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黃帝 張開民族騰飛翅膀

  我從哪裡來,我們從哪裡來,中華民族又從哪裡來?這是未來對過去的詢問,是有限對無限的詢問,是大樹對根須的詢問。無論是在半坡氏族遺址,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在秦始皇兵馬俑紀念館,還是在黃帝陵前,面對一個個久遠的標本,一個個神秘的圖騰,一個個先人的印跡,人們力圖撥開歷史的迷霧,與先人進行心靈的溝通。

  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是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司馬遷在《史記》這樣描寫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一個新生的嬰兒,代表著生命的神聖,也暗示著中華民族一代代人的延續傳承。

  站在黃河壺口瀑布,面對滾滾黃河水向東流,耳邊迴響起蒼涼而宏壯的信天游,心裡默默將時光倒流,彷彿置身當年。五千年前熊氏部落首領黃帝率領族人渡黃河、斗猛獸、戰蚩尤,最終統一華夏。「不管過去了多少歲月,祖祖輩輩留下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面對先人波瀾壯闊的故事,今天所有的苦難與鬥爭,在這一刻都變得渺小。

  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其源就是炎黃時代,其根就是炎黃文化。歷代統治階級隆重祭祀黃帝,紀念一個朦朧偉岸的身影,一個久遠的時代符號,一個傳說中的遠古英雄;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是,黃帝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祖先。祭祀黃帝陵,這個儀式一傳就是兩千多年。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最早萌芽了「和而不同」思想。他在征服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後,並不是奉行斬草除根、斬盡殺絕的殘暴政策,而是相互友好、相互通婚並學習對方的先進技術,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把游牧文明推進到農耕文明,把石器時代推進到青銅器時代,並因此把華夏文明從黃河流域推進到中原大地。

  中華大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從秦皇漢武,到唐宋元明清,我們這個民族無論經過多少風風雨雨,最終都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因為我們的血脈里流淌的都是中華民族的血,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炎黃子孫,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交流的密碼——漢語和漢字。

  每年清明,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四海歸心,以最虔誠莊重的儀式祭祀黃帝、認祖歸宗。這是因為,黃帝陵、半坡氏族和秦始皇兵馬俑紀念館等無數歷史遺址,與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三秦大地上,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在「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之旅」活動開幕式上,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將精神標識比喻為一種容器,裡面保存著歷史文化的脈絡。它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晶元」,隱藏著打開中國文化的鑰匙。

  物質不變,宇宙不變,唯獨與宇宙比肩的是精神。瞿秋白說,人愛自已的歷史好比鳥愛自已的翅膀,請勿撕破我的翅膀。不深刻感知過去,怎麼獲得騰飛的翅膀?又到清明時節,黃帝陵將舉行公祭軒轅典禮。如果數典忘祖,等於撕破我們民族騰飛的翅膀,又怎能挺起民族的脊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炎黃子孫形成獨特的價值體系。「和而不同」、「天人和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已所不欲,忽施於人」等等,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無論是古時的絲綢之路,還是現在的「一路一帶」戰略,就是最好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已是誰,是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走下去」。隆重祭祀黃帝,不是要在歷史上摘取幾朵耀眼的花朵,而是獲取與熔岩一樣奔騰的地火,讓英雄始祖的傳奇經歷激發中華兒女不懈奮鬥,提升中華民族的凝集力和自豪感,獲得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王德華)


推薦閱讀:

立夏祭冰神,冰火兩重天——你不知道的立夏民俗
星雲大師---49《僧事百講》春秋祭祀 @妙法蓮華社
在《Q版大明衣冠圖志》的幾張圖中,看到圖中桌子上放著如下物品。這些物品是什麼呢?
黃帝陵祭祀的沿革和現實意義
對網上祭祀有什麼想法

TAG:民族 | 祭祀 | 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