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文化淵源何處尋

太極拳作為道教養生術,可以說是一門「科學,是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道教把它直接繼承並發展、傳播。太極拳雖不是道教的專利,但它與道家有「血緣」關係。

文/劉嗣傳

太極拳——運用我國古代道家哲理,即陰陽學說與五行八卦演變之法,結合人體內外運行規律,而形成剛柔相濟、動靜相間的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武術拳種。

太極拳(資料圖 圖源網路)

它有深厚而獨特的理論基礎和人體科學原理,深得中國傳統文化,即「易」文化和「道」文化之精髓。它與我國古代道家、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一、太極是至高無上的宇宙本源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經典《南華經·大宗師》:「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這裡的「太極」是指道的性質和狀態。

《周易·繫辭》上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認為太極是至高無上的宇宙本源。由太極剖析產生天地、陰陽。

「太極」學說漸被道家和隨之演變的本土宗教——道教所吸收,遂構建了太極為最高宇宙本體的理論體系。

太極拳形架之源,與道教科儀踏罡步斗極其相似,其間「禹步」之術是我國古老的養術,道教法術中的禹步,即為今天的八卦步、太極圓環步的雛形。「十三勢」中的最基本姿勢,是我們今天還看得到的道教科儀中,高功手執朝簡,經常要保持的姿勢,其要求和形架與太極拳的隊勢一樣,都有混元一氣,抱元守一的意義。

二、太極拳與道家道教之文化關聯

太極拳理論直接來源於道教思想

道教繼承和發展老莊道家思想,在重生貴生、尊道貴德宗旨指導下,有一系列養生修身煉己、以求長生久視的鍛煉功法,集中且精當地體現在太極拳功法拳理上,「柔弱勝剛強」,在太極拳中,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都來源於老莊哲學。《道德經》中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莊子》中有「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這都是很好的說明。

太極拳(資料圖 圖源網路)

太極拳作為道教養生術,可以說是一門「科學,是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當今道教「行不言之教」,主張「柔弱不爭」。道教把它直接繼承並發展、傳播。太極拳雖不是道教的專利,但它與道家有「血緣」關係,在道教上有抹不去的烙印。傳統的武當、陳、楊、吳、武、孫,各式太極拳爭相競秀。

太極拳作為丹道之動功,是不能讓太極拳和道教脫開的。當今提倡利用道教積極進步的因素為社會服務,挖掘道教精華造福人類;時代呼喚全民健身的太極拳。

三、「太極」與拳術之命名

「太」就是大、至之意。「極」就是開始或頂點、極限之意,引申為最高級最大,至於極限,而無有相匹的拳術,彷彿至高無上、包羅天地萬象的拳術。因為「太極」包含了至極之理,即包括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所以此拳術是「變化萬端」「隨變無窮」,故又有太極為萬拳之母說。

「太極」含有人體內運作的最大限度和規則的拳術架式,所以正宗的太極拳師有尺寸、定位之說。如果說,拳術是人體外形姿勢運動之形態,而太極則是人體陰陽運行之規律。

太極是人體陰陽運行之規律(資料圖 圖源網路)

三、道教「太極真人」與「太極拳術」

早在三國時代,就有道家和道教人士開始使用太極與拳術相關聯這個名字。我們透過卷帙浩繁的道藏經典,而最確切的證據是《太極葛仙公傳》指三國時代吳國葛玄被尊稱為「太極真人」「太極仙公」「太極左仙公」。

早在魏晉時代就有武術器械之套路、秘法口訣。這些都通過極為嚴格的道教拜師程序而繼承下來,加之道教有世襲之風,如「天師世家」是世襲天師嗣位制。而葛洪作為「太極仙翁」葛玄嫡系孫子世襲「太極法門」,葛洪所承之法皆是秘傳,雖未公開稱之為「太極法門」或「太極拳法」,但從下面幾點可以說明承接有太極拳法。

葛洪圖(資料圖 圖源網路)

第一,道家、道教皆不以武技刀兵為上等之學,不能等同神仙之道,所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言神仙方葯修道之事,而外篇則言人道之應酬通達之學,此等武技只是人事之餘。故在《抱朴子·外篇·自敘》中出現,自言他熟諳武道之事。憑葛洪曾為軍將,戰義軍、平反賊、殺盜寇,均憑武藝而行,都得逞於他的祖傳家學和師傳秘法。

第二,道教在道法傳授上歷來比較保守,眾多技法、道術均是秘授密傳,甚至隱名單承,如果一旦出現某個響噹噹的拳技術種,世面上一定會趨之若鶩,風靡於世。但這與道教之「不為天下先」和不為名利之思想相悖,與「不傳匪人」教規相抵觸。

第三,「太極仙翁」之後人所承的正是集法廣大,師承多家,而使葛洪成為一代名宗巨匠,後人多注意他的煉丹仙道之內篇,而忽視了外篇和外篇所涉及的人事諸法諸藝,從葛洪集之大成,總結出了道教史上空前絕後的《抱朴子·內外篇》,說明「太極法門」的包容性。原始的葛氏道是將行氣導引,存思內視,服食外丹,內煉金液,攝生房中,方技六藝等,各法均有涉獵。據考,在這一時期,少林拳也已形成雛形且開始流行於世,這又為太極拳的吸收變化提供了依據。

第四,從「太極拳法」本身內容來看,太極拳內功法要跟葛洪《抱朴子·內篇》中許多功法,以及他所輯錄和承授的《三皇內文》《太清丹經》《九鼎丹經》《金液經》《靈寶經》等均有極其相近的內容,包括《正統道藏》內所編入的諸多內修之法,亦有極近相同之法。

第五,因當時不常用「拳術」「拳勇」之名詞,而且「拳」已單一地限於擊人搏鬥等競技之事,雖然葛洪其時懂得「拳技」「方技秘法」與「法術」之輔助作用,卻只言法而不言拳,這樣,「太極拳法」之名長時間地沉默在秘密狀態之中,有實無名地在道教法術的大樹下蔓生繁衍。

第六,明代的地方志(武當志)等,有張三丰劍術高超,內丹功高妙的描述和記載,清代所編明史因避諱「皇太極」及文字獄,以及反清復明政治因素,道士受以武犯禁之說而因武受害在所難免,所以,清代以後的道教史志記載根本沒有道士在武技上的文字資料。也少有太極之名,更無太極拳之說。

第七,作為道教內丹術修鍊的動功——太極拳,是配合內丹術的初級動功,而且融入攻防武技因素後就是獨特的拳技;張三丰太極丹道體系是修鍊健康長壽的仙術,動功與靜功結合,性功與命功等內外雙修的高級功法,道教武當派、三豐派、自然派等傳承的修鍊功法就是太極丹道體系。

太極在民間(資料圖 圖源網路)

第八,就太極拳技法中的柔化特色,即練法與用法,絕非其它拳種所能比和用者。必定是崇尚道家道教理論,還有道教內丹功法指導,綜合修鍊體驗而得出的功法。

第九,有一種聲音是說張三丰會武術以及創太極拳沒有文字依據。這要從多方面講出原因。光緒皇帝的老師、大學士翁同龢(1830~1904)語王公大臣曰:「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猱,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元一體也。」隨即題寫聯句相贈,聯句曰:「手捧太極震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這是官方上層有關太極拳文字的確切記載。而民間流傳王宗岳版本的太極拳經真實可信;受到大多太極拳人的認同,從而進行深入研究。

在唐豪炮製陳鑫的書《陳式太極圖說》之前,社會上視張三丰為太極拳祖師沒有爭議。有關張三丰會武術的記載,當代學者已考證有十幾個有力的證據佐證。(未完待續)(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編輯:陶然)


推薦閱讀:

太極拳斷想
太極拳平衡動作的修鍊
太極拳行動心解 楊澄甫注釋
《太極圖說》譯文
我的太極拳歷程

TAG:文化 | 太極拳 | 太極 | 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