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序式育兒(下):育兒要混序,父母要觸變
有秩序的自由 無邊界的創新
有克制的碰撞 無止境的學習
混序部落聯盟酋長文大在60部落分享的混序育兒經大結局
六、用好「序」的方式幫孩子立規矩
在把孩子作為平等的個體對待過程中,要發現和引導孩子的天性,這裡還要有充分的信任和包容,而且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比如好動的表現,不要過度打壓,要溝通和疏導。因為一些不符合父母要求的行為有可能是他真實天性的一種體現,不要覺得不聽話就來氣。打壓他就會隱藏,這樣他會給你造成一種假象。你以為他改了其實他藏得更深了。那麼這種身體里的原始能量就可能以後總爆發。很多家庭悲劇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剛才我們講的是如何去識別、觀察、發現、培養孩子的興趣,符合他與生俱來的某種特質。你看他喜歡這個東西多一點、不喜歡那個東西多一點;喜歡動的多一點,或者喜歡靜的多一點;喜歡傾聽多一點,還是喜歡動手多一點……其實在這些方面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而很多人長大後所做的事兒跟他在小時候體現的天性密切相關。例子就不舉了,很多很多。有些孩子從小就對音樂很敏感,有些孩子從小就特別喜歡動物,有些特別喜歡舞蹈……這種天分就是天性。
關於尊重孩子,接納本真這個部分是 「混」的部分,讓他自由自在的成長,愛是給他自由,愛是放手,愛是不要過多干預。愛不是控制,愛不是自負,愛是不焦慮,愛是不虛榮,愛不是你想讓他成為什麼,而是讓他成為本來的樣子。我們接下來就講講「序」的部分。「序」其實就是要設定一些底線,設定一些不同年齡階段的規則,從小養成好習慣。我覺得不要害怕衝突,一定要嚴格執行你的底線,有可能讓孩子感覺委屈、難受,但也不能隨意改變規則和要求。其實我認為衝突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一個很好的一個機會,不要害怕衝突。
立規矩應該從很小開始。一歲,我覺得就應該開始了。而不是說等著他五六歲後才開始設規矩。從他開始走路開始說話,規則就應該要設立了。比如說要對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有禮貌、吃飯前洗手、睡覺前要自己刷牙,如說到了什麼年齡就應該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自己盛飯,到什麼年齡應該自己去整理書包,對別人的幫助說謝謝,對老師有禮貌等等。不同的年齡階段的這些規矩不可逾越,違反了就要受到處罰。有時候你心裏面會特別難受,但是孩子大哭也好、在地上打滾也好,都要堅決執行下去,不能心一軟就算了,這次算了,下次去建立好習慣就難了。
有小夥伴問我平時打孩子嗎?我覺得我到現在真正的打是沒有的,但是那種帶有一定虛張聲勢的打是有過的。我的架勢做的很大,不過雷聲大雨點小,手舉得很高,把桌子拍得梆梆響,但是拍在身上的那幾下,其實一點都不疼。用很強烈的信號可以起到震懾作用,讓他意識到底線不可逾越,而不是真的要在他的肉體上造成一定的傷害。而有些家長認為打不痛不行啊,他不長記性,下次還要犯。但是我覺得呢,打的多了孩子的「耐打性」也同步上升,打皮了,你再怎麼升級?上老虎凳,喝辣椒水?這個可能因不同的孩子而定吧,俗話說響鼓不用重槌啊。但也要注意,體罰在很多國家是犯法的,反正我不贊同這樣的教育行為。
我覺得當父母不得不去懲罰孩子時,一定不能是為了自己怒氣的發泄,也不能把孩子當作自己情緒的出氣口,這個性質一定要分清楚!懲罰是一種建立「序」的必要方式,不能過度,更不能濫用,在這點上很多父母是完全搞反了,他們懲罰孩子就是因為自己有情緒,焦慮、壓力或是憤怒,我告訴你這個就不是懲罰,而是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這樣會適得其反,跟把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是兩碼事。但實際生活中我看大部分家長是因為自己的怒氣需要發泄才懲罰孩子的。
有人會問這兩種有什麼不一樣嗎?打孩子身上不是一樣疼嗎?但其實這兩種的區別還是明顯的,這是兩種動機。前面那種是作為他犯錯誤的代價,他認賬——之前我們就約定好了,如果撒謊、或者是罵粗口、或者上街到處亂跑,或者不尊重爺爺奶奶、或者不尊重老師,就會受到處罰。這個結果跟原來我們的設定的規則一致,他認為沒有什麼好說的,沒有那種內心的冤屈。但是你要是一種個人情緒發泄,隨時隨地打罵他,孩子就會認為身為父母你自己都是一個沒規矩沒底線的人,你想發火就發火,你怎麼有什麼資格來懲罰我?
所以父母在懲罰時掌握不好分寸,掌握不好自己的情緒,就容易造成對立。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小時候受到暴力對待,稍微長大一點就會出現逆反,甚至激烈的反叛行為。你看葯家鑫,大家都以為在音樂學院讀書彈鋼琴的人,怎麼車刮擦一下就上去把人家捅了八刀呢?你們去看看他的童年,他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的,關在地下室,彈不好就打。當時他沒有什麼反抗能力,也就忍下來了,一旦他有了一個可以發泄的對象,他童年的那些記憶和心理陰影全部就上來了,就把自己給毀了。你再看看虐貓虐狗的人和各種心理變態的人,多半在童年時期都受到了暴力的對待。
如果孩子天性調皮搗蛋,不守規矩,容易招致這樣的嚴厲處罰和皮肉之苦,那麼還有一個例子是完全相反,是上海的一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溺愛,因為就這麼一個兒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當然孩子本身也聽話,後來這個孩子去了日本留學,寫信讓他媽媽寄錢,大概是寄晚了還是寄少了,他就直接從日本乘飛機回來,讓他媽媽到機場來接他。結果就在機場他一見面的時候就把刀抽出來,捅他媽媽大概也是七八刀,當時一個老外把他媽媽給救下來了。
後天的父母和家庭的教育,當然初心都是好的。你說葯家鑫的父母難道不是為他好嗎?就因為調皮搗蛋需要嚴加管束,所以去學鋼琴,想通過學藝術改造孩子、塑造孩子。第二個例子里那孩子的母親初心更好了,從小就保護孩子,讓孩子得到他想要的,總想讓孩子快快樂樂、倖幸福福的,能不比同齡的孩子差,各方面都讓他覺得滿足。最後造成了什麼結果呢?兩個都造成了家庭的悲劇。第二個例子里,那個孩子被公訴要判刑,他媽媽居然到檢察院要求撤訴,說這是我的兒子。所以可憐天下父母心,但方法不當也虐心啊。
我們見過了太多的悲劇都是以愛的名義而造成的。我認為這些父母從一開始就是培養觀念不太正確,有一系列不正確的方法,沒有從很小的時候去關注孩子到底有哪方面的天性,更談不上不順應他的天性,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塑造孩子,表現出來就是擰著干:你天性好動我非要讓你坐著彈鋼琴,本來是個獨立思考的孩子,動手能力特彆強,但什麼事情父母都替他做了,這都是反著孩子的天性來,到頭來卻因為愛而把孩子甚至整個家庭都毀了而無法自知、自省。所以我覺得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責任重大。
所以身為父母其實不能太自負,不能太過於覺得自己一定就是正確的。其實父母本身也是一個待修鍊、待完善的個體,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權威,要保持一種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心態。也就是說,有點像我們開發新產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及時反饋、迅速糾偏。你自己有錯也要勇於向孩子承認,不要高高在上。我們很多家長從來不會蹲下來跟孩子講話,那你的視角怎麼會跟孩子一樣呢?
七、把握「混序」的度學會愛的藝術
從孩子的天性和本真出發,還要尊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客觀行為和表現,不過多的干預。在這個過程中「混」的部分要充分發揮,讓孩子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想像力和興趣,符合他獨有的特質,不要蠻擰,不要按父母的主觀意志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不要非逼著他考什麼名校,或者非要在班上拿多少名。其實學習成績跟未來的成就、對社會做多大貢獻的關係還真不好說。例子我就不用去舉了,太多了,信手拈來。我覺得父母要學會愛的理性和藝術。
還有些關鍵詞可能父母必須注意。比如說獨立的品質,要從小塑造。你越是擔心孩子,其實你就已經在破壞他獨立性的塑造。應該他做的事情你不放手的話,其實就已經在讓孩子變得脆弱了。以後在同樣的情況下孩子的生存能力就不行,抗打擊能力就不行,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不行。這樣的例子也太多了,一路都很順的孩子,遇到一點小問題就可能呼天搶地,整個人就崩潰,有的就容易出現精神上的問題。
如何讓孩子既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又能不突破設置的邊界呢?這就是我說的「混序」的教育,既要給他自由,也要注意控制一下秩序、邊界,要設置一個安全邊界。比方說這樣做不健康,可能會生病;或者不安全,可能會出現重大意外,那這個底線就一定要守住,這個時候就要用「序」的方式來控制住他的「混」!還有就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不完美不要去蠻擰,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質,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點上面,多鼓勵孩子去發揮優點,而不是看缺點。
這個跟我們成人的世界是一樣的。我們往往一生都在補短板,這個不會我要補一補,那個不行我要充充電,但人的一生就像流星一樣,唰的一聲就划過去了!你補這個補那個,怎麼補都補不過在這方面有特長的人,還不如去發揮自己的特長然後保留自己的個性。你看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往往身上的缺陷和成就一樣大。你看牛頓,誰能給他相處啊?脾氣大的不得了。包括愛因斯坦,還有其他一些大科學家,要按照現在人的看法,他們簡直是個怪胎沒法跟人交流。大家都說喬布斯像惡魔一樣,誰都不願跟他相處,當他手下太難受。
當然也不能落入另一個極端,過度表揚,表揚也是要掌握好度的。如果過度表揚的話,孩子做什麼都是好的,一味贊同順從,弄的孩子覺得自己很牛逼,結果在哪兒都看不起人,那進入社會後就可能惹事。說話沒輕重,經常放豪言,招一大堆人羨慕嫉妒恨,最後被群起而攻之,那孩子就會成為被孤立的對象。所以父母要注意「混和序」的度的掌握,像諸葛亮說的「不審時度勢,則寬嚴皆誤」。在父母的分工上,可以一個扮紅臉,一個扮黑臉,不能兩個都「混」,或兩個都「序」,最好是一個「混」一個「序」。
八、行勝於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參照
還有很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言傳身教,自己要做好表率。對我們成人來說,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就是自己都不喜歡做不到的,就很難讓孩子去做了,對不對?我們讓孩子守規矩,讓孩子按規則做事,結果自己過馬路一看那邊沒車,拉著孩子衝過去,什麼紅燈綠燈都不管了。孩子一看,不是要走斑馬線嗎?不是綠燈才能過嗎?所以,你講了一大堆道理,最後這兩步小跑橫穿馬路就全毀掉了。所以教育孩子,對父母的最大挑戰不是去修理孩子,而是修行自己。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自己做到了嗎?自己要做一個反思。
再比如說教育孩子要禮貌不罵人,結果孩子還在旁邊吃飯,你接了個電話就破口大罵。那孩子覺得什麼講禮貌,都是騙他的,因為父母就不懂禮貌。教育孩子做事要有條理,父母應該首先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結果確實家長在家裡東西到處亂放,經常找不到還讓孩子幫著找。教育孩子生活要有規律,做完作業該幹什麼什麼,結果父母一天到晚亂七八糟的,在外面喝酒K歌半夜醉醺醺回來,自己都沒有規律!那孩子更沒有辦法從父母身上真正的學到正確的東西。
前面提到先天的基因決定了孩子的一部分,雖然比例有高有低,但是對於我們能夠改變的後天那部分40%到60%,必須通過父母的個人行為表率來影響、塑造孩子。通過語言去給孩子講道理是很容易的。大道理誰不會講。但父母要在這個過程中能真正把自己作為孩子的標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嚴格管束,進行自我修鍊,這才是嚴峻的挑戰。
孩子很多時候是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而進行學習的,他其實並不在乎你對他講了什麼道理,因為你講的道理可能很抽象: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你卻從來沒告訴過他怎樣做是對的。「你又撒謊,是壞孩子」啪的一耳光過去了,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撒謊背後也許是個善良的動機,有可能是冤枉他了。我們很容易用簡單抽象的判斷來代替對孩子的品格塑造,卻忽視了應該用自己的行為,自己的先導性、表率引領、激勵的行為來給孩子樹立一個模仿的對象和楷模。很多人不僅做不到,還會把責任推給孩子或者配偶。
家庭為什麼有很多衝突、矛盾甚至悲劇?其實就是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混序體。人本身就是個混序體,然後再組成家庭這個最小的混序單位。孩子身上所體現的天性和習性、動物性和社會性就是混序的結構,而這種結構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可能幾個月不見他就變了。如果用兩三歲的方式對待四五歲的孩子、用五六歲的方式對待七八歲的孩子,你完全有可能跟不上。再加上我們現在生活、工作的壓力很大,你可能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琢磨,細心的觀察,耐心的溝通和陪伴,簡單粗暴就很難免。但是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的培養,甚至價值觀的形成,而且可能比你口頭講的那些道理影響還要大。
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方法,無論給孩子塑造什麼樣的環境,創造多麼豐裕的物質條件,都抵不過家庭成員每一個人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身教勝過言傳,這一點對每對父母、每個家庭都是挑戰,但這一點確實是最根本的教育,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子。那麼我們自己可能本來就是帶著缺陷出生的,我們的父母在他們那個年代也給我們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和習性,我們還沒有進行很好的反思、探索和重塑,也沒把自己這些人性中的不良因子去改善,我們往往自己還很「無明」,那這就很容易把有問題的教育帶給我們的下一代。無形中我們的上一代影響了我們,我們再影響了下一代,那麼有可能這種不良的東西就會一直往下傳,而你的這些習性在你的孩子身上體現,又在他的下一代體現,這樣要到哪一代終止呢?實際上就是從哪一代開始反思、調整、完善和修鍊自己,通過後天的行為來校正自己先天的不足以及基因帶來的對性格習性的影響,就有可能從那一代開始逐漸逆轉,而這種突變式的進化和基因的持續迭代,就會逐漸好起來。
父母們完全可以通過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自我反思和習得性的感悟,用一種很嚴格的自律和高度的規範來先調整好自己。這種調整好了的逆轉的良性的東西會體現在我們對孩子的身教上,那麼就會幫助孩子自己形成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形成很好的價值觀。那樣的話,他往下他的下一代延續的時候,功勞就應該記在你身上。因為從你這代已經進行了基因的修飾改變,所以他的習性和性格就好了,他和他的下一代就朝著更好的方向轉變。所以我覺得父母的責任非常重大,不光是體現在子女這一代的教育上面。
結語
育兒也好,孩子教育也好,都是永無止境的。無論孩子到了人生什麼階段,都需要為人父母者去不停地學習和成長,這是一個重新發現和探索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尋找真實自我、修正自我、糾偏自我的旅程。所以父母們應該和孩子一起用平等的心態去共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完善自己,同時也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表率和行為的影響,讓孩子習得良好的習慣和素質,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善良的人格,將來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大家的反饋我都看見了,感謝小夥伴們。育兒是一個不斷自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沒有哪一個是真理或者權威。每個家庭的結構、教育背景、孩子的天性都不一樣。所以,我的分享僅供大家參考。以後還有機會再繼續交流,一些具體做法大家也可以互相借鑒和學習,我們一起來共同研究。其實我也面臨很多挑戰,孩子處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階段,可能明年他們又是一個新的情況,我也要不斷地開動腦筋,自我修鍊,看怎麼樣在不確定性中增加確定性,在動態中應對變化,在混和序的交織中,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內容整理:混序60部落 馬珂
圖文編輯:sunshine
推薦閱讀:
※父母關係對子女婚戀有影響嗎?——由孟非新節目《新相親時代》中的6號付曼琳想到的
※帶爸媽旅行如何不被罵?
※最好的與最壞的父母之言
※寒門不出貴子,要怪父母不夠努力?
※關於父母親情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