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韋應物重出誤收詩篇考辨【作者:劉海軍】
06-23
摘 要:韋應物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作家,他的詩作在當時影響很大,評價也很高,但其作品在流傳中羼入他人的詩作,重出誤收的多達二十餘首,清《全唐詩》的編者在編纂過程中並未一一進行細緻甄別就錄入韋集中,這就給韋應物的研究者帶來很大的不便,因此,對韋應物重出誤收詩編進行詳細考辨,論其歸屬,就很有必要。關鍵詞:《全唐詩》 韋應物 重出 誤收韋應物是中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其詩「(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這種風格深受陶淵明、謝靈運、王維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朴,華而不倚。」 應物亦有以陶潛自況的詩作《效陶彭澤》,亦稱《和陶詩》。詩曰:?霜露悴百草,時菊獨妍華。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掇英泛濁醪,日入會田家。盡醉茅檐下,一生豈在多。[1]?宋濂《宋廣憲公集》卷三十七載:「一寄穗穠鮮於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此類言語雖或略有誇大,但仍不難說明韋詩高超的藝術風格和厚重的藝術價值。清編《全唐詩》[2]收錄韋詩共十卷,551首,但因諸種原因,卻多有重收誤收之跡,而歷來研究韋詩學者對此未加重視,不免對韋詩的研究多有不全之處。筆者在廣集文獻的基礎上,對《全唐詩》[2]所錄韋詩進行了辨別甄偽,現考證如下。《全唐詩》所錄韋詩共十卷551首,重出者13首,分別為:《樂府雜曲·鼓吹曲辭·芳樹》、《橫吹曲辭·長安道》、《相和歌辭·相逢行》、《雜曲歌辭·行路難》、《雜曲歌辭·三台二首》、《雜曲歌辭·上皇三台》、《樂府雜曲·鼓吹曲辭·有所思》、《宮中調笑》、《送常御史卻使西蕃》、《冬夜宿司空曙野居因寄見贈》、《送宮人入道》、《贈王侍御》、《南池宴錢子辛,賦得科斗》;誤收者6首,分別為:《雜曲歌辭·突厥三台》、《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鷓鴣啼》、《山鴝鵒歌》、《送孫徵赴雲中》、《易言》。?一、重出之韋詩考辨《全唐詩》所錄韋詩重出者十三首,分別為《樂府雜曲·鼓吹曲辭·芳樹》(第017卷第38首,另載於191卷第36首)、《橫吹曲辭·長安道》(第18卷第70首,別載於第194卷第1首)、《相和歌辭·相逢行》(第20卷第12首,別載於第194卷第6首)、《雜曲歌辭·行路難》(第25卷61首,別載於第194卷第2首,《全唐詩》註:「一作連環歌。」 )《雜曲歌辭·三台二首》(此詩重出三次,分為:第26卷第57首,第195卷第15首,第890卷第16首——此處《全唐詩》作註:「或加『令』字,一名翠華引,開元樂」 )、《雜曲歌辭·上皇三台》(第26卷第58首,別載於第195卷第18首);《樂府雜曲·鼓吹曲辭·有所思》(第17卷28首,另載於第191卷第1首);《宮中調笑》(第28卷第40首,另載第890卷第17首,題作「調笑令」,《全唐詩》註:一名宮中調笑,轉應曲,三台令);《送常御史卻使西蕃》(第189卷第43首,另載於第492卷第48首,錄於殷堯藩名下,題作《送韋侍御史報西蕃》);《冬夜宿司空曙野居因寄見贈》(第190卷第59首,另載於第279卷第1首,錄於盧綸名下,題作《過司空曙村居》);《送宮人入道》(第195卷第24首,另載於第491卷第3首,錄於張蕭遠名下)《贈王侍御》(第187卷第12首,而地第385卷第71首中又作張籍詩);《南池宴錢子辛,賦得科斗》(第195卷第20首,另載於第198卷第46首,錄於岑參名下,詩同,題作《南池宴錢辛子,賦得科斗子》)。其實,《全唐詩》中重收現象不在少數,或因編者失誤,如再如149卷1536頁劉長卿《北游酬孟雲卿見寄》又重出於259卷2892頁張彪集中。從此詩流傳看,元結《篋中集》、《文苑英華》二四四、《唐詩紀事》二三均作張彪,且元結生活時代與二人同,故此詩歸屬應為無誤。造成該詩重出之責亦在編者。另外,35卷469頁李義府《詠鳥》後二句又重出於39卷500頁作馬周句;315卷3541頁朱放《答陸澧》詩,又作張九齡詩,重出於49卷609頁張九齡集中;206卷2146頁李嘉《送杜士瞻楚州覲省》詩,又重出於114卷1163頁作殷遙詩等,致誤原因同。或因作者詩集因古代諸本歸屬不同等原因造成,數人名下。如《全唐詩》90卷985頁張均《岳陽晚景》一詩,題下註:「一作父說詩」 ,又重出於384卷4326頁張籍集中。從歷代唐詩選本歸屬情況看:《唐詩紀事》二二、《唐詩品彙》六三、《唐音統簽》一四一、今人聞一多《唐詩大系》均以為張均作。而《四部叢刊》印明嘉靖於酉椒郡伍氏龍池草堂二十五卷《張說之文集》卷八、《嘉業堂叢書》中刻仁和朱氏刊明鈔本《張說之文集》卷八、明銅活字本《張說之集》卷五收此詩歸張說,但《四部叢刊》景明本《唐張司業詩集》收歸張籍,歧互之甚可見一斑。但就韋詩而言,則是由於《全唐詩》編例不同而造成的。韋詩以上所舉六首重出者,前部卷以詩題材分類而歸,歸為《樂府雜曲》,在後部則以詩之作者之作品而重錄,這在《全唐詩》中亦有他例。在《全唐詩》中,除收錄唐、五代詩人詩歌作品外,對這些詩人的詞也進行了輯錄。共結為詞12卷附綴於《全唐詩》末,但有些作品既已收入本人詩集中,又誤收於本人詞中而造成重出。韋詩重出原因與此可謂大同小異,本文所著重討論的是韋詩誤收六首詩:《突厥三台》、《鷓鴣啼》、《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山鴝鵒歌》、《送孫徵赴雲中》、《易言》。二、誤收之韋詩考辨1、關於《突厥三台》全詩如下:?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闌中馬正肥。昨夜陰山逢驛使,殷勤南北送征衣。」《全唐詩》第26卷第59首錄於韋應物名下,而在802卷第33首則錄於盛小叢名下。查閱諸種文獻,盛小叢為唐代大中年間越州妓女。《樂府詩話》卷九亦載此詩,並說:「盛小叢,雁門妓女也。此詩甚佳,樂府歌之。《三台》,曲名,自漢有之,而調之長短,隨時變易。」據《樂府詩話》所載,該詩當為盛小叢在一次送別的宴會上所作歌唱北地風光的邊塞詩,全詩極力讚頌邊塞士兵戍為國土,抗敵保家,透露出一種樂觀積極的情緒。但《全唐詩》在將此詩錄於盛小叢名下時卻略有變動,其所錄如下: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闌中馬正肥。日旰山西逢驛使,殷勤南北寄征衣。」有三字不同:「昨夜陰山」、「送」。據考證,山西,《爾雅·釋山》云:「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 邵晉涵正義:「山西暮乃見日,故曰夕陽;山東朝乃見日,故曰朝陽。」或意為戰國、 秦、漢時稱崤山、華山以西地區。又稱關西。《史記·太史公自序》:「蕭何填撫山西。」 張守節正義:「謂華山之西也。」但據前文「旰」字義為天晚,當取前者意。而陰山即今橫亘於內蒙古自治區南境、東北接連內興安嶺的陰山山脈。山間缺口自古為南北交通孔道。《管子·揆度》:「陰山之馬,具駕者千乘。」 晉陸機《飲馬長城窟行》:「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本詩亦指此地。若言此詩為韋應物所作,但查韋應物生平年表(附後),韋卻並無出塞或去雁門之經歷;再者,從韋詩風格而言,韋詩「高雅閑適」 ,與此詩風格相異,故從作詩時間和風格而言,當不為韋所作,言此詩為韋應物所作,當為編者所誤。另據《全唐詩外編》第三編《全唐詩補逸》,其第十三卷為司空圖詩輯佚,錄有《長安門》一詩,詩曰:「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闌中馬正肥。日旰山西逢驛使,殷勤南北寄征衣。」詩同《全唐詩》所錄盛小叢名下《突厥三台》。《全唐詩補逸》原注曰:「見《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七,九真,門字,長安門條(五函四十九冊)。按《全唐詩》卷三百一作王建詩,題曰《長門燭》,詩同。又按《大典》卷二六○五,七皆,台字,三台詞條收《突厥三台》一首,署司空圖名。此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一收之,不署作者姓名。《全唐詩》入『樂府』卷,亦未署作者姓名。附志於此,以俟考詳。」校訂者撰有《〈全唐詩外編〉校訂說明》一文,其「第一部分《全唐詩補逸》中刪去諸詩的說明」有考曰:「司空圖《長安門》,見《永樂大典》卷三五二七,《全唐詩》卷三○一作王建詩,題作《長門燭》,按影宋書棚本《王建詩集》卷九、《萬首唐人絕句》卷五八皆作王詩,可從。另附按雲《永樂大典》卷二六○五收《突厥三台》一首,署司空圖名。《全唐詩》卷二十六據《樂府詩集》卷七一收之,不署名,是。《萬首唐人絕句》卷十三謂為蓋嘉運天寶中所進詩,《雲溪友議》卷二謂大中間李納曾聯盛小叢歌此詩,云為其父梨園供奉南不嫌所授。作司空圖詩為誤署。」筆者認同此考。而言此詩為王建之作,亦不可信。查《全唐詩》卷三0一—王建詩,無《長安門》(雁門山上雁初飛)一詩,只有《長門燭》詩:「秋夜床前蠟燭微,銅壺滴盡曉鍾遲。殘光(一作花)欲(一作吹)來還吹著,年少宮人未(一作不)睡時。」 《全唐詩》卷八0二作盛小叢詩,其下有小傳,曰:「盛小叢,越妓,李納為浙東廉使,夜登城樓,聞歌聲激切,召至,乃盛小叢也。時催侍御元范[在](至)府暮,赴闕,李餞之。命小叢歌餞,在作各賦詩贈之。小叢有詩一首。」此詩即為《突厥三台》。另《全唐詩》第563卷第18首李訥《命妓盛小叢歌餞崔侍御還闕》一詩,亦可與《突厥三台》相佐證:「繡衣奔命去情多,南國佳人斂翠娥。曾向教坊聽國樂,為君重唱盛叢歌。但在《唐五十家詩集》,韋蘇州集卷第十中又收錄此詩,題作《突厥台》,幾字有出入,全詩曰: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闌中馬正肥。日昨山西逢驛使,殷勤南北送征衣。與《全唐詩》錄於應物名下之詩僅一字之別,「昨」,此字恐為後人傳抄有誤!總之,此詩作者歷來有爭議,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大體認為作者為以上幾人,從本文前面所述,筆者認為此詩當為盛小叢所做。2、關於《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和《鷓鴣啼》《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在《全唐詩》中杜審言(《全唐詩》第62卷第11首)和韋應物(《全唐詩》第195卷第25首)名下都收錄這篇詩,收入韋詩的那篇第六句「轉」字作「照」, 第七句「古」字作「苦」。全詩如下:?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今傳《杜審言集》二卷,內載此篇;「陸丞』』,為杜審言友人,不詳其名,時為晉陵郡丞。《早春遊望》是陸丞所作的詩,本篇是賡和之作。「晉陵」,唐郡名,屬江南道,即今江蘇省常州市。唐時屬江南東道毗陵郡。公元年689年(武則天永昌元年)前後,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丞是同郡鄰縣僚友,同游唱和而作此詩。韋應物生卒年為公元737年至792年,韋晚年定居蘇州無定寺,查韋之生平,並無晉陵之游跡和官宦經歷(附韋生平年表),在江蘇任職經歷為其52歲,即德宗貞元四年(788年)七月,由左司郎中領蘇州刺史;53歲,即德宗貞元五年(789年)本年春仍在蘇州刺史任上,後罷刺史任,閑居蘇州永定寺後卒。《全唐詩》所錄韋詩僅一首提到「晉陵」,即《奉送從兄宰晉陵》,全詩如下:?東郊暮草歇,千里夏雲生。立馬愁將夕,看山獨送行。依微吳苑樹,迢遞晉陵城。慰此斷行別,邑人多頌聲。?但此為送別其兄赴任晉陵縣令,作者本人並未到晉陵。故此詩亦為《全唐詩》誤收,不為韋應物所作。《鷓鴣》一詩收錄於《全唐詩》第57卷第8首,錄於李嶠名下,在第193卷第76首則錄於韋應物名下,詩題作《鷓鴣啼》,全詩同。全詩如下:?可憐鷓鴣飛,飛向樹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露滋不堪棲,使我常夜啼。願逢雲中鶴,銜我向寥廓。願作城上烏,一年生九雛。何不舊巢住,枝弱不得去。何意道苦辛,客子常畏人。?《唐五十家詩集》卷七韋蘇州集亦載此詩,但他書不見記載,論證尚不足。其歸屬尚待進一步論證。3、關於《山鴝鵒歌》和《送孫徵赴雲中》《山鴝鵒歌》此詩《全唐詩》第151卷第89首錄於劉長卿名下,詩後註:「一作韋應物詩。」全詩如下:?山鴝鵒,長在此山吟古木。嘲哳相呼響空谷,哀鳴萬變如成曲。江南逐臣悲放逐,倚樹聽之心斷續。巴人峽里自聞猿,燕客水頭空擊築。山鴝鵒,一生不及雙黃鵠。朝去秋田啄殘粟,暮入寒林嘯群族。鳴相逐,啄殘粟,食不足。青雲杳杳無力飛,白露蒼蒼抱枝宿。不知何事守空山,萬壑千峰自愁獨。?但此詩他書並無記載,無從考述。其歸屬尚待進一步論證。《送孫徵赴雲中》詩載於《全唐詩》第189卷第68首,而在第243卷第13首又錄於韓翃名下,題作《送孫潑赴雲中》,詩同上,詩曰:?黃驄少年舞雙戟,目視旁人皆辟易。百戰曾誇隴上兒,一身復作雲中客。寒風動地氣蒼芒,橫吹先悲出塞長。敲石軍中傳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漿。前鋒直指陰山外,虜騎紛紛翦應碎。匈奴破盡看君歸,金印酬功如斗大。?查《唐五十家詩集》及《韋應物集校注》諸書,韋集中並無此詩,當為誤收。但另有一些韋詩,《全唐詩》題作他人名下,但別有典籍錄於韋應物之作,如《曉經荒村》,全詩曰:?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見《永樂大典》卷三五八一。九真。村字。五函五十冊)?此詩於《全唐詩》卷352第48首收錄,錄於柳宗元名下,詩題作《曉行南谷經荒村》,全詩同。雖於《永樂大典》中收於應物名下,但諸本詩作均無記載,另如《易言》,《全唐詩》錄於第195卷第16首,詩曰:?洪爐熾炭燎一毛,大鼎炊湯沃殘雪。疾影隨形不覺至,千鈞引縷不知絕。未若同心言,一言和同解千結。?而影印本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七記。其詩曰:?長風如刀剪枯葉,大河似箭浮輕舟。投石入水豈有疑,走丸下坂安得留。?亦作韋應物詩,但與此詩全異。但其他諸集不見錄,無從考證。附錄:韋應物生平經歷?年 號年 代年齡所在地官 職備 注玄宗開元二十三年乙亥(735年)1京兆杜陵玄宗天寶八載己丑(749年)15長安玄宗侍衛(三衛)玄宗天寶二十載辛卯(753年)19長安本年或稍前入太學肅宗至德元載丙申(756年)22武功等地避亂,曾居寶義寺肅宗乾元二年乙亥(759年)25河陽河陽府代宗廣德元年癸卯(763年)29洛陽洛陽丞代宗永泰元年乙巳(765年)31洛陽東都留守以撲抶軍騎。見訟代宗大曆元年丙午(766年)32洛陽請告閑居同德寺代宗大曆四年己酉(769年)35長安秋在長安經洛陽、楚州等地赴揚州代宗大曆五年庚戌(770年)36廣陵等地自廣陵北歸代宗大曆六年辛亥(771年)37洛陽河南府兵曹參軍代宗大曆八年癸丑(773年)39洛陽罷官居同德寺養病代宗大曆九年甲寅(774年)40長安京兆府功曹參軍因黎韓舉薦代宗大曆十年乙卯(775年)41高陵高陵令高陵屬京兆府屬縣代宗大曆十二年丁巳(777年)43長安京兆府功曹使雲陽視察災情代宗大曆十三年戊午(778年)44鄠縣鄠縣令鄠縣屬京兆府屬縣代宗大曆十四年己未(779年)45櫟陽櫟縣令櫟陽屬京兆府屬縣,後辭官,居善福精舍德宗建中二年辛酉(781年)47長安比部員外郎德宗建中三年壬戌(782年)48滁州滁州刺史德宗貞元二年丙寅(786年)52江州江州刺史德宗貞元三年丁卯(787年)53長安左司郎中德宗貞元七年辛未(791年)57蘇州罷官,寓居永定寺德宗貞元八年壬申(792年)58蘇州本年或稍後卒?註:本表選自——韋應物集校注.陶敏、王友勝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注釋[1]本詩選自《唐詩合解》清劉文尉編選.楊業榮新注.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 P67[2]本文所選用唐詩如無特別說明皆取自揚州詩局本《全唐詩》參考書目《全唐詩外編》第三編《全唐詩補逸》孫望輯 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出版 P109—110《全唐詩重篇索引》河南大學唐詩研究室編著. 河南開封:河南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5年8月出版.P348—350頁《唐五十家詩集》(第七冊).明銅活字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P3547—3878頁《唐代詩人叢考·韋應物考》.傅璇琮著.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全唐詩〉重出誤收考》.佟培基著.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大清皇权游戏【作者:上官云飞】
※《簫》 作者:楚楚
※揭露男人-- 作者:呂莉
※如果 我是詩人 作者:綠意紫晴
※言情小說作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