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6
轉載▼
標籤: 雜談 | 分類: 鄒氏文化 |
第五章 燕昭王欲稱北帝與鄒衍的五行相勝及五德終始的歷史觀
第一節 燕昭王欲稱北帝的形勢
一、 燕王噲的「禪讓」與子之之亂
上面我們講到齊宣王、齊閔王欲「王天下」,也講到齊閔王稱「東帝」的形勢,這與燕國關係很不密切。這裡我們首先來追述齊宣王與燕國的戰爭。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在燕王噲三年,燕國出現內亂。起因是燕相子之控制了燕國大權,獨斷專行,想要南面為君,而迫使燕王噲退位,燕王噲果然將王位「禪讓」給了子之,自憶不參與政事。於是燕國軍國大事一律由子之裁處,三年之間,造成國家大亂,老百姓恐懼,鬧得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將軍市被認為開勢危急,與太子平商議,出兵攻打子之。於是燕的內戰就這樣暴發了。這時齊國見燕國內亂,許多將領都建議齊宣王(《燕世家》以為是齊閔王誤。)出兵攻打燕國一定能夠大獲全勝,佔領燕國。於是齊宣王派人對燕太子平說,齊國願意支持他,希望燕太子平聚集軍隊與子之抗衡,但是將軍市被戰死,戰爭又繼續了幾個月,死了好幾萬人,群眾恐懼萬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紛紛逃走他鄉。此時儒家大師孟子曾對齊宣王建議說:「現在要是討伐燕國,就好比周文王、武王討伐商紂王一樣,時機不可錯過啊!」於是齊宣王任命匡章為將軍,浩浩蕩蕩率領齊國大軍討伐燕國。燕軍早已厭戰,大開城門,讓齊軍攻入,燕王噲被殺,齊軍大獲全勝。子之死後的第二年,燕國人共同立太子平為燕王,即燕昭王。這裡要附帶說明一點,《史記·趙世家》曾記載,趙武靈王聽說燕國內亂,從韓國召來燕公子職,立他為燕王,並派將領樂池送回燕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只不過是趙武靈王打算立公子職為燕王,也未能將其送回燕國。因此事實上燕昭王是太子平而不是公子職。《紀年》誤信《趙世家》之說,而說「子之殺了太子平。」這是以誤傳誤。
二、燕昭王求賢復國
燕昭王在齊國大敗燕國之後即燕王之位。燕昭王是個很有作為的國君,他一即位就盤算著如何恢復燕國地位,報齊國之仇。他執政謙躬,以優厚的待遇招致賢德的人才來燕國參與政事。他重用郭隗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燕昭王對郭隗說:「齊國趁我燕國內亂之機,大舉進攻燕國,使燕國江河破碎,人民慘遭蹂躪。我十分明白燕國現在力量單薄,還不能馬上報齊國之仇。但是我復仇的決心已經堅定不移,誠心誠意要招來賢德之士與我共謀復興燕國,以為先王報仇雪恨。希望先生能幫助我實現這個願望。」 郭隗說:「古時候有個國君,以千金的價錢使人買千里馬,結果千里馬已經死了,買千里馬的人用五百金的高價買了千里馬的頭,將它帶回來。國君知道後非常生氣,買馬的人說:死了的馬都買,何況是活生生的千里馬呢?千里馬很快就會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馬送上門來的就有三匹。君王若要招來賢德之士,就應該從我郭隗開始。因為郭隗並不是賢德之士,如果君王對我都十分重用,那麼比我更賢能更賢德的人士,就會不遠千里而來投奔燕國了。」燕昭王以為很有道理,就重用郭隗,為他改建宮殿,並用師禮尊敬對待。於是諸侯國的賢能之士知道了,紛紛投奔燕國。首先是樂毅從魏國來燕,其後,鄒衍便從齊國來,接著是劇辛從趙國來,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亞卿,授以國政。燕昭王特別禮賢下士,撫恤戰死者的家屬,並與老百姓一起同甘苦。燕國很快就治理得井井有條,生產得到恢復,民眾生活有了改善,國家漸漸富強起來。而且士卒勇於戰友斗,不怕犧牲的精神。
前章講到的燕昭王任用蘇秦而提出「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的戰略計劃,其目的是為了復齊國之仇。蘇秦的計劃確實起了作用。據《史記》記載,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三晉(韓、趙、魏)討伐齊國。如前所說,燕軍復齊國之仇的戰爭大獲全勝。
第二節 鄒衍為燕昭王師
一、鄒衍為什麼要投奔燕昭王?
鄒衍「重於齊」之後,為什麼要由齊而改仕燕昭王呢?這就要分析燕齊兩國當時的政治背景。
鄒衍本是齊國人,而且在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地位相當高,是有名的稷下先生,並且他正以五行相生說在為齊閔王為「東帝」進而當天子而進行論證,還為之設計了一套明堂制度。但是在齊閔王滅宋之後變得專橫跋扈,再也聽不進稷下先生的意見,稷下先生紛紛出走。鄒衍看到齊閔王的昏庸殘暴,而且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鄒衍認為齊閔王並非他賴以實現自己主張的君主。他也感到在齊國忍無可忍,再也無法呆下去了。而鄒衍所處的戰國時代確實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的時代。當鄒衍聽說燕昭王廣求賢才,重用郭隗、樂毅之後,他認定燕昭王是他實現其主張的明主,於是毫不猶豫地投奔了燕昭王。
這就是說,鄒衍對齊閔王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因此他比樂毅到燕要晚一些。鄒衍入燕的時間,大致是齊伐宋以後,大約在公元前 288 年(齊閔王 14 年,燕昭王 24年)。
鄒衍是當時有名學者,他來燕國當然受到燕昭王的熱情款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到燕國之後,燕昭王拿著條帚,在前面為他打掃開路,並以弟子的身份就座聽他講課,又特地為他修築碣石宮,親自以師禮對待他。
二、駁鄒衍不師燕昭王說
鄒衍為燕昭王師,這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一段。但是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鄒衍考》說:「時僅有一樂毅耳,鄒衍、劇辛皆在後。《史》、《策》為盛言士爭趨燕,遂誤攀後來者為說,非情實也。」這段話只是猜測,並沒有可靠材料來證明。因此我們很難相信。錢穆否認鄒衍曾為燕昭王師的事實。他認為此是司馬遷誤記。因為這事關係到鄒一生的重大活動,不能不為之辯論。
《史記·燕世家》說:「燕昭王謙躬禮下以高額的報酬與優厚的待遇以招來賢德人士,於樂毅從魏國來,鄒衍從齊國來,劇辛從趙國來,賢德之士都爭著跑到燕國來。」這段話是司馬遷據《戰國策》而講的,文字只有個別有出入。對此,漢代的人一點都不懷疑。我們可以列出許多史料來證明,可見這確實不是司馬遷誤記.。就是司馬遷以前的人,如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太傅的韓嬰和漢文帝時為博士的賈宜對此事實都有是堅信不疑的。
韓嬰著《韓詩外傳》卷七說:「燕昭王從得到郭隗以後,鄒衍和樂毅就從齊國和魏國到燕國來,於是起兵反攻齊國,使齊閔王被困於莒。」《賈子新書·胎教》也說:「燕昭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齊、魏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另外《大戴禮·保傅》劉向《說苑·尊賢》也大致相同,只是「以齊、魏至」作「以齊、趙至,下面還有「蘇子、屈景以周楚至」幾字。這裡除將「魏」作「趙」有誤外,其餘很難考證,
又劉向《說苑·君道》說:燕昭王重用郭隗後三年,蘇子聽說後從周歸於燕,鄒衍聽說後從齊歸於燕,樂毅聽說後從趙歸於燕,屈景聽說後從楚歸於燕,這四位賢人都來燕後,果然使弱小的燕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還有劉歆《方士傳》也記載此事,說「鄒衍在燕國,使一些諸侯甚為畏懼,以至於很有禮貌地迎接他。」
《漢書·藝文志》班固也自注說:鄒衍「為燕昭師。」不僅如此,善於對古人記載提出疑問的王充也在《論衡》中多次談到此事。如:《別通篇》說:「燕昭王為鄒衍執帚掃地而相迎。」《超奇篇》說:「若是能遇到前世的燕昭王,那麼長生(人名)也就可以受到鄒衍那樣的寵信了。」
對於以上這些材料,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鄒衍曾仕燕昭王。鄒衍為燕昭王師,這不是司馬遷一個人的主張,《史記》如此記載,是有可靠依據的。而不存在是司馬遷誤記的問題。以上所說,我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再者,鄒衍為燕昭王師,從年齡上來看,也是合乎情理的。鄒衍在燕王喜四年仕燕,為公元前 251 年,約於死次年即公元前 250 年。若他此時 70 多歲,上推至由齊入燕,在燕昭王的公元前 286 年,其間相隔約 37 年,即鄒衍為燕昭王師,也就約為三十五六歲。因為燕昭王求賢心切,而鄒衍名氣很大,所以燕昭王師事鄒衍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節 鄒衍的五行相勝說與五德終始的歷史觀為燕昭王稱北帝製造輿論
一、 衍在燕著《主運》
關於鄒衍的著作,《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有《終始》、《大聖》之篇十萬餘言。」《漢書·藝文志》說有《鄒子》49 篇,又說有《鄒子終始》56 篇,合起來是105篇。但是都失傳了。據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引《歷志》說:「丞相屬寶,長安單安國,安陵桮育治《終始》,則昭帝時猶有傳習者。」即是說在漢昭帝時鄒衍的著作還在流傳。到《陏書·經籍志》不見著錄,可見已經失傳。鄒衍著作雖然失傳,但一部分還保留在戰國諸子的文集中,如《呂氏春秋·應同》等。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輯有《鄒子》一卷。
鄒衍在燕著《主運》。《主運》為《鄒子》書的一篇,內容是講鄒衍歷史觀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蠍石宮,身親往師之。作《主運》。」
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劉向《別錄》說:「鄒子所著的書有《主運》一篇。」
《史記集解》引用魏人如淳的話也說:鄒衍的著作有《主運》一篇。講「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所以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 1982年 11 月出版]認為,「主運」為鄒衍鄒奭的理論:「所謂『主運』是傅會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克制的道理,以成為統治者『受天命而為天子』的理論根據。這一學說的興起,當然不會很晚。到戰國中葉,齊人鄒衍、鄒奭,更把它系統化了。」
《史記·封禪書》說:鄒衍及其門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到秦始皇稱帝而齊國人將它上奏朝庭,所以秦始皇採用這種學說。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這些燕國人而形成的方仙道,主張人死形體腐爛,變成鬼神的事。鄒衍正是用陰陽《主運》的學說,取得諸侯的信任而而尊顯於世,從而使得燕、齊海上的方士傳播他的學說,然而又不能變通,使得那些怪異阿諛苟合人,大行其道,而不可收拾。這裡強調的是鄒衍及其學派著了《終始五德之運》,而鄒衍則是用陰陽《主運》的學說,獲得諸侯的信任才有尊顯的地位。後來鄒衍的學說得到秦始皇的任可,這更使得它影響了燕國齊國的方仙道,形成相當大的勢力。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附鄒衍著書考》認為「此《鄒子》四十九篇傳於燕齊海上之方士,而尤盛於燕也。」
王夢鷗著《鄒衍遺說考》(1966 年 3 月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第54頁說:「歷來讀者皆從大處著眼,不把『主運』看著問題。然而我們認為司馬遷的記事並非玩弄『筆法』,則其於鄒衍遺說中獨標『主運』之名,且載明是在燕國作的,便不能不認有特殊的含義。儘管在鄒衍遺說的體系中『主運』與『終始五德之運』是一個系統的敘述,但與『終始大聖之篇』,似宜有若干不同。關於這一點,近人錢穆以為『終始』與『主運』不是同書的名稱,前者是依『五行相勝』的原理,後者是依『五行相生』的原理。
從這裡我們看到,錢穆認為『終始』 是依『五行相勝』的原理,而『主運』 是依『五行相生』的原理。這與王夢鷗之說並不一樣。王說強調『主運』是在燕國作的,有特殊的含義。與『終始大聖之篇』不同。
古史辯五下六二一頁:鄒衍書,本有兩種,……五德終始是『五德之次從所不勝』的,所以說『虞土、夏木、殷金、周火』。而『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而服』是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春夏秋冬,相次用事的,如呂紀月令及淮南天文訓及魏相奏議所說。
錢氏根據漢書郊祀志注引如淳之說。他認為是淳注『終始五德之運』曰:「今其書有五德終始,五德各以所勝為行,秦謂周火德,滅火者水,邦自謂水德。」又於『主運』下注曰:「今其書有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面為服也。」
第56頁說:「依據上述的情景,我們認為鄒衍之最大的創說:是把古已有之『陰陽』與『五行』兩種觀念合而為一,使它成為宇宙諸現象的原動力,根據這個原動力,在他一生至少寫過兩部書:一是小型的,五行之一年一周的終始;一是大型的,五行之從天地剖判以來一朝一代的終始。前者是王居明堂而行的時令,後者是受命而帝的制度。前者在『陰陽消息』的原理上注意其『相繼生』的一面,後者則注重其『相代勝』的一面。依其消息之理:有所『消』者必有所『息』,而『消息』本即『相代勝』的一種循環,也是『相繼生』的一種循環。在鄒衍的學說的結構上本則具有『生』『克』的作用在。」
這是說鄒衍寫過兩部書:即大小兩種《終始》。小《終始》是五行按一年一周循環的,按「五行相生」的原理相推衍,在天子居明堂而行時令用的制度;大《終始》是五行之從天地剖判以來一朝一代而循環的。按「五行相勝」的原理來推衍的歷史觀:五德終始說。
按照「消息」的理論來推衍,「消息」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有『消』就必然有『息』,而『消息』本來就是相勝的一種循環,也即是相生的一種循環。因此在鄒衍的學說中本身就具有相生與相勝(克)』兩方面的作用存在。
按王夢鷗的說法,《主運》作於燕國,是屬於大《終始》的按「五行相勝」來推衍的,講歷史觀的「五德終始」說的一篇論文。證之以燕國的歷史,這個說法是合符情理的。
二、五德終始說如何為燕昭王稱北帝而製造輿論?
公元前 284 年(周赧王 31 年,秦昭襄王 23 年,齊閔王 18 年。燕昭王 28 年,趙惠文王 15 年,魏昭王 12 年,楚頃襄王 15 年。)鄒衍約 40 歲,在燕,為燕昭王師。燕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楚、韓、趙、魏,伐齊。鄒衍在燕,為燕昭王主要從事什麼活動呢?因鄒衍是齊人,又不是武將,沒有直接參与這場戰爭。但他確能參與戰爭的謀劃。他這一階段所從事的理論著作,即是為燕昭王稱北帝而製造輿論。
鄒衍是個十分識時務的學者,他的五行學說,也是有相當大的靈活性的。於是他改變了在齊國所用的五行相生說,而向相反的方向推衍,成為五行相勝說,其目的是要論證燕為「北帝」。因為燕國的地理位置在北方,北方,屬水;為水德。水德,將代替火德(周)為帝。鄒衍是如何具體論證的呢?
《准南子·齊俗訓》高誘《注》引《鄒子》說:「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火。」這是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社會發展的規律。所謂五德,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種德,按照五行相勝與朝代的盛衰更替相附會。即每一個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之配合,由這種德支配著這個朝代的命運。歷史的發展是按五行相勝說順序,一代又一代循環往複。他認為虞舜一系的國君屬土,按五行相勝說,木克土,所以取代它的朝代的君主夏禹即屬木德;因為金克木,所以取代它的朝代的君主商湯(殷王)即屬金德;因為火克金,所以取代它的朝代的君主周文王屬火德。
《呂氏春秋·應同》說:「黃帝的時代,天先看見大蚯蚓、大螻蛄,黃帝說:『土氣勝!』土氣勝,所以顏色崇尚黃色,這是因其以土為法則的緣故。到夏禹之時,出現樹木雜草到秋冬時仍不枯萎,夏禹說:這是『木氣勝』。木氣勝,所以」 顏色崇尚青色,這是因其以木為法則的緣故。到商湯之時,天上出現大火,有赤色的烏嘴上含著紅色的書落在周社,周文王說:這是『火氣勝』。火氣勝,所以顏色崇尚赤色,這是因其以火為法則的緣故。這段有名的材料,正是如此論說歷史的。它是鄒衍的思想的如實反映。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上引《鄒子》與《呂氏春秋·應同》一說「虞土」,一說黃帝屬土。表面上有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因為虞舜是黃帝一系的君主(據《國語·魯語上》9、《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而《應同》正是把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均看作屬土的。
在這裡鄒衍認為,黃帝「以土德王」,木勝土,故代之而興的是「以木德王」的夏;金勝木,故代之而興的是「以金德王」的殷;火勝金,故代之而興的是「以火德王」的周。這與上述《准南子·齊俗訓》高誘《注》引《鄒子》之說是完全一致的。而且鄒衍還進一步說:「代火者必將水。」代替周朝而興起的必然是「以水德王」的朝代。燕在北方,當屬水德,立為「北帝」將代周朝而統一天下。鄒衍還說,如果燕昭王猶豫不決,不理會燕昭王將應水德而興,統一天下的將是屬土德的君王。這裡面屬土德的君王,不一定是「中帝」趙國的君王,而可能是指黃帝的後裔齊國的君王。
《呂氏春秋·盪兵》中還保存著五德終始說的觀點:「黃炎固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遞興廢,勝者用事。」或者這即是鄒衍的遺說的一部分。
宋代王應麟撰《通鑒答問》卷二認為,「五徳之運始於鄒衍,古未之前聞也。」
這是說五德終始之說是鄒衍的發明,前人從來沒說過的。秦始皇採用了鄒衍的學說,認為秦為水德而崇尚黑色。到漢文帝十三年,公孫臣說漢當為土德,第二年有黃龍的祥瑞出現,於是採用漢為土德之說,討論如何改變服飾的顏色。漢武帝太初元年,制定色尚黃,計數用五,這說明漢用土德之說。
後來每朝每代都有關於其所屬之德的議論。其影響所及頗為深遠。這裡不必祥述,而關於五德終始之說,大體上有兩種,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之二說,「五徳,鄒衍以相勝為義,劉向以相生為義。」即是說鄒衍主張五德終始說是以五行相勝說,而劉向則主張以五行相生說。對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我們前面已作了敘述,這裡介紹一下劉向的五行相生說的五德學說,這就是《漢書?律曆志》卷二十一下《世經》有祥細記載的古帝德:
「太昊帝《易》曰:『炮羲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羲繼天而王,為百姓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作網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羲氏』。……」
「炎帝《易》曰:『炮羲氏沒,神農氏作。』言共工伯而且不王,雖有水德,非其序也。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
「黃帝《易》曰:『神農氏沒,黃帝氏作。』火生土,故為土德。與炎帝之後戰於阪泉,遂王天下。始垂衣裳,有軒冕之服,故天下號曰軒轅氏。」
「少昊帝《考德》(『考五帝德之書也。』)曰『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金天氏。……」
「顓頊帝《春秋外傳》曰:少昊之衰,九黎亂德,顓頊受之,乃命重黎。蒼林昌意之子也。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高陽氏。……」
帝嚳《春秋外傳》曰,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清陽玄囂之孫也。(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高辛氏。……」
「唐帝《帝系》曰,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封於唐。蓋高辛氏衰,天下歸之。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陶唐氏。讓天下於虞,使子朱處于丹淵為諸侯。即位七十載。」
「虞帝《帝系》曰顓頊生窮禪,五世而生瞽叟,瞽叟生帝舜,處虞於之,堯嬗以天下。火生土,故為土德。天下號曰有虞氏。讓天下於禹,使子商均為諸侯。即位五十載。」
「伯禹《帝系》曰兩面,顓頊五世而生鯀,鯀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為夏後氏。繼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歲。」
「成湯《書經·湯誓》湯伐夏桀。金生水,故為水德。天下號曰商,後曰殷。」……
武王 《書經·牧誓》武王伐商紂。水生木,故為木德。天下號曰周室。」……
「漢高祖皇帝,著《紀》伐秦繼周。木生火,故為火德,天下號曰漢。」
我們將以上記載簡而言之即是:炮羲氏即伏羲氏為木德;木生火,繼之而王的屬火德的炎帝神農氏;火生土,繼之而王的是屬土德的黃帝軒轅氏;土生金,繼之而王的是屬金德的少昊金天氏;金生水,繼之而王的是屬水德的顓頊高陽氏;水生木,繼之而王的是屬木德的帝嚳高辛氏;木生火,繼之而王的是屬火德的唐帝陶唐氏;火生土,繼之而王的是屬土德的虞帝有虞氏;土生金,繼之而王的是屬金德的伯禹夏後氏;金生水,繼之而王的是屬水德的成湯,即商湯;水生木,繼之而王的是屬木德的周武王;木生火,繼之而王的是屬水德的漢高祖劉邦。
三、鄒衍五行學說的矛盾性與統一性
鄒衍在齊主張五行相生說,在燕則主張五行相勝說,從表面上看,他以上下不定,變化莫測的怪異的語言,以此取得當世國君以作為老師的資格。即《後漢書·楊雄傳》所說,「鄒衍以頡亢而取世資」。實際上他的學說既包含了五行相生說,同時又包含了五行相勝說。他把這兩種相互矛盾的學說統一於一身。這正是他比前人更高明的地方。鄒衍在陰陽五行說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從五行說發展看,先是如《洪範》的「水火木金土」的沒有相生相勝的排列,後有《管子》的《四時》、《五行》等篇的五行相生排列,而五行相勝,雖在《周書·周祝》:「陳彼五行,必有勝」;《左傳》:「火勝金」、「水勝火」;《孫子·虛實》《墨子·經下》:「五行母常勝」等有所萌芽,而系統地論述五行相生說與相勝說,達到矛盾的統一,則更是鄒衍在五行說發展史上的貢獻。它使其同時代以至秦漢時代的陰陽家與儒家都受到深刻的影響。
鄒衍還將五行說引入人類社會,形成五德終始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是變化的,不是停止不動的。但這個變化不是發展,而是循環。他把歷史發展的原因說成「五行相勝。」這仍然是歷史唯心主義。
但鄒衍主張「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漢書·嚴安傳》引《鄒子》)這是在政治上反對保守,主張變革的進步思想。他的學說論證了周王朝的必然滅亡,新的王朝必然取而代之,這在當時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是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需要的。因此鄒衍才受到新興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禮遇。鄒衍的學說在當時有進步意義,起過積極的作用,但它以後卻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奉天承運」的理論根據的組成部份。
推薦閱讀:
※陰陽·五行·四象
※[轉] 陰陽宅論八煞黃泉
※陰陽五行術數之源
※陰陽宅風水基礎篇 (之一)
※羅盤二十四山的陰陽五行劃分
TAG: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