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晚年:博覽應是開悟以後的事
看到大家如此熱心內聖之修持,修習堂想借這個平台做個義務的內聖修習之普及,我們暫其名為證悟之路每日一修歡迎大家積极參与到這個專題,小編也盡量為大家服務。
初始之修,勿以博覽為務
始修者,只要把內聖修持要義熟悉後,就要下苦功專修,切勿以博學為進取門徑。
程顥曾說:「學者先學文,鮮有能至道,至如博觀泛覽,亦自為害。」朱熹早年認為「才說悟,便不是學問」,「最為惑人」,「此為病之大者」 · · · · · · 晚年病目,不能看書,一心靜坐有悟,始於程子之言予以認同,說:
「看文字不得,瞑目閑坐,卻得收拾放心,覺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頗恨盲廢之不早也。『看書鮮識』之喻誠然」
(朱子真不愧為大儒,悟後敢斥自己悟前之非!)朱氏晚年,這類語句與早年反對悟修成了鮮明對照,而且於曉年叮
矚洪慶,「不須全費工夫鑽紙上語」。為了使受朱子早年觀點影響之學者了解朱子悟後態度,現將囑洪慶全文(此文在《宋元學案》《朱子語錄》中都有)錄如下:
洪慶將歸,朱子召入與語曰:「此去但存養,要這個道理分明。常在這裡,久自有覺,覺後自有此物澗然,貫通圓轉。」乃舉《盂子》「求放心」、「撮則存」兩節,及《明道語錄》中「聖賢教人干言萬語,下學上達」一條云:「自古聖賢教人也,只就這裡上用功。所謂放心者,不是走作向別處,蓋一瞬目間便不見,才覺得便又在面前。不是苦難收拾,公且自去提撕,便見得。」又曰「如合要下學工夫,且煩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不須全費工夫鑽紙上語。待存莽得此中昭明洞達自覺無許多室礙,恁時方取文字來看,則自然有意詠,道理自然透砌,遇事時自然迎刃而解,皆無許多病痛。此等語不可對諸人說,恐他不肯去看文字,又不是了。且教他看文字,撞來撞去,將來自有撞著處。凡看文字,非是要理會文字,正要理會自家性分上事。學者須要主一,主一常要心存在這裡,方可做工夫。如人須手個屋子住,至於為求工商賈,方惟其所之。住若無個屋子,如小人趁得百錢,亦無歸宿。孟子說『求其放心』,已是兩截。如常知得心存這裡,則心自不放。」又云:「無事時,須要知得此心。不知此心。卻似睡困,都不濟事。今看文字,又理會義理不出,亦只緣主一工夫欠缺。」
這裡朱氏叮囑洪慶「此等語不可對諸人說」這可否看作是朱熹「秘傳」呢?因為對一般人卻是「且教他看文字,撞來撞去,將來自有撞著處。」但又指出:「又理會義理不出,亦只緣主——工夫欠缺」。不像教洪慶「此去但存養 · · · · · · 久自有覺 · · · · · · 貫通圓轉」。前面介紹李二曲授受模式,不是開列了很多書目嗎?是的,博覽應是開悟以後的事,否則容易成為二曲所說的「古板書生」。
對此,二曲有「消積丸」之忠告:
廣見聞,博記誦,淹貫古今,物而不化,即此便是積。塵情客氣,意見才識。胸中一毫消融未盡,即此便是積。功業冠絕一世,而胸中功業之現,一毫消融未盡,即此便是積。道德冠絕一世,一毫消融未盡,即此便是積。以上諸積雖深淺不同,其為心害則一,總之皆古董積也。
推薦閱讀:
※楊澄甫宗師晚年定型拳照
※他是剿滅日軍最多的抗戰名將,晚年因交不起房租被告上法庭!
※蕭延中:解讀晚年毛澤東的悖論情境5
※手相中出現這種「人」字紋,38歲後財源滾滾、晚年樂享!
※趙孟頫晚年精美小楷《道德經》,漂亮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