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一個不斷成為的心理歷程
- 心理引言:成為媽媽,對很多女性來說,都是生命中無與倫比的身心歷程。那意味著,她們走進了生命中一個新的階段,從此多了一個新角色。它擴展了她們的生命體驗,也擴展了她們對自我的認識,像是一條路徑,將她們引向更寬闊的風景之中,讓她們有機會與未知的自己相遇,進而看見了一個更加豐富的自己。 ——心靈咖啡網
「一切都在我肚子里發生!」懷孕6個月的准媽媽Lily 穿著漂亮性感的孕婦裝,肚子又鼓又圓,這讓她看起來很驕傲。「你看!」她熱情地展示她用手機拍的B超照片,「最早的這張,他就是蠶豆這麼大;再看這張,就已經有特別完整的人形了,你看他的眼眶多深啊,他生出來眼睛應該很大!這一切太神奇了!」對於Lily 來說,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生長,4 個月後,那個神奇的小生命將來到這個世界,而她將擁有一個新的角色:母親。
一種高峰體驗,一種自我實現
「我是一個母親。我有一個女兒。她的名字叫亦池。我十月懷胎小心翼翼,分娩一個晝夜無法出世,最後她臍帶繞頸三周,宮內窘迫,胎心微弱,我緊急地做了剖腹產。亦池沙啞地『艾,艾』哭著,帶著一絲幽怨來到這個世界。從此這個世界上便有一個毛茸茸的瘦弱的小傢伙是我的孩子了!看著她,我既欣喜又心酸,還生生地心疼,那真是大千世界萬般尋覓也無法言表的感覺,唯有神跡給予證明。那是連我自己都莫名其妙目瞪口呆的神跡:當我麻醉醒來,懷抱新生的嬰兒,只有靜靜的一刻,忽覺胸脯裡頭一陣熱潮,千萬條小溪活生生奔流涌動,再低頭一看,潔白的乳汁就朝孩子噴——這難道不是神跡嗎?難道這還不夠讓一個女人深深震撼和乖乖折服嗎?」作家池莉在《來吧孩子》中如此描述自己成為母親的興奮與歡愉——也許這正是無數女性對於成為母親的最幸福代言。
「成為母親,對很多女性來說,都是生命中無與倫比的身心歷程。」心理諮詢師董如峰說,十月懷胎以及生產和哺育孩子的體驗,有如一座不斷蓄水、生命蕩漾的海洋,情感極其強烈、飽滿,完全就是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曾經描述的高峰體驗:「感受到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馬斯洛特彆強調高峰體驗是一種強烈的同一性體驗:比其他任何時候更加整合的自我感覺,體驗的我與觀察的我之間更加一致;更加純粹地成為自己,能夠與世界、與自我、與他人更好地融和——當一個創造者與自己的產品合二為一,當母親與她的孩子合為一體,當藝術觀賞者與音樂、繪畫、舞蹈合一,都是一種自我超越和充滿力量的自我整合。馬斯洛還強調,在這樣的高峰體驗中,人們的表達和交流更加富有詩意和創造力——做母親,正是詩意綻放的過程。
生命體驗的巨大擴展
同每一位新晉媽媽一樣,超模媽媽丹妮被問到做媽媽對她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什麼,丹妮的眼睛閃閃發亮:「我變得更自信了,我也更享受作為一個媽媽的全部過程。」但丹妮面對的不僅是成為一個母親所帶來的歡笑和幸福,更多的則是面對挑戰。
就如同人生中的任何一個新階段、新角色一樣,每個新媽媽都是有甜有苦,有期待有擔憂。生理上的巨大變化就是每個新媽媽要過的一關。有的媽媽「生前」達到人生體重的巔峰值,「體型盡毀」。而生產本身就是新媽媽最大的應激源。雙胞胎媽媽萬鴻描述:「因為產後檢查只查到子宮恢復原位,沒查出因為兩個胎兒已將腹壁肌撐裂。做媽媽的頭半年我就像一個戰場上被開過膛、又把腸子往裡塞一下就繼續奮戰的勇士,得捂著肚子才能把腰直起來,還堅持白天黑夜每隔兩小時抱著寶寶哺一次乳。兒子半歲時我終於排上了腹壁修補手術。第二天全麻醒來,直僵僵平躺著,手上輸著液,腹部綁著層層棉紗葯墊,身下插著導尿管,居然,乳房硬邦邦地脹起來了,感覺就像昆汀電影《殺死比爾》里烏瑪·瑟曼扮演的殺手『新娘』——昏迷後醒來,立即恢復忍者般的鋼鐵意志。出院後,看見還沒拆線的刀口,有33厘米,打著密密匝匝的金屬釘,兒子們就又吃上了我的奶。」
生理上的疲勞和突然多出來的無數生活任務,常常讓新媽媽們陷入困境。「我曾忍氣吃下明知不乾不淨的鯽魚湯。任憑怎麼示範,還是一進廚房就看見保姆把剛煎好的魚往全是血水的盤子里放。如果你沒有一位能夠全天照顧你的親屬或者一位多年相處下來的保姆,做媽媽的生活質量是下降很多的。」萬鴻說,「不過再好的教育,裡面也有糟粕;再壞的環境,裡面也能撿漏。養育孩子不是爭搶熱門的offer,也不是靠自己述職就能評價的工作。包括媽媽的角色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有其階段性的使命,不能永遠沉浸在我是胎寶寶的溫暖壁壘感覺里。做完媽媽,還要能做回自己。做了媽媽,也是讓自己再從頭活一遍。」
孩子的到來改變了一切,日復一日重複地照顧一個完全依賴自己的小嬰兒,很多新媽媽對於自己是否適應新角色以及是否能夠經營好家庭生活以及職業發展充滿焦慮。但正是在這個階段,一種潛藏在我們自身的母性破土而出。「母性是女人身心中的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在女人準備好並成為母親後才會激發出來。」心理諮詢師許維素說,「成為母親,我們就擁有和建構了一種全新的母嬰關係。一個小嬰兒對母親的需要非常多,非常強烈,無限地依賴母親,我們會被這種新奇的、溫暖的母嬰關係全身心地佔據,這激發了母親作為一個養育者『我被需要』和『我如此重要』的激動感情,增強了我們對自己的健康自戀。精神分析學大師溫尼科特把這個稱為『原始母性專註』。之後,孩子在不同的生命成長階段,啟動母親內在的對不同關係的感受,母親透過這個過程,學習愛,學習被愛,母親這個角色成為一個女人通向自我的又一條道路。」許維素進一步解析,母性是一種潛藏的、非常包容、充滿創造力的力量,它能夠讓女性的生命體驗獲得極大的擴展,並將女性對生命的覺察和理解引領向一個更加深刻、更加豐滿的方向。
「我經常聽到有些柔弱的女性在成為母親以後聲稱自己就像一頭兇猛的母狼,可以勇敢地去戰鬥,擊退所有襲向孩子的危險,這正是母性的力量。」許維素說。
做媽媽,遇到未知的自己
「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特別討論了母愛,在他看來,母愛是對兒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無保留的肯定,這種肯定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必須關心幼兒並對其成長負有責任,以維護和發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則超出了維護生命的範圍,那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活著是多麼好!」
弗洛姆認為,母親的真正本質,是愛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弗洛姆進一步解釋,「同樣的思想也表達在《聖經》的另一個象徵性故事裡。上帝允許這地里(土地始終是母親的象徵)流著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徵母愛的第一個方面: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徵生活的甘美,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數的母親有能力給予乳汁,但只有少數的母親除乳汁外還能給予蜂蜜。為了能給予蜂蜜,她不僅應該是一個好母親,同時也應該是個幸福的人。」
面對著一個新生命,母親直接擁有影響這個生命的面貌和這個生命將活成什麼樣的強大力量,學習做一個母親,也同時學習做一個幸福的人,即意味著要在成為母親的同時,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和關係的責任,要自我成長。但這絕不是一場輕鬆的旅程。
「我記得我生了孩子後,並沒有太大的幸福感,照顧孩子讓我感到特別累,我有時候覺得這個孩子是多餘的,我一個人好好的,我幹嗎要生一個孩子出來讓自己受累?但同時我也為我有這樣的想法而羞愧,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好媽。」兒子5 歲的陳青說,「而且我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關於我自己的,我看著兒子,不得不面對自己曾經有一個特別控制的媽媽,自己曾經悲慘地學鋼琴、沒有自由的童年,我知道了為什麼我沒有女人味兒……」心理諮詢師、即將成為母親的准媽媽丁力說,「做母親之後,會讓我們發現母性的潛能,遇到未知的自己——但這個未知的自己,並不完全都是正向的和積極的,還有另外一面:你會看到你生命中曾經的創傷,你會看到你不曾接納的你自己,看到你曾經的脆弱……」
心理諮詢師許維素認為,這也是為什麼做母親可以擴展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成為母親之後,母子關係激活了我們內心的當我們自己是孩子時的母子關係,因為中國式家庭的養育往往是強控制的和壓抑的,這讓我們不得不面對自己成長中的創傷。
母親是不斷成為的心理歷程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成長的契機——在陪伴和養育孩子的同時,我們開始踏上悅納自我之路,而孩子的生命成長,也提醒和幫助我們完成自我成長。」心理諮詢師丁力說。
36 歲的母親西西講述了她的故事:「我就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成熟的。父母曾經施加於我的,我絕不會讓我的孩子再遭受一次。我放下了控制,讓孩子自由成長,沒有成績的壓力,沒有才藝的壓力,最大的任務就是快樂地玩耍和探索。」西西說,看到孩子自由而生動的生命,她自己也被療愈了:「這說明,我能夠做一個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好母親。」
「母親是一個不斷成為的心理歷程。」心理諮詢師張沛超說,作為母親,我們獲得了一個機會,跟隨著孩子的身心成長,不斷地將自身生命的局限擴展到更廣闊的流域,不斷地深入自身與生命的未知未達之境,學習並實踐關於生命的本質和更好地愛、更好地生活的智慧。[心靈咖啡微信號:psycofe]
推薦閱讀:
※【王鳳雅事件】鳳雅母親 不應該被如此誹謗侮辱
※孟子的母親姓「倪」嗎?
※2014.5.1母親節又到了!懷念你,我最思念的人!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
※柿子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