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書法家太多很滑稽?

因時相傳和千古不易

作者:方劉品

趙子昂給《蘭亭序》定武本題跋有段話:「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就這樣一段話,就開頭的「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書法家們紛紛攘攘,旁引博證,眾說紛紜,其觀點林林總總,蔚為大觀。這事情,真有些怪。

然而怪事情多了,就見怪不怪了。事情嘛,主要是書法家們的文化功底有問題。這段文字,說了一個大事情,就是繼承和創新。因時相傳,是創新;千古不易,是繼承。繼承創新,是書法的靈魂。因為對古人的傳承,加上自己的創新,才有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就是指創新,有新的風格,新的精神,新的面貌。「然古法終不可失也,」說的就是傳承,就是繼承古人,就是忠於傳統。說得多麼明確,就是有人不明白!滑稽不滑稽?

說到這兒,有人或許要說:趙孟頫明明說結字要因時相傳,用筆要千古不易嘛。不錯,趙孟頫的話用現代漢語來理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問題是趙孟頫偏偏生在元朝,到現在差不多快千年了!古漢語跟現代漢語語法修辭不一樣,差別很大。倘若趙孟頫還在世,跟大伙兒交流,趙孟頫的話大伙兒聽不懂,大伙兒的話他也乾瞪眼。「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了一個修辭,叫互文見義。今兒個,為了書法家們理解,咱得說清楚。

「互文見義」,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種特殊的修辭手法。這互文見義的兩個分句,必須整體理解,否則,就無法準確理解古人的語言。咱舉個例子,《木蘭詩》雲: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這開東閣的門,去坐西閣的床,花木蘭日常生活就這樣怪誕嗎?其實花木蘭東西閣的門都開過,東西閣的床都坐了。當然,這床跟現在的床意思也不一樣。還有,漢樂府民歌有句話:

戰城南,死郭北。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在城南打仗在城北死,而是城北城南都打仗(可以理解成城外的東南西北),城南城北都死人。說到這兒,咱回來再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那就是結字用筆都要千古不易,都要因時相傳,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有所創新。

說實在,書法家沒有文化,就是個大笑話。互文見義,學習過古文的人幾乎都知道,而且高中生都應該掌握和理解,書法家偏偏不知道,而且不是一個兩個書法家不知道,是幾乎大伙兒都不知道。打開網頁,有一篇關於題為《趙孟頫書論的核心:「用筆千古不易」》的文章,標題明顯錯誤,內容當然荒謬,竟然被大伙兒爭相轉載,奇怪不奇怪?到這份上,書法愛好者情有可原,書法家總不能是文盲書法家吧!還有,這事情,大師們只有一個曾翔,寫文章理直氣壯質疑《用筆真的千古不易?》,說碑學興起打破所謂的「用筆千古不易」神話之外,始終不見有大師們出來說說清楚。大師們心裡是清楚還是糊塗呢?大師們,主席們,理事們,主任們,是不是也弄不清楚「因時相傳」和「千古不易」呢?當然,那些人是不是經常留一手,輕易不表態,免得出洋相,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也有可能。

方劉品,網名顏真卿粉絲,散文小屋,作者觀點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孩子初入園  6大做法家長不要碰
勵志劇《王羲之》開機:20多位書法家客串
敦煌市書法家協會部分會員作品展——《當代敦煌》「絲路花雨」欄目
吳洪春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鹽城市文化館副館長

TAG:文盲 | 書法 | 書法家 | 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