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仁茯苓白朮 12款中藥祛濕又養生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身體濕氣重怎麼辦?想要排除體內濕氣,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吃藥祛濕。可是很多人都擔心藥物副作用大,不敢輕易嘗試。其實,中醫里有不少藥材都有祛濕的功效,不僅副作用小同時還有養生功效。
12款中藥可祛濕
相信很多人都會疑問,哪些中藥可以祛濕?薏仁、茯苓、白朮、甘草等中藥都具有祛濕之效。
薏仁
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是常用的中藥。薏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葯。
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
茯苓
茯苓的話廣東人吃的比較多。茯苓雖然說不像人蔘那麼珍貴,但是也曾經受到過很多人的追捧,連著名的養生太后—慈禧太后都很青睞它,她認為茯苓是可以幫助我們養生益壽的。茯苓的話味道比較淡,有點甘甘的味道。對於我們的脾胃和肝腎都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可以幫助我們健脾,安神,健身,寧心等等。茯苓不像其他的補品,就連身體虛弱的人都是可以吃這個來養身的,因為茯苓的藥性比較溫和,不像其他的補藥,藥效太猛了,很多人往往都是虛不受補。因此茯苓是當之無愧的可以健脾祛濕的草藥中的佼佼者。
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五指毛桃食葯兼之,在眾多祛濕食材中它的補虛作用較強,又能補脾肺之氣,中醫認為它能健脾補氣、養胃祛濕。體內濕氣較重時,利用五指毛桃煲湯煮水飲用,有助祛濕養生!
蒼朮
蒼朮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和北蒼朮的根莖。芳香能化濕,味苦也能化濕,故祛濕力較強,濕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濕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泄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綿茵陳
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濕類中藥,在春濕夏暑時常入葯入湯,它價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但它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被列為上品。中醫認為它能清濕退熱、利膽去黃,尤善治三焦濕熱,以及黃疸、肝炎、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
砂仁
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葯。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
木棉花
中醫認為,木棉花味甘性涼,歸脾、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水、健胃消暑等功效,對於泄瀉痢疾、咳血吐血、瘡毒濕疹等症頗有療效。此外,木棉皮還有清熱、利尿、活血、消腫、解毒等功效。
小茴
小茴性燥熱,適用於虛寒體質,如果你是寒濕則再適合不過了,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但注意不要食用過量。
砂仁
砂仁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如有脾胃虛寒、濕氣滯留、嘔吐腹瀉及妊娠惡阻等癥狀均可用砂仁來緩解。另外砂仁還可開胃、化滯、消食。
荷葉
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晒乾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朮
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之力,對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療效。
甘草
甘草具有和中緩急、健脾補氣、潤肺利咽、解毒消炎的功效。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藥材,但久食甘草會出現浮腫及高血壓。
以上就是可以祛濕的中藥,想要排除濕氣的人可以試試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