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反社會人格者
《小心,無良是一種病》 [美]瑪莎·斯托特著 陳雅汝譯 中信出版社2010年4月版 (資料圖)
偉大的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兼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一書中寫道:「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當我們看到或逼真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所產生的感情。我們常為他人的悲哀而感傷,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不需要用什麼實例來證明。這種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感情一樣,決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雖然他們在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銳。最大的惡棍,極其嚴重地違反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千百年來,多少睿智之士,對於人性本善這一信念總是深信不疑。但是,現在《小心,無良是一種病》的作者、哈佛醫學院的知名心理學醫師瑪莎·斯托特卻告訴我們,在商業社會到來的今天,人群中有4%的人天生就沒有良心。
無良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罪惡感,唯一感興趣的事就是控制別人,他們不一定個個聰明絕頂,但卻都很有魅力,一旦被這樣的人控制了自己的人生,善良的人們所剩下的就只有悲慘一途了。在人群中,每25個人中就有一個這樣的人。他們就隱藏在我們的周圍,是天生的演員,冷酷無情的無良者,他們看待我們這些富有良心的人為可憐的羔羊,最令人恐懼的是,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所以能夠偽裝成我們中的一員。這就是斯托特告訴我們的關於人性中很真實、也很殘酷的一部分,她打破了傳統中對人性的看法。是的,人性本善,但是只有96%的人是這樣的。
這4%的人就是心理學家們所謂的「反社會人格」者。根據美國權威的精神病學機構——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發表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擁有以下七個特徵中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特徵,在臨床上即可認定他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慣於欺騙和操縱他人、易衝動而不能事前計劃、易怒而對他人有攻擊性、毫不顧及自身和他人安危、總是不負責任、做了壞事無絲毫罪惡感。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就是缺乏斯托特所說的第七感——良心。缺乏第七感的人,用赫維·克列萊在其經典教科書《精神健全的面具》中的話說,就是「美、丑(除了外表那種)、善、惡、愛、恐怖與幽默都沒有實質意義,也無法打動他」。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操縱。
我們很多人都覺得很難應付這類人的凝視。他們的眼神很強烈,而且不帶任何感情,也就是所謂「掠食動物」般的凝視。而且,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自我反省,直到最後都跟別人談不上什麼深厚的交情,他們只跟自己有交情。無良的人一般都認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優於我們,對於我們的良知,他們會感到百思不解:別人怎麼會如此天真,怎麼還會良心不安,怎麼竟然有人不願意操縱別人?他們想不通。
為什麼在人群中會有這樣一批人存在呢?斯托特給的第一個答案是道德排他。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身份與暴力》里探討了發生在自己童年的一件事:僅僅一天之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還相親相愛,一天之後,雙方就把對方視為惡魔,要斬盡殺絕了。道德排他就是這樣,一旦我們把別的種族貶低為畜生,我們就可以放心地對他們胡作非為了,尤其是當某個權威向我們下命令讓我們這麼做的時候。
第二個答案與權威有關。著名的1963年米爾格拉姆實驗是一個關於權威服從性研究的實驗。慘烈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結論:有很大一部分人會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事,不管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而且他們也不會受到良心的約束,只要他們認為這個命令是來自一個合法的權威。所以,黨衛軍頭目艾希曼站在二戰戰犯的審判台上,為自己辯護道:我無罪,我只是服從上級的命令,錯不在我,錯在希特勒。此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惡魔正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所有的受難,居然是我們一手造成的。這真是對人類的巨大反諷。
所以,我們要辨識那些無良的人,保護我們自己。斯托特說,這類反社會人格者一般都很即興,想起來一出是一出,很愛冒險,而且還很有魅力。他們還有一種神奇的本領,就是能夠探測到誰會被他們的演技騙得團團轉。聰明的反社會人格者都很會演戲,能夠隨心所欲地公開表達感情,但這種表達只不過是欺騙的一部分罷了。他們是天生的演員,能夠充分利用社會和專業角色這些現成的絕佳面具,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去探究這面具背後的真面目。可惜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壞人長得都不像壞人,相反,他們長得和我們一樣。
如果只讀這本書的前半部,你一定會驚愕、沮喪到極點,但是作者在後半部中探討了良心的形成,無良人的空虛與無聊。只有愛,才是人生有意義的唯一途徑。良心也許太普通了,太自發了,也許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煩惱。但是,誠如本書作者所言:「身為心理學家以及公民,我會把票投給有良心的人,投給能夠愛人、能夠做出承諾的人,投給慷慨和善的人。那些認為傷害別人是錯的而仁慈是對的的人,那些日常舉動都受到道德指引的人,我會被他們打動。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人。他們有的年長,有的年輕;有的已經過世幾百年了,有的即將出生。他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他們是最睿智、最專註的一群人。他們是——永遠都是——人類的希望。」
推薦閱讀:
※誠信的人格力量
※內向的人為什麼害怕在公共場合受到別人的關注?
※我們在精神和人格層面是進步還是退步了?
※自人格特質類別分析看憂鬱的不同心理病因與治療
※你具備「幸福人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