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 宋 周敦頤
06-23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生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註: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註: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譯:太,至也;極,極限也。「太極」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至極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但有窮。「無極」則是無窮。乃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之狀態。莊子《逍遙遊》云:「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即宇宙無邊無際,無窮之外,還是無窮。朱子則認為無極就是太極。朱熹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可見,他是強調「無極就是太極」這種說法的。正因為如此,所以經過朱熹訂正的《太極圖說》去掉了周敦頤原本的第一個字「自」。1、「玄牝之門」:道家認為,這是內丹修鍊的起點,指人身的下丹田門兩腎空隙之處。這是人身祖氣所在之地,一切根基,都從此開始。這是一個凡夫俗子與修道之人的根本區別。只有進入了這道玄牝之門,一個人才真正開始了修道的歷程。凡夫俗子是觸摸不到這個門的。《道德經》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又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都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玄牝之門到底是什麼呢?道教歷來把這個東西說得很神秘、很玄虛。其實,這「玄牝之門」就是心性上的「悟」。悟與不悟,是修行的一道門坎,嚴格來說,悟之前是談不上「修」的,只有「悟」了以後才談得上「修」。才有資格進入玄牝之門。正因為如此,所以道家又把進入這個門檻稱之為「得竅」。2、「煉精化氣、鍊氣化神」:這是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氣,進行化煉,將先天之精化為後天之氣,再將後天之氣化為先天之神。這功夫,叫做「煉己」。3、「五氣調和」: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藏之氣攢簇為一,稱為「五氣朝元」,「五氣調和」,故又稱為「和合」。宇宙之初是從「無極」狀態演變為「太極」狀態。「太極」狀態運動起來就生出「陽氣」。而當運動的速度達到極快,運動的規模達到極大時,就會產生靜(不動)的感覺。(其實還是在動,只是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這種「靜」的狀態就生出「陰氣」。當這種「靜」的狀態達到極致(即認為它完全不動)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其實還是在「動」的。(可見,「動」與「靜」是相對的)。動和靜,互相成為對方存在的根據;分出了陰陽以後,就逐步形成了「天地」這兩個儀態。由於陰陽的變化與融合,就生出了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形態。(五行)「五行」按照順序分布與排列,春夏秋冬四季就出現了。(綜上所述),可見:五行,來源於陰陽;陰陽,來源於太極;太極,來源於無極。(《廣韻》:「一者數之始也」。故「一」有起始之意。)五行產生之後,它們各自就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性。無極的真諦,陰陽、五行的精妙,均來源於巧妙的融合與凝聚。由乾健之性生成陽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陰女。這兩種形態的交感融合就衍生出萬物。(此語出《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陽也、天也、雄也;坤,陰也、地也、雌也)。乾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二氣,非專指男女,而是乾與坤所涵蓋的陽陰、天地、雌雄、男女等的綜合形態)。萬物生生不息,所以宇宙也就變化無窮了。只有人類,得到了太極的真性、陰陽五行的精粹,因此在萬物中它最靈慧。人的形體一旦生成,精神、思想就產生了,人憑著思想而獲得知識,五行的本性逐步被人感觸和認識,通過對五性的感知認識,人分辨出善惡,從此,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各樣的事情就出現和發生了。聖人定下 「中正仁義」的原則並提倡「無欲」、「主靜」的修養方法。這就確立了做人的根本準則。所以聖人的德性與天地相符,明智與日月相合,行事的次序與四時的推移相協調,趨吉避凶,與鬼神的功能相一致。君子按照這個原則來修身,所以總是吉利,小人違背它行事,所以難免兇險。因此說:確立天道的準則,叫做陰和陽;確立地道的準則,叫做柔和剛;確立人道的準則叫做仁和義。也可以說:開始到終結總是周而復始進行的。(開始是另一個終結,終結是另一個開始。)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悟出生與死的規律和道理了。這樣的大道理實際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啊,而恰恰是這樣簡易的道理卻說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質!翻完之後,我抽出幾處,作一些重點的闡釋。1、「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這一句,是周敦頤很進步的地方。他強調在天地所化生的萬物當中,只有人能夠在萬物中得到最靈秀的精神。只有人能夠學習抽象而精闢的道理。除了人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的生物可以做到這一點。這就堅持了儒家的「以人為本」,在周敦頤看來,天是一極,地是一極,人立於天地之間,是與天地並列的一極,所以生而為人是十分難得的,是應該好好珍惜的!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一句,眾所周知,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在竭力造神。竭力標榜他們是代表天帝、代表神來統治人間的。為什麼皇帝自稱為「天子」?意思就是他是「天帝的兒子」(天之驕子),他是受上天的命令來管理人間的。為了突出「神」,反過來就貶低「人」。所以,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而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卻旗幟鮮明地強調「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充分肯定了人在萬物當中的偉大價值和非凡的聰明才智。可以說,這是具有現代人文價值的進步觀念。2、「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什麼是「中正」?在古漢語中,中就是正,正也就是中。它強調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應該「處事得當,不偏不倚」;應該「純潔正直,擇以正道」。什麼是「仁義」?就是一個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應該「寬厚溫順,通達事理」。大家看,一個人做人做到這個樣子,還有什麼話可說呢?不僅如此,周敦頤還特彆強調一個人要能夠「主靜」。這是周敦頤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這與《易經》是一脈貫通的。周敦頤在《通書》里,就提出要「慎動」。因為人如果沒有經過認真地周密地思考,就輕率地採取行動,其結果往往是「凶多吉少」。所以說要主靜。這個主靜,一方面可以理解為「靜思靜慮」,另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慎動」。我們做任何事情(特別是大事),在採取行動之前,一定要把心靜下來,對自己所要採取的行動進行反覆地、認真地、周密地思考,直到有了把握再動。人的心能不能靜下來非常重要,靜能生慧,心靜的時候能生出智慧。解決棘手問題,只有心靜下來思考,才會萌發智慧。成功的人士,沒有一位是性情暴躁的。 做到了這些,周敦頤認為就「立人極」了。 什麼是「人極」,「人極」就是做人的根本準則。在周敦頤看來,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確立「中正仁義」和「主靜」這樣的根本準則,那麼人和其它的生物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人之所以為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人有思想,有精神,有做人的根本準則!3、「鬼神合其吉凶」。有些人在解釋這一句的時候提出,說,這是因為歷史的局限,使得周敦頤把不能理解的東西歸結為「鬼神」。實際上,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我在網上看到了史幼波先生關於這個問題的觀點,覺得他說得很好,特引用一段:(關於鬼神問題)雖然孔夫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講的是「未知生,焉知死」,但是從《易經》的角度上來體會的,又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古人認為,人的意識、人的理性只能夠認識世界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比如說我們能夠根據經驗和常理推出來,今天過了是明天,明天過了是後天,春天過了是夏天,夏天過了是秋天,一年四季就是通過一種規律性的判斷能夠推衍出來。但是,還有一些非理性的東西,是我們人找不到或者說還沒有找到其中的規律性。所感覺到的,只是一種偶然性。人可以認識到必然性的東西,但是對於偶然性就很難能夠認識。但是,人又時時受制於偶然性,處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集點上,我們的生命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這種沒辦法抓住的偶然性,古人就只好把它歸之為「鬼神」,所謂「鬼神莫測之機」,也就是指偶然性的難以預測性。 對於必然性我們可以理解,肚子餓了要吃飯,困了就要睡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面對偶然性該怎麼辦?我們每一個人都經常要面對偶然性的取捨啊!那到底是取還是舍?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到底是有利還是不利?在這個左右兩難之境,古人就會藉助占筮來決定,來為自己作判斷。《易經》最早是純粹以占筮功能而面世的。古人認為只有鬼神才能通偶然性,於是通過占筮讓鬼神來判斷事情。實際上對於鬼神,我們現在大可不必迷信,以為在我們的精神之外還另有一個什麼鬼神的存在。借用佛教唯識學的道理,我們的第七識,也稱之為末那識,心理學稱之為潛意識,就是我們精神深處的直覺判斷。比如,打卦就是一念之誠,心真正誠敬的時候,卦就准,否則卦就不準。古人沒有心理學,他就解釋為你心不誠的話,鬼神就不幫你,反之鬼神就會來幫你,所以你要敬鬼神。但是在現代心理學看來,只有心誠了,將心頭中的雜念排除以後,那麼你潛意識的功能才會發揮出來,這個時候你所作出的判斷才會比較準確。所以《易經》里說的這個鬼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就可以理解為我們精神中的某種力量。 這裡說聖人與「鬼神合其吉凶」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聖人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普通人心不至誠,只能對顯表的規律性的、必然性的東西進行認識,對深層的、偶然性的事情就不能作出認識判斷。而聖人呢,他的心念純然,是「至誠而動」的,那麼對偶然性的東西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認識。我們應該從這種角度來理解,而不是把它神秘化。實際上,偶然性根本上還是必然性,只不過偶然性背後的必然原理,我們還沒有找到而已。最後,我講一下《太極圖說》的貢獻。我覺得《太極圖說》至少有三大貢獻。(一)宇宙論:《太極圖說》是一個言簡意賅的宇宙發生髮展論綱。其全文僅250字,卻被奉為「宋理學之宗祖」。因為它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完整地論述宇宙發生、發展的著作,它對爾後儒家學說的更新與發展產生了極其重大的推動作用。《圖說》將宇宙演化過程歸納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無極而生太極」;第二階段:從「太極」到陰陽;第三階段:從陰陽到五行;第四階段:從「五行」的運動到萬物化生。綜上所述。周敦頤的宇宙發生論,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公式: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天地萬物。 (二)動靜論:在談到動靜問題時,《太極圖說》比較好地解決了陽動與陰靜的關係問題。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在周敦頤看來,陽動與陰靜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而且還相互轉化的。也就是說,就具體事物而言,運動與靜止是相互排斥的,是不能並存的,運動時沒有靜止,靜止時沒有運動。但是對於宇宙大化來說,則是靜止中有運動,運動中有靜止。這便是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的基本規律。900年前的周敦頤就能如此精闢地闡釋「運動與靜止」這一哲學範疇,確屬可貴! (三)人生論: 《太極圖》雖然至「萬物化生」已經完結,但圖意尚未盡,因為周敦頤作《圖說》的目的在於把宇宙論和人生論結合起來,從宇宙發生論引出他的人生論,故「圖」止而「說」未止。關於「人生論」,他作了兩方面的強調:一方面,人亦是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宇宙的產物之一,亦是「太極」本體的展開。另一方面,人是稟陰陽五行之靈秀而成,具有思維能力,更有萬物不備的善惡觀。突出了人之特出處在於道德品性,並以此作為立「人極」的標誌,從而強調人當以「中正仁義」作為尺度,以「主靜無欲」的方法進行修養。《太極圖說》的最後周敦頤強調唯有對大「道」有真切生命體認的人才享有最寶貴的財富。這是一種因自我生命之原發舒展獲得的充實的和快樂。它不同於對象性的審美愉悅,而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是對生命本質徹悟的境界。今天,當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以寧靜的心態再次品讀《太極圖說》的時候,面對蒼穹,面對宇宙,反觀人生。我們或許真能從心靈深處體味「大哉,易也!」這句迴響千古的至理名言!
推薦閱讀:
※豪格嫡福晉,因母親得罪皇太極,竟被丈夫豪格親手殺死!
※傳統太極拳訓練方法的研究
※破例公開:武式太極十三桿一路
※(39)[轉載]楊式太極拳譜(楊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