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紅:台灣政局的特點、原因和走勢_

劉紅:台灣政局的特點、原因和走勢時間:2010-05-21 16:20 作者:劉紅點擊:933次

  馬英九執政以來並不順利。與民進黨執政八年相比,在同樣政績不突出的前提下,陳水扁是惡化兩岸關係和組成貪污共犯結構而出現執政危機,馬英九與此相反而陷入執政困難,兩者不同做法和不同結果,增加了台灣政局的複雜性,也增加了分析台灣政局的難度。

  一、基本特點

  觀察二次政黨輪替以來的台灣政局,最大特點是廣大選民對馬英九執政的不滿意和不承認國民黨執政的政績,使民進黨在動亂中開始站起來。

  一是金融危機衝擊波未過但經濟開始好轉。人們充滿期待,但是自上台就令人失望的馬英九當局,在內政治理、兩岸關係和對外關係三個方面中,第一項沒有政績,也就是在與選民基本生活和活動息息相關的領域中,沒有取得有說服力的成果。在金融危機衝擊下,台灣經濟遭受60年來最為嚴重的衰退,失業率達到60年來最高水平,甚至2009年兩岸貿易都下降三成,對此民眾是感受深切,社會上怨聲載道。但要看到,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來,台灣經濟有所好轉。9月間的世界經濟論壇把台灣的經濟競爭力由第17名提升至第12名① 。馬英九也說,今年的經濟情勢將會逐漸轉好,「今年不是普通的好,一定是非常好」② 。表明面對金融危機衝擊,台灣經濟開始走上復甦之路,這是馬英九執政狀況改善的重要條件。

  二是馬英九支持度偏低但權力基礎沒有動搖。在台灣社會已經形成馬英九「彷彿能力不足」的說法③ ,如政治創新不明顯,馬英九當局面沒有出台卓有成效、讓人信服的政策和決策。如經濟績效不明顯,儘管有大陸惠台政策和兩岸經貿的支持,但台灣經濟增長緩慢,廣大選民沒有直接得到實惠。如決策能力不明顯,危機處理能力、公共決策能力、主導政局能力、推行新政能力均受到輿論和民意質疑。馬英九執政時間不長,支持率幾度跌至二成上下,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和四次「立委補選」中成績不佳,在島內某些政黨和人物中間出現「批馬、反馬、倒馬和換馬風潮」。但要看到馬英九支持度不高,權力基礎並沒有動搖,一方面是在野黨沒有形成壓倒執政黨的優勢,一方面執政黨內部沒有出現第二個馬英九,再則是藍營大於綠營的格局沒有改變。

  三是國民黨選舉行情不佳但已引起藍營警惕。2月27日舉行的4名「四立委」補選中,國民黨僅勝選花蓮一席。此次選舉終於擺脫選前有人預估的「剃光頭」的惡運,但難改國民黨「逢選必輸」的結局。對此,泛藍軍認為,「這樣的結果,可以讓我們國民黨更警惕,當然在以後也更知道要如何表現,才能贏得選民的認同。」④馬英九認為,一方面要承認失敗、虛心檢討,該堅持的改革繼續堅持;另一方面要勇於任事,化解民怨,加強與民眾溝通。也有學者認為,藍營選民嚴格要求國民黨,稍有不滿意可能就不去投票,與泛綠支持者相比缺乏責任感和危機感。此外,分裂參選是敗選的重要原因,在桃園是三人競爭,在新竹是兩派拚鬥,讓綠營漁人得利。選舉失敗能否為「五大市選舉」提供教訓和經驗,這是人們更關注的問題。

  四是國民黨改革起步但難度很大。馬英九創導的國民黨改革,目的是要改善黨的形象、增加對政局的主導能力、贏得各類選舉。實現改革目標難度很大,一方面是改革方案制訂難,馬英九的改革理想美好,改革口號響亮,問題是整體改革方案還沒有出台,缺少配套措施,也缺少希望願景。一方面改革方案落實難,誰來推動和主持改革本身就是一個敏感和重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特別是任何改革本質上是重新分配既得利益,必然會傷害原有既得利益集團,對一個百年老黨來說更是明顯。在22年間,先後有李登輝、連戰、馬英九、吳伯雄和馬英九五人主持黨中央工作情況下,調整上層各種勢力的利益不易,調整基層實力結構更難。從長遠看,改革應該有成效;從近期看,還未啟動黨內矛盾已經初現。

  五是民進黨士氣高漲但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與國民黨全面推進改革相反,民進黨的主要特點是拒絕變革,頑固堅持「台獨黨綱」但調整「台獨」主張和口號,拒不修正大陸政策但調整做法以全力詆毀、干擾和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搞亂政局、搞亂社會的立場未變但採取街頭和議會路線並舉的新競爭手段。問題是民進黨的做法和形象,遭到主流民意的批評,但為泛綠軍所接受。值得指出的是,泛綠軍基層支持者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凝聚力,十分有利於民進黨的生存和發展。在第二次政黨輪替以來舉行的五次選舉中連戰皆捷後,民進黨受到不正常的鼓舞,最壞時期已經過去,整體動員力、戰鬥力和士氣全面恢復。問題是綠營四成左右基本盤的格局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對「中間選民」的吸引力沒有大幅增加,黨內實力派之間和派系之間矛盾沒有解決,五大市選舉沒有形成一致意見,尤其是沒有出現足以打敗馬英九的人選。

  觀察台灣政局,二次政黨輪替形成的政治格局,雖說朝野力量對比出現一些調整,但沒有出現顛覆性、根本性的變化。「一黨獨大」的國民黨沒有很好發揮優勢,很多人以為要亂下去的民進黨東山再起,一致看好的馬英九竟然「馬上就被批」。

  二、原因簡析

  台灣政局之所以出現上述情勢,究其原因,除了馬英九個人和泛藍軍自身原因之外,一方面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必然反映,一方面是朝野之爭的必然結果。

  一是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台灣經濟被稱為「淺碟型經濟、外向型經濟」,外貿依存度高達120%,一方面加工貿易如此發達確實是經濟奇蹟,另一方面因為金融危機造成外貿市場萎縮、對外出口無法增長造成的後果可以想像。如人均GDP倒退至2005年(1.5萬美元左右),2009年GDP總值為2.7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53%⑤ ,失業率最高是6.13%、年度調降目標4.5%沒有完成⑥ 。按照台灣經濟運作慣性,台灣經濟需要增長5個點、失業低於2個點才算正常。現今如此經濟狀況,給廣大選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生活壓力,為民進黨提供了最為合適的議題,打「經濟牌、民生牌、中小企業牌和農民牌」的合適空間,成為馬英九沒有政績的集中體現,因此馬英九執政情況全面好轉,需要台灣經濟的全面好轉。

  二是馬英九執政能力被議論。對此,台灣民意缺少對「馬英九執政不好」的承受能力。馬英九上台不久被評為「笨總統」⑦。甚至在台灣輿論中出現「寧要一個貪污的『總統』,也不要一個無能『總統』」的說法⑧。且不說馬英九是不是無能,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馬英九方面執政以來處理的「汽油漲價、『府』『院』黨關係、任用高官、接任黨主席、『8·8風災』、縣市長選舉和三度『立委』補選、『美牛事件』、對美軍購、黨內改革」等事,除了「內閣改組」之外,幾乎件件都引來藍綠雙方的廣泛批評,幾乎都說馬英九能力不足!正如台灣媒體所說,馬英九的決策能力、危機處理能力、推行新政能力確實沒有達到民意的要求。因此,媒體認為,在社會基本矛盾激化、經濟不景氣和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領導者能力不足,更加凸顯和加重其他問題⑨。

  三是政局運作方式決定的。經過李登輝12年和陳水扁8年的誤導,台灣社會基本矛盾激化,在此基礎上出現的政治多元化,導致政治運作上出現社會對立民粹化、政黨競爭情緒化、個人意志極端化、政治選舉交易化等不正常情況。「不理性杯葛的監督反對者仍繼續贏、提名形象有爭議及弊案纏身的政黨能夠繼續得到選民的鼓舞、地方派系恩怨影響的後遺症竟然是可以凌駕於政黨及全民利益之上」⑩ 。陳水扁熱衷於衝撞式、挑釁式、抹黑式手法,適應社會出現的極端化局面,直到百萬人反貪倒扁開始後才走向失敗。而以「法律人、不沾鍋」著稱的馬英九循規蹈矩,在「憲政」內行事,卻是左支右絀,事事得咎,原因就是有些決策脫離社會現實。在「沒有真假,只有造勢;沒有黑白,只有藍綠;沒有對錯,只有政治」的現實下,馬英九需要適應。

  四是選舉決定一切。隨著馬英九上台執政,選舉結果不佳:選舉戰績慘淡,在縣市長選舉中失去一席,在總共四次補選9席「立委」中僅當選2席;在桃園、新竹和台中等泛藍傳統鐵票區全面敗北;執政地位和絕對優勢沒有發揮應有作用;馬英九的政治光環不在;泛藍軍部分支持者怨氣十足,不僅沒有「含淚投票」,而且還把不投票作為表達對馬英九不滿的手段。面對如此紀錄,馬英九必須把勝選放在第一位。因此,出現種種「中庸之道」:時而向泛綠軍暗送秋波,在政治主張上呼應民進黨的一些說法,因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在島內沒有轉化成馬英九的支持動力;時而壓制藍營激進要求,放風要通過改革來抵制黨內傳統勢力,因而遭到黨內和藍營的批評;時而發表一些選舉語言,因而引起人們對其政治立場的懷疑。綜合起來,馬英九的支持率難以上升。

  五是民進黨調整競爭策略。從數據上看,無論是在縣市鄉鎮級擁有的席位,還是在「立法院」內的力量對比,在野的民進黨都不是國民黨的對手,但對馬英九牽製作用卻不小。民進黨的競爭策略,一類是進行街頭抗爭以擴大聲勢,在一些馬英九執政重要日子、「陳江會」台北和台中會談時,以及「美牛事件」等重大事件前後,動員支持者上街鬧事。一類是變換口號以製造輿論壓力,把「台獨」的政治動員隱藏在具體口號中,用「台灣主體性」離間兩岸關係,宣揚馬英九對大陸「予取予求」肯定是「親中賣台」的結果,ECFA不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戰略,有害於中小企業、中南部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大陸惠台政策沒有讓台灣民眾人人受惠,大陸遊客到台灣「猖狂」等,把「經濟和民生牌」成功地與由「台獨觀念」演變而來的「拒統觀念」、「親中賣台」連接,有效向馬英九施加壓力,捆綁馬英九的手腳。

  六是問題出在泛藍內部。馬英九問題反應在民調上,是支持度幾度跌至最低線,也就是說在泛綠軍反對的同時,有著相當一部分的泛藍軍支持者在接受民意調查時不支持馬英九。馬英九的問題出在泛藍軍內部。是因為馬英九的政見和改革主張,侵犯到黨內傳統勢力的既得利益。馬英九任用部分綠營人士,為黨內「沒有吃到糖的人」提供了反對的機會;馬英九任用黨內傳統勢力不喜歡的人出面主導黨內改革,上層必然有人出面抵制改革;馬英九重組地方派系的改革方案,遭到基層強力抵制;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深藍認為走得不夠快,淺藍認為走得不夠穩。藍營部分勢力的不滿,導致馬英九的支持率一低再低。正在愈刮愈猛的「批馬、反馬、倒馬和換馬風潮」,源自於綠營的基本策略,泛藍軍內部的「倒馬風」,從某種程度是聯合演出。

  三、走勢觀察

  對於台灣朝野政黨來說,對於馬英九來說,有著更為嚴峻的考驗在等著他們。第一屆五大市選舉和第八屆「立委選舉」成績如何更為重要。馬英九不僅要對此直接負責,還有是他第一任期已經過去不少,交出什麼樣的執政成績單?關係到2012年能否繼續執政。

  一是五大市選舉選舉結果如何,底線是維持現狀。五大市選舉是選民遇到的一個新問題、新焦點,是朝野政黨遇到的一個新陣地、新難題。五大市選舉占人口的48%,占選民的49%,占面積的30%,雖說與縣市長選舉相差不多,但重要性要遠高於縣市長選舉。選區是大市,是北中南三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誰拿下則成為向周圍地區擴展的據點;朝野都希望藉助此次選舉擴大執政版圖;與縣市長選舉合起來就是「全台選舉」,可以反映出藍綠的實力,因而是「總統選舉」的預演;對於一些政黨、派系和個人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五大市之中,從傳統上看,藍三綠二,重點是爭奪新北市。對於泛綠來說,接連的選舉勝利有可能實現保「高南」和搶新北的目標。對於泛藍軍來說,底線是放在維持現狀,維持在「北北中」的統治。

  二是馬英九是否「提前跛腳」,底線是沒有競爭者。對於馬英九來說,國民黨彷彿跌入一個無底深淵中,短期內看不見希望,更沒有反彈的力道;馬英九已經「陷入施政不順、沒有政績就沒有領導威信、沒有領導威信就沒有政績的惡性循環中」?。對於馬英九來說,民調支持度久居低谷不起,「2·27選舉」後跌至29%,成為「8·8風災」以來的最低點。?台灣政治大學預測市場研究中心的預測顯示,馬英九連任「總統」的機率從2009年12月縣市長選舉後跌破50%之後,到今年1月7日「立委」補選後,已經跌至36%。?如何防止地方派系加速切割,力阻大老勢力借殼上市,重新強化領導威信,避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對於馬英九來說已迫在眉睫?。

  不利馬英九執政的因素和現象很多,但最為關鍵的是,至今在藍綠陣營還沒有出現能夠替代馬英九的人選,因此談論馬英九「跛腳」還不到時候。

  三是國民黨執政難度加大,底線是「立法權」沒有喪失。國民黨在重新執政之初擁有的絕對優勢從來沒有絕對發揮過,如今形式上已經發生很大改變,縣市長選舉中固然不利,在「立法院」席位中國民黨的比例由76%下降為66%。更為重要的是心態上的改變。民進黨雖說凈增加只有6席,無法改變「立法院」的政治生態,國民黨依然擁有「立法權」,問題是對民進黨的重大鼓舞,是對其支持者士氣的強度刺激,是對民進黨抗爭路線和方法的重要肯定,民進黨繼續使用「街頭路線」和議會路線相結合的手段,繼續煽動「批馬、反馬、倒馬和換馬風潮」,繼續以「親中賣台」作為打壓馬英九的利器,繼續以反對兩岸簽署ECFA為中心,干擾、阻撓兩岸交流。因此,國民黨能否在「立法院」發揮優勢,馬英九能否貼近民意、理直氣壯執政,或多或少能改變執政無能的形象。

  四是國民黨改革在深入,底線是不出現分裂參選。國民黨改革的難點之一是要考慮黨內上層的意見。20年來,國民黨歷經四位黨主席領導,不同的理念、風格和幹部組合,必然會衝擊到正在進行的改革。難點之二是要考慮中下層的處境。正如媒體所言,國民黨的地方勢力,半世紀來已形成牢不可破的「必要之惡」,得罪不起,即使不能發揮正面的幫助效益,至少不能讓他們變成反效果,馬英九要學會向地方勢力低頭。難點之三是要考慮黨內實力派的情緒。國民黨一些實力派經過選戰考驗,已經擁有必要的民意基礎。對此,已經有些政黨和政治勢力開始挑撥實力派和馬英九的關係,並且宣稱實力派之間開始打響馬英九接班「卡位戰」。總之,國民黨改革正在進行,各種可能都有,但起碼的檢驗標準是五大市選舉不要出現違紀參選現象,周錫緯高姿態退出新北市選舉已經提供了成功例子。

  五是民進黨上升勢頭很猛,底線是不突破藍綠基本格局。從下一步發展趨勢看,民進黨的難點之一是黨的組織整頓,蔡英文通過積小勝鞏固領導地位,人氣有所增漲,但原有實力派並不甘心。難點之二是五大市選舉的布局,處於綠營根據地的「高南」兩市,出現積極參選現象,如何防止自相殘殺是主要問題;處於藍營根據地的「北北中」三市,如何推出勝選陣容是主要問題。難點之三是「台獨黨綱」不除,人們對民進黨不放心。人們擔心,「試想爭取多年才在最近鬆綁的諸多政策,誰不擔憂若民進黨重回執政,又可能中斷?誰不心煩若民進黨再掌大權,又要「公投綁大選」?若民進黨躁進策略不改,誰敢保證下次「公投綁大選」會不會綁出什麼政局動蕩後遺症?」、民進黨「必須認真面對民眾對其兩岸路線與政策的疑慮」。?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全面恢復和上升的泛綠軍,近期內無法突破藍大於綠的政治格局。

  六是大陸政策不會後退,底線是向大陸提出多少要求。政局動蕩對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態勢處於上升階段的民進黨,拿不出完整的兩岸論述和具體行動,每一次批判和阻礙馬英九當局兩岸政策的說詞、乃至以街頭暴力迎接大陸談判代表,民眾均歷歷在目,因此雖說可以牽制馬英九的大陸政策,但無法阻擋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趨勢。一方面是處於緊張狀態的馬英九當局,在經濟不振的同時,響應大陸的呼籲和主流民意的要求,全面推進和平發展,ECFA進入正式簽署階段。同時推行「外交休兵」,換取參加國際組織活動方面的成果。兩岸關係和「外交休兵」成為馬英九政績的兩大支撐點。因此,儘管有民進黨的牽制,馬英九輕易不會調整和放棄行之有效的大陸政策。最大的看點,是馬英九當局為了擺脫困境,在參加國際組織活動方面,會向大陸提出什麼新的要求。

  馬英九執政能否正常開展,台灣政局能否穩定,必須滿足的條件是:國際經濟危機的結束,台灣經濟全面復甦;ECFA如期簽署,台灣經濟活力有所增加;兩岸交流繼續深入,貢獻台灣社會、經濟和民眾良多;馬英九進行適合黨情民意的調整,切實推進國民黨的改革。在上述基礎上,馬英九的支持率全面回升,國民黨執政基礎更加鞏固,民進黨的發展勢頭將會受到遏制。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

  注釋:

  《馬英九肯定劉兆玄期勉吳敦義》,參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9-09-10 17:36:58。

  《馬英九:台灣今年不是普通的好,一定是非常好》,參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0-02-22 16:24:28。

  《藍綠兩黨在年後必須面對的習題》,參見2010年2月15日台灣《中國時報》。

  《國民黨再度重挫究竟怎麼了?》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0-02-28 00:24:54。

  《粵蘇魯GDP躋身3兆元俱樂部》,參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0-01-27 15:43:53。

  《台失業率4.5%目標未達王如玄抱歉》,參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10-01-04 15:09:25。

  《名嘴論「扁馬政府」:壞蛋笨蛋完蛋無恥無能無奈》,參見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8-09-08 17:27:51

  《蔡逸儒:有關胡馬會馬無任何規劃、且戰且走》,參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9-10-22 14:20:44

  《馬英九提前跛腳?》,參見2010年1月11日新加坡《聯合早報》。

  參見2010年2月28日台灣《聯合報》。

  《馬英九的領導危機迫在眉睫》,參見2010年2月28日台灣《中國時報》。

  《藍綠兩黨在年後必須面對的習題》,參見2010年2月15日台灣《中國時報》。

來源:《現代台灣研究》2010年第1期

推薦閱讀:

天風海雨台灣情——中華詩學研究會發展概況
對不起,我迷失在了台灣
未來台灣民進黨將一黨獨大,台灣徹底走向不歸路?
<原攝>魚游台灣(十二)佛光山

TAG:台灣 | 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