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第二集 凈空法師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三)  (第二集)  2001/6/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1-0002

  請掀開講義第三面第三行看起:

  【七、普遍法界諸佛剎故,發廣大心。】

  向下這五句,都是「而生其心」。前面一句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正的菩提心。中國古老諺語常說「量大福大」,我們要細心觀察這個人有沒有福報,你就要留意看他的心量,量大之人必定有大福,縱然現在他還沒有發福,可以肯定他將來必定發達。我們從歷史上去觀察,乃至於從現在社會上仔細去觀察,確實很有效驗。如果一個度量小的人,他縱然是發福、發達了,那是他前生所修的福,我們也能夠肯定他,他福享盡了,他就衰了,所以他前途不是旺相,是衰相。唯有心量大的人,現在雖然沒有發達,他前途是興旺的氣象,不一樣,細心觀察能看得出來。所以量大福大,我們要學習。

  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普遍法界諸佛剎故』,我們要有這個心量。現在人前途為什麼有限?量太小了。世間人量最小的,只顧他自己一身,很可憐!量稍微大一點,他顧他一家,再大一點,他有公司行號,他顧及他的事業,顧及他的員工,這就相當難得了。我們看到許多事業做得不錯,到最後都失敗,什麼原因?利用員工,他沒有照顧員工,這就心量太小,他連一個公司的心量都沒有。我們佛門道場也是如此,如果心量只顧到自己一個道場,道場到最後還做不好。什麼原因?利用信徒,利用這些熱心的義工,最後被人家看穿,原來他是利用我的,統統都散掉了,眾叛親離,你就失敗了。凡是能夠照顧員工的,你一個道場真正愛護信徒、照顧信徒、幫助信徒,他產生一個凝聚的力量,這個道場是興旺的。這心量還是小,只有一個小團體;再擴大,這一個地區,這一個國家;更大的是這一個世界。中國古聖先賢講,沒有寬宏大量,你可以做一個諸侯,那是你的福報,你修得來的,你可以做個小國王;你要想做天下的領袖,做世界的領袖,決定不可能。

  古人講的是「王天下」(這念旺),王天下,這三個字用現在話來說,就是領導全世界,為全世界人所仰慕的,對你心悅誠服,那你得要度量大,你要真正愛護一切眾生,真正去教化一切眾生,以身作則,你才能成為一個大人物,才能成為一個偉人。偉人、大人要由歷史公認,自己不能夠妄稱,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教導我們要拓開心量,要像諸佛如來一樣,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心量不是為一個地球,不是為一個太陽系、一個銀河系,不是的,盡虛空遍法界,他都愛護,他都照顧,他都為一切眾生服務,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這個人了不起。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下手,要在這個地方學真功夫。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動作,點點滴滴都要想著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這叫真的學佛。

  眾生造作許多惡業,我要反過來,樣樣以善來感化他,來教導他,斷惡為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的榜樣,我們能體會到嗎?世間人講自愛,真正懂得自己愛護自己的人不多。誰懂得?佛懂得,佛做出自愛的榜樣來給我們看。名聞利養世間人所愛,佛說這東西不是好東西。為什麼?它的副作用太可怕,必須遠離。名,名為造物所忌,一個人名實不相符,往往就遇到不思議的災難;名實相符的人,真有智慧,他還要儘可能避開這些名與利,想盡方法避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曉得。所以,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的好,這叫積陰德,陰德天報之,報得厚。所以,人出名絕對不是個好事情,現在一般人無知,想盡方法要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不曉得這裡頭藏的禍害。利,更不必說了,為什麼它有禍害?因為名利、權位都是一切眾生所爭奪的對象,你也參加他的爭奪,你奪不到,你就被人家打敗,就被人家傷害了。這東西在我們一生當中不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我們活在世間不是為名聞利養來的。不為名聞利養,名聞利養就應當要放下。

  五欲六塵又怎麼樣?五欲六塵是「財色名食睡」,對我們很重要嗎?不見得!財夠用就可以,何必要多?多就起貪心,貪是煩惱的根,我們要懂。佛告訴我們貪瞋痴叫三毒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無量無邊的苦報,都從貪瞋痴生的。這三條再歸納,就是一個貪。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恚,不了解事實真相是愚痴。所以貪是根,對於我們身心有嚴重的傷害。佛教給我們,佛做出來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天吃一餐,為什麼?貪心斷掉,煩惱的根斷了,每天出去托缽都非常歡喜,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不像安世高那個同學,托缽托到好的,很歡喜;托到不好的,心裡不高興。佛沒有,佛無論人家給他什麼,都歡喜,都感恩,這是我們要學的。心目當中對待施主一律平等看待,在這裡頭修平等心、修清凈心、修正覺心,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面修平等,這是正確的。所以修行在哪裡修行?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

  為什麼一天吃一餐?自愛,愛護我的身體。我們知道身體是許多器官組成的,飲食吃下去之後,這些器官在那裡工作,把你吃下的這些飲食消化變化成能量,我們講營養就是能量,來養這個身體。如果你好吃、貪吃,你吃得太多,你是給你的這些器官增加工作量,你哪裡是愛它?你愛它的話,你應當要減少它的工作量,讓它歡喜,讓它長壽。它是一個機器,你會保養,你很愛惜,你絕對不讓它超過工作量,這機器壽命肯定長,身心愉快。你好吃,為了三寸舌頭,味就是三寸舌,到喉嚨底下味道就沒有了,特別偏愛舌頭、三寸舌,讓腸胃大量的負荷。愛舌頭,糟蹋你的內臟,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幾個人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世間人只有自愛之名,沒有自愛之實。煩惱輕、妄念少,我們需要補充的能量就少,一天一餐夠了,會非常正常,精神飽滿,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常生歡喜心,這種人才真正懂得自愛。絕不糟蹋自己,對於自己身體,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都愛護,都不傷害它,儒家講這是盡孝道。我們的膚髮、我們的身體,受之於父母,我自愛就是愛父母,不自愛常常損壞自己身體,不孝!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少了。釋迦牟尼佛做出這麼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看了,幾時你看出門道出來?幾時你覺悟了?看出門道,體會得到了,決定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還得要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大心量,我愛我自己,我愛我家庭,我愛我的團體,愛我的國家,還要愛這個世界,還不行!還要愛虛空法界一切國土眾生。這個愛決定是平等的,決定是清凈的,如果有不平等,那就不是真的,那是假的。平等的愛心!

  今天世界為什麼沒有和平?和是和睦,為什麼人跟人不和、族跟族不和、宗教跟宗教不和、國家跟國家不和,什麼原因?不平。我們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和平」,和是果,要想得到和睦相處之果,你要修因。因是什麼?平等對待。有平等,才有和睦;沒有平等,哪來的和睦?我們要想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首先要修因,修平等對待。從哪裡修起?從我本身修起,無論在什麼環境,無論是什麼人,對我有恩德的人、對我有冤讎的人,我都是一律平等對待。你要問:「為什麼要這樣修法?」我將來會生到平等的世界,為什麼?我心平等,果報一定在平等的世界。平等世界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平等世界。諸位要知道,平等世界就叫做一真法界,生到一真法界里,《華嚴經》上稱他為法身菩薩。你還有不平等,還有高下,「你不如我,我比你強」,只要有這種意念存在,你就肯定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不平等,有高下,不是華嚴境界。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為什麼要修平等心。法相宗的大德常講:「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一轉,我們很清楚,他脫離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縱使他不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他生華藏世界,他超越十法界了。

  世尊真的對我們是大恩大德,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不是他老人家,沒有人能說得出來,誰能教我們?誰有這個能力?我們怎麼能不感恩!因為聽了他的教誨,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我這一生取一真法界,肯定的,百分之百的把握。為什麼?這事不是求人,古人常講「天下有難事」,什麼事難?「登天難,求人難」,是真的。這事情求自己不求人,只需要自己在極不平的境界裡面修平等心,順境不貪,逆境不瞋恨,永遠保持自己的平等心,決定不被貪瞋痴慢污染,決定不被喜怒哀樂愛惡欲所染,這是七情,不被它所染,我們的清凈平等覺就現前了。

  諸位要曉得,清凈平等是真正的禪定,覺是真實智慧,定慧等學。在哪裡修?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到這些人,你看到這些事,你接觸那些物,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修什麼?剛才講了,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而不迷。學佛,一入佛門的頭一天,我們接受三皈傳授,三皈傳給我們什麼?就傳給我們這三樁事情:「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清凈平等是正;「皈依僧」,凈而不染;這叫三寶。三寶是覺正凈,就是清凈平等覺;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三寶在哪裡?三寶在我們自性裡頭,三寶在我們心中不在外頭,外頭沒有。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會用心嗎?祖師大德常常問學人、問學生:「你會么!」這句話什麼意思?「你會用心嗎?」會用心的是佛菩薩,錯用了心的是凡夫。會用心的是用真心,不會用真心的他用妄心。妄心是什麼?法相宗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妄心。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墮在妄心裏面,這很可憐,沒有人能幫得上你的忙。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學會用真心。

  佛的經論太多,說的名相也非常多,如果抓不住綱領,確實無從下手。我學佛五十年,總結佛法的綱領,我寫了二十個字,前面十個字是用心,你會用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不要忘記。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善緣惡緣,統統用這個心。真心,用這個心就跟法身菩薩一樣,跟他一樣,你已經到法身菩薩的境界了。在生活裡面,事相當中,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我也寫了十個字,「看破、放下」,看破是樣樣明了、樣樣清楚;放下,放下是斷惡修善、斷迷為悟,要把迷邪染放下,要把煩惱習氣種種不善放下。我常講的,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決定有害。無量劫來我們修行都得不到結果,什麼原因?被這十六個字害了。現在要覺悟、要明白,從此之後不再上它的當,不再被它蒙蔽。統統放下,我們這一生的生活「自在」。人為什麼不快樂、不自在?他沒有放下,所以他有憂慮,他有牽掛,他有煩惱;統統放下,得大自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隨緣」。古德教給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好,這多快樂!最後兩個字,「念佛」。什麼叫念佛?念阿彌陀佛,不是的,不是念阿彌陀佛。念什麼佛?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一切無情眾生也是佛。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菩薩成佛,他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那叫「念佛」。

  一切眾生都是佛,好人是佛,壞人也是佛,我怎麼敢對壞人起惡念?我怎麼敢輕慢惡人?不可以,他真的是佛,不過現在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佛。跟我們一樣,我們沒有學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學佛之後才恍然大悟,佛不在外面,原來佛是自己,佛就是自己的覺性。諸位要知道,不是靈性是覺性,靈性是第二義,覺性才是第一義。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佛。諸位要是讀過《楞嚴經》,你就明白。眾心的真心真性在哪裡?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佛性。眼能見,能見是自己的真性;耳能聞,能聞是自己的真性;鼻能嗅,口能嘗,身能觸,意能知;眼耳鼻舌身意那個能力,原來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這個事實真相,確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凡夫跟佛差別不一樣?差別就在:你會么!佛與法身菩薩會,會什麼?會用六根的根性,他見他用見性見,他聞他用聞性聞。我們凡夫不會,不會怎麼樣?不會,用眼識見,用耳識聞,把六根門頭的真性變成了六識,很糟糕!凡夫把智轉成識,迷了;佛菩薩轉識成智。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呵斥:你會么!意思就在此地,你要是會用六根根性,你就成就了。

  自古以來《楞嚴經》的註解,古注以《長水疏》為代表,這是受天台大師的影響,用三止三觀來做功夫;今注以明朝交光大師為代表。交光大師實在也非常了不起!他念佛念得很有功夫,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好事情,那真的是能往生。可是他一想:《楞嚴》這部經這麼重要,自古以來講經的法師,都沒有把經義講得透闢。他把這樁事情向阿彌陀佛報告,然後請求阿彌陀佛能不能准他的假,暫時不到極樂世界去,來注《楞嚴經》,等到《楞嚴經》注好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就准了他的假,佛走了,他的身體也好了。注《楞嚴經》,稱為《楞嚴正脈》。他跟古人不一樣的是什麼地方?「舍識用根」。他不用天台的三止三觀,因為天台三止三觀還是用心意識,他是統統把心意識擺脫掉,直捷了當舍識用根。主張我們見色用見性見,什麼叫「見性」?我們睜開眼睛,第一眼看到的那是見性、是真心。為什麼?你還沒有開始分別,就是說第一眼見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通常講你還沒有起心動念,你還沒有分別執著,法法平等。「識」是什麼?第二念。麻煩來了,第二念就不平等了,第二念分別心起來了,只要一分別就不平等,那一執著就嚴重的災害了。

  由此可知,祖師大德問的「會么」,這個意思我們就更清楚,你能夠永遠保持用第一念,眼見色第一念永遠保持,耳聞聲也是永遠保持第一念,第一念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法皆如,法法平等。這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凡夫麻煩在哪裡?保不住第一念。第一念的時間太短太短了,比剎那還短。佛在《仁王經》上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指連著彈,彈得很快,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佛講了,都是《仁王經》上講的,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四乘六十乘九百,這一秒鐘當中多少個生滅?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生滅。所以你到第二個生滅,你就亂了,你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這個麻煩大了。所以佛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我們能把病治好,就成佛了,就完全成為健康的人,事實真相如此。

  我們今天最麻煩就是已經養成習慣,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馬上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到什麼時候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你的功夫就到家了。我們要問:在這個狀況之下,你還有沒有能力分別?這個話不是我講的,《壇經》上六祖惠能大師問永嘉禪師,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跟我剛才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是來考試他、來測驗他。永嘉答得好:「分別亦非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換句話跟大家說,看看你們能不能懂?分別就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分別,你懂嗎?怎麼說分別就是不分別?譬如,我們看到這一張紙,這是我們的講義。這是什麼?「這是《華嚴經》講義,這是一張紙。」這不是分別了嗎?菩薩也跟我們一樣分別,但是他沒有分別,為什麼?他心裡頭確實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你叫它做講義,你分別它是講義,你執著它是講義,我隨順你的分別。我這個分別不是我分別,是你分別,是你執著;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分別亦非意」;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我這十條裡頭,隨緣,這就是隨緣,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絲毫分別,沒有絲毫執著。是你分別,你執著,你有,我沒有。我可以隨順你,我隨順你,決定不受你的障礙,這叫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無障礙的法界,入無障礙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有障礙,一真法界裡頭沒有障礙,一真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這些道理諸位細細去想,你要是想通了,有很大的好處。你要能夠把它落實,叫真修行;不能落實,你明白這個意思,你是「能知不能行」,古人有一句話說「不是真智慧」。能知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能行,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六道一輪迴,太可怕了!你這一生悟入這一點,知道這一點,一輪迴就忘得乾乾淨淨,下一次再碰到這種境界,再碰到這個悟入,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所以說不是真智慧。由此可知,我們這一生當中,什麼是自己最大的大事情?契入不二法門,契入一真法界,是我們真正第一樁大事。其餘的一切世出世間法,雞毛蒜皮。你再想一想:人家毀謗我們、侮辱我們,甚至於陷害我們,算什麼!這些東西怎麼能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大利益;放在心上,大傷害。不是外頭人能傷害我們的身心,全部是自己糟蹋自己,外面沒有能力,縱然帝釋天王、閻羅王、妖魔鬼怪、佛菩薩,對我們都沒有辦法傷害毫分。傷害是什麼?傷害確實是自己傷害自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心量要拓開,一定要包容,決不能只顧自己。

  我們最近在澳洲,澳洲政府批准我們在那邊辦「凈宗學院」。雖然是凈宗,但是今天中國整個佛法,每一個宗派都衰微,我們不能夠說只提倡凈宗,其他宗派我們不管,我們的心量太小了。所以凈宗學校建好之後,我辦學,我是中國十個宗派統統辦。我這個學院,我底下分十個學系,我有凈宗學系、有天台學系、有華嚴學系、有法相學系、有戒律學系、有禪學系、有密學系,學生統統都收,你們喜歡修哪一個宗派,我統統幫助。我不能只興一個宗,我要把大小乘、顯密,統統把它復興起來,我決定是盡心儘力去做。所以我在構想當中,我現在需要一片大的土地,我想像當中,至少要一百個ACRE到三百個ACRE,有這麼大的土地,我將來慢慢的會發展成為一個佛教大學。到最後成為佛教大學,我們這裡面就分學院,我們的系就升為學院,我們有凈宗學院,有禪學院,有法相學院,有天台學院,有賢首學院。學院裡面再分學系、再分科,學校裡面將來教學的教科書的內容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名副其實的佛教大學,為各個宗派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心量要大!我們招生向全世界招生,不限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心量小了不行,那怎麼能成得了事業?心量一定大,一定要方方面面全部都要顧及到,平等的愛護,平等的協助,我們才對得起本師釋迦牟尼佛,才對得起歷代傳法的高僧大德。

  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機會,應當全心全力盡這一點綿薄之力。所以,我們今天是發廣大心,普遍法界諸佛剎,決不是為一個小道場,為我們一個小地區,那我們對不起佛菩薩,我們對不起祖師大德,我們也對不起一切苦難眾生。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的相冊
凈空法師:每個念頭都要招致善惡果報
凈空法師:聽經勿斷章取義
凈空法師:佛的福報自性本具的,凡夫的福報要靠修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報告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