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看不厭宮斗劇?
導語:「文藝青年愁房貸,草莽英雄忙抗日,腐女穿越嫁王侯,後宮爭鬥何時休。」有人曾這樣總結中國的電視熒屏。隨著電視劇《甄嬛傳》的熱播,後宮爭鬥這一經久不衰的話題再次被推到了收視熱點,同時還帶動了「甄嬛體」的網路走紅,究竟是什麼讓中國人如此迷戀宮斗劇?[詳細] [網友評論]
《甄嬛傳》被輿論認為可以媲美當年萬人空巷看 《上海灘》的程度,上海本地收視率最高破9%、全國最高1.87%的數字,創下東方衛視電視劇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從《金枝欲孽》到《甄嬛傳》,宮斗戲總是一枝獨秀
今年可以稱為宮斗戲的大年了,從年初開始的《宮2》,緊接著《後宮》、《太平公主秘史》、《甄嬛傳》。此外,在宮斗戲中猶如開山鼻祖一樣存在的《金枝欲孽》的續篇《金枝欲孽2》也會亮相。帝王將相、後宮佳麗、太監宮女都猶如吃了「火藥」,將熒屏攪得火熱。
所有的宮斗戲都有一個共同的前輩:香港無線電視2004年出品的《金枝欲孽》,核心戲劇衝突都是後宮爭寵。《美人心計》里西漢年間的嬪妃們爭寵,《傾世皇妃》里五代十國的美人們爭寵,《後宮甄嬛傳》里大清后妃們也是如此。[詳細]
無論怎麼禁,都擋不住觀眾看「宮斗」的心
宮斗劇熱播熒屏,而國家廣電總局卻去年年底發布通知,從2012年1月1日起,各衛視黃金檔不得播出宮斗劇、穿越劇等四類劇集,並在2012年10月之前不再接受批准以上題材劇集的立項申請。
然而,這似乎並沒有什麼效果,而宮斗劇也一如既往的是收視保證。《金枝欲孽》、《宮心計》,到現在的《甄嬛傳》,宮斗劇一路走紅伴隨著「勾心鬥角放大人性陰暗面」的非議。但是這從來不妨礙下一部宮斗劇的熱播。一部電視劇能夠引發社會討論,必定有其社會背景。[詳細]
所有的宮斗戲都有一個共同的前輩:香港無線電視2004年出品的《金枝欲孽》。
古裝戲那麼多,為何後宮戲一枝獨秀?大概因為,同為古裝戲,根本的價值觀卻有所不同,後宮戲的價值觀卻更接近現代人的價值觀,更能引起內心的共鳴。
虐心——宮斗戲能火的心理基礎
女人心思細密,宮斗不同朝斗。殿上諸公鬥法以軍國大事為籌碼,暗室陰謀和朝堂對決牽涉者眾,力道剛猛。後宮群雌鬥法圍繞宮闈隱私展開,不是給皇上下套就是殘害對手肚子里的孩子,陰柔狠辣。觀眾們在看膩了朝臣綁架百姓謀私利的爭鬥之後,發現皇帝的後宮是更加兇險的職場,后妃纏鬥三十六計俱全,不僅能像看諜戰劇一樣獲得智力快感,更有一種越虐心越爽的審美體驗。這是宮斗戲能火的心理基礎。[詳細]
權謀文化愛「宮斗」
《甄嬛傳》最大的看點,也就是勾心鬥角,迎合了中國人某部分文化心態。傾軋、鬥爭、篡奪、猜忌、彈劾、籠絡等種種權謀手段,無一遺漏地展現。諸多影視、小說揭示的清代「宮廷權謀」文化,變化無窮,一個圈套連接著一個圈套,一招計謀通向另一招計謀。幾年前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風行時,男人們都有點五迷三道,好之如飴。那是因為中國男人從來就浸淫穢在一種鬥爭哲學中。
《甄嬛傳》大不同,不但深植於中國人的權謀文化,而且是現代辦公室政治的變奏,不但有男人們喜歡的政治傾軋,更有女人們習慣的細密纏鬥。男人世界的爭鬥可以殘忍之極,但男人畢竟雄渾疏闊,永遠也達不到金枝們的陰毒之境。於是,男人們開眼了,女人們入戲了,《甄嬛傳》的收視率飄紅了。[詳細]
一個「斗」字更是深入中國人骨髓
雖說《甄嬛傳》火,但也有不少人對「宮斗劇」持有嚴厲的批評意見。批評的理由,無非因為宮斗劇講的是「斗」,是爭寵奪權,他們覺得,看這些劇,會刺激人們在生活中賣弄權術、使用陰謀。其實,何必諱言「斗」字。因為,只要你人在社會中,尤其是在中國,終究不能逃脫一個「斗」字。
「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中國的傳統文化里,莫說上下五千年,哪怕是近代以來,一直就是個「斗」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中國人早已將「斗」這一法寶深深地印刻到了骨髓里,近乎一項本能,宮斗劇的重點也就在於表現這個「斗」,對大多數人來講,自然於心有戚戚焉。[詳細]
《甄嬛傳》與其他宮斗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台詞之精美,「甄嬛體」的走後也認證了這一點。
《甄嬛傳》的清宮背景不過是個背景,君王不過是大紅燈籠背後的那桿暗影,一個「斗」字貫穿始終,放在秦朝、漢朝、1937年或者2046年不見唐突,放在辦公室編輯部,或者一切有人的地方都相宜。
白領愛「宮斗」,甚至稱之為「職場寶典」
當下的甄嬛,很勵志的「御姐」,從後宮鬥爭的旁觀者一路爬上高位,深諳勾心鬥角和陰謀陽謀,最終擊敗了所有對手。網友們都說,能從甄嬛身上學到不少職場上的經驗,比如堅強、隱忍,這也是這部稱之為「宮斗戲」里的「戰鬥機」的原因之一。宮斗劇打著歷史的旗號,但女人間的勾心鬥角才是重點,因此還被稱為「女人職場寶典」,《金枝欲孽》折射出辦公室政治,只不過,它將辦公室搬到了紫禁城。
甄嬛不過是個穿著古裝的白領,安陵容是個四下不討好的打工妹,眉庄根本就在隔壁那間辦公室。任何一個小圈子裡的人,都可以找個合適的角色把自己代入,大家心知肚明,沒有徹底的好,也沒有毫無緣由的壞,誰都不無辜,連自己都活該。邪就是邪,不必披掛鏗鏘的外衣,爭就是爭,不必借口江山社稷,是亂世盛世都一樣通行的個人主義。人人一座城,城頭一張大王旗,上書「我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好。[詳細]
越是接近叢林法則的社會,對「宮斗」就越痴迷
《美人心計》、《後宮甄嬛傳》等「宮斗劇」雖然場景各異,但是歸根結底都是「叢林法則」的闡釋:主人公們為了滿足個人私慾,手段之殘酷,過程之慘烈,甚至達到了令人齒冷的地步,創作者們成為「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的忠實信徒,故事的舞台(後宮)充斥了波詭雲譎的陰謀詭計,正面角色或者缺席,或者失語,或者從潔身自好變質為同流合污以至成為權術翹楚,其中人物皆為「權力崇拜」的信徒。
其實,宮斗劇的熱播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整個社會叢林法則的盛行,給了「宮斗」生長的土壤。在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裡,即使沒有這些宮斗劇,人們對於「宮斗」的熱情不會有絲毫的減退,因為這些事情每天都在每個人的身邊發生。[詳細]
在中國,不只是電視劇,連電影也同樣充滿了宮斗情節,《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一例。
《甄嬛傳》毒害民族心靈?這樣的罪名,宮斗劇擔不起。
宮斗劇非但沒誤導觀眾還有正能量
有人說宮斗劇不好,看完之後讓人有種壓抑感,覺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單純,不建議他人觀看。殊不知,天下萬物,可由一部電續劇或者書可以引導?自古以來,我們都是看著別人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罷了。失敗的影視劇,忽略了現實環境和人性的複雜,迴避可能存在的矛盾。固然,那種「單純」可以讓人疲勞的心理得到一時休憩,但你在休憩的同時,內心都會提醒你,那只是童話。
伴隨著《甄嬛傳》的熱播,「甄嬛體」也隨之走紅,固然有相當多的娛樂成分,細看卻並非全是戲謔調侃。劇中的台詞最重要的特點,是有明顯的復古風格,遣詞造句典雅有致,有些觀眾或有陌生感,而熟稔《紅樓夢》等書籍的觀眾則會有「久違」的感覺。「甄嬛體」的走紅,令人想到近期民國老課本的廣受追捧。民國老課本受追捧的理由,除了通徹的道理、細膩的內容之外,典雅的語言也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幾十年來,漢語言歷經了多種社會運動的衝擊,又受到網路語言方式的巨大影響,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那些失去的東西特別令人追思。[詳細]
「宮斗」橋段也並非中國獨有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里,各大視頻網站的電影和電視劇的點擊率直線上升,在最受宅人青睞的美劇排行榜里,美國HBO電視台推出的奇幻巨制《冰與火之歌》名列前茅,兩季的點擊率在過去的一周內增加了數千次,精良的製作和獨特的故事情節,讓美劇迷們欲罷不能。而戲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冰與火之歌》也加入了不少「宮斗」橋段。可見,「宮斗」並非中國獨有,也並非那麼遭人唾棄。[詳細]
淘汰宮斗劇?還是讓觀眾和市場選擇
後宮戲,漸漸開始為急速擴張的超級大都市中的普通人代言,借句李安的話說,就是「人人心中一個清朝」,大家都指望有那麼一個時代,把所有壞的東西都盛進去,好像鄉下一種避邪的草人,放在屋外,好讓疾病災禍都去找它。別的時代因此就清凈了嗎?當然未必,有人的地方,都是那個金枝欲孽的清朝。
宮斗劇拍與不拍、播與不播都應該交由市場和觀眾決定。既然拍了宮斗劇還有如此之高的收視率,定是市場需求使然,一味禁止恐怕並不合適。擔心宮斗劇泛濫?市場也會給出答案。在《潛伏》熱播之後,大量諜戰劇上馬,很快達到了市場飽和,而其中又有不少粗製濫造之作,使得大量諜戰劇遭到了被淘汰的命運,而今的熒屏上,能看到的諜戰劇也不多了。[詳細]
《潛伏》當年帶動了諜戰劇熱潮,但是跟風者過多以及質量低下,還是讓很多諜戰劇被淘汰齣電視熒屏。
在一個權謀主導、叢林法則盛行的社會,「宮斗」是永不會消失的話題。
推薦閱讀:
※麒麟的創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掉在酒窖里的中國人———從醉酒寫起的「酒話」
※一副能讓中國人感到羞愧的畫
※美媒:中國人均壽命15年增長8.5歲 上海人最長壽
※中國人加入美國籍數量連續三年下降 這算好消息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