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一戰把小日本打得服服帖帖,讓其在上千年里不敢再出來撒野
隋末唐初之時,朝鮮半島正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時期。三方都有統一半島的野心,但都沒有足夠的實力吞併對方,於是便有意在國際上尋求援助,這其中就包括大唐政府和日本的大和政府。早在秦漢時代,高句麗就曾屬漢朝的遼東地方政府,只到了南北朝時期,他們趁著中原大亂之時,脫離了中央政府。公元六世紀末,隋朝統一中原後,有意將其收復,隋煬帝楊廣遂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
對隋朝這個不請自來的貴客,百濟和新羅當然表示熱烈歡迎,於是兩者都向隋朝納貢稱臣。新羅是想借隋朝徹底滅了高句麗,所以就積極配合隋朝進攻高句麗的南部地區;百濟則耍起了兩面三刀,暗地裡不斷向高句麗提供情報,千方百計給高句麗留後路。由於隋朝自己後院起火,大隋政府在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浪潮中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樣,新羅在朝鮮半島就被徹底孤立了。遭到百濟和高句麗的聯手打擊,國土面積不斷縮水。被欺負狠了的新羅向中原新貴唐朝求援,百濟不甘示弱,也找了上了日本大和政府。這樣在東亞地區就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和日本為一方,唐朝和新羅為一方的格局。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羅國王金春秋向唐朝告急,說高句麗、百濟、靺鞨
聯手,悍然侵佔了新羅三十多座城鎮。唐高宗在下詔調解無效的情況下,決定出兵干涉。但唐軍並不是直接救援新羅,而是派出程名振、蘇定芳、薛仁貴等將領率軍攻打高句麗,試圖牽制其兵力以減輕新羅的壓力。可此舉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百濟看到唐軍攻打高句麗,他們也卯足了勁向新羅發起進攻。
新羅再次向唐朝政府告急,請求派兵支援。唐高宗遂任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芳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十多萬人,從成山(今山東榮城)渡海攻擊百濟,把戰火直接燒到對方的國土。新羅看到大唐為自己撐腰,馬上組織了五萬人馬對百濟形成犄角之勢。其時,正值百濟發生內訌,加上國王扶余義慈以為唐朝那邊只是喊喊口號,不會動真格的,因此,其國內一點動員準備工作也沒做。至此,光一個唐朝軍隊他們就難以抵擋,何況是兩面夾擊。因此只用了十天就搞定了百濟,由於事態進展太過神速,還沒等高句麗和日本這兩個盟友做出反應,百濟人已經成了亡國奴。隨即,唐朝政府在百濟設置了熊津、馬韓等五個都督府,交由當地人管理。
滅了百濟後,唐朝大軍凱旋迴國,留下中郎將劉仁願率領數千人馬留守百濟城,大唐中央政府委任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不料,王文度辜負了組織上對他的期望,竟然死在了上任的途中。於是,只好改派劉仁軌過去。
百濟國王的堂弟扶余福信本來已經接受投降,可當他看到唐軍主力回國後,賊心萌生,與一個叫道琛的和尚串通一氣,組織殘餘勢力進行造反,並得到百濟民眾的響應,一時間烽煙再起。
為了讓自己的鬥爭更具有合法性,以達到其復國的美夢,扶余福信於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月派人到日本,請求對方放回在日本做人質的百濟國王子扶余豐,並向日本提出請求軍事援助。為了擴大自己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同時也是為了緩解國內政治、經濟等帶來的壓力,轉移國內矛盾,當時的日本齊明天皇做出了護送扶余豐回國和出兵百濟的決定。十二月,齊明天皇帶領太子中大兄等人在日本沿海的難波城設立了戰時最高指揮部。次年,將指揮部移至九州西岸,齊明天皇在與百濟隔海相望的盤瀨設置行宮,以便隨時掌握前方的第一手資料。不料齊明天皇因勞累過度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公元661年7月,太子中大兄繼位,史稱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上任不久,就調兵遣將命阿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素田來津分別率領前、後軍及別動隊向百濟進發。隨後又派兩員大將狄井檳榔和朴市田來津率五千特種兵護送扶余豐回國即位。
此前,當扶余福信起來造反時,劉仁願率領的當地駐軍由於人少,被百濟叛軍圍困於百濟城。劉仁軌按照中央指示,接管王文度的舊部與新羅軍合力救援劉仁願部。唐、新聯軍一路廝殺,直達百濟城下,百濟城之圍至此而解。此時的戰爭形勢極其微妙,朝鮮半島分成了兩個戰場。在北方戰場,高句麗與唐軍基本上形成了對峙,由於受地形環境的限制,唐軍進展始終不大;在南方戰場,由於有日本遠征軍的介入,戰場形勢已經轉向百、日聯軍方面。而日本人的到來,就像給百濟人打了雞血,抵抗運動再度興起,使得唐、新聯軍迅速轉入守勢。得到喘息機會的百濟方面,卻因形勢變好而發生內訌,新上任的國王扶余豐把極力擁立他的扶余福信給殺了,扶余福信的部將黑齒常之一怒之下帶領手下投奔了劉仁軌,此舉不但嚴重削弱了百濟的抵抗力量,也使他們的士氣大受打擊。扶余豐雖然是百濟國王,但是百濟復興軍的實際領導人卻是扶余福信,因此,扶余豐殺了自己的堂叔無疑是在自毀長城。可他也是出於無奈,日本不惜血本出兵百濟,並不是為了幫助百濟復那麼簡單,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可以說扶余福信實際上是死於日本人之手。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六月,日本天智天皇命令以毛野稚子為首2萬7千多日軍向新羅發起進攻,並隨之奪取了沙鼻岐、奴江兩座城市,切斷了唐軍與新羅之間的聯繫。不久,由孫仁師率領的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勝利會師,唐軍勢力大增。劉仁軌隨即召開作戰會議,劉仁軌在會上提出:「周留城是敵軍的巢穴,我們要採取擒賊先擒王的辦法,一舉拿下周留,其他各城就會不攻自破。」既然領導已經定了調子,大家自然只有熱烈擁護的份,於是會議算是取得了一致,各部隊回去分頭準備。
周留城修築在白江河口上游左岸的一處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峻溪隘,屬易難攻之地。按照劉仁軌的部署,由劉仁願、孫仁師和新羅國王金法敏負責從陸路進攻;劉仁軌、杜爽率領唐軍水師會同新羅水軍由熊津江入白江口,溯江而上,準備從水上發起攻擊。唐、新聯軍從陸路三面圍攻周留城,收到告急文書的日軍馬上從海上趕來增援。雖然周留城遭到三面圍攻,但只要百濟堅守周留就能確保白江一線的航道安全,那麼整百濟就能得到日本從海上的支援。反之,白江也是周留生死存亡的生命通道,因此,白江就成了雙方必爭之地。
唐、新水師首先抵達白江口,日本海軍也從海上進入了白江,兩軍終於在此遭遇。
從雙方實力看,大唐水師有7千餘人(一說4千多人),大小戰船170艘;日本方面有2萬餘人,戰船超過1千艘。在人數和戰船數量上遠遠超過唐軍,但是在船上的日軍卻是步兵多過水兵,加之我國隋唐時期的造船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船壁高而異常堅固,設計精良而實用,日本的兵船與之比較,就顯得簡陋且寒酸多了。武器裝備方面也遠優於日本,而且唐軍訓練有素,水上戰法也趨於成熟。可日本人有一條,敢玩命!他們想憑藉數量上的優勢把唐、新聯軍打個屁滾尿流,最起碼也要嚇對方一個腦子進水。於是日本人首先發起攻擊,唐軍則憑藉著優良的裝備,佔據風向和水流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用弩機予以還擊,由於在此之前日本人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各種裝備簡陋得很,那些將士身穿的胄甲在唐軍的利箭面前就像紙糊的一樣,一箭一個透心涼。這還沒完,劉仁軌顯然熟知「火燒赤壁」的戰例,命人不斷向敵船發射火箭(用棉花蘸上燃油點燃後射出去的箭桿,不是現代的火箭)。由於唐軍艦高船大,日本的艦船既矮又小,日本人想憑藉人數的優勢也無從發揮,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辦法爬上唐軍的戰船,因此日軍人再多也無法在海展開白刃戰,日本戰船就成了流動的棺材,裡面的人只有等死的份,日軍被溺死、燒死不計其數。經過四次交戰,日本水軍幾乎損失殆盡。
負責守衛周留城的百濟王子扶余忠見日本遠征軍遭到覆亡,為了活命,只好帶領他的屬下出城投降。其他各地的日軍聽說自己的主力玩完以後都不寒而粟,不過那個時候日本人好像還沒有養成用刀捅肚子的光榮傳統,紛紛乘船逃回了日本老家。見勢不妙的扶余豐也逃到了高句麗,正如劉仁軌戰前意料的那樣,百濟各城紛紛望風而降。
小日本經此大敗後,在數百年時間裡不斷派人(日方稱為遣唐使)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了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使得日本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公元1592年,豐田秀吉再次侵略朝鮮,在近千年之間日本一直不敢向中國叫板。
推薦閱讀:
※「一戰」中的首次海軍交鋒——赫爾戈蘭灣之戰 【藤枝投稿】
※彭德懷曾談平型關大捷:一戰殲敵如麻|彭德懷|平型關大捷
※南海或一戰定乾坤:中國突然派出終極大殺器
※林高遠4:1輕取張本智和,為張繼科完美復仇,如何看待這一戰?
※一戰後德國不得不歸還中國政府的天文儀器