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國古錢幣簡介

部分中國古錢幣簡介(2009-02-19 05:56:57)

轉載

標籤: 中國古代錢幣 面文 半兩 錢文 雜談 分類: 古錢資料

部分中國古錢幣簡介

刀幣---刀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像刀而得名.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五銖錢---中國古銅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漢初允許私鑄 ,「錢益多而輕」 ,幣制混亂。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採用桑弘羊建議,鑄幣權收歸中央,令郡國銷毀舊錢,由上林苑的鐘官、辨銅令、技巧令(一說為均輸)三官統一督造,故又稱上林錢、三官錢。五銖錢輕重適宜,量足成色好,利於流通和長久使用。此後至隋 700 多年間 ,各代均有鑄造,但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改鑄開元通寶,但五銖錢繼續在民間流通。

天贊通寶---天贊元年(公元922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鑄「天贊通寶」小平通錢。1944年,蘇州盧氏曾以銅價購得一批古錢,內有一枚「天贊通寶」錢,重3.5克,此錢後迭經馬定祥,孫鼎收藏,現存上海博物館。上博還藏有一枚「天贊通寶」,重3.5克,文字清晰,品相極佳,為遼錢中難得一見的珍品,其中「通」字「之」部不帶點捺,向上撩揚,有行草書的意味,錢幣界稱之為「虎尾通」。20世紀90年代初,遼寧收藏家武玉輝在瀋陽收得1枚生坑「天贊通寶」,表面呈厭白銹,銹跡透骨,重2.85克,背上有仰月紋。1994年,內蒙古林西縣古林壩村村民在挖水渠時挖出窖藏古錢2萬餘枚,內有「天贊通寶」錢1枚,重4.9克,錢幣銅質發紅,銹跡斑斕,背穿上亦見有仰月紋。此外,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亦藏有「天贊通寶」錢,背穿上也有仰月紋。迄今所知,「天贊通寶」錢存世僅區區9枚而已。

建國通寶---宋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楷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銹,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范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天策府寶---「天策府寶」大錢,內外廓齊整,幣文真書,旋讀,背面無文,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所鑄,時在乾化元年(911年)。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缺銅,各割據政權較少鑄造銅錢,民間仍是沿用唐開元舊錢。烏殷建立的楚,都於潭州(即今湖南長沙),歷六王,分別是馬殷、馬希聲、馬希乾、馬希廣、馬希善、馬希崇,存在了五十五年896~951年X馬殷受梁大祖封為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天策g寶有銅、鐵二種,銅者有背龍及鎏金等稀見品。據《十國紀年》載,早在南唐(937~975年)之前,馬殷已鑄鉛、鐵錢,行用於城內,而城外則用銅錢,而且鉛鐵等劣錢的鑄量不小。

另外馬殷還聽從高郁獻策,鑄「乾封泉寶」大錢,有銅、鐵兩種,背面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而且銅錢較少,幣文多為隸書。「乾元重寶」大錢,隸書,有大、小數品,穿孔較寬,存世極罕。楚的鉛鐵錢究竟為何錢呢?考古工作者在1959年對300餘座十國的楚的墓葬進行了清理,這些基大都是在解放以後長沙附近發掘的,其中近半數墓中出土了鐵質的天策府寶,有很多小的銅開元錢,鉛錢中有模糊不清的「開元通寶」字樣,胎薄如紙,甚至還有一些沒有文字的錢幣。由此看來,長沙城內流通的鉛鐵錢大部分應為濫鑄的「開元通寶」,當然不排除少量的「天策府寶」、「乾封泉寶:之所以不在城外流通,是因為這些劣質錢不能為外地所接受,這種情況也並非楚一地如此,總之其貨幣流通狀況比五代時還有所不如。

靖康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西漢半兩---秦始皇死後不久,天下大亂,戰爭不絕,每次動員都在數十萬人,生產事業大受打擊。秦滅亡後,楚漢相爭,對峙五年大小戰爭七十二起,劉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於公元前206年即漢皇帝位。漢初沿用了秦代的貨幣制度,黃金與銅錢並行。雖然銅錢因連年戰爭、生產萎縮而不斷減輕重量,但是仍然稱作半兩。《漢書·食貨志》說:「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劉邦令民間自鑄莢錢,可能與他的無為思想有關。他曾經令陸賈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陸賈說:「(秦代)事逾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及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劉邦接受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訓,採取輕徭減賦、緩刑等「與民休息」的政策,來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他這樣做,對於促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但中央政府把鑄幣權也下放到民間,未免有些失之過寬。要知道聽任私人鑄錢,實際上貧民百姓只會受害,獲利的還是豪強富商,而富商們比國家還要富有,往往成為割據勢力。其後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是明證。

允許民間私鑄錢幣的危害在於:一、私鑄必然會使銅錢輕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亂,給民眾帶來不便。二、勢必會驅使人們去犯法謀利,犯法的人多了,政府就難以控制。三、會造成農民棄稅、起義,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劉邦會用人,卻不會用事,在鑄幣事宜上缺乏考慮,放任自流,是政策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漢初的錢幣仍然稱半兩,漢半兩錢前前後後鑄行過五次。劉邦時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鑄的錢絕大多數都不到三銖。漢初的半兩錢穿孔比較大,無內外廓,肉薄,形制不夠規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間私鑄偽錢。

呂后時期所鑄的半兩錢的重量是八銖和五分。呂雉親政後鑒於錢幣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錢輕了又有損於幣制,於是在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鑄行「八銖半兩」。這種八銖重的半兩錢是把減重較少的半兩定為鑄行貨幣的標準。這比當時的「榆莢錢」增加了五銖重。漢八銖半兩的特徵是體大肉薄、背平無文,錢文書體扁平,已經有隸書的趨向,錢直徑2.8—3.2厘米,重4.8—5.5克,為漢半兩中最大者,其製作也較整齊。此錢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鑄為小的榆莢錢牟利。高後六年不得不停鑄而改行「五分錢」。「五分錢」實際重量只有2.4銖,僅是秦半兩的五分之一,是漢初「莢錢」的再現。

漢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鑄行「四銖半兩」,簡稱「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範。漢文帝鑄行四銖半兩適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持續了三四十年沒有改變過。文景時期鑄錢致富最突出的有吳王劉濞和財過王者的大夫鄧通,一時間「吳鄧氏錢布行天下」。漢初對鑄錢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民間私鑄,這種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於貴族、豪強和富商們。權貴富商既佔有礦(銅)山,又擁有勞動力,還有雄厚的資本和專門的技術,開放私鑄,使他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吳王劉濞,漢初被封到沛縣,有三郡五十二城。他佔據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利用吳有許多銅產地,經營鑄錢業達三十載,富可敵國。鄧通本來是一名船夫(黃頭郎),因漢文帝做夢,在他搖搖欲墜時有一褲帶反系的黃頭郎把他推扶上去。夢醒後就派人找有這樣衣著特徵的人,恰好鄧通的衣著打扮正合此夢,因此得寵,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說鄧通會貧餓而死。文帝說,能叫鄧通富起來的是我,怎麼能讓他受窮呢?於是賜給鄧通銅礦山一座,批准其鑄錢,鄧通也因此大富,他鑄的錢行遍天下。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景帝採取削減諸侯王國官吏等措施,把王國的行政大權收歸中央,並接受賈山的建議,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頒布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間私鑄貨幣,只准郡國鑄幣。郡國是直屬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這樣,西漢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鑄幣權

景和---景和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景和(465年八月—十一月)是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共計數月。

大義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泰定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

,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延祐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仁宗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至大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大德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成宗大作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中統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大朝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天慶寶錢---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西夏桓宗趙純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泰和重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党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貞祐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光背無文。

推薦閱讀:

元代古錢的種類
三國兩晉南北朝 古錢六組
中國古錢幣的歷史與種類
古錢中的書法藝術
古錢幣在風水布局上的妙用

TAG:中國 | 錢幣 | 古錢幣 | 古錢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