂時,不管你是男性或女性,都要觀自己為勝樂金剛(父尊),反之受亥母尊的灌頂時,不論是男是女,也都要觀自己為金剛亥母(母尊)。在觀自身為金剛亥母時,我們要觀身內的四個脈輪為亥母。若下半身的脈輪氣動,我們只要集中專註在此,使能覺受到大樂感而不必再觀父尊。因此,差異之處就在這裡。當你體驗到大樂境時,重點就是不要對它起執著或做二想;你只要將心安住於清凈無念的幫慧境中即可。接受灌頂時就是要這樣。若要用非常簡單的話來解釋這個概念的話,那麼灌頂的的主旨就是要克服、清凈、消除我們的雜念妄想。因此,不管我們是接受父尊或母尊的灌頂,當大樂之境生起時,不要有任何雜想或妄念在心。此時,只要將心定於大樂的自然境中即可,不起雜念或二想,不起貪執之惱陣(?),害怕此種覺受會消失;我們只要當下直受此種大樂感,了知即是它要引導我們證悟智慧的即可。若我們能住於大手印的無分別自然狀中,或是清凈的無念狀中時,此種大樂之受絕對可以助我們快速證得智慧,而這也是它被稱為善巧的原因。如果平常我們對它起了執著,做分別想,以我們的煩惱和種種念頭污染它時,便會阻礙到我們智慧的開啟而障了此道。因此,若你知道如何將心安住的話,大樂之受絕對可幫助我們喚起智慧的能量,而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為善巧的原因。

我想請教如何培養這種視他人為聖潔的感覺,我們要如何對待他人才有這種聖潔感?今早仁波切在開示有關「聖觀」的概念時說,若我們無法認知他人的聖潔時,便幾乎等於破了密乘的戒律。在理論上,我了解聖潔的意義是什麼,但在實際上,除了尊敬別人,對別人好以外,我並不認為自己有許多這種感覺,也沒有什麼概念要如何對待他人才會有這種聖潔的感覺產生?

佛法里有三乘,其中聲聞乘的修行似乎比較簡單。在聲聞乘(小乘)的戒律中,我們要遠離使我們產生煩惱的人,或與這種對象保持距離,不要讓自己造了煩惱業。遠離讓我們產生煩惱的對象,讓自己不生煩惱就是聲聞乘的戒律。只要能避開就行了,這樣的修行很簡單,或至少聽起來不難,但還是需要費點功夫。小乘的戒戒律多著重在外在的身戒,因此與其他的比起來,似乎較簡單。在身戒方面,我們要盡量避開會讓自己產生,例如,貪填痴等邪見和習氣的人或外境。

在菩薩道中,戒律便有些不同,因為聲聞乘的戒律多著重在身戒方面的,要設法避開讓人產生煩惱的外境是其戒律的一部分。但在菩薩乘中,避開並不表示守戒。在此乘中,除了聲聞乘的戒律外,我們還要加上對他人慈悲的觀念。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心中有慈悲想時,便願意發心利益度化一切眾生。菩提心表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人,而為了幫助他人,我們一定要跟眾生在一起,我們不能逃避他們。當我們與眾生在一起,想為他們做一點事時,便很難不生氣,不怨恨,不產生種種的情緒等。這就是為何菩薩戒比較難守的原因。我們不僅發願要渡眾生,在菩薩乘中,我們也發願不要怨恨眾生。雖然我們曾發這個願,但由於不斷與想法不同的人接觸,想要不動嗔念是不太可能的事。不過我從來沒有期盼,也不曾想過在諸位受完菩薩戒後隔天就變成一位菩薩了。受菩薩戒表示我們要盡自己所能尊循此道。我們當然要盡自己所能尊循此道,但凡夫未悟如我者,偶爾產生貪嗔痴等情緒以及某些挫折感是難免的,不過這樣還是有點破了戒。所幸我們有法門可以凈戒,例如,念三十五佛洪名,或金剛薩埵百字明,或做戲(?),以及種種其他的法門等。修行懺悔凈障,同時努力遵循菩薩道,可以修補我們的破戒。懺悔可以清凈我們的惡業,當我們不斷行於菩薩道時,心性便會日益成熟。這些因素結合起來,相互影響,產生更多正面的結果。

最後我們來談密乘,它是「聖觀」的真正主題。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每一位眾生的本質,也就是不論他是男是女、富或貧,地位高或低,均具證悟的種子。在入道之初,當我們皈依聲聞乘時,我們便皈依了佛(證悟者)。而在認知一切眾生均具證悟的本質時,我們怎能再去批評、抑貶我們所皈依的佛,或對他生嗔念。當我們產生煩惱,心中不再認為每個眾生都具有這種本質時,我們才有可能對他生起嗔念或輕慢的心。意謂是當我們心中不再存有這種覺性時,才有可能產生嗔念等的情緒,但只要我們保持這種認知,便能對他人產生一種聖潔感(當然,不是全然的虔誠)。由於我們是凡夫俗子,常習慣依感情行事,將眾生歸類為「朋友」或「仇敵」。視某人為仇敵的分別心便已破了密乘的三昧耶戒。

但密乘的特質在於它有許多善巧,而其凈業的善巧方法也非常快速。正如密乘成佛的方法很快一樣,其凈業的過程也非常快。在許多密乘的凈業本尊中,我們所熟悉的金剛薩埵的法門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此,若能持續有恆的念誦百字明咒的話,則我們所犯的一切較小的三昧耶戒(尤其是未能認知眾生的聖潔性)便能獲得清凈。修四加行的目的(包括十萬遍的皈依大禮拜,和十萬遍的金剛薩埵百字明咒也都是為了要消除此生和過去世我們由於毀戒所造的業,它會障礙我們的心性。

在達波札西南嘉所著的「大手印」一書中說道,運行明點所獲得的大樂與大手印境所證得的大樂不一樣。不知仁波切是否可就這點加以說明?

達波札西南嘉完全正確。我也是想這麼說的,尤其明點是可以引導我們獲證大樂的一樣利器。當我們證到大樂境時,要將心安住,不起任何念頭,尤其對境之貪執絕對不可,如此我們才能住於法身境界。大樂與明點均非法身,只有我們能將心安住,無一絲煩惱雜念才是法身。雖然明點並非法身,但它卻是可以讓我們悟得大樂的一樣工具。若我們能學習利用大樂境,將心住於無分別的自然狀中,便能證悟法身。若說只要能獲得大樂便能證悟的話,那麼也許所有結婚的夫妻都已經開悟了。由於他們不知道如何將心安住,心中充滿貪執,故仍在輪迴中流轉。

在我們來接受這個法的同時,與仁波切之間是否有什麼樣的三昧耶戒要守?另外,仁波切可否告訴我們有關這次開示的筆記以及錄音,若要給自己的師兄弟看的話,是不是有什麼樣的規定?仁波切個人是否對誰能聽這些錄音帶有所要求?

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就某方面來說,當我們說到戒律時,也許會對學子造成一種負擔和壓力。但在另一方面來說,諸位對戒律並不是很懂,尤其對於來受這個法有什麼戒律要守也並非很清楚,但若就此放任諸位而去似乎也並不是很妥當。諸位想修密法的話,心理可能會有負擔,因為每個法都有一個戒律要守,而戒律即意謂著負擔。這個負擔可能會讓你覺得不好過,好像失去自由、自主的感覺。然而嚴格上由密乘的觀點來說,戒律有許多種。在我們今天這個特別的法中,我要諸位把我所要求的戒律深記在心,那就是不要造成自己的壓力,同時明白是我要求諸位這樣做的。一旦你了解我所說的,則我的任務便已達成,而學子守戒的職責便完全要看諸位自己了。

到今天為止,事實證明諸位都是非常用功的學生。有許多人開始修四加行,而有一些人已經完成了四加行的功課,更有部分的人已進入噶瑪巴希的修法。對我們而言,噶瑪巴希是一個非常根本且重要的法,因為它是出自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的要求的。也就是在修完四加行後,我們要繼續修噶瑪巴希,原因在於噶瑪巴希涵括了上師、本尊與勇父空行等護法的修行。噶瑪巴希涵蓋了一切法門,曾經來受這個法的人便懂我的意思。基本上來說,這個法包涵了一切,我們真需要一輩子好好的修。但還未開始修四加行的人請不要氣餒,有意願的人便一定能找到時間修。心裡堅持一定要修四加行,並且一定要完成它便是一個誓戒。已經開始修四加行的人,不管要花多少時間,都請下定決心,堅持圓滿它。但當我要求諸位圓滿四加行時,並不是要你馬上完成它,而是假設它要耗上好幾年的時間的話,也請不要放棄希望,放棄修行本身,也不要放棄去了解它的價值利益。我們要學習去了解它的好處,發願修行,對於已經起修的人,更要發願完成它。

噶瑪岡倉(噶瑪噶舉)從以前到今日一直都保持著無瑕、清凈且具大力之傳承。現在是輪到諸位要擔起責任,發願的時候了。諸位的誓願不僅要完成四加行和噶瑪巴希的修法,同時也要發心為未來際的眾生護持噶瑪噶舉法教,使它持續保持清凈、無瑕且具人力。未來世代的弟子都要依賴諸位了。未來不論你教什麼、如何教,首要確定的是你所教的必定是要清凈無瑕,不受自己煩惱所染著的東西,而這也是最重要的誓戒之一——不要將教法與其他的想法、其他的傳承相混,而應將其維持在一個一脈相承,至今不曾改變的本來面貌中,並為後代子孫保留一份珍貴的資產。

參加一個像這樣的密乘課程,與一群人同在一起研究,不論你有沒有察覺到,均已讓大家變為金剛師兄弟。這是因為大家不僅同聚一室,也一起受法的關係,而任何來受法的人均已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因此下一個我要請求大家持守的戒律是互相照顧。還有在道場中,大家要一起和睦相處,互相合作。所有的學子都是金剛師兄弟,因此在一個團體中不要互相造業。彼此之間存有嫌隙的人不僅已經破了「聖觀」的三昧耶戒,同時還會對所有學子造成一個負面的環境,產生不好的氣。金剛師兄弟之間若犯了這樣的戒是會造下很重的業的。當然我們是凡人,在一個團體或道場中常會有與別人意見相左的時候;不同的意見和爭執隨時會發生,但這些都不重要。我希望每個人要學習不要將它放在心裡,形成一股怨氣或怒氣。積怨會讓人彼此互相仇恨,而這不僅僅是不滿或意見相左而已,它實事上已讓人破了密戒。

像我們這樣平凡的人,爭執常會讓我們動怒,但千萬不要放在心裡一天、兩天或甚至一個月才消,要儘快將這種情緒理清,而這也是一個讓自己不造嗔業的方法。當不滿或嗔恨生起時,要儘快與對方溝通,消除誤會與成見。

做為一位金剛乘的行者,我們要儘力認真的持守三昧耶戒,並發願在現在和未來保護一切眾生。我們要懷首一顆慈愛和關照的心來指導新的學子——要以非常關心、了解和寬容的心態來做,也就是說,保護他人如同保護自己一樣。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我們要如何保護他人。若有人大叫:「有東西掉下來了!」我們第一個反應可能是伸手保護自己的頭。在那個時候,我們認為頭比手重要。或者當火要燒到你的手時,你馬上會找塊布或用什麼東西來保護它。此時,手較重要,而布則不重要。或有什麼東西直接朝你的眼睛飛來時,你會想法子保護眼睛,而讓外物碰撞你的兩頰或臉的其他部位。因此,細觀他人需要的同時,要像頭之於手、眼之於臉、手之於布一樣的保護他們。在師兄弟中懷著這樣的想法,你不僅謹守了三昧耶戒,而且僅僅清凈的守戒本身也能助我們早日開悟,因為它完全不受嗔恨等念染污和作障的緣故。

若你在金剛師兄弟中製造紛擾,繼續違犯密戒,不懺悔、不與對方溝通消除誤會、也不持咒懺悔的話,你便會有如在密戒中自殺一樣。當你完全毀墮密戒時,便像一個死了的人一樣。把死屍放久會怎樣?會有臭味溢出。同樣,當你繼續違破密戒,不懺悔、不凈業的話,惡業也會日益沉重而壓垮你。我們要認真來思考這此事,把每一個人都當成法友,產生一種親密寬容的感覺,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不要讓歧見和不滿破了密戒。自己要堅定,盡量保持傳承的清凈,這是為後代的學子而盡的一份責任,諸位要常記在心。

我一直把每一位學子視同家人一樣,從沒起分別,也從不覺得有什麼必要要分別。因此諸位也要視所有的學子如同家人一樣。這點並非屬於我們這個教法的特別戒律,它是所有行者的共同戒律。

諸位來受此法,以及過去曾聆聽其他法的目的,還有我年復一年安排各種課程的苦心均無非希望諸位的心性能圓熟,以便修「那洛六法」。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但此地還未有很多人開始修。要完成一件有益且具功德的事前,通常都會有一些障礙的。

從我首次踏上美國的土地時,心裡便一直存有一個想法,希望有朝一日能教導諸位「那洛六瑜珈」的法。當美西的學子的熱忱和虔誠心漸漸生起時,新墨西哥市和巴卡格蘭迪這兩個地方也幾乎實現了我的夢想。但如剛才我所說的,當我們想完成一件好事時,便常伴隨有障礙出現。這兩個計劃目前遭遇到極大的阻礙而陷入膠著狀態,不過我從未放棄這個希望和夢想。因此對我而言,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阻礙而已。第一個障礙是我一直想在巴卡格蘭迪建造一座閉關中心,而閉過三次三年三個月關(共九年)的剛噶喇嘛正適合來此擔任閉關的指導上師。這樣一位有成就,教學經驗豐富且兼具實修派的上師是非常稀少的。但剛噶喇嘛已經圓寂了。第二,目前在此的首要工作當然是完成寺廟的建築工程。因此,不論在工事或翻譯上,我們都希望越多人來幫忙越好。我們的翻譯諾助切令的工作在此非常重要,但若有兩個翻譯的話,便能交替休息。最近有很多上師來訪,加上兩位常住,因此翻譯的工作已超過一個人所能負擔的量。但若讓諾助走的話,我便會好像失掉了左右手一樣。但之前我說過,閉關中心和「那洛六法」的課程對學生很重要,因此我覺得把諾助送去巴卡格蘭迪從事這個計劃也很正確且具意義。不過目前有些事情讓若助無法成行。

我並非有意要讓大家感到失望或氣餒,我只是告訴大家目前的情況。但我還未放棄整個想法,因此,任何能讓閉關中心計劃實現的人,我都非常歡迎,這事在我心裡占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它不僅對我重要,對諸位更為重要,對未來想修「那洛六法」和閉三年三個月關的人確實是不能忽視的。

我想向各位致歉,佔用各位一下午的發問時間來談論我的目標和夢想。但更進一步來說,從小我就相信我的壽長不會超過六十,我的朋友,甚至某些西藏的星相師也都這麼認為。由於諸多預測,我自己也不奢望會很長壽。至於至今我仍活得好好的,這的確完全要歸諸于大寶法王的加持所致。託大寶法王的加持,我的健康情形還算不錯。但由於一切均屬無常,我們也無從知道自己的健康會維持多久,或會活多長。若關房建好時我仍健在的話,我會很樂意帶領三年三個月的閉關,因此請不要再苦苦追問我有關帶領閉關的事。若我仍在這兒,若無常還未擊倒我,若關房已經建好的話,我一定義不容辭帶領大家閉關,這是我的目標,也是我的職責所在。但若事情無法成辦,若關房建好而無常卻已擊倒我時,也千萬請彆氣餒,我們還有許多其他的噶舉上師。借大寶法王的加持,我們還有四位法子,以及無數有能力帶領諸位做三年閉關的噶舉上師。藉此加持以及我們仍有無數的上師,請大家一刻都不要悲觀。即使關房沒建好,也請繼續努力完成它;即使進度緩慢,我也會繼續在這上面盡量努力來完成它。而曾發過心的諸位,請勿放棄,請盡個人的力量來幫忙。

推薦閱讀:

李白《山中問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學佛有問必答:有關「雜修」的問答18個
求願滿願之心得和三年之約群問答錄
十八問答附占驗(第12問) | 卜筮正宗 | 算命

TAG: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