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粹武術易筋經-頭條網

《易筋經》 ,武術內功專著。「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鍊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

《易筋經》 初見於明天啟四年(1624),題為達摩撰,般刺密諦譯義。據清人凌廷堪(1755—1809)《校禮堂文集》、周中孚(1768—1831)《鄭堂讀書記》和近人唐豪(1897~1959)《舊中國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等文的考證,見於明晚期的《易筋經》並非南北朝時天竺僧達摩所作,實為明人天台紫凝道人宋衡所撰。清道光以後有傅金銓、來章氏、宋光祚等輯本《易筋經》傳世。

該書主要內容包括:易筋經經論、膜論、內壯論、陰陽配合論、內壯神勇外壯神勇八段錦、神勇余功、木杵木槌說、賈力運力勢法說、十二式圖等。

《易筋經》在膜論中提出:「夫一人之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一身也。」並把精氣神比喻為無形之物。筋骨肉乃有形之身,提出先練有形再練無形,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須練氣的練習步驟和方法。

在內壯與外壯論中提出:「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內壯既得,骨力堅凝,然後可以引達於外,蓋以其內有根基,由中達外方為有本之學,練外之功桀此八法……。」

從理論上提出了內、外修練的辯證統一觀點,制定了先練有形,然後無形;先內壯,而後外壯的練功步驟。並創編了「外壯神勇八段錦」、「易筋經十二式」、「木杵術槌」、「彀袋功」、「揉腹功」等功法,豐富和發展了傳統導引術。《易筋經》在少林寺僧和民間武術傳習中流傳頗廣,被視為武術氣功文獻的重要著作。

注:本文來源於中國武術協會全國校園武術教育平台

推薦閱讀:

龐中華《談談學寫鋼筆字》敲開中國現代硬筆書法藝術大門
中華智慧:時空一體思想
中華將星錄 中華將星錄隋唐:黑齒常之
中華文化—傳記篇 . 菜根譚《附錄篇》(456-495)

TAG:武術 | 國粹 | 中華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